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人耳其实不敏感的,MSB有一款DAC故意没有用输出滤波器,波形是一阶一阶的,听感也不错,事实上低劣的低通滤波器往往把信号扭曲,呵呵
附送一篇stereophile 1986年的文章:the zen and art of d/a conversion
http://www.stereophile.com//reference/25/
[ 本帖最后由 pig2man 于 2010-3-12 15:34 编辑 ]
回复 46# 的帖子
我觉得你也可以写点科普级的东西,当然在氛围好时。许多烧友非理科或工科出身,即使是理工科,若与电类专业无关,也难以说清楚一些电类专业的常识,所以在发烧人群中,对数字技术有许多误解,这种现象可以理解。
但HIFI圈子中一些“经验”或“传说”,确实误导人,且一代一代地误导下去。当然,这也是好玩或热闹的源泉。
如果这些好玩和热闹仅仅停留在论坛上,也没什么。但有人若根据某些“经验”、“传说”去花钱折腾,那就有些冤枉了。
比如说这带宽,就我看见的情况都是越宽越好,高频延展越高越好,我没看见有人想到过信号本身的带宽、人耳的带宽。如果稍微思考一下,就会想到,远超信号带宽、人耳带宽的器材带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啊。
再比如说,对音源的要求,多年来许多人都喜欢以重量取胜,说是因为转盘更稳定从而信号更稳定。但如果转个弯想一下,就因该问问,那些机械式的做法适合于用在提高电子信号时间稳定度的场合吗?昨天SYGQY转贴了个洋大人的话,说是对16位编码来说,那JITTER应在100皮秒以下(这是我第2次看见类似的说法,另一类似的说法据说也是洋大人发明的,说人耳对JITTER晃动的敏感度可以达到8皮秒),这样的时间稳定度要求,大概只有上帝亲手做的机械装置才可以达到。
其实HIFI就是一个玩,玩得高兴就行,但如果要把玩的感受、心得上升为科技,仅仅靠玩就不行了。
[ 本帖最后由 ljw100 于 2010-3-12 15:31 编辑 ] 原帖由 ricepig 于 2010-3-12 13:49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LS的把量化和離散化混在一起講了,還是分開說比較清楚
量化的过程就是离散的过程。准确地说,所谓量化的过程就是将样值为幅度上连续的信号变为幅度上是离散信号的过程。
因此十分清楚,量化与离散化是分不开的。
另外,抽样过程是对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为时间上离散的信号,故此过程也不能将抽样与时间上离散化分开来讲,那是分不开的。样值虽然时间上的离散而幅度上仍然是连续的,因此还是模拟信号。
回复 48# 的帖子
我也对人耳听觉的灵敏度存疑。想想那电影,每秒24张胶片连续放下去,轻歌曼舞、山摇地动的场景不也逼真得很。呵呵。 原帖由 ljw100 于 2010-3-12 15:3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你也可以写点科普级的东西,当然在氛围好时。
许多烧友非理科或工科出身,即使是理工科,若与电类专业无关,也难以说清楚一些电类专业的常识,所以在发烧人群中,对数字技术有许多误解,这种现象可以理解。 ...
不要以为科普级的东西好写,想把原理解释的简单易懂,需要对原理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才行。
话说你认为DA是一个 ”依点画线段,然后再打磨” 的过程,这个我不认同,而且我觉得这种想法、或者说模型,也很误导人。
正因为以这种模型去思考,才会有 ”采样点少就无法还原高频率的波形“ 这种错误的认识。
回复 52# 的帖子
科普确实不好写,弄不好也同样会产生误导。概念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或有前提条件限制的,割裂开来看,或没有说清楚,确实会产生误导。
谢谢提醒。 原帖由 whisky_qz 于 2010-3-12 15:4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要以为科普级的东西好写,想把原理解释的简单易懂,需要对原理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才行。
话说你认为DA是一个 ”依点画线段,然后再打磨” 的过程,这个我不认同,而且我觉得这种想法、或者说模型,也很误导 ...
这么理解电路是对的。从电路上看差不多是这样子的。但是这个打磨过程如果要定量的话,理论要先把富氏变换讲清楚才有讨论的基础。引用一句科恩兄弟新片a serious man里的话"it's not the cat. it's only mathematics."(讲到薛定谔的猫的理论的时候)
科普的东西听起来很有趣、很吸引人、很形象生动,而且很多人感觉理解了科普就理解了科学了,就像很多压根就没学过量子物理的人号称理解了“薛定谔的猫”一样,其实这猫连科学家自己都不清楚怎么回事,这跟真实的理论相差千万里,只有数学才能构建严谨的推导过程。
[ 本帖最后由 pig2man 于 2010-3-12 15:54 编辑 ] 我也多次在这个坛子上说,如果真有兴趣去弄懂一些数字技术的常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找点教材看。一般来说,教材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严谨性远比网上的七说八说强得多。 原帖由 pig2man 于 2010-3-12 15:5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么理解电路是对的。从电路上看差不多是这样子的。但是这个打磨过程如果要定量的话,理论要先把富氏变换讲清楚才有讨论的基础。引用一句科恩兄弟新片a serious man里的话"it's not the cat. it's only mathemat ...
没错,严格来说,要把DA这个过程形象的描绘出来是很难的,因为实际的数学过程基本很难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
你可以说DA的过程差不多是这样子,但至少也要补充一句”实际上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只是用”依点画线“来说事,普通人理解起来就会产生很大的误解。
然后就是以讹传讹,认为低采样率无法很好的还原高频波形等等等等。。。 原帖由 ljw100 于 2010-3-12 15:30 发表 我觉得你也可以写点科普级的东西,当然在氛围好时。许多烧友非理科或工科出身,即使是理工科,若与电类专业无关,也难以说清楚一些电类专业的常识,所以在发烧人群中,对数字技术有许多误解,这种现象可以理解。 ... 老兄批评得对,惭愧惭愧!个人水平不足,很多烧友的基础也决定不能理解太多理论的东西,沟通起来很困难。现在只想让更多人实践,之后是不是花冤枉钱,都是自己的事了。花了冤枉钱,自己不知道,也许玩得更爽 :) 在此应纠正一种说法:即采样率。我想说采样率的人也许是想说采样频率(或抽样频率)。要注意采样率的率,通常“率”是用百分比表示,如:效率、占用率、完好率.......等等,“率”与“频率”有着十分大的不同或区别。而采样率的说法很容易误导(尤其对不是明白抽样频率的)。也许是为省事,将采样频率省一个字,说为采样率;那还不如干脆省两个字,“采样”就是了,一来更省事二来还不易误导。 楼上老兄你就省点力气吧,你那点理论都是山寨的 请上些不是山寨的交流一把呀?但是不能用比特说量化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