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廉价主动式音箱A5、MC15
原地址:http://www.audionet.com.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id=50:2008-12-26-07-13-32&Itemid=649&layout=default
==========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4.jpg
五萬元內買得到鑑聽喇叭嗎?原本我也不太相信,但事實上,五萬元不但買得到,而且這兩款還是內建擴大機的主動式設計。以後請別再抱怨Hi End器材太貴,找不到超值產品了,因為這兩款小喇叭的表現絕對令你驚訝!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05.jpg
先從包裝看起,兩款喇叭分別都是Dynaudio與Adam的第一款「多媒體喇叭」,所以包裝設計也與一般Hi End喇叭不同,採用了少見的彩色印刷。不過真正重要的是,這些Hi End大廠終於開始想要試著瞭解消費者的需要究竟為何了。
既然是「多媒體喇叭」,讓我們看看兩家喇叭廠的對此定義為何?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57.jpg
Dynaudio MC15:連接iPod、影音多媒體播放、用作電腦喇叭、打game。
Dynaudio不愧是企業化經營的大廠,產品定位明確,明白告訴你MC15就是要鎖定大眾市場,勇敢與HiEnd切割,行銷主管顯然很有概念。不過老實說...59,000元的定價還是不夠大眾化。對一般不瞭解HiEnd價位的消費者而言,MC15依然是一對昂貴的多媒體喇叭。要這些HiEnd廠把價位壓低到low-end等級,實在是太難啦...。當然,這個多出一點的花費,絕對忠實反映在MC15優異的聲音表現上。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58.jpg
Adam A5:Hi End聆聽、專業鑑聽、連接iPod、打game。
Adam的野心就大了點,既要用A5打入消費市場,又想通吃Hi End與鑑聽市場。如果依照行銷教科書分析,這種想要全包的作法,比較難建立明確的產品形象。不過當然,不論A5或MC15都完全符合Hi End或鑑聽標準。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02.jpg
紙箱側面,A5的箱子比MC15小很多,這是因為MC15兩支喇叭裝一箱,A5則是一支喇叭裝一箱。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03.jpg
MC15為正港丹麥製造,難怪價格壓不下來。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04.jpg
Adam很誠實的告訴你,A5是德國設計,但是不在德國製造(倒沒說是哪裡製造),不過最重要的是「tested by ADAMAudioGermany/Berlin」,記得今年八月採訪ADAM亞洲區業務代表KatharinaRaddatz時,她也告訴過我,原廠為了掌握品質,最後還是決定把A5運回德國測試過才出廠,雖然省了在德國製造的人力成本,但是一來一回的運送成本還是頗高。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49.jpg
先開MC15的箱吧。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50.jpg
箱內首先看到的是兩個金屬底座。以及隨箱附贈的電源線。(主動式喇叭可是要插電的喔!)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51.jpg
兩個頗有份量的金屬底座。當我們把MC15放在書桌上使用時,可以讓喇叭向後傾斜,讓單體正對聽者的耳朵。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52.jpg
隨箱附贈的兩條電源線及RCA to 3.5mm mini jack訊號線。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45.jpg
再看A5,其實彩色包裝箱之外,還有另一個紙箱保護,防護十分周全。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06.jpg
一支喇叭裝一箱,內附電源線及RCA訊號線各一條。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6.jpg
A5、MC15同時亮相,比個頭,A5稍大一號。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7.jpg
