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6号+NAD M3+力士LUXMAN D-500(甘肃天水周围的欢迎上门来切磋)ARK MX
NAD M3,搭配米格18CD机和卓丽星座1号初步听了几张人声和小提琴感觉声音很精致平衡润泽正在感受唯美6号、NAD M3和米格MICROMEGA Premium 18
力士LUXMAN D-500初步工作中~~~
线材暂时先用超时空H8,欧阳丝带红魅龙,AQ极速88跳线
[ 本帖最后由 tty123 于 2012-11-28 17:23 编辑 ] 先听几张通俗易懂的,尤其 板胡 宋祖英 彭丽媛,以前听常常感觉高频有毛刺感,不敢大音量听,现在感觉顺耳多了!宋祖英原来那种让人感觉尖细发飘挤着喉咙唱的声音改观了不少,多了一种神情味道。 不知不觉从英雄、兵哥哥到好日子一直听下去,晚饭也吃完了,老婆也没说吵人,这可是以前没有过的。
萨拉萨蒂小提琴的声音很顺滑很精致,高频延伸不错,泛音表现和质感很丰富,细节交代清楚,背景很静
邓丽君的人声有滋润感,感情很好,娇媚不缺水分
喜欢的弦乐与小提琴
听了三版布鲁赫小协,很喜欢这首浪漫柔美的曲子,行云流水的旋律很醉人。
感觉卓丽星座一号在NAD M3的推动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声音充满了活力,不单单是厚润甜美低频弹性十足,整个频段非常的从容大气流畅如行云流水充满了音乐味。
伯姆指挥的莫扎特的女人心开头序曲一段,弦乐群的声音绵密又层次分明,乐队的规模感、纵深感很明显,长笛、单簧管的音色透明而迷人
M3+卓丽星座一号的小提琴表现的很出彩,有着很强的细节刻画能力,琴声的像真度和感染力极强,听布鲁赫小协让人不知不觉融入到音乐之中;海菲兹的琴声技巧完美无瑕音准精确无比,处理方式冷静客观张弛有度,感觉就像一位有着盖世武功的太极推手,气定神闲一切化于无形,让这首浪漫柔美的曲子多了一份高贵典雅的感觉
莫扎特女人心CD1的1~6段和海菲兹布鲁赫小协第一乐章,管弦乐齐奏时的庞大的规模感和气势,出色的音场营造能力,底气十足的男声,小提琴逼真的富有磁性的声音,很震撼的感觉! AQ极速88跳线 书架箱那对我喜欢:lol 目前唯美6号、NAD M3和米格MICROMEGA Premium 18组合有一个问题,感觉由于小空间16平方大音量时高频能量有点过强,瓷砖地面,玻璃茶几,侧墙玻璃装裱画可能是因素之一,准备继续软调化处理一下房间。客厅听音,许多问题得慢慢来改善。喇叭线接下面低频端口AQ极速88跳线过中高频感觉增加了一些润泽、厚度和空气感!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找了篇相关评论:
NAD The Masters Series(大师系列)M3
NAD是香港人很熟悉的音响品牌,三十多年来一直以『价廉物美』赢尽发烧友欢心,可惜,近年由於代理不停更迭,以致产品在本港市场有点消沉。不过,NAD最近已有新代理,并且非常积极展开销售活动,头炮引入香港的产品,就是NAD最高级系列的The Masters Series(大师系列)。这个系列的产品我在去年深圳某个音响展示活动已见过,一直很关心什么时候会引进香港,望穿秋水,新代理终于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并以一个极吸引的价钱开售The Masters Series,发烧友有福了。
NAD The Masters Series(大师系列)简介:
NAD其实不是第一次推出Hi-End产品,约十年前就曾经推出一个名为Silver Line的系列,其中包括S100前级、S200後级、S300合并扩音机、S400调谐器和S500 CD播放机,这个系列价钱合理、质素超群,深受发烧友喜爱,相信有不少朋友仍然记得。
