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w100 发表于 2009-1-8 17:10:24

再转一片舒存先生的帖子:真实的声音不好听吗?

我因寻找新音源,在搜索中拜读了舒存先生这篇文章,再次拜读,仍感到舒存先生谈得很好,故转抄如下(按我的理解,舒存先生所谈,在古典范围适用)。这帖子是舒存先生在“极品人生”论坛中以自问自答形式所作的N次发言,我按舒存先生发言的顺序编辑而成,黑体字为舒存先生每次发言时自己拟定的跟帖的标题。
----------------------------------------------------------------------------------------------------------------------------------------------
主题:真实的声音不好听吗?
一个古老的话题,我看混混重新又提出来来,也凑了个热闹。

混混说,真实的声音不好听吗?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看到了有人说某某器材不好听,因为太真实了。我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诸位的观点呢?

(隔壁的几个代表性争论观点 )
1、真实的声音做不到。
2、很多时候都是唱片录得不好造成的,普通CD唱片的尖、硬、冷是死炫。
3、实际上我们过去争论的“真”与“假”,并不是“真药”与“假药”的真与假。而是“善意的美化”与“原汁原味”谁更好听的争论,这就难有定论了。
4、真实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是在音乐厅?剧场?录音棚?家里?不同的现场有不同的声音。各个录音棚出来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主题:个人看法:“真实”的声音“好听”
什么是“真实”的声音,什么是“好听”的声音,该如何界定?

如果“真实”的声音指音乐的声音,就不用讨论各种自然声。如果“真实”声音指的是音响重播出来的音乐声,首先要明确音乐的类型,界定一下“好听”的标准。不同类别的音乐,标准是不同的。以低频为例子,习惯音乐厅声音的,可能感觉电声技术制作的流行歌曲声音发紧发僵;听惯流行音乐的,很可能认为古典音乐的声音低频又肥又拖。

如果“真实”指的是录音,如果“好听”指的是悦耳,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必须明白,一、这里所说的“真实”与“好听”,都是相对的;二、是以不同音乐类型为标准来界定的。

主题:个人看法:“真实”的声音“好听”
什么是“真实”的声音,什么是“好听”的声音,该如何界定?

如果“真实”的声音指音乐的声音,就不用讨论各种自然声。如果“真实”声音指的是音响重播出来的音乐声,首先要明确音乐的类型,界定一下“好听”的标准。不同类别的音乐,标准是不同的。以低频为例子,习惯音乐厅声音的,可能感觉电声技术制作的流行歌曲声音发紧发僵;听惯流行音乐的,很可能认为古典音乐的声音低频又肥又拖。

如果“真实”指的是录音,如果“好听”指的是悦耳,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必须明白,一、这里所说的“真实”与“好听”,都是相对的;二、是以不同音乐类型为标准来界定的。

主题:个人看法:“真实的声音不好听”是对发烧友的最大误导
有句名言,可以为这个话题做最好的诠释。某著名唱片公司大老说过一句话:唱片公司做录音是为了出唱片,出唱片是为了好卖。做录音唱片想的,第一是好听,第二还是好听,大家喜欢买,不是有多么发烧。

这句话的潜台词,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唱片公司正经地向市场发行的唱片录音,没有不好听的,或者说声音都要基本过得去的,不存在不好听的问题。如果自己的系统不存在问题,重播的声音没有理由不好听。

关于这个话题,有些朋友总喜欢探讨录音、现场等,个人认为,我们不是讨论这个录音棚声音比那个真实,这次的版本比那次好听。讨论的只是相对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不必要纠缠枝节问题。应该先检讨自己的系统,看看10张同类音乐的唱片,究竟有几张能重播的好听。

主题:做到现场的真实会不好听吗? 这个话问的好!
不过总有人要问,现场一定好听么?现场都能好听么?现场哪里才好听?什么才是好听的现场......呵呵

很多人误解了音乐厅的电声设备用途,那不是用来扩声的,是为录音而准备的。

正规的音乐会是不允许插电搞扩声的!我们看到中国的很多音乐会扩声,那是违反基本规矩。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些场所的声学条件太糟糕而不得已扩声。

(中间有一大段对话,略)

真实抱歉,我并没有特指,只是说共性。混混那里也有朋友谈到流行音乐演唱会。我们讨论的现场,从高保真的意义上看,如果包括插电的还有意义?!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立体声已经谈了很多,我在想怎么归结的更简洁一点,需要点时间,呵呵

主题:此现场与彼现场并不迷糊
“真实的声音不好听”,是对发烧友最大的误导。听某某天王级歌星“现场”演唱会,这是最常见的说法,是有些喜欢流行歌曲朋友心目中的“现场”。殊不知,此现场非彼现场。音响中讨论的彼“现场”,具体说,主要是特指那些未经过电声扩大传送的的现场音乐,如古典音乐,爵士音乐,以及中国民乐。

