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不提倡家访
玩音箱的人越来越多,家访的人也多起来。但是,我觉得,玩音响是个很个人的事情,家访并不值得提倡。首先,每个人对“好的声音”的理解很不一样。这样,就会按自己的想法,调出很有“特点”的声音。这个声音甚至不能很好地体现他使用的东西的特点。如果你与他对声音的理解不同,可能什么也听不明白;
再次,除非你与所访的人很熟悉,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也不容易听“清楚”访问的系统。带上自己的CD,把主人挤到皇帝位以外,静静地听听,才可能多听到些东西;
第三,我想,有些人家访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听到更好的声音,好提高自己的系统。可是,如果所访的人的系统与你的相关太多,那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只是听到另一种声音而已。我倒建议,能搬一些东西到你家去听,才更有效果。
不过,对入门者,家访应该是件好事情。我就是在Jeff888家听了超奥3.6,才组成了自己的那套系统。但是,那套系统组成后,我就再没有去任何人家去过,也不大请人来我家。有人来,也不大谈我的系统的声音。
其实,明白“什么是好的声音”才更重要。谈什么声音薄了厚了,音场大了小了,都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
待续··· 家访其实就是想去多听一套系统,多认识一个人,玩就是这样,如果可以,换器材玩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阅。 不用带器材带唱片就很好了.
虽然器材 不会一样, 但唱片里的信息是不会因器材不同而改变. 原帖由 reago 于 2009-6-4 15:15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家访其实就是想去多听一套系统,多认识一个人,玩就是这样,如果可以,换器材玩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蜜蜂完全同意教主说的。;P 俺们发烧第一环节就是唱片或数码源,难道HIEND的器材会发出唱片里没有的东西?;P LZ快去找包装,乖。 ;P 其实到了一定档次的器材后,碟源里该有的一定有了,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更高档的器材,难道更高档的器材能变化声音吗?
家访就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只有互动交流,才更有意思!再好的器材,如果只一味自已欣赏,真的很不过瘾,那天端午节我去香港,在西洋菜街2号T六楼听胆机,七八个老头一起听,一边听还一边议论,很过瘾的感觉!
回复 6# 的帖子
我觉得希望真的会有——气质,或者说感情、氛围。:L我觉得真实的音乐是有很多抽象因素的,就算mifeng自己嗡嗡清唱,动情处也充满情感,为什么器材重播不出来呢?:$
[ 本帖最后由 mifeng 于 2009-6-4 15:38 编辑 ] 支持不家访,折腾的契机,不能让它发芽:D 原帖由 jeff888 于 2009-6-4 16:1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支持不家访,折腾的契机,不能让它发芽:D
;P特别不能去jeff兄家,连图片都不能看,我看了,差点不能自拔。 不相互走动会陷入闭门造车~~音响评测文章那么多,又有多少人真的理解会意文章中那些抽象的文字?还是实际听一听不同人家的系统发出来的声音比较好,这样能快速的确立自己的音响审美,而不是整天对着枪文上的诸多华美词汇来揣摩“设计”自己想要的声音。
最后~对于“好声音”的理解和评判,确实会人人不尽相同,但是——有很多人的理解是错误的。不是“自己觉得好听”就是对的。在各家之间走动走动,听听,比较比较,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这么不好客 谁去你家啊 大家看过《斯第桑多》的家访吧。作者写得最多的不是系统的声音如何,而的被访者如何组建这系统,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声音。
如果你想确立对“好声音”的概念,多听现场远比多听音响好。 多听现场远比多听音响好~~~这话人人都知道。但是光听现场真的足够确立自己的音响审美么?现场可以让自己感知乐器形体比例,现场可以让自己感知声音的高中低的合理的量感比例,这些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健康的声音”判断标准,但这够了么?唱片里是世界名琴的音质,现场呢?唱片里是世界名指挥的调声,现场呢?唱片里是世界名演的演绎,现场呢?唱片里还有世界名录音师的调声呢……他们对声音的的正确调整同样是我们这些人应该仔细聆听哒。在家访中听听唱片在不同系统中发出的声音,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途径呢。
所以我个人感觉家访还是应该要有的,毕竟玩任何东西(包括烧其他东西)都是需要有一个交流圈子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