特别是S300,它的设计和用料跟Gryphon的Tabu合并扩音机非常相似,当时就有传言说S300其实由Gryphon设计师操刀,基本上采用同一设计。姑勿论传言是真是假,但NAD S300至今仍大受发烧友欢迎,通常在二手市场一出现,就即时被人买走。
一年前,NAD再发功,推出最新研发的The Masters Series(大师系列),这个系列比Silver Line更上一层楼。系列共有4个产品,分别是M55全能光碟机、M3双单声道合并扩音机、M15环绕声前级处理器和M25七声道功率放大器。
负责这个系列的设计工作的包括有Bjorn Erik Edvardsen(曾设计过经典传奇的NAD 3020扩音机)和Greoffrey Barton,他们将积累30多年的技术精髓结合现今先进的工艺技术,设计出全新的The Masters Series系列,这个系列堪称NAD最高性能和最完美的Hi-End产品,在每一个性能指标上,The Masters Series都达到或者超越了当前同级产品的水平。
M3合并式扩音机的外观设计:
NAD产品一向是灰灰黑黑的设计(Silver Line例外),外表朴实无华,不过,作为顶级系列,The Masters Series就采用了一个全新的外观设计。
M3和同系产品一样,采用鈇银色的机箱,机身采用镶嵌结构的复合面板,表层部分用铝合金以模铸成型工艺制造,底层浅色部分则用2mm厚的钢板挤压成型。M3底盘结构非常坚固,结合用矽胶特别制造的大型机脚,可以最大限度隔绝任何由机械振动甚至空气流动所产生的极轻微震动,避免对机内敏感的电子电路产生不良影响。
M3面板正中上部是一个大型的液晶体数字显示屏,底下是七个功能小按钮,左面的圆形小按钮是电源开关掣,右面的大形旋钮则是音量掣,所有按钮排位合理,使用时非常方便。
机身两侧是大型的外置散热片,背部各类端子排列整齐。左右两边各有两组扬声器接线座,方便用家玩双线分音,中间顶部是RCA输入及输出端子,M3有独立的前级和後级线路,可以单独用作前级或後级使用。 RCA端子底下是平衡输入端子,旁边是IR端子、Trigger输出端子及RS323端子,最底下是电源插座及电源开关掣,整体设计非常简洁,造工精美,金工水准与顶级日本制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至於遥控器方面,M3随机奉送两个遥控器,包括主遥控器和一个较小型的简单功能遥控器,两个遥控都反应良好,使用方便,可以说是非常体贴的安排,值得再加分。
M3合并式扩音机的内部用料:
打开M3的机盖,排得密密麻麻的零件给人第一感觉是『极其壮观』。
M3是采用双单声道设计,全平衡放大电路。中间近前面板位置两只有金属外壳罩著的Holmgren环形变压器,非常巨大,它采用了NAD专利的Power Drive(气囊功率)技术和专利磁屏蔽技术制造。两只後级变压器中间是一只CI前级变压器,往後是四支22,000uF/80 volt电容(每声道两支,共提供88000uF能量)再往後是主线路板,你可以看到两块印有红色NAD标志的金属组件(好像电脑中央处理器的东西),这个精致的金属遮罩内就是M3前级模组,它采用大电流、低噪音和Class A设计,讯噪比高达100dB,具备双放大功能,供两套前置放大器输出,并可在前置输出高通滤波功能时,选择不同分频输出。
M3的後级放大模组位於两旁,采用每声道四对150W分立双极输出功率管,可提供50A峰值不失真输出电流以及高达785W(2Q)的动态不失真功率。
M3机内的印刷电路板均采用高品质OFC(无氧铜)玻璃纤维环氧树脂敷铜板制造,大面积的接地线路设计降低了电阻,确保有大电流通过时仍能保持完美的电路性能。M3的元器件都是直接从世界上各大知名制造厂采购,广泛采用SMD(表面安装器件)和LSI(大型积体电路),配合多层设计的印刷电路板,让M3达到NAD厂方前所未有的最高品质。
对M3用料设计,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叹为观止.』