流行音乐的“现场”,非音响或音乐所讲究与追求的“现场”。此“现场”离不开电声手段制作,他与彼“现场”追求原汁原味,要求原声演唱或演奏,是本质不同的。从乐器来说,经过插电扩声,小提琴和钢琴本来的质感已经大打折扣,美声所特有的那种金属附着声也不容易即刻感受到了。

此现场非彼现场,这个界限本来是很清晰的,但现在古典音乐,爵士音乐,以及中国民乐,都出现了大量插电的。因此总有朋友把这个界限搞迷糊了。我们应该清醒,音响和音乐所言的 “现场”指的是什么“现场”。

主题:现场一定真实,一定好听?
现场一定真实,一定好听。为什么不可能不真实,不可能不好听?对这个问题我真是纳闷,是个问题么?!这么想的朋友也许是认为,真实只有在录音棚,好听只有在指挥台?如果说音乐厅声音好听,也许他还要反问,你怎么知道那家音乐厅的声音好听,那家声音是正确的,是真实的?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可以明白的告诉说,这种疑问和看法,是自我想当然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多,如果了解一些现场的情况,就不会有这种迷糊了。我们仅以钢琴为例来简单谈谈这个谬误在哪里。

主题:什么环境聆听才是真实的好听的
首先要明白,钢琴这种原声乐器,是没有连音的。现代钢琴用了各种技法,如延音踏板等来改善声音,但是相对于弦乐器和管乐器,钢琴还是缺少连音的顿挫声音。我们可以利用钢琴的这个特性来衡量一个空间的音响效果究竟如何,是否适合“真实”的要求。

衡量一个场所空间是否有问题,或说是否让钢琴的声音真实而好听,除了演奏、调律等钢琴自身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条,就是钢琴的一个个琴声,要能连接起来。当然判断这个连接效果,是有讲究的,即所谓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在一个好声的音乐厅,钢琴未经过任何电声放大的本真演奏,琴声一定是非常悦耳的,是好听的。在这时演奏的琴声,谁能说是不真实的?!

我们还可以借助钢琴声来判断一个场所,究竟哪个区域、哪个位置是声音最好的。不适合钢琴演奏的音乐厅,声音不连的,或音量没有了的场所,或是空间太大,或是音效不好,那里的声音都是失真的琴声,都不能满足于现场演奏。也有例外的,如前面说到了场所结构不同,有的要另当别论。

主题:你认为指挥台声音最佳吗
五、六年前,我曾经在国内一家网站有过一次发言,谈到过现场与聆听的话题,但没有把话题继续深入下去。事后我跟自文兄交流过个人看法。后来看到立体声的主人斑竹感言,他从现场聆听音乐会回来,对现场声音很有感慨,重新又引发了我对这个话题的兴趣。我只引了个头,没有把话题说完。当时说的是下面这些:

争论焦点:肯定指挥的位置如喇叭系统的皇帝位置,是现场声音最好的。这种观点最典型的说法是北京《爱乐》发表过的一个观点:音乐厅或歌剧院只有一个最佳的位置。那就是录音麦克风所处的位置,除了指挥以外,任何人都不可能在那个位置听音乐。详细的请看2001年第4期第37页“音乐的传播越来越依赖音响----访音响专家胡玉柱先生”据《爱乐》介绍,他有50多岁,职业是摄影家,任职于某国际著名的音响品牌代理公司,收藏有CD1500多张,LP200多张。

有的朋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也有的认为是胡说八道。肯定这个观点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胡玉柱最主要的观点,是他解释的这句话:“麦克风肯定比人耳敏感,它在那个位置收拾取的声音通过唱片和音响重放,应该是最真实的声音。”否定的一种观点:这是发烧人大胆想象与推测的结果。

音乐厅与歌剧院的声学特点果真是如此么?否定的认为,指挥台的位置,恰恰是音乐厅与歌剧院声音最差的位置。录音用的拾音麦克风等同指挥的耳朵、他们摆放的位置等同于指挥的位置么?录音用的拾音麦克风一般放在指挥台身后1米,高度约3米,2个麦克风间距有1米左右。试问,谁个子那么大,脑袋那么大,耳朵那么长?

