pieryu
发表于 2007-8-5 13:36:46
盲听的确很强 有机会搞一次脚钉盲听吧 :P
heeler
发表于 2007-8-5 16:50:31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7-8-5 13:17 发表
绝对错误!
只要严格按盲听程序,即使只有一个人能听出差异,也可以得出结论,确实存在差异.
统计学原理不是这么应用的,而是应用在每一个参加盲听者身上. 比如说,盲听10次,有8次说对,可以认为是能有效地 ...
为何不能理解为“人的个体或者生理差异”呢?
况且就从一个人的结论来看,标准何在?他的判断是否就是正确?
他的对于“提升或者降低”的说法是否就客观可信?有多少是出自“真切感受”,又有多少是出自“心理作用”?
对于听不出的“差异”为何不能主观上认为“不存在”【即使客观上它100%存在】?
有谁能捕捉到所有的“差异”?
白版所说的“线材,调声工具或者刻录盘等等”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我觉着很正常,这本身就是一个观点的
两面!你能感受到“差异”,并且是“提升的差异”,你大可奉之为神明!
你感受不到“差异”,自然可以无视,主观上就可以认为”不存在“!
持两种观点的人没必要为此”打架“,一方总想说服或者说”征服“另一方,有意思吗?
:lol :lol
dellbn
发表于 2007-8-5 17:37:49
科学一词,早些时候凤凰台的一个节目,争得各路大师横眉怒目,仍没争得个结果来。但我认为不能否定的说法去对待,如果未能证实的一件事物的存在,不应否定,就算现在证明了,也不代不明年就不会被推翻。
nadesicozhao
发表于 2007-8-5 17:38:02
原帖由 heeler 于 2007-8-5 16:50 发表
为何不能理解为“人的个体或者生理差异”呢?
况且就从一个人的结论来看,标准何在?他的判断是否就是正确?
他的对于“提升或者降低”的说法是否就客观可信?有多少是出自“真切感受”,又有多少是出自“ ...
其实大部分人都可以捕捉到差异
只不过他们有些是自己心理暗示自己:“绝对不会存在差异”
有些则是明明听到了差异,但是不会去比较,结果忽略了差异
为什么会存在金耳朵,就是这部分人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未必是这些人的耳朵有多好
nadesicozhao
发表于 2007-8-5 17:38:30
原帖由 pieryu 于 2007-8-5 13:36 发表
盲听的确很强 有机会搞一次脚钉盲听吧 :P
脚钉差异很明显的
箱子系统上特别好分辨
pieryu
发表于 2007-8-5 17:51:48
原帖由 nadesicozhao 于 2007-8-5 17:38 发表
脚钉差异很明显的
箱子系统上特别好分辨
耳机呢
ljw100
发表于 2007-8-5 18:06:03
没玩过脚钉,也不会去玩脚钉,凭直觉推测,脚钉如果有作用,脚钉在箱子系统上的作用会明显些。对比箱子系统,耳机系统上已没有大喇叭带来的振动这一不利因素了。
nadesicozhao
发表于 2007-8-5 18:17:41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7-8-5 18:06 发表
没玩过脚钉,也不会去玩脚钉,凭直觉推测,脚钉如果有作用,脚钉在箱子系统上的作用会明显些。对比箱子系统,耳机系统上已没有大喇叭带来的振动这一不利因素了。
完全正确
耳机上的区别比较小,但也是存在的
主要是CD机和耳机放大器工作时的震动频率通过脚钉可以更改
箱子上的话如果弄的不好,大动态下,声音整个都在晃动
另外线材的避震也是有讲究的,特别是大系统大动态的时候,我们这里某金耳朵喇叭线上挂衣服的;P
ljw100
发表于 2007-8-5 19:15:43
原帖由 nadesicozhao 于 2007-8-5 18:17 发表
完全正确
耳机上的区别比较小,但也是存在的
主要是CD机和耳机放大器工作时的震动频率通过脚钉可以更改
箱子上的话如果弄的不好,大动态下,声音整个都在晃动
另外线材的避震也是有讲究的,特别是大 ...
