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玩音响的基础和载体是什么?唱片,以及唱片里所以人与设备的工作,作为消费者哪套HI-END器材能逾越这个,发出现场的原始音符?如论音响回放,谁离“现场”最近?不是消费级的HI-FI/HI-END器材,不是CD\LP,不是开 ...
有人在做梦,还是拜托别惊醒人家的梦好吗?
这些人是从来不知道尊重录音师的。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9-6-28 15:4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您真是眼尖啊,这个等我晚上再细说,再来张照片,大家看看有何区别?
86753
别的没看出啥,控制室侧面对着录音空间有些特别,是为了让录音师更加集中关注录音本身?
[ 本帖最后由 winny 于 2009-6-28 18:17 编辑 ] 原帖由 8492 于 2009-6-28 15:16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对hi-end的理解是,不是回放,而是现场的原始音符。如果一套系统听起来是回放被记录的声音,或是目标是回放的话那就是失败了,根本谈不上hi-end。所以录音室不可能有hi-end级系统。录音室只要求hifi性,不要求音乐 ...
你即强调HI END系统要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个性,又强调还原100%的原始音符,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几乎所有杰出的录音师都有其显著的个性和独特的处理方式,在早年的《音响世界》(或者《高保真音响》?记不确切了)上有一系列的著名录音师访谈录、传记,感兴趣的可以找找查查。简单意义上的“个性”,对于EQ、DSP等等不过是举手之劳。
[ 本帖最后由 1812披马甲 于 2009-6-29 10:07 编辑 ] 原帖由 1812披马甲 于 2009-6-29 10:05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你即强调HI END系统要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个性,又强调还原100%的原始音符,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几乎所有杰出的录音师都有其显著的个性和独特的处理方式,在早年的《音响世界》(或者《高保真音响》?记不确切了 ...
84讲的是“说服力”,即器材说服你有强烈的感觉这是现场的音符,是直接从乐器出来的,而不是喇叭放出来的。 原帖由 anderson 于 2009-6-29 10:19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84讲的是“说服力”,即器材说服你有强烈的感觉这是现场的音符,是直接从乐器出来的,而不是喇叭放出来的。
这个说法“概念”性太强:P 所有的录音都是先硬eq一下才录出来的,作为音乐再现的最底层的家用发烧友来说,所谓“eq无用”,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这样的逻辑下,如果录音室没有必要听到最还原的声音而发烧友通过折腾可以逾越声源而达到“还原”或者“准确”,感觉就像是整容医院的广告或电视推销的噱头。同意“太把自己当回事”的观点,现在张口就high end的人太多。当然差的系统会劣化声音,但再好的器材,想超越本源的录音,也是不可能的。家里拥有一套录音系统,可以控制EQ的话,自己remaster唱片是终极发烧的一种方式。
还有,小白的那个复印机的例子不太合适,虽然都是工作,程序性工作和艺术性工作或创作是有质的区别的。当然如果有人对复印传真有变态的爱好,家里配备一套几十万的复印传真的顶级系统,没事儿就给自己印着玩,也不失为一种发烧:lol 呵呵,复印机的例子不能说很合适,但我主要是想说明一点: 录音室里的回放器材,那是个"工作用的工具",就象复印机也是OFFICE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样. 而家用HI-FI,HI-END,对多数发烧友来说,包括对我来说,不是工具,也和工作浑身无关,是我的私人化的音乐享受设施.
"工作的工具"和"私人化的音乐享受设施"完全是两回事情. 这是录音室回放设备(哪怕它再高档)和家用HI-END的最大区别. 这个区别决定了器材的具体选择(包括三大件,线材的选择)和微调方式.
