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的一篇文章
昨晚心血来潮写的,在我的BLOG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iyue.html里面借用到俱乐部网友的2张图,特此鸣谢。 如果器材完成度夠高的話,我傾向直接放地上,或者不另外特殊處理的穩固面、實心底座,而不是避振版、磁浮版或架子上 非常赞同,最近深有体会啊 原帖由 donthuang 于 2010-5-25 08:5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器材完成度夠高的話,我傾向直接放地上,或者不另外特殊處理的穩固面、實心底座,而不是避振版、磁浮版或架子上
直接落地是好办法但有个实际的局限,很多人家庭听音空间不够大,所有器材都铺在地上的话,摆不下。 挑个刺:
准确来说不是“避震”,更大程度上是把振动能量引导出去。引导的方式不同(材料、结构、位置等),有不同的声音
振动是机器自身产生的,要“避开”不大可能,否则磁悬浮避震垫就是最理想的避震垫了,事实上不存在“最理想”的避震垫 原帖由 mayao11 于 2010-5-25 09:4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挑个刺:
准确来说不是“避震”,更大程度上是把振动能量引导出去。引导的方式不同(材料、结构、位置等),有不同的声音
振动是机器自身产生的,要“避开”不大可能,否则磁悬浮避震垫就是最理想的避震垫了, ...
你愿意怎么叫它都成,但我还是遵循传统的叫法。 “脚钉接触机器底部的部位,一定要硬,不能是软性物质,否则声音会软和糊。”
我觉得这句应该稍微补充下,比如isopod一类,就不太符合这句。
是不是加上一层意思,排除一些偶发因素。 原帖由 mifeng 于 2010-5-25 09:5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脚钉接触机器底部的部位,一定要硬,不能是软性物质,否则声音会软和糊。”
我觉得这句应该稍微补充下,比如isopod一类,就不太符合这句。
是不是加上一层意思,排除一些偶发因素。
ISO-POD还是硬的。虽然表面是一层毛毡,但里面是硬的。 显然不是硬的啊,是一层类似橡胶多过硬物质的东西,会有明显形变。。。 問題並不是在於軟硬
而是在於機器完成度,原文對橡膠腳的不良印象主要是出在耳擴的設計者,在機器”完成後”並沒有另外再費心思,只是按照慣例,隨手安個工業用橡膠腳意思意思而已
事實上以最重視避震的黑膠唱盤而言,橡膠、矽膠之類元件也是蠻常見的 直接接触器材底部的用软性物质是比较少,当然了,软硬都是比出来的,一个普遍情况罢了。
很多软性避震还是在器材垫或者架子下面的。 阅~ 原帖由 mifeng 于 2010-5-25 10:1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直接接触器材底部的用软性物质是比较少,当然了,软硬都是比出来的,一个普遍情况罢了。
很多软性避震还是在器材垫或者架子下面的。
我觉得以软性物质避震,是一种对避震问题没进行过专业研究的人士常有的误解,认为可以通过软性物质把振动消减掉。很多HI-FI设计师对避震这个问题没有专门研究和测试过(很正常,术业有专攻),以一种常人都会有的“习惯思维”觉得用软性物质可以吸收振动,取得良好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看一下凡是专业研究了振动、避震这个问题的,最后基本都采用了硬性物质避震或者软硬结合的复合物料(接触机器的部分是硬面),而非软性避震。ISO-POD虽然表现有一层毛毡,但毛毡下是硬性物质,不能算为软性避震脚。Vibrapod我试过,也一定要加那个硬顶效果才好,否则高频响应就是劣化的。 高丘25MF是使用了两种材料的复合脚钉,我始终觉得正确的使用法就是金属面贴机器底部,用木面贴机器底部的话,声音存在一些问题。卡达斯的“神木”我使用下来觉得与其说是避震工具,不如说是调声工具的成分更大,是有其适用面的,用了之后会使音色变暖,带有某种卡达斯招牌式的音色特点。而且这种“神木”是一种很坚硬的木头,如果用软些的木材,负面作用将变得不容忽视。
一般而言我觉得除非是特意调声用,是不宜用软性物料接触机器底部的。即使是木头,也有其局限性。金属、合金物质的脚钉,是更好的避震方案。 进来学习的。现在还没条件搞,等有预算了一定要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