M3合并式扩音机的尖端技术:
M3除了保留NAD独家的Power Driver电路外,还采用了多项厂方最新研发出来的尖端技术,包括前面提到的纯A类低杂讯线路,这项技术最大特点是具有极宽的频响,失真率低於0.02%,引入少量负反馋之後,在20Hz~20kHz的设计频响内,失真率更降至0.002%。
M3以精密电阻控制的电位器取代传统的电位器,这个新发明的数位控制电路,由误差低於1%的电阻以及电子开关构成,音量调节的步程为0.5dB,总控制量为87.5dB;平衡控制的步程也是0.5dB,有一个模式选择可决定以身历声、仅左声道、仅右声道或单声道方式进行调节,高低音调节的控制各±5dB。
此外,一个调节量为±3dB的特别Spectral Tilt选项可以高效地对音调平衡进行控制,它可以在增加低音的同时衰减高音(反之亦然),对於某些录音而言,这一功能使音调平衡的调节工作变得简单,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功能获得暖调或冷调的声音表现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优点外,新的电位器令声道分离度更好,讯噪比更高,现时只有非常昂贵的扩音机才采用这种设计。
M3还具备第2聆听区讯号输出功能和额外的前级输出,它的Bi-Amp功能用於连接另一台功放或者有源超低音(使用Pre out 2端子),而Pre out 1端子则还有可选频率的高通滤波器,分频点有40Hz、60Hz、80Hz、100Hz等,当然也可选择不分频的全频带输出,滤波器采用类比电路构成,具备纯A类输出电路,以保证讯号的纯净度。
搭配建议:
M3的动态功率在8Ω负载有300W输出(20Hz~20kHz全频带,失真度低於0.03%),虽然未到巨无霸的级别,但也算得上推力强劲了,配合独家的Power Drive线路,推动任何扬声器也没有难度,事实上,经过这一段时间试用,我不觉得有什么扬声器是可以把它难倒。
讯源方面,我使用Marantz的SAl4唱机,其实NAD有自家开发的CD唱盘,用家的评价也很高,The Masters Series也有一款M55DVD/SACD播放机,质素不俗,可惜没有平衡输出,要求高的纯音响发烧友也不喜欢有视频线路的万用机(我觉得是偏见),据我所知,NAD将会在短期内推出一款纯音响用唱机,到时一套西装,表现应该会更上一层楼。
至于扬声器方面,以往的代理曾经用NAD的扩音机配搭AR气垫式扬声器,其後也试过配搭Monitor Audio扬声器,老一辈的发烧友应该有印象。国内的销售商在音响展时经常用NAD扩音机搭配Dynaudio扬声器,有传言说Dynaudio也有用NAD扩音机试直(我看过一篇Dynaudio老板Wilfriec Ehrenholz的访问,他提到自己办公室用了部不到100W的NAD扩音机去推Dynaudio C1,声音很好听。不过,这句话真正含意其实是说Dynaudio扬声器很易推动),我听过几次国内的展示活动,展览商的演示偏重於动态,未能全面反映扬声器和扩音机的真正实力近这两个月,我推荐了几位朋友采用NAD M3配Dynaudio Focus 220这个组合,两者价钱相近,配合起来可算水乳交融,声音和谐细致,音色悦耳,是我听过其中最靓声的组合。
此外,国内的朋友也喜欢用NAD的扩音机来配搭法国Triangle扬声器我在不同场合听过,声音不俗。至于NAD的代理,也有引入加拿大PSB扬声器,我在2006香港高级视听展听过PSB扬声器的声音,声音出众,应该和M3很匹配,本刊稍後也会测试PSB扬声器,所以这次也不打算用PSB夹M30。
我也想过用Elac和ProAc扬声器来试M3,看看出来的声音如何,但最终决定用采用铝带高音的国产金琅优闲二号来配M3,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不用高级一点的扬声器呢?
