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纯理论的问题
在不考虑软硬件故障的情况下,也不考虑可以将16bit&44.1KHz的数字信号"插值"成更高规格的信号的设备,同一张普通的CD,分别在PC上,在转盘上通过光纤输出的数字信号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又是为什么呢? 把16/44.1的数字信号插值升频成更高规格的信号,是很多见的,软件可以做,芯片可以做,可以放在转盘里做,也可以放在解码器里做.一张CD在PC上和在转盘上输出的数字信号,不一样. 写成01形式的数字串完全是一样的,但jitter量和jitter特性完全不一样. 是不是说光纤输出的数字信号中不包含时钟信息,
那么在转盘和DAC之间,如何确定时钟信息呢? 没时钟你想传东西也能传,传来传去就乱了,所以时钟是必须的。
时钟怎么表现?不还是表现成编码?PC的时钟能和转盘的时钟一样么?编码不一样了,传的当然就不一样了,当然本身的数据理论上是一样的。 原帖由 szcn 于 2009-10-28 21:12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在不考虑软硬件故障的情况下,也不考虑可以将16bit&44.1KHz的数字信号"插值"成更高规格的信号的设备,同一张普通的CD,分别在PC上,在转盘上通过光纤输出的数字信号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又是为什么呢?
我不完全承认 相同wav文件内容,声音不同 这一论点
但是不得不承认不同转盘区别真tm大,这个是事实:(
还是jitter分布特性决定的吧,应该 原帖由 szcn 于 2009-10-28 22:56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是不是说光纤输出的数字信号中不包含时钟信息,
那么在转盘和DAC之间,如何确定时钟信息呢?
二进制信号从高层来看是没有错误的0和1,但是从底层看还是光、电信号的大小变化。怎么变、什么时候变影响了声音走向(从结果看是个事实)
一般时钟信息不需要附加,只需要给出原始信号流,加上一个滤波器,就能把时钟提取出来。这是个通信原理的问题:lol
更高档的系统是独立时钟的,解码和装盘接在同一个时钟发生器上即可
[ 本帖最后由 mayao11 于 2009-10-28 23:09 编辑 ]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 由于转盘和DAC的时钟周期相对于标准时钟周期存在Jitter,而且不同设备的Jitter还不一样,所以尽管是处理相同的二进制数据,但是从DAC出来的模拟信号会有很大差异?
据说CD盘片中的CIRC编码和EFM编码信息可以修正的jitter,那么是修正哪个环节的Jitter呢?
如果CIRC编码和EFM编码信息可以修正转盘的jitter,那么是不是说不考虑"插值"和软硬件故障,理论上,不同转盘可以输出相同的数字信号? CIRC和EFM怎么会去修正JITTER,这个误解大了. 有些方式是可以减轻JITTER的,但暂时没有东西能彻底消除JITTER,也没有东西能把低档数字源出来的JITTER比较厉害的数字信号给"整理"成优质信号,最多是搞得稍微好一些.
所谓"相同的数字信号"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从数据角度说,都是相同的,全世界最高级的CD机和最垃圾的DVD机,只要在正常工作,输出的00001111的数据串都是相同的,但JITTER量的差别,要多大,有多大,音质的差别,要多大,有多大.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10-29 09:34 编辑 ] 数据一样,数字信号牵涉的东西就多了,微观看很多地方不一样,例如jitter、光功率之类。能不能听出来难说。 LZ应首先弄清楚JITTER的含义,如果还没有JITTER的概念,一切相关问题均无法弄清楚。 在数字信号中关注Jitter和治理Jitter是应该的,但是不用害怕Jitter,或什么都用Jitter说事。
Jitter有很多种,产生Jitter的原因也很多,有的较严重有的完全可以忽略。
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地震大家都是知道的,听起来有些谈虎色变的感觉(比如,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但是,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几乎地震不断,地震天天存在;可是我们并没有任何害怕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平日的地震常常是可以忽略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同样,Jitter对数字信号也有很多可忽略的情况。在数字信号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就是误码,误码会对数字信号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误码也是有标准的,只要符合标准,人耳是听不出还原后的信号差别的。
因此,就算有Jitter存在,只要不对数字信号产生误码,或仅产生极小的误码(在误码标准范围内),那么就不用害怕Jitter的存在;换句话,这样的Jitter不会对数字信号产生影响。
[ 本帖最后由 right 于 2009-10-29 15:16 编辑 ] jitter的定义是狭义的
但是很多东西最后都会变回jitter 绝对不能把它单列出来看问题 jitter是数码音频最大的敌人,我们之所以听到的不同档次CD机,不同档次电脑声卡,不同档次数码音频设备,出来的音质有好有坏,很大程度是因为jitter量和特性的不同. 有人认为只要jitter不产生误码就对音质没有什么影响,这是绝对的错误观念,也是对数码音频最常见的误解之一.对数码音频来说,做到数据正确,无误码,真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数据正确无误,一个比特误码也没有的数码音频信号,可以音质非常差,差到要多差,有多差!
对jitter的研究,国外专业厂家和媒体都已做得非常深入,有专门的jitter测定仪器和体系. STEREOPHILE杂志曾对一些常见的高中低档CD机做过jitter的测量和分析,结果与主观试听基本是吻合的. 低档CD/DVD机的jitter量要比高档CD机/转盘高出很多,分布也不理想(在某些频段突出,而比较理想的分布情况是在频宽内平坦均匀分布).
那些极品级的CD系统之所以要用到昂贵的高级独立时钟,也就是为了最大限度解决jitter的问题. 如果jitter主要不造成误码就无所谓,那世界真是圆满了. 数字信号最大的敌人一定是误码。这不论是数字信号的音乐流还是数字信号的视频流.....等等,只要是传输的数字信号,误码直接影响到还原后信号的失真与否,针对数字信号的传输误码的问题,这才有误码仪的诞生。而在HiFi追求的就是低失真或不失真,若失真的系统相信没有人认为是值得炫耀的HiFi系统。
前面说过,Jitter有很多种类,其中有些是极小的,其影响程度类似天天都有的微小地震而完全可以忽略,对于这样的Jitter有必要化大气力或大投资吗,那一定是打水漂。当然有“毅力”有“资金”与这些Jitter“抗衡”谁也管不了,这正是“有钱难买愿意”。总之,不要被所谓Jitter论迷惑,科学理性地HiFi才是正道。
[ 本帖最后由 right 于 2009-10-29 19:58 编辑 ] 误码根本不需要谈,因为现实生活中只要是正常的CD机,DVD机,读正常的碟,都不会误码. 我那时为了试验SONY D50录和电脑抓轨的差异,用很多台CD机,DVD机配合D50录过WAV,录下来的音轨用软件比较过很多次,一个字节都不差,二进制数据完全相同,说明都没有误码产生!
所以我们只需要谈jitter,根本不需要谈什么误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