箱體深度及寬度相差不大。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8.jpg
最後看到背板,MC15內建的是AB類擴大機,所以背板多了一個體積不小的鋁製散熱片,整體重量也比A5重上兩公斤。A5則是採用D類放大,工作溫度不高,所以只需用整塊金屬背板散熱。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59.jpg
下一回合的報導,將針對個別喇叭進行剖析,敬請期待!(陶忠豪)
[ 本帖最后由 reedliao 于 2009-4-21 09:11 编辑 ]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1.jpg
三萬多買一對主動式鑑聽喇吧?!你沒聽錯,ADAM也沒在開玩笑,A5不但製作紮實,還配備了ADAM當家ART氣動高音。更嚇人的是, A5精確的重播,可能會令許多Hi End喇叭汗顏...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08.jpg
拍照時忘了在旁邊擺個參考比例,A5身高28.5公分,算是迷你喇叭。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09.jpg
低音單體下方有電源開關及音量旋鈕,操作極為便利。此外兩個低音反射孔也位於前方。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1.jpg
ADAM當家ART(Accelerating RibbonTechnology)氣動高音竟然出現在這對三萬多元的喇叭身上,市面上五萬元以下還有哪對喇叭採用海爾氣動單體的?我想不到...。ADAM簡直是佛心來的啊!!目前ADAM的ART單體全部在德國原廠手工製造,可見成本極高。
http://www.adam-audio.com/art/images/prinzip2.jpg
ART氣動式單體的工作原理,藉由折疊振膜擠壓,達到推動空氣製造聲波的目的。A5的ART單體的折疊式振膜展開面積達710mm2,比一般軟半球高音振膜大上許多,優異的極高頻延伸(A5高頻範圍35kHz)只是我們最熟悉的優點之一。其實ART還具備推動空氣量更多,振膜運動更輕鬆,即使極大音壓也不會產生動態失真,而且效率高,阻抗變化平緩,相位特性近乎完美,指向性優異等等眾多優勢。ADAM聲稱這種設計幾乎沒有缺點,並非狂妄之言。
http://www.adam-audio.com/art/images/prinzip1.jpg
氣動單體並非ADAM專利,他們的ART單體有何特殊之處?有的,折疊振膜的大小,折疊的寬度、深度,以及振膜重量,甚至單體腔室的結構、吸音阻尼的材質等等設計,都會影響氣動高音的表現。ADAM總工程師Klaus Heinz正是海爾氣動高音發明者OskarHeil的傳人,難怪對氣動單體的鑽研如此深入。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0.jpg
這只5.5吋中低音單體也不簡單,雖然藏在金屬網罩下看不太清楚,但是振膜可是由Rohacell發泡材質與碳纖維構成的複合材質。可見ADAM為了打開市場,真的是豁出去了!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2.jpg
背面同樣精彩,RCA與XLR輸入端子兼具,還附帶高、低頻等化及高音單體量感調整。裡面藏著兩組25瓦D類擴大機,分別驅動高、低音單體。標準電子分音設計,一舉排除了被動分音元件對訊號的耗損,這是主動式喇叭的最大優點之一,現在不用三萬元也能擁有了!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3.jpg
RCA端子部分,可以設定成先從訊源輸入到左、右聲道其中一支喇叭,再從這支喇叭用RCA訊號線把訊號送到另一支喇叭,這樣就可以用一支喇叭同步控制左、右聲道音量。等化調整可針對高頻(6kHz以上)、低頻(150Hz以下)部分進行連續調整。高音量感調整則是針對2.2kHz以上的量感進行調整。用家可依照聆聽空間的吸音與反射特性進行調整。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4.jpg
電源插座沒什麼特別,特別的是那個紅色的電壓切換。這表示你可以帶著A5兩岸大三通110V、220V暢行無阻。對經常往返兩岸的台商應該特別受用吧。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60.jpg
下一回將接著聊ADAM A5的重播表現,敬請繼續收看!(陶忠豪)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8.jpg
主動式設計、灰黑色外觀、超水準配備,MC15怎麼看都是一副專業架勢,但是它的源起其實並非針對鑑聽,而是Dynaudio總裁送給女兒的禮物,沒想到無意間打造出了Dynaudio有史以來的最大驚喜......