理由很简单,这对国产音箱外界虽然评价不差,但我试过用不少扩音机去推它,除了柯颂的V8i和贵它很多倍的巨无霸扩音机外,没几部能逼它发挥最高水准来,有天心念一动,想看看M3功力如何,即刻把这对放人仓库已有两年多的扬声器找出来。
试名茶用最普通的茶杯,也许更能试出真味,结果一试之下……
试听时采用的软件及心得:
证明自己没错,M3把这对不算容易推好的扬声器收得贴贴服服。论声音,和我推荐的M3配Dynaudio Focus 220仍有差别,但这对扬声器已发出超越身价的声音,M3应记一功。
和其他低价的NAD产品不同,M3的声音明显高班得多,它的声音没有太大的音染,音色真实自然和平衡,空气感十足,能充份重现软件细节,它的动态很强,听爆棚音乐时,充满迫力。
听了一只近期常听的爵士发烧天碟Venus Records的《Vocal & Trio Audiophile》,用这个组合听第二首Simone唱的Romance时,声音通透,富有韵味,令人心情都放松下来。再听我喜欢的Ben Webster,那支次中音色士风声音饱满,散发出独特的金属质感,加上Ben Webster演绎技巧变化多端,声音细致动听,令人听得迷醉。
演奏弦乐又如何呢?我用了杨雪霏的结他专辑《Romance de Amor》试听,碟中的结他声质感甚佳,泛音丰富的弦声听起来非常有生命力,加上乐手演绎出色,乐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令人听出耳油。再听小提琴作品,我拣了Tacet用真空管录制的《The Tube Only Violin》来试听,小提琴的音色散发出浓厚的松香味,泛音悦耳,琴音高低起伏之间衔接得非常顺畅绵密,质感一流。
再听钢琴演奏,我用了郎朗的专辑《Memory》,郎朗演奏莫札特的钢琴作品有一种很高雅的表现,他每一下敲击琴键都很有触感,用这个系统聆听时,琴声音色准确,高贵典雅,有一种教人倾倒的魅力。
听鼓乐又如何呢?我听了《鼓王群英会V阎学敏的鼓乐世界》来试,这个系统的声音相当有冲击力,它的低频很结实,声音强而有力,声场规模感和动态范围非常大,令人感到吃惊,声音层次也相当丰富,能听清楚鼓棍打下的力度和鼓皮震动的感觉,分析力一流。
结语
我有很多朋友都是Silver Line的用户,对NAD的产品充满信心,这次推出的大师系列,销往香港的货还未到,我已透过代理商即时为朋友订了一部M3合并式扩音机(朋友见我拍心口保证,也没有经过试音就订货了),他抬回家之後,配合我早前推荐他用的Dynaudio Focus 220,赞口不绝,说我没介绍错。另一个朋友在八月的高级视听展里,看过NAD代理展示的M3真身时,也很快落槌买了一部,他现时同样照我的意见采用Dynaudio Focus 220配搭,之後的评语是:『好靓声!超级抵用!』机器的声音好『正』,你听过就知道,最值得赞许的是代理把M3的定价定得很低(定价不到三万),坦白说,市面上好的合并扩音机有不少,不过,这个级数的扩音机竟然以这样低的售价就可以买到,这才是发烧友的福气。
素质好,性能价格比高,这样的器材真正叫人著迷。一句『超级抵用』,已经道尽一切。
NADM3合并式扩音机规格:
定价:HK$28,272
前级部分:
非平衡输入阻抗:150k
平衡输入阻抗:120k
输入灵敏度:446mV
频响平直度:<+/-0.3dB
-3dB频响:70kHz
线路输出阻抗:10Ω
讯噪比:110dB
低音调节:±5dB
高音调节:±5dB
Spectral Tilt调节:±3dB
功率放大部分:
额定输出功率:180Wx2
失真度:0.004%
动态裕量:3d8
动态输出功率:300W(8Ω)/520W(4Ω)/700W(2Ω)
阻尼系数:>150
频响平直度(20Hz~20kHz):+/-0.03d8曰
-3dB频响:>80kH2
讯噪比:>130dB
外形尺寸:W435mm×H135mm×D386mm
净重:23.5kg
动手打开M3看个究竟!