从实际上说,我认为出现在发烧友家中的HI-FI,HI-END设备,风格之多样,跨度要大过录音室回放设备. 很多设备在家里作为"私人化音乐享受"是很正常的,却不可能出现在录音室里. 我倒没觉得复印机例子有什么不合适。
我认识一些类似背景的朋友,的确对自己从事音乐的行业无太大敬意,很多时候只以吃饭和完成任务为目的。
当然,这些朋友本身专业水平层次并不高,但却似乎是多数。
[ 本帖最后由 mifeng 于 2009-6-29 12:32 编辑 ] 但是你会愿意用月蚀听这些朋友鼓捣出来的东西吗:lol 小白,你E文好,请看一下这篇文章:http://www.adam-audio.de/news/abbeyroad.html
这是一篇信息量非常丰富的文章,除此之外,你能看出点什么弦外之音吗? 原来照片是这个网页来的. :)
在专业场合里,有源喇叭确实是很方便的,但从HI-FI角度说 ... 我认为还是另一回事. 所谓"I also think it's great to get to know a speaker with its own amplifier i.e. an active"我觉得只是他的一个理念而已,当然此理念不无道理,但作为发烧友,不能忽视放大器和喇叭在一个机箱里带来的严重振动问题(对功率放大器来说,底部避震是非常重要的,我把Kripton板最终搬到了家里的喇叭系统上,就是因为发觉在那里它的作用比在店里的耳机系统上大得多).
当然,更不用说他那种把喇叭直接放在调音台上的做法,恐怕极少会有资深发烧友认同.我还是那个看法: 发烧友的家用HI-FI,和专业工作场合下的set-up,确实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 还是各玩各的吧,录音师恐怕不会按照发烧友的做法来做避震,发烧友也无须模仿录音师,把喇叭和放大器随便放,或者在家里用有源喇叭.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6-30 11:39 编辑 ]
回复 39# 的帖子
如果别无选择,会的,当然态度更严肃的制作我会更加喜欢并欣然。有些时候都是个妥协问题。 如果录音室的器材回放母带都不好听的话,那在家庭HIFI回放效果岂不是更差
录音室的器材肯定是没问题的,重要的是它侧重于什么方面(比如有的是专门挑录音毛病的),目的不同,结果也完全不一样。如果录音室的顶级监听器材想要追求那种所谓的HIEND声音,可以说轻轻松松,只是它愿不愿意,需不需要的问题 我的意思,绝非鼓动大家都去玩专业器材,其实,大部分专业音响并不适合家用,同样,大部分民用音响就更不适合专业用了,一味依葫芦画瓢(无论是依专业还是民用的葫芦),只会更加迷乱心智,专业与民用音响,虽属于不同的领域,其实是一对穿着不同外衣的双胞胎,我觉得作为理性的发烧友,更应关注其内在的技术,理解音响的本质,而我觉得专业音响这个视角的最大意义在于,这扇窗相比民用的窗更透亮更明朗,不光如此,我现在同样非常喜欢看些音乐演奏家、录音师等关于音响的言论和文章,只有不同的视角,才会带来更加客观的认识。
举个例子,小白你上面说的音箱震动与避震的问题,其实本身就是音响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专业音响也不例外,谁也不会看不到,关于S3A这样的摆放其实是出于无奈(文中Peter Cobbin自己也说到这个问题),更多的录音室,就如我后来贴的那个,只要有条件,一定会为其配付合适的脚架(图中那S4A的脚架就是著名的Sound Anchor做的)。关于音箱内置功放的震动,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的确,这样做会带来对声音的不利影响,但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就如ADAM,他们的做法是箱体采用非常厚重扎实的箱中箱结构,而所有单元并非直接与箱体连接,而是全部固定于一整块蜂窝结构的铝制前档板上,再以三明治式结构与箱体连接,这样做能够非常显著的减小因单元震动导致的箱体谐振以及对内置功放的影响,当然,这样做代价高昂,只有在其高阶型号上才会完全使用。 二,主动电子分频音箱在声音上也有其可取之处,就如文中Peter所言,更好的结象,更短的传输路径,原厂定制功放的合理匹配,相比发烧友自己搞的所谓“天仙龙凤配”,这样做声音可能称不上最佳,但至少是非常正路的(我觉得这一点对音箱来说尤其重要)。如此,各方面优势与劣势相互抵消,真正的结果很难说,
专业音响,并非止于工具,就如民用音响,并非止于取悦消费者一样,内在技术是根本,当技术与成本少有妥协,制作出的产品方可称作:“State of the art”,这“ART”就再也不会有外表看起来的专业与民用之分了。
[ 本帖最后由 维克 于 2009-6-30 12:49 编辑 ]
回复 43# 44# 的帖子
两位说的都很有道理,蜜蜂赞同,总结下,不知对否。一是,能力对应需求。
二是,成本需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