一向堅持HiEnd的丹麥喇叭大廠Dynaudio,怎麼會忽然推出一款「多媒體喇叭」?一開始我以為MC15是為了拓展市場而開發的策略性產品,但是顯然我的想法太商業了。MC15之所以誕生,原來是Dynaudio總裁捨不得在外地唸書的女兒一直用耳機聽音樂,聽到耳朵都受傷了,因此才特地打造的小喇叭,完成之後發現表現超乎預期,最後才決定量產。難怪Dynaudio在MC15身上不計成本用盡猛料,因為產品有價,但是總裁對女兒的愛豈能打折!
MC15到底有多超值,以下請自行判斷。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6.jpg
MC15是本次四對喇叭體型最精巧的一對,但是重量卻高達七公斤!拿在手上簡直像個小磚頭,箱體結構也堅固異常!高音單體障板下緣特地切出一角,以便與低音單體更緊密的排列,明顯是為了模擬點音源發聲狀態。左下角兩個小燈分別是電源指示及過載警示燈。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5.jpg
罩上面網的模樣,用色雖然低調,但是面網邊緣精心依循面板線條切出角度,感受得出細膩精緻的質感,氣質與一般入門喇叭完全不同。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7.jpg
小小箱體竟然塞進了一只5.9吋(150mm)中低音單體,採用Dynaudio獨家MSP(Magnesium SilicatePolymer)振膜,3吋大口徑純鋁合金繞製音圈,鋁合金框架。完全繼承Dynaudio素負盛名的長衝程、低失真、超大承受功率特性。對一款多媒體喇叭而言,簡直是超奢華配備。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8.jpg
高音單體竟然用上了Dynaudio鎮廠之寶 — Esotec單體。這只單體象徵的是絲振膜軟半球的最成熟傑作,等級甚至比我的Sonus FaberMinimaAmator喇叭所用的Dynaudio高音單體還高。看到這純潔無暇的絲質振膜,以及厚實的全鋁合金單體障板,相信每個發燒友都會垂涎三尺吧。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19.jpg
再看到背板,這塊金屬板後方,內建了兩組50瓦擴大機,分別驅動高、低音單體。Dynaudio沒有採用高效率的D類放大模組,而是選擇了AB類放大設計,想必是以提升音質為第一考量。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0.jpg
背板的控制功能分為三部分---
1. 高、中、低音等化可調:MC15的高、中、低音等化不是連續可調,而只有三段切換,使用上似乎比較缺乏彈性,但是相較於容易耗損訊號的廉價可變電阻,MC15的作法其實更能確保音質純淨。
2.輸入增益切換:MC15沒有內建音量控制,所以不適合訊源直入,它的三段增益切換主要是為了配合輸出電平不同的訊源而設置。如此設計的道理與前一點相同,可以排除可變電阻對音樂訊號的傷害。而且,對於新一代多媒體喇叭使用者而言,他們的訊源(電腦、iPod等等)本身就可以控制音量了,所以MC15本身並不需要這項功能。
3. 高通截止點切換:這項功能主要是為了搭配專屬Sub 250MC超低音而設置,只要將低頻截止點設在80Hz或60Hz,就可以輕鬆與超低音銜接。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1.jpg
老實說,MC15內建的功率模組工作溫度並不十分高,但是Dynaudio還是謹慎的為MC15配備了一個大尺寸鋁合金散熱片。請看圖中每片散熱片表面都還有凹凸波紋,可以進一步增加散熱面積,線路中同樣內建過載與過熱保護裝置,可見Dynaudio對於MC15的防護有多周全。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2.jpg
