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楼的图中还可以看到厂家附送了一个蛮小巧的银色遥控器,可以用来控制音量和输入选择,也可用它把解码器关闭或静音。虽然这个解码器做成了金属色泽和质感,但并非金属材质,拿在手里比较轻巧。当然,它还是很实用 ...
遥控? 和DAC USB32做个比较如何?包括内部用料的比较。 小白又在放毒了~ :lol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2-17 13:4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一般规律是博客后行. 论坛先行的. 谢谢. なるほどこういうことだ
标题
关注,保持队形看梨花体 试听系统挺简单:天龙DCD2000AE用普通光纤线、QED Performance Audio同轴线连接到Essensio Plus,分别用耳机直插试,以及接出模拟信号到Solo超线性耳放再插耳机试听。QED Performance Audio同轴线不贵,只卖600元,但在这个价位是很得好评的,曾被英国What Hi-Fi杂志评为“年度数码线”(图中青色的这根)。我把它和光纤接法对比了一下,挺有意思,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听有些音乐时难以分辨是光纤还是同轴,但听人声,比较容易区分开来——光纤接法总的来说声音偏“监听”,感觉上比较冷静,而QED同轴线接法,人声多出了一些韵味,相对好听一点。我觉得技术派的人士可能会喜欢光纤,因为它的声音确实很中性和冷静,比如Dan Lavry先生就曾说过光纤接解码器是最好的,但“听感派人士”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他们可能会喜欢某些同轴线带来的好听效果,可能觉得用同轴线接的时候,声音更有色彩感、更优美一些。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2-17 14:59 编辑 ] 这台我想主要是用来取代老款 192mkii解码的吧 “一仙叟”解码器的声音基本特征,我们是很熟悉的,或者说,假如你听过意大利RudiStor耳放、听过意大利CC喇叭,会觉得很熟悉。那是一种代表了意大利声音审美观的声音。
有些人会说,现在已经无所谓XX声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确切了。固然比起以前,现在各个国家的所谓“XX声”风格特征正在减弱中,但还没有到“全球一家”的地步。各个国家人们对声音的审美要求,仍是不同的,在一些hi-fi制品中仍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来。
比如,意大利“北极星”的解码器,如果要骗人说是美国制造的,那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这台“一仙叟”解码器最显著的特色,是它柔和耐听的、不刺激的声音。我在几年前最早接触“北极星”产品时(192解码器),就在帖子里强调了它柔和、不刺激的“模拟味声音”。现在,这台最新的“一仙叟”解码器,仍是这样的声底。 这台解码器的声底,和Rudi耳放、CC喇叭一样,是偏向软调、有些松软的。不是美国声那种坚实有力、砰碰响、大力的风格。这个差异,非常明显,可以说,在这个方面,意大利器材,或者说意大利的声音审美,和美国器材、美国烧友的声音审美,是“对立”的。
美国烧友不管其他,就要砰砰的低音,对低音的量感和力度就是有这样的要求。这是确定的。Rudi耳放一定被他们说成“没低音”,然后CC喇叭、“北极星”解码器也一定被说成没低音。同时,我觉得美国式的器材,在意大利也不会好卖。意大利人不会喜欢那样强悍的、霸道的、直冲耳膜的低音,会认为那样的声音既不耐听、不好听、更不优美。
不仅是意大利人,邻近的法国人恐怕也有着类似的审美。在很多法国hi-fi器材身上,我们也听不到美国机那种低频。包括瑞士产品、英国产品,等等,这些欧洲制品,和美国器材相比,低频都会要么缺一些、要么软一些。
人和人,是很不同的。设计师的taste,造就了不同的hi-fi器材。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2-17 15:15 编辑 ] 柔和、不刺激的松软 不就是MDAC5吗:L 外观一般般啊 关注,如果有和三小强的比较就更好了。 “一仙叟”的低频,松软而带点蓬松感,虽然没有美式器材的那种肌肉力量,但主观上听感很舒适。速度感方面有一种“悠哉”的感觉,不会迫人、不会“电光石火”,犹如很多欧洲人的生活节奏,不紧不慢。
“一仙叟”的中高频,内敛圆润而不硬、不冲、不冷,呈现一种舒适耐听的格调。细腻度、透明度良好(但并不强调),结像不硬,稍微柔化,主观上我觉得用它欣赏人声、弦乐等,都比较好听。听大编制交响,声音的规模感也可以,弦乐群有在声场空间里铺开来的感觉,前后左右宽度和纵深都有,并不单薄或稀疏,只是风格偏向软调而已——其实,现场听交响,就弦乐部分而言,也确实是很绵软的。弦乐群是最来不得“硬”的,一硬,就不会好听了。“一仙叟”表现这种弦乐群的柔韧质感、群感,还是很好听的。 关注耳机孔表现 :$ 接下来我想写一下“一仙叟加”解码器我所注意到的一个缺点。不过,正好有事情了,所以留待晚上说吧。:)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