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英国声
HI-FI不仅仅是电声技术上的成就和结果,也体现了设计师所身处的文化环境的审美特点. 我以前写过一篇叫"音响的背后是文化"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09sm.html ), 虽然是老文了,限于水平,写得不怎么样,但那意思,大致是没错的.就我个人的音响审美口味而言,我最敬佩美国声器材,对优秀的美国声器材抱一种"admire"的态度,但最觉得贴心,亲切,舒服的,一直是英国声. 我最早接触HI-FI器材的时候,是在念大学. 当时国内出现的进口器材,已经有日系,英系,美系. 欧系的器材很少,也许是因为价格太过昂贵之故. 当时见得到的日系器材,有SANSUI,松下,健伍,先锋,SONY,LUXMAN,TEAC等,英系器材,B&W,Rogers喇叭是比较多见的,还有Monitor Audio,ProAc等,美系,已经有了Mark Levinson的放大器,Infinity,JBL的喇叭等.
我那时当然啥也买不起,只能看着东西YY而已. 但喜欢到处蹭听. 蹭听下来,最感动我的,就是B&W, Rogers,ProAc的典型英系喇叭.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8-12 09:34 编辑 ] 人有一点是很奇妙的. 过去发生过的一些事情,一些瞬间的主观感受,竟然会穿越时间,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 而当时别的事情,感受,都已经忘记得精光了.
我牢记着最初听到B&W喇叭,Rogers喇叭,ProAc喇叭时的感动,痴迷. 当然那些喇叭的声音放到现在,也许根本不能令我如何,因为我的眼界已完全不同了. 但当时的"第一次听",就是令我那么地感动. 我觉得它们是真正地触摸到了我的心底,打动了我心底的某些"心弦"或者神经. 或者说,按摩到了我的心灵深处.
美国喇叭如JBL, Infinity,当时我也听了,有意思的是,听后觉得很admire,很崇敬 ... 但它们就是不能按摩到我的心底. 前排就坐看直:victory: 这个感受到今天还是这样的: 优秀的美国器材,令我非常崇敬,佩服,但最令我感到亲切,贴心,按摩到心底的,还是英国器材. 无论是Harbeth, Castle (指老Castle,), Ruark (指老Ruark), Spendor, 播放起来都能令我感到舒心. 而那些听感惊人,高科技感强烈的美国喇叭,仍是只能使我"震惊",使我敬佩,使我兴奋,而不是想躺下来静静地欣赏音乐.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8-12 09:44 编辑 ] 原帖由 yuanyuan8807 于 2009-8-12 09:35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前排就坐看直:victory: :lol 小白最近很喜欢抒发情感啊 :lol 最爱ATC声,谢谢!;P 我只去过一次英国. 留下的感受是: 旧,但有味道.
确实,如果你刚去过美国,再飞到伦敦,马上会觉得,英国怎么那么旧,那么老土! 美国都是新派的高楼大厦,宽阔的大街,而英国都是一排排老旧老土的老屋子,街道也那么狭小. 但如果你适应下来,就会转过神来: 美国虽然新,虽然现代感强烈,但没有回味,缺乏一种历史感,文化感,而英国虽然旧,但有一种特别的历史积淀感,文化感,有一种带文化回味的氛围. 如果你第一次出国,肯定觉得美国最好,但如果你美国兜了个遍,看腻了,就会开始觉得"老欧洲"是更有味道的地方.
"味道"是一个很奇特的词汇. 什么叫"有味道"? 恐怕很难去给出一个确切的,科学的定义. 但英国就是这么一个"有味道"的地方(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的一些小城也是这样很有味道的去处). 它能使你心里产生一些味道,事后回忆起来,有一些回味. 而没有味道的地方,即使再新,再气派,再现代化,去过后心里就没有"味道"冒出来,事后回忆起来,也没有什么回味.
我个人觉得,一个地方有没有"味道",事后能不能在你心底留下回味,关键是这个地方有没有鲜明的文化氛围,有没有特殊的地域特征,异国情调. 一个地方文化氛围越浓厚,独特的地域特征越鲜明,则越是有味道,越是有回味. 回到音响器材. 我认为是同理的. 发烧友说起HI-FI,往往也用"味道"这个词. 某某器材声音很有味道,某某器材声音没有味道,云云. 到底什么是器材的味道呢? 同样解释不清.
我的个人解释是: 一个器材的声音有没有"味道",关键是它的声音,是否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如果一个器材的声音现代感强烈,技术指标高得惊人,但声音没有清晰地反映出某种文化审美特征,则很多人会认为它"不够味道",即使非常敬佩它的技术能力.
有人会问了,那这种"声音的味道",岂不是染色? 比方,英国声器材带有一些昏黄感,老旧感,甜美感,那岂不是染色吗?
我觉得,严格说来确实是一种染色. 也可以换一些词汇来形容它,比方 ... 格调,气质,精神,等等.
但问题的根本是,我们难道有不存在任何染色的器材吗? 事实上并没有. 现代感强烈的器材,其"现代感",也是一种染色. 古代人就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把一切音乐都表现得太过干净,透明,清淡而没有味道,岂不也是一种失真和染色? 毕竟,真正的音乐表演,其实是有味道的,而且根据音乐种类不同,有不同的氛围和味道. 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出,和音乐厅里的古典管弦乐队表演,其氛围,色调,味道,是完全不同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8-12 10:09 编辑 ] 上海据闻天气清凉,受台风影响,应该很舒服 当然,那种传统的,色调昏黄,音色浓郁,中频过分突出的老派英国声,我也是不太喜欢的. 我更喜欢的,是所谓"新派英国声". 它有着更好的两端延伸,整体解析,通透度,但保持着传统英国声的细腻,温和,文雅,中频密度良好的特点.用形容词的话,我会形容它为"清新,精致,甜美".英国声也在随着国际音响大潮流而演化,变得比以前更注重解析,透明度,两端延伸,但无论怎么演化,它总是保持着传统英国声审美的一些特质. 那是它骨子里的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血管里流淌的东西. 这是很有意思的.
很多发烧友希望中国的HI-FI厂家们能形成一个"中国声",但这么希望了很多年了,还是没影子的事. 原因之一可能和中国的文化断层有关. 我们的HI-FI设计师们,个个电路精熟,很多抄板起家,模仿名机入手,但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教育背景,文化熏陶,共同的审美文化呢? 恐怕没有. 所以梦想中的"中国声"在可预计的未来仍只是停留在梦想阶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