Dynaudio在MC15首度採用了長條狀低音反射孔,開口兩側還有圓弧導流設計。為何採用這種作法,我的推測是MC15前後面板能用的地方都被佔滿啦,根本找不到地方開圓孔,所以只好利用背板上緣做一個長條狀的開口。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9.jpg
背板貼紙清楚告訴你MC15是丹麥製造。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23.jpg
Dynaudio可能怕大家不相信MC15的產地吧。所以在背板左下角又貼一張紅色貼紙,打上Made in Denmark。
這就是MC15,夢幻級配備、純正丹麥製造,聽過它的重播之後,只怕你也想要買一對。敬請期待MC15試聽篇。(陶忠豪) http://www.adam-audio.com/studio/nearfield/img/A5_gallery/A5_home.jpg
在許多發燒友的觀念中,夠水準的Hi End音響系統,才能讓我們聽到音樂錄音的全貌。而夠水準的音響,往往又是高價的同義詞。如今ADAM A5重新定義了Hi End,因為這對三萬多元的喇叭,同樣可以讓我們深入音樂之中。
試聽A5的地點在本刊約四坪大的小聆聽室中,搭配的訊源是NAD C525BEE CD唱盤,試聽心得如下:
[*]優異的高頻延伸:A5的高頻延伸無疑是本次評比四對喇叭中最好的,鋼琴高音觸鍵的尾韻彷彿會向上飄一般順暢無礙,光靠這點就已經讓A5值回票價。它可以忠實呈現小提琴的纖細演奏,也可以表現電吉他充滿激昂張力的推弦演奏。人聲嗓音嬌甜,鋼弦吉他撥奏的泛音也非常充足。整體而言,中高頻活生、開放、快速,聲底是較為清爽的走向。[*]真實的低頻:老實說A5的低頻表現在本次四對喇叭中並不出色,但是A5的低音絕不貧弱。相反的,它的低音表現是我聆聽這對喇叭印象最深之處。因為A5的低頻夠「真」,這種真實感不在於龐大形體,不在於極低下潛,而在於極度清晰、紮實的質感。這種清晰感讓我幾乎能聽到鼓棒敲擊瞬間的鼓皮震動。極度精確的鑑聽表現,恐怕許多Hi End喇叭都不一定辦得到。[*]對應低電平錄音氣勢受限:當然A5並非萬能,我發現它對錄音電平高低的反應特別敏銳,重播大部分唱片當然都能輕鬆勝任,但是遇到極少部分錄音電平極低的唱片(通常是古典音樂),即使將音量轉到最大,氣勢仍顯不足。如果你是嗜食大音量者,聽來可能會覺得不夠過癮。[*]大音量重播能力有限:這點是特別針對嗜食大音量者而言,A5的內建音量轉到超過三點鐘方向後,音質會出現劣化跡象。不過對一般人而言,只要聆聽空間不要太大,聆聽距離不要太遠,A5的音量絕對夠用。[*]適合小空間近場聆聽:附和第4點心得,A5本來就是針對近場鑑聽而設計,這種聆聽狀態才能讓它完全發揮,所以請別期望它能在大空間有著超越體積限制的表現。本次試聽在四坪空間中,我與喇叭距離約1.5公尺,A5的表現就十分稱職。[*]適合搭配聲底較厚的訊源:前面說道A5的重播偏向明朗清爽,所以建議搭配聲底較厚的訊源,以提升整體重播的音質厚度,整體重播會更耐聽。[*]如果能跳過內建音量會更好:這點是站在發燒友的角度而言,A5的音量控制使用很方便,但是推測在成本限制下,A5的音量可變電阻無法用上太高等級元件,難免會限制了它的音質表現。如果能增加一個直通輸入,讓我們跳過這個音量,表現應該還會更上一層樓。(陶忠豪) http://www.audionet.com.tw/images/stories/148/50000speaker/adam_dynaudio/01-61.jpg
覺得Dynaudio喇叭難推嗎?不用煩惱到底該如何驅動Dynaudio了,因為現在只要一對MC15,你就可以聽到完美驅動的Dynaudio是何樣貌。聽過之後,只怕你會發現:原來以前從未聽到Dynaudio的真正實力。不要懷疑,這對主動式小喇叭就是這麼神奇!