[ 本帖最后由 tty123 于 2011-1-22 15:37 编辑 ] 马勒:第一交响曲“泰坦”
MAHLER: Symphonie No.1 "Titan"
阿巴多1989/12 指挥柏林爱乐乐团DG编号431 769-2 又听了索尔蒂的
学习了解一下:
马勒是一个充满忧郁而又极端浪漫的作曲家,他曾说,从三重意义说,他都没有祖国:“作为一个波希米亚出生的人却住在奥地利,作为一个奥地利人却生活在德国人中间,作为一个犹太人则只有属于整个世界。”他是一个连接浪漫主义顶峰和现代主义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一方面是极端的浪漫主义的泛滥,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生存的痛苦反思。马勒的音乐常常交织着一种浪漫温馨的抒情和无法挣脱的对人的生存痛苦的感叹,最终化为一种灵魂的呻吟。
在马勒的创作中洋溢着歌曲的气息,在他的作品中有对大自然、对诗意、对人类的爱的向往,对上帝的信仰的崇拜,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悲伤与死的寂寞与平静。他的创作有很强的文学性,他的歌曲的文学性往往渗透进他的交响由,在他的音乐中更多的是感情的倾诉,是他纤弱的气质的写照,所以有一种说法,说布鲁克纳是宗教的,马勒是世俗的。
马勒在音乐创作上追求的是宏大的结构,他进一步拓展了交响曲的结构,比如乐队编制,比如多支乐队与合唱队共同组合成一种共鸣的场,比如乐章的冗长。他在柏辽兹的管弦乐色彩追求基础上往极致发展,追求悠长的旋律线的最迷人表达,追求铜管乐队的辉煌音色,追求在复调基础上两个或更多的旋律同时交织。他对管弦乐色彩的追求简直达到迷狂的程度,其创作中有详尽的分句、速度与力度标记,从最纤细的声音分辨到最惊人的管弦乐效果,他能应用自如,使音乐织体变得复杂无比。他对音乐与音响之间的关系有惊人的感悟。马勒的音乐有19世纪通向20世纪桥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史上有极重要的作用。
勒的《第一交响曲》,D大调,标题为《Titan》,据德国浪漫派诗人保罗的同名诗而命名。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称为《巨人》。这首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原创作时有标题,“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这一部分又分为3段,马勒自己的说明为:""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2.采花,柔板;3.满帆,谐谑曲。”“第二部分:人间喜剧”,分为两段,标题分别为“1.搁浅,卡洛风格的葬札进行曲,启发作曲者创作的外因是一幅讽刺画《猎人的送葬行列》,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中的插图,奥地利的孩子们全都知道它。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蛛、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作曲者的意图是使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紧跟在它后面的是: 2.来自地狱,表现一个受严重创伤的心灵的一声突然的绝望呼喊。”马勒后来抛弃了这个说明,他声称这标题和说明材料是“在作品写好后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们弃而不用,不仅因为我发现它们完全不恰当,甚至不十分正确,而且还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它们曾如何把听众引人歧途。”“在第三乐章中,我的确是直接受著名儿童画《猎人的送葬行列》的启发。但在这里,表现的内容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应该表现的那种气氛。第四乐章便是从这种气氛突然一跃而出,仿佛是乌云背后出来一道闪电。这只是受严重创伤的心灵在经历了送葬行列的阴风惨惨和愁云密布的压抑情绪之后发出的一声呼喊。”
