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扯蛋:关于器材冷暖的自我反思
"日系的工具很多时都会柔化丶减速丶去毛燥,甚至有些会有颇明显的调味;欧美的,则会在hifi性上增强,有时会添加点金属光辉,却很少大幅度调味。"creamy_wan先生 一语,引起我对器材冷暖的反思.
HIFI ,无论哪个档次,其实总是应该以平衡告终.但是,HIFI,作为一个完整却含有多个部件的系统.历来在那个素质层面都逃脱不了冷暖互补的博弈,而作为器材的三大件:音源+放大+喇叭三重门,其冷暖又是如何搭配的呢?
说起声音风格互不,最早的情况是HIFI由剧院,录音室派生出来的,世界基本是从ALTEC,JBL打开,你可以去听听这些大单元的号角系统,动态频宽极大,箱体硕大,堂响丰富,却极硬极冷,所以前端设备除了蛋鸡的肥润外,还有EMT以及STUDER的模拟了。因为STUDER D731光复后我把机器搬到南宁,用了个SCANDYNA玩具卫星箱玩玩,越发发现EMT和STUDER作为录音设备的特质,这些机器两端都不是很出彩的,声音没有攻击性,但却非常厚重饱满,以致制震不好的小箱体甚至耳机(特别是低阻),会有肥到暴的压抑感,所以说这些器材场面是广阔的,纵深是深邃的,但却是以一种厚重感来扩张,而不是凌厉的线条和丰富的频宽,可以说这些专业设备在模拟部分的功夫要比数字的好的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是那句话,冷暖互补。你回头看看录音室喇叭特别是ALTEC,JBL是怎么回事就知道了,其实到现在录音室播放设备和喇叭都是这种关系,哪怕是我手头的山鸡MARANTZ PMD321,其典型我看还是LHH1000。然后我又反省自己广州家中的箱子系统,我曾经跳开STUDER直接那里接电脑拿来欣赏家庭影院,相对今天的塑料喇叭系统,才知道ELAC+RESTEK的搭配已经被我调的非常冷峻,甚至连章子怡的夜宴都变得苦涩成黑白电影那样了,这也是STUDER在广州家中能很好的鸣唱而南宁就闷死声的原因之一.
才知道为什么日本唱片演奏家里面的老头只要是把玩古董号角特别是JBL或ALTEC的,都喜欢使用STUDER和EMT的前端.
专业录音室的设备,说白了,按照音源,放大,喇叭三重来看,基本上是暖+暖+冷的方法达到平衡,而且现在也很多沿用这个法则,这个包括现在EMMLAB,包括STAX中的专为录音师创造的异类之声4070也是如此.不过也有不少例外,比如3.5A,我从来不认为他很冷峻,赫赫,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我认为3.5A在监听来说不能算是全频设备,主要还是人声的监听为主的.
而早期的民用HIFI,也基本按照这种欧美录音师的方法制造器材的,我们看到柔声的THORENS,厚实的蛋鸡,等等
HIFI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量普及,数据和精工派的日本器材逐渐从模拟声音( 且看第一代CD机之SONY101)逐渐演变成冷峻的分析型器材,欧美喇叭也因为设备的丰富和设计师的理念变化产生了多种声音,现在三重门的冷暖组合变化多端了,现代HIFI还加入了咸菜,避震等设备,搭配已是N重门了,但相对欧洲来说,暖+暖+冷 这种比例还是相对其他地方广泛一些.
所以欧洲出名的调声器材都偏分析,而日系的偏味道,应该也是这个原理吧,不过有时看避震设备的材质,就可知道声音风格,就算小变化也是八九不离十,不过现在设计师想法都随世界物质一并丰富起来,什么东西都不能用国界一概而论了,我只是谈个倾向性问题.
还是一句话,无论什么档次,什么设备,互补最重要,冷暖对冲要合理,相对平衡是目的.赫赫,
冷烧了很久了,我只是凭借以前建立起来的东西井底之蛙一下,自娱自乐扯淡厉害,请各位看过就罢当娱乐赫赫. 强文学习一下,不过对自己系统冷暖完全没概念。。 LZ的意思是觉得emm lab暖声? 学习 原帖由 mifeng 于 2011-2-15 23:33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LZ的意思是觉得emm lab暖声?
EMM,看杂志的时候还以为和ESO或DENSEN一路声音呢,呵呵,实际上,还是甜暖的感觉,不过肯定不是MBL或EMT 的那种浓厚感就是了 来学习了,谢谢 菜鸟进来学习。:lol 这帖终於有人推上来了...:loveliness: 学习了。 K大好文,顶!
就现在的新旗舰动圈耳机来说,我到是很希望新开发些耳放,以“厚暖”去补下当前旗舰们的偏“解析”、“冷峻”。
:) 学习了,谢谢 有内容的帖,学习了 原帖由 沉迷 于 2011-2-16 21:0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K大好文,顶!
就现在的新旗舰动圈耳机来说,我到是很希望新开发些耳放,以“厚暖”去补下当前旗舰们的偏“解析”、“冷峻”。
:)
兄弟,你现在一路正是MBL温暖的一途阿,不过兄弟要领略MBL之味我认为还是从放大器和喇叭开始,起码要121。。。。关于HD800,我没有一个对比的环境去品鉴过,只是在广州深海展馆听一下,前端低端MARANTZ+SPL+山寨水银刻录碟,前段综合就偏向线条和直白了,感觉HD800 这次比HD600凌厉很多,温度下降了,解析了不少,赫赫有点现代ELAC的感觉了,其实从HD600开始到HD650,到HD800,深海那种传统的古典的,将场景交响化的带雾的染色逐渐减少了,声音也随之冷了下来,
其实可能我说的冷,就是速度快,线条凌厉的代名词把,就这么看的话,冷暖是一个相对概念,和染色不是必然关联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手头上两个重染色的耳机,一个是WK,一个是STAX SYS W,若从上面判断,很明显是WK更为冷,所以需要温暖的前端或咸菜为好,STAX暖,所以需要ESO为好,
扯蛋厉害,还偷换概念,兄弟表往真想 原帖由 creamy_wan 于 2011-2-16 20:52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帖终於有人推上来了...:loveliness:
WANG生,我纯粹自说自话,逻辑上都站不是很稳的,班门弄斧的很,五好当真阿哈
[ 本帖最后由 kanila 于 2011-2-16 22:5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