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headphoneclub.com/redirect.php?tid=183913&goto=lastpost#lastpost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4-26 21:0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扯句题外话,科学家已经把人类的基因研究得很透了,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99%是相同的,差异只在于那1%。就是这1%决定了是人还是猩猩。
白版的这个观点不能赞同。
人类研究基因工程,只能说刚刚起步不久,离研究得很透还差得远。”基因1%的不同决定了是人还是猩猩“,这个本身就是个不科学的结论,只能说在现在的学术水平,还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继续研究下去,可能会发现,现在认为相同的那99%里面,其实有大不同。
用“1%基因不同决定了是人还是猩猩” ,当论据去证明”失真参数不那么可靠和重要“,是不恰当的,因为这1%的差别不能说成是失真。”同“是唯一的,”不同“则有万万千。失真是某种不同,而不同可不只是失真。
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遗传基因应该是一样的,可相貌不同,可能血型还不一样;孪生兄弟基因相同长得也难分彼此,但可能性格完全不同,指纹可能细看还有差别。这恐怕比”1%的基因不同决定了是人还是猩猩“要复杂得多,人类要搞明白恐怕还要奋斗很久。
我理解白版的意思实际是想证明 ”单纯研究失真参数大小是无决定性意义的“,个人认为目前是这样的,但将来未可知。科学的发展能否最终解决这些困惑,我们谁也没把握下定论,现在无论怎样争论也是不会有结果的。现在的数码技术因为失真大,还代替不了传统器材,可我们都能预感到这只是时间问题。 原帖由 高木新吾 于 2012-4-27 02:33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白版的这个观点不能赞同。
人类研究基因工程,只能说刚刚起步不久,离研究得很透还差得远。”基因1%的不同决定了是人还是猩猩“,这个本身就是个不科学的结论,只能说在现在的学术水平,还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
我赞同你的说法,关键就是在于那1%的差别里。问题是,如果简化地看这个问题,那就是“人和猩猩99%的基因相同”“黑人和白人99.9%以上基因相同”,这些简化的概述是不错的。
对hi-fi来说也是这样的:一台失真度0.01%和另一台失真度0.02%的机器,粗看上去就是差0.01%嘛,似乎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两台机器的声音可能差很大,关键就是在那相差的0.01%里。
道理就是,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事物,很多都是非常复杂的。一旦人们用某种单项的、简化的参数去描述和看待它,事实上就是极大地把问题简化了。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4-27 08:27 编辑 ] 原帖由 right 于 2012-4-27 01:03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哈白版,正好有空刚上来,看到这里一想,哦,觉得很有意思,那就说上一点儿喽。先声明,没有很您过不去的含义,仅是就事论事、就话说话而已,要是有得罪还请原谅。
能不能这样说,若一个简单的事务都难判断, ...
你的逻辑非常混乱。单项参数当然是不足以描述事物及其差异的。如果我和你身高、体重都基本相同,是否可以推断出我们两人就是“无法分辨”的?两个人之间可能很多单项参数都是一样的——身高、体重、血型、教育程度,都可能完全相同,但这能表明两个人就是无法分辨的?两台器材可能有些技术参数是恰巧完全一样的,难道这就能表明它们的实际声音是一样的?对“声音”这种东西,我们目前能掌握运用的、用来描述它性质和品质的“参数”,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所谓“参数”其实是非常容易误导人的。有时侯参数差异非常大,但人能感知到的实际差异,却很小甚至微乎其微。我举个例子——数码相机。一台像素600万的数码相机、一台像素1200万的数码相机,好家伙,像素相差1倍,100%的差异,似乎应该性能差别巨大?但实际呢?它们拍摄的照片可能肉眼差别很小(如果成像风格相同,比如是同牌子的相机)。数码相机的像素问题,是典型的“数据差别误导人”的例子,而且厂家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利用这点来不断宣传高像素以吸引消费者(近年消停了,因为消费者对这个比较麻木了)。事实上除非是商业用途中需要打印出巨大画幅的照片,在普通家用情况下,600万、800万和1200万,实在是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数据差别巨大,未必人真的能感觉到“巨大差别”,而数据差别很微小,未必人就不能感知差异!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4-27 08:38 编辑 ]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4-27 08:22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你的逻辑非常混乱。单项参数当然是不足以描述事物及其差异的。如果我和你身高、体重都基本相同,是否可以推断出我们两人就是“无法分辨”的?两个人之间可能很多单项参数都是一样的——身高、体重、血型 ...
数码相机的象素是典型的数据忽悠人...特别是最近号称4000多W象素的某手机,就那点感光元件那么高象素跟在电脑里用PS放大有啥区别:L 原帖由 gravity17 于 2012-4-27 08:5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数码相机的象素是典型的数据忽悠人...特别是最近号称4000多W象素的某手机,就那点感光元件那么高象素跟在电脑里用PS放大有啥区别:L
这个估计和升频一个道理吧
800W的图像靠软件升到4000W
回复 21# 的帖子
事实上是你把问题带跑题了,题目是“眼睛和耳朵”,只是阐述相对眼睛,耳朵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更低,对于相对失真差异较小的器材特别是线材,单凭耳朵去辨别是很牵强的,更多是来自于价格、品牌、外观而产生的心理暗示,所以“认真玩过线材”的人,盲听的结果和“没有认真玩过线材”的人也差不多,至于为什么“看听”的差异会这么大,可能真是“看不懂这个大道理”的缘故。 其实发烧友烧的是味道,线一换 味道会有改变,也是种追求。人总要有点玩具 有那么套东西伤不起,伺候的好点,不可以吗?你说恋物收藏也好爱乐享受也好,就喜欢这样折腾。 原帖由 karajan109 于 2012-4-27 11:4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事实上是你把问题带跑题了,题目是“眼睛和耳朵”,只是阐述相对眼睛,耳朵对事物的辨别能力更低,对于相对失真差异较小的器材特别是线材,单凭耳朵去辨别是很牵强的,更多是来自于价格、品牌、外观而产生的心理暗示 ...
你都没看别人的帖子说什么,线材之间的差异就是“指标上的相对失真差异”?
另外盲听的话,有个实验证明连不同的音源和不同放大器都盲听不出来,请自己搜白版的帖子
[ 本帖最后由 机B 于 2012-4-27 12:49 编辑 ]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4-26 21:1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再给一个数据——黑人、白人、黄种人之间的基因差异,可能只在0.01%的数量级。这是否可以表示我们应该根本无法分辨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黄种人?
所以,数据是可以严重误导人的。
;P “看线”系列全线登场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