这首作品后来的定稿中,变为4个乐章:1.D大调,奏鸣曲式,指示以“缓慢而沉重”的序奏开始,在长大的A音持续音上,双簧管与低音管奏下行四度为特征的动机,它极似杜鹃的啼吐啭,其旋律来自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这个动机串联着全曲,成为全曲的灵魂,呼应它的是远方的信号曲,充满宁静。主部先由大提琴奏主导动机发展而成的第一主题,其它乐器发展对位,发展到A大调时,出现对位性的第二主题。发展部先是在高音弦背景上,木管表现田园性的安祥,大提琴乘着持续音,奏出像呼唤一样的旋律。双簧管与单簧管对话后,木管的杜鹃的啼啭再次强调宁静。然后长笛表现小鸟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发展至降D大调,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活泼地运动。对位法再现第一主题后,进入大致如呈示部进行的再现部。最后,一面强调主导动机,一面以强烈的音响而结束。2.行板,A大调,三段体。这个慢乐章选用了马勒自己早期为冯·歇弗尔的诗《萨金根的号手》而谱写的歌曲旋律作为基本主题。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称这个旋律为“沃纳尔小号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飘越月光映照的莱茵河,飞向玛格丽特所住的城堡。”斯坦厄塞说,马勒认为这首小夜曲表达的是感伤。这个乐章的第一段,月光映照的环境下,这首小夜曲的旋律出现后,圆号与小提琴狂热地强化热情,优雅的中间段在小夜曲旋律基础上脱颖而出,小提琴的独奏精妙绝伦。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最后消失在黄昏的天空之中。这个慢乐章后曾被马勒删除(4个乐章版),直到1967年,才又有恢复5个乐章的演奏。3.指示为“强有力的运动”,A大调,布鲁克纳式的谐谑曲风格。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先强有力地奏出一个由全曲主导动机组成的固定音型,它与小提琴不断反复的八度跳跃音型共同组成背景,在这背景上呈现兰德勒舞曲节奏的主题中段为F大调,有田园风味的圆舞曲风格,以主导动机作为低音伴奏。在长笛、单簧管与弦乐进行中,新的旋律以对位形态显示,圆号以八度的呼唤,引向作为再现的第三段。第三段比第一段更为单纯。4.指示“不要缓慢,庄重而威严地”,D小调,三段体。主导动机由定音鼓敲出,然后低音乐器以卡农方式表现古老的波希米亚民歌旋律,这个漫画式的葬礼进行曲旋律,与低音提琴奏出的古老的大学生歌曲《你睡着了吗,马丁兄弟》作对比,似乎是嘲笑画中死去的猎人。用布鲁诺·瓦尔特的说法,马勒在创作这个乐章时,“保罗的《巨人》中那个魔鬼般的形象在作祟。在巨人身上,马勒发现了那内含的可怕不协和音,那蔑视和绝望,那种在天国和地狱的冲动之间的游移摆动,这些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侵袭着他有创伤的心灵。”在这个乐章中,葬礼进行曲被两次打断: 先是一个故意要表现得陈腐的曲调,然后是长时间引用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最后的绝望之歌。乐章结束时,一次次强调那个主导动机。5.标示为“如暴风雨般的运动”,奏鸣曲式,由3大部分构成,表现从地狱到天国的过程。第一段由F小调支配,先表现“闪电式的呼喊”。在弦乐粗犷的呼唤中,小号与长号的加强,在很长的铺垫下,才出现律动性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由F小调转为降A大调,表现出非凡的兴奋,然后又转向“很粗暴”的部分。这第一段似是表现地狱、人与命运的搏斗。中间部分主要表现动人的第二主题,它引出种种温馨的回忆,似乎是表现地狱向天堂,也是灵魂的升华。然后第三段以圆号呈示主导动机开始转向辉煌地表现人的灵魂的胜利,人类的喜剧。在越来越强烈的鼓荡下,最终是指示“以最高度的力”,像是对战胜绝望的人类的赞颂,形式辉煌的尾声。
这首交响曲目前的录音多是4个乐章(即马勒自己删除了第二乐章的版本)。 马勒1,结构庞大,每个乐章主题变换较多,有表现自然旋律的,有体现力量气势的,有喜悦的有忧伤的,等·················
感觉探索着学习聆听伟大的作品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 选了3张人声,比较了一下力士D500和米格18
http://att.jd-bbs.com/day_101203/20101203_d66a7f9d24c60e3ab81c2NZN8N2Z27mL.jpg
http://att.jd-bbs.com/day_101203/20101203_1b45ef6f5ad1d7a1344eI9icYU75pZZp.jpg
http://att.jd-bbs.com/day_101203/20101203_4437d23955203f4f00f5vqL7E7j7WJ7j.jpg
【h d c d 9 1 8】 = 【t t y 1 2 3】
这两个机子风格差异明显:
前者声音厚实饱满,成熟稳重;
后者清爽飘逸些,线条感明显;
比较着听了,问老婆的意见,说:前者像少妇,后者像少女。
听陈洁丽时,米格18体现青春、朝气、鲜活、清爽的好一些;
听蔡琴时,力士D500表现沧桑、成熟好一些;
听邓丽君时,各有特色,老婆说的“少女”与“少妇”的感觉更明显些!