CD机机械性的振动会产生JITTER,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觉得英国之宝那种转盘和解码器间数据异步传输方式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喇叭线(包括其它线材、机器内部走线)振动影响声音的原理是什么?带电导体切割磁力线?
对耳机系统来说,我倒是觉得把玩脚钉的钱投向线材更好。
[ 本帖最后由 ljw100 于 2007-8-5 19:37 编辑 ]
nadesicozhao
发表于 2007-8-5 19:36:50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7-8-5 19:15 发表
机械性的振动会产生JITTER,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觉得英国之宝那种转盘和解码器间数据异步传输方式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喇叭线(包括其它线材、机器内部走线)振动影响声音的原理是什么?带电导体切割磁力 ...
不单单是jitter的问题,G08事实上也没有很好解决jitter
转盘机芯的避震结构稍微改变一下,声音都会变化很大。因为读盘是实时不带复读的,纠错都是插值运算的。大强度振动下,只要不跳轨(寻道失败),你不会听到停顿,但是会听到明显声音劣化,因为读取错误大大增大,纠错不可能纠回到正确数据状态。而数字信号的错误比起模拟信号更容易导致相位错误。可能幅频上一点点的变化还不够明显分辨,相频上的变化就比较明显了。
变压器和电子管都实在抖动的,只不过振幅大小而已
特别是优秀的蛋鸡前级,对震动敏感得一塌糊涂,加脚钉,管子上避震套,都有明显效果(好坏要靠自己调整了)
线材的避震原理不明,效果存在
二虎
发表于 2007-8-5 19:40:12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7-8-5 13:17 发表
绝对错误!
只要严格按盲听程序,即使只有一个人能听出差异,也可以得出结论,确实存在差异.
统计学原理不是这么应用的,而是应用在每一个参加盲听者身上. 比如说,盲听10次,有8次说对,可以认为是能有效地 ...
少说了我的前提了。。。就是一个人听一次。一大堆人听。。。。
ljw100
发表于 2007-8-5 19:59:43
原帖由 nadesicozhao 于 2007-8-5 19:36 发表
不单单是jitter的问题,G08事实上也没有很好解决jitter
转盘机芯的避震结构稍微改变一下,声音都会变化很大。因为读盘是实时不带复读的,纠错都是插值运算的。大强度振动下,只要不跳轨(寻道失败),你 ...
关于转盘避振,我觉得以现在的数码技术可以完全解决。
英国之宝的异步读、缓冲方式,若没有(是否有我不知道)检测错误、重读的机制来支持,仍然没有解决错码问题。若有完备的检错、重读机制来支持异步读、缓冲方式,应该能很好地解决错码问题。我理解JITTER最终也是表现为错码。
更彻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解码器配置1G的缓冲器,解码器在工作前一次性读入整张碟的内容。为何CD机厂家不那样做,我有些不解
转盘与解码器同步工作,从工程角度看,不可能彻底解决错码问题。
二虎
发表于 2007-8-5 20:06:05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7-8-5 19:59 发表
关于转盘避振,我觉得以现在的数码技术可以完全解决。
英国之宝的异步读、缓冲方式,若没有(是否有我不知道)检测错误、重读的机制来支持,仍然没有解决错码问题。若有完备的检错、重读机制来支持异步读、 ...
概念性错误。。。jitter 不是 误码。。jitter是抖动。。。jitter与误码无关。。。
ljw100
发表于 2007-8-5 20:15:37
原帖由 二虎 于 2007-8-5 20:06 发表
概念性错误。。。jitter 不是 误码。。jitter是抖动。。。jitter与误码无关。。。
对解码器,不管前面的原因如何,其错误都归结为把原始信息的“1”当成了“0”或反之。
二虎
发表于 2007-8-5 20:24:03
自己去找找看相关资料好了。
误码是100111011便成了110110011或者其他的什么。。
jitter是把它变成 10 011 101 1这样的形势。。是两种东西。jitter是jitter,误码是误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