主题:指挥台声音不美妙
在一个声音正常的音乐厅,包括歌剧院,指挥台的位置并不是声音最好的。以著名的拜鲁依特节日剧院来说,他的声音今天已经得到普遍的肯定,但他的指挥台在地下,声音是最糟糕的。

有人要问,指挥台不是与乐手距离靠的更近,声音更清晰么?指挥台的声音确实更清晰,但乐队的声音,并不是一味追求清晰。距离太近,园号声音从后面传来,小号长号则对着耳朵响的。换个角度说,指挥台上听感是七零八落的。指挥的聆听追求与听众不同,指挥一个很大作用,就是启示乐手控制声音,听清楚是基本要求,但对听众而言,目的是不同的。







主题:哪个区域位置好声
指挥家舒尔申、康德拉申等都谈过自己的体验。他们说自己在指挥台上,虽然不是要听到每个乐手的声音,但也不仅仅是每个声部首席的声音。以弦乐来说,小提琴第一声部整体上还需要能听到中排座小提琴的声音,平衡他与首席的关系。

钢琴要的是连音,交响乐的现场声音,则要的效果是整体的交融,以及所产生的层次,要的是音乐织体的变化。弦乐要的是群感,所谓著名的“德国之声”,讲究的是弦乐包裹着铜管的声音,这些都是指挥台不容易感觉到的,也可以说这种感觉最好的地方,是听众席位。所以我们能理解追求音响效果的斯托科夫斯基,他总是习惯到音乐厅听众席后面高一些的位置去聆听声音。有人说,他是坐在那个著名音乐厅的最高一层。

如果大部分座位聆听钢琴,琴声都能连音,声音都很顺,就是个好场所。这时聆听钢琴琴声最美的,就是声音最好的座位区域。当然有些音乐厅内部结构不同,如开放式的结构,每排座位声音差别很大,每种类型音乐效果差异也大,要另当别论。

主题:这个话题牵扯到多方面问题
说的是现场,是指挥台,其实是真实与好听,有几个方面牵扯,一个是空间,就是现场;一个是录音,制作录音;一个是系统,重播录音。现场有很多情况需要明晰,需要界定。总之,音响似乎是个很大的框架,要看我们讨论的角度是哪个。

很多问题是交叉的问题,显得复杂又凌乱。讨论问题之前,最好能把这些适当区分一下,不容易搞乱思维。不管从哪个角度,什么立场,关注声音是高保真最基本的,关注其他方面对高保真来说意义不大。

主题:答疑一
问:演奏者和指挥家如何判断自己的发声是否“正确”?在不同的场所,如何调整自己的声音?练习、排练,都是为最后演出服务,三者场所不同,声学条件也不同。相同场所,空座与满座声音也不同,演奏者和指挥者如何知道最终演出时需要什么声音?一个演奏者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除了技巧,如何能知道自己发声是否正确?

答:1、凭借天赋判断。出色的指挥家,听感一定是灵敏的。2、乐手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融入乐团。3、好乐团都有个好声场所,好指挥强调排练与演出,尽可能在一个熟悉的空间。正式演出之前再练习,也是一种惯用的方法。4、音乐家凭借经验与感觉,判断声音。5、新人需要老师或老乐手帮助引导,培养正确的听感。

主题:答疑二
问:现在一般都在台上安放几只麦克风拾音,再经过后期的混音灌制唱片?拾音的那些位置,基本上等于指挥的位置,为什么不在听众席找个“黄金位”拾音?堂音、残响、融合等等,不都齐全了吗?

答:古典音乐录音多是一次完成,尤其是大作品,后期制作与电声音乐不同。麦克风拾音位置很讲究,不同场所,常常花很多时间寻找最佳位置。听众席的“黄金位”至少是一块区域,寻找那个合适的“点”,也是困难的。古典音乐的本真乐器录音,多不适合近场拾音。一般立体声录音,拾音位置靠近指挥台,但不等于指挥台,即使单点录音,2只麦克风的间距、高度,都与指挥台有一定距离。因为麦克风的灵敏度、拾音方式等,不同于人耳的听觉。

主题:答疑三
问:两个喇叭究竟有没有可能真实重放现场?既然Hi-end是不计成本,代表音响的最高境界,是否考虑过每个声部用一个喇叭播放,这样,一堆喇叭按乐团的布位放置,是否可能比现在的双声道要好?

答:多一些发声单元的系统,确实比现在的双声道系统声音要更好,这个效果,目前的多声道Hi-end系统已经证明了。但音响这种商品,还是讲究应用性的。日本NHK专门机构对多声道的研究认为,纯粹从听感来说,最理想的多声道系统是四周布满音箱,但这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5.1多声道是最低标准。从音响的角度看,即使可以按一个声部一个喇叭来重播,录音方面的遗憾并不能补偿,所以音响终归还是难以达到音乐会的声效。

主题:答疑四
问:为什么在现场,无论是乐团还是演奏者,甚至是作品,他们的不同是很容易分辨出的差别,而唱片相对就比较难?比起现场来,唱片到底损失了些什么东西?