个人感觉感觉还是比较喜欢成熟一些、丰满一些、韵味多一些的“少妇”
米格18播放刘芳、王菲、崔岩光时的一份水灵的感觉也是一种享受!
我的想法是少女少妇同时揽抱入怀!
看来还得继续折腾!
[ 本帖最后由 tty123 于 2011-1-12 19:53 编辑 ] 再学习马勒1:
《TITAN》,可以译成《巨人》,在希腊神话中是‘囚在地狱里受苦的英雄’,似乎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人。在德国名小说家尚·保罗的小说中,TITAN是指沉溺在自己的感情世界、既不能掌握现实,也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责任,只有病态的妄想与自杀的想法。这正与30岁的马勒有着相同的心态。总之,TITAN所指的英雄是浪漫主义的英雄,而不是象贝多芬所描述的拿破伦一样风光受人崇敬的英雄。
了解了标题以后,还可以把它看成一部马勒的心理自传:
1,对乡村的怀念在第一和1-4乐章都很明显;
2,年轻时所受恋爱激情与失恋痛苦,在第一、二乐章的中段就可以听出这样的色彩;
3,马勒创作很勤奋,但一直被归属于‘非主流派’,因而受到许多压力 ,这些压力多少也反映在乐章之中, 在第四乐章一开始就可以听到;
4,生命之轻贱—马勒的父母生了14个孩子,死了7个,马勒是剩下孩子中的老大。在《巨人》创作之前,马勒最爱的弟弟恩斯特去世,马勒在恩斯特幼年时常在其床边唱着‘BROTHER MARTIN,ARE YOU SLEEPING?’,这就是第三乐章开头的‘两只老虎’旋律,这非常怪诞的第三乐章正代表了生命的轻贱,刚好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心态。
5,马勒本身宗教信仰和对宗教的质疑。马勒一方面信神,一方面怀疑神能否对他有所救赎,这种矛盾心情在当代作曲家中显得非常特别。
上述五个要素使马勒的《巨人》变得五花八门—一方面有维也纳的优雅,一方面又有波西米亚的粗俗;而且他非常喜欢把优雅和粗俗混淆在一起,尤其是第三乐章。所以第三乐章非常难演奏。
除此之外马勒的音乐中还有童稚的幻想和命运的打击,有大自然的音响,又有军营的号角;听他的音乐就象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意识流’广告,有些歇斯底里,有些前言不搭后语。这对指挥来说要能将前后贯穿的很好,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指挥必须乐思非常成熟。很多指挥家都将马勒指挥了两次以上,象阿巴多、苏提、伯恩斯坦等人,都至少录音了两次以上。这些指挥的录音,第一次都比较有青春活力,而第二次在乐思上就较为成熟。马勒的第一交响曲虽然是他30岁的作品,但要能完全的表现出来,仍需要指挥有成熟的乐思才能作到。
要能指挥马勒并不是没有没有任何条件:
第一,首先他对死亡必须要有特殊的感受,否则就会把马勒的音乐演奏的太过轻浮;他最好也能了解一位‘边缘人’的痛苦,体会生命轻贱的人是怎么样来看生命的,如此才能充分掌握乐曲的生命特质。
第二,他的生命中不应该只有阳光,也应有些阴暗的东西;不能只有爱情,也应有失恋的痛苦;他不只具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坚定的信仰,对生命中的扭曲、失落与不确定也应有所感受。
马勒的音乐就是两面的音乐,其中有矛盾的性格在内,一个思想简单的人要去指挥马勒,一定会有所欠缺。 搞了些安装西门子CT机时用的线
http://att.jd-bbs.com/day_101204/20101204_85afd416ca9af1958f59D66s66X65Dj5.jpg 还在继续调整中,常常不知不觉陶醉在音乐中让人不忍关机,这点感觉相当重要!今天听了这
张钢琴碟,很美!
http://att.jd-bbs.com/day_101210/20101210_d251c839d28a643cb63f5gC3jtvGvQsW.jpg
http://att.jd-bbs.com/day_101210/20101210_a9439bc3614d294aa2bedLhZ1D09I1G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