在上一篇介紹MC15的文章中,我說到這對喇叭並非全然針對鑑聽而設計,不過現在我必需要對這句話做一些修正,因為Dynaudio的專業鑑聽品牌Dynaudio Acoustics旗下,其實有一款與MC15簡直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兄弟BM 5ACompact主動式喇叭。這對喇叭除了輸入端子從MC15的RCA改為XLR之外,所有規格完全相同。所以請別懷疑MC15的鑑聽血統,這對被原廠定位為「多媒體喇叭」的產品,骨子裡流的根本就是純正鑑聽喇叭的血。以下歸納試聽心得:
聽感---
穩若泰山的存在感:
沒錯,MC15體型很小,但是它的重播卻非常穩重,這種穩重感來自於極度紮實的音質,從高頻到低頻都有著一致的超高密度感,大鼓衝擊極度凝聚,低音深沈而有重量感,連鐃鈸敲擊的高音也直接分明。小提琴如在眼前一般輪廓分明而真實,人聲中頻也充滿濃密感,毫無一般平價小喇叭音質鬆散單薄的問題。更棒的是,MC15的重播不但穩重,暫態反應還犀利無比,能量瞬間收放毫不拖泥帶水。這就像開著底盤剛性超高的小跑車在山路飛馳,既過癮又充滿安定感。
大音壓不失真:
超高承受功率本來就是Dynaudio的拿手好戲,MC15顯然忠實繼承了這項優良傳統,即使大音量重播,音質也毫無潰散劣化跡象。這證明了一件事,如果你曾經聽過尖銳刺耳的Dynaudio,那絕對是搭配器材出了問題,因為我在主動式MC15身上聽不到一點惡聲。
超分明的層次感:
在近場聆聽的狀態下,用MC15聽鋼琴,我可以清楚聽到左、右手彈奏高低音符的交錯。聽弦樂四重奏,四把提琴如在眼前。聽大編制交響樂,MC15的規模感雖然不及大喇叭,但是它卻彷彿具有抽絲剝繭的強大分析能力,可以清清楚楚的區分出各部樂器的線條。唯有實際聽過,你才知道這種「透視」樂曲演奏層次的感受有多神奇。相信我,即使再貴的喇叭都不一定能做到這個地步。
中性卻不失人性的音質:
鑑聽喇叭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嗎?理論上不應該有,但是這次試聽的四對鑑聽喇叭每對聲音都不一樣。MC15的音質很中性、很精確,但是它同時也很有感情,可說是本次四對喇叭中最有個性的一款。難道MC15有音染嗎?別誤會,它的聲音毫無渲染,老老實實,但是比起其他三款喇叭,它的音質就是特別溫厚、綿密而悅耳。
使用---
對音響迷而言,MC15必需搭配前級才能使用,而且前級的素質還不能太差,才不致於埋沒了MC15的優異實力。一對MC15定價59,000元,再加上一部夠水準的前級與訊源,花費可能又要遠離一般入門消費者了,不過以Hi End的價格而言,MC15的表現依然「極度超值」。
結論---
套句網路流行用語,這次Dynaudio真的「放毒」成功啦!對年輕多媒體玩家而言,聽過MC15之後,下次音響升級的目標想必非Dynaudio莫屬。對音響迷而言,MC15的優異表現足以燃起眾燒友挑戰Dynaudio的慾望。對只聽音樂不玩音響的樂迷來說,一對MC15絕對能讓這些人深入樂曲,沒有任何遺憾,不用再換器材了。(陶忠豪) 占楼写自己听感 好文,期待楼主听感。 春节听过MC15,非常吃惊这么小的音箱有如此好的表现,有钱一定会上一对玩。 小箱子,喜欢不起来啊~~~~~~~~~~~~~~~~ 小箱子的表现,绝对不输过价格翻倍的大箱,耳听为实。
A5不错
前几天刚用A5替换了maudiobx5a作电脑箱,高频飘逸啊,最近我们solo+580很少听了,还是箱子感觉舒服 多少钱啦?大哥 5万还叫廉价,中国人真是太有钱了 原帖由 cdman 于 2009-4-22 00:15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5万还叫廉价,中国人真是太有钱了
台币 50000除以4=12500RMB。便宜吗?
搞笑的廉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