答:普遍的说法,也是通俗的说法,认为是丢失了“细节”,如丢失了泛音。实际上,录音和重播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细节”丢失。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技术的局限,如录音各种设备、音频记录格式标准的问题等。以人声合唱来说,现场呈现的泛音很丰富,现在所用的麦克风似乎难以完整拾取。录音的第一个环节都难以保全,重播自然受到限制。

ljw100 发表于 2009-1-8 17:18:20

读读这样前辈的帖子,有助于我们在观念上避免一些误区。

pieryu 发表于 2009-1-8 17:24:41

:kiss: :kiss:

音乐之神 发表于 2009-1-8 20:03:40

进来学习:)

mvw 发表于 2009-1-8 20:27:59

帮顶 真实的声音可以不爱听 但没必要说不好听 呵呵 不过对于任何一个发烧友都不能无视录音和回放过程中的艺术性演绎 换句话说只要艺术化的“欺骗” 那依然是值得认可的

kell 发表于 2009-1-9 09:39:10

老唱片在立体声那边、、与他常交流,收益不小。

dellbn 发表于 2009-1-9 10:16:07

说到底我们对“真实的声音”还没很好的界定

ljw100 发表于 2009-1-9 11:43:47

我也刚在立体声注册,那地方是少数志同道合者交流的平台,不是热闹之处,静静地看,静静地体会大虾们的观点、感悟,能让自己受益啊。

anderson 发表于 2009-1-9 11:50:38

恩,立体声好地方。

SFBLAB 发表于 2009-1-11 23:57:28

把器材还原的真实度做好了,系统的声音会趋向厚实,是用很多真正的细节充实的厚实,特别是古典的交响,达到这种状态的器材最好是整套系统都选用高解析、高平衡的

爱乐爱乐 发表于 2009-1-12 08:39:01

片叔精力还是那么充沛,每次写帖子都很长很长:lol

ljw100 发表于 2009-1-12 10:28:01

“把器材还原的真实度做好了,”,这句话值得商榷啊!

类似的说法还有:最大限度地把碟片上的信息还原(挖掘、榨取)出来。

还原是指对谁的还原?

碟片上的信息要通过器材回放来验证,器材的“高保真”要通过重播碟片信息来验证,这论证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一种说法一旦形成“定式”,就习惯于脱口而出。

再转舒存先生在“极品人生”论坛上一个帖子(主题:2006年读书札记:书里书外话聆听)中的一段话:
---------------------------------------------
器材的声音取向,由设计师欣赏音乐极口味所决定。从音响厂商对音乐的爱好,特别是老板和设计师的个人嗜好,可以知道这个品牌声音适合的音乐类型。赖英智先生在2006年1月号《新音响》第58期55页介绍,贵丰校声不用CD,也不用LP,而是用模拟录音带。贵丰(Gryphon)老板Flemming个人收藏的原始模拟录音母带超过1000个。

MBL老板Wolfgang Melezky和世霸(Sonus Faber)老板Franco Serblin,都是古典音乐派,VTL老板Luke Manley 与David Manley,父子俩都是旧金山交响乐团的常客;同样喜欢音乐,甚至玩票的音响老板也大有人在,如音乐传真(Musical Fidelity)的老板Antony Michaelson喜好吹奏单簧管,国都(Quad)创办人Peter Walker原是乐团长笛手;柏林之声(Burmester)老板 Dieter Burmester 现在还与朋友一起玩吉他和贝斯;卓丽(Chaio)总设计师Mario是乐队鼓手,几年前重新又搞起业余乐队,自己改编爵士、摇滚乐和意大利民谣。了解他们欣赏音乐的口味,可以感知他们器材声音大致取向。
-------------------------------------------

玩不了真的,听听真的也行啊,对真的没有印象,何来高保真?

[ 本帖最后由 ljw100 于 2009-1-12 10:29 编辑 ]

pieryu 发表于 2009-1-12 10:30:37

顺便问一下"立体声"这个论坛在哪里? :P

ljw100 发表于 2009-1-12 10:35:40

原帖由 pieryu 于 2009-1-12 10:3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顺便问一下"立体声"这个论坛在哪里? :P

待会我查查再给出。

SFBLAB 发表于 2009-1-12 11:53:52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9-1-12 10:2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把器材还原的真实度做好了,”,这句话值得商榷啊!

类似的说法还有:最大限度地把碟片上的信息还原(挖掘、榨取)出来。

还原是指对谁的还原?

碟片上的信息要通过器材回放来验证,器材的“高保真”要通 ...

谈器材的还原当然只能是指碟片或软件。
做好器材的真实度是很难的事情,也是音响系统追求的一个方向,音响的品牌很多,各有不同的声音追求,比较以后就很容易明白这里的区别,在音箱系统中,我听过的真实度最好的系统是美国的威信。
每年一度的广州白云高级音响器材展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一次听到各大厂商的顶级器材,比白天鹅音像展的器材档次明显要高。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再转一片舒存先生的帖子:真实的声音不好听吗?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