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业有专攻
在不同论坛和qq群上潜水最近有一点心得:1.乐器群上大多都是聊演奏技法,背谱技巧,乐团工资之类的。对发烧器材知之甚少,对于乐器本身也都不怎么烧,所谓音准就行,当然也有人YY有米就来一套斯坦威来装逼:lol ,争论主要是出在不同人对不同演奏家,作曲家的理解上,也有顶朗朗的和黑朗朗的。有问题就直接发录音,发视频,也有互相pk炫技的。
2.录音群上大多都是聊编曲技法,也聊声卡,话筒,效果器等使用方式,包括一些电脑软件的操作和使用问题,以及攒机的一些经验,很多人对于电源线,硬盘ssd还是机械好,jitter,主板的hifi程度啥的基本不关心,差不多就行了。倒是对效果器,播放软件,编曲的声源质量,声学装修非常在意。争论主要体现在编曲的技法上。关于声卡,话放,播放软件等器材也有争论。有一派人认为mac编曲无敌,没钱也要买苹果,也有一派人认为mac的音质和pc没啥区别,关键还是看设置。由于知道听感不靠谱,所以大家基本都不怎么争论听感的问题,编曲有问题就录了发上来,声卡有问题就发rmaa测试数据。
3.发烧友群基本都是谈设备的,主要讨论的是器材搭配和听感,包括一些发烧器材的新品。讨论焦点在于线材脚钉等隔一阵就会来一次月经的论点。谈论听感也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和数据,总之就是怎么高兴怎么来吧,谁玩过的器材多,时间久,谁的言论最可信。
综上,想起老鼠版主说的,懂音乐不一定懂声音,我是同意的,一个学乐器的能直接听着歌把谱子写出来,能分析出指法,技法等多方面因素。一个玩编曲的能听着歌分析出用了几个音轨,什么混响插件,那块编的不好。但是他们可能用的都是非常低价的箱子和回放设备,让他们盲听usb线,盲听电源线估计根本分不出来,他们不关心这种问题。所谓术业有专攻,发烧友没必要听信这些“专业人士”的话,因为他们的耳力并不是分别器材的细微差别用的。
但是这些专业人是有些时候的话是对的,比如他们听你的器材觉得很难听,或者觉得有问题的时候,那么你的器材基本可以说是有问题的,比如房间有驻波,频响有问题,这种大问题对于很多发烧友其实是视而不见的。跟这些人学习可以培养一个相对正确的听音观,学习一些效果器的玩法也能丰富一些hifi的玩法。但是如果想锻炼分辨器材的耳力,还是去多听发烧友的经验好。 楼主很全才啊,草:D 对于线材的测试,家电的普兰老师做过一个,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科学可行的,只是受限于器材档次,不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可惜在一般发烧友的听感汇报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测试。都是靠所谓的印象说事的,包括盲听也不是即时切换的,实际上对于这种有争议的话题,有些人觉得信的继续信,不信的继续不信,就好。但是对于想得到真相的人,用一个客观实验去说明是有必要的。
[ 本帖最后由 兼听则明 于 2012-6-26 11:26 编辑 ] 总结的非常好,顶之。 :lol 家电那个结论是掷地有声的 和房间,唱片录音,三大件比,线材的影响当然是最小的,这应该是一句废话. 但对不少发烧友来说,房子我不可能经常换吧? 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买一套房子已经背了一身债,要月供; 唱片录音,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一张唱片交在我们手里,是怎么样的录音就已经是怎么样了,我们没有任何可做的事情; 三大件,比起线材来要更换也难度大的多.
所以,发烧友愿意玩线,靠线材的调整来在一定范围内满足自己,是再正常不过了. 难道要我们发烧友经常换房间,跑到唱片公司去对录音设备和录音师施加影响,或者经常折腾三大件?
最关键的是,线材的影响,可以不如这个,不如那个,但还是清晰可闻的,确实是能影响和改变声音的,并且可以利用各个不同牌子线的不同声音特性来做声音的调整. 有这一句话就够了. 顶1楼:)
回复 7# 的帖子
“ 大概二十年前,我曾组织过一次五种同轴(非平衡)两种平衡信号线和三种喇叭线的明听和盲听试验,地点省技术监督局的声学实验室,这里的建筑声学指标很好,混响时间可通过折叠墙板微调,所用器材也是录音级的,切换装置是继电控制的。实验结果写成技术报告和科普文章,试验结果和国际的许多试验是一致的。科普文章寄给某平面媒体,总编电话告知:由于商业原因不宜发表,请我理解和支持。从此我再不愿给该平面媒体撰稿了。网络曾转载周照关于音频线的一篇论文。周照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员,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我等都是DIY一党,虽然我们对一部整机最看重的是线路设计、工艺设计的合理性,但实践证明元器件质量有时会影响系统的质量。接线是系统的组成之一,也应得到重视。
但这种重视与网络论坛中的“咸菜决定论”的发烧理念是不同的。周照在论文中已经说明:现实中4N已经是能做到的工业批量产品的极致,因为电解铜提存成结晶状实验品可以做到5N甚至6N,但铜锭拉丝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电缆制造过程会与空气、挤压机械、绝缘物质密切接触,种种因素,如果有一根6N商品铜线可能因加工造价变成与金同价。因此所谓6N、7N纯属商家炒作。
更主要的是,电子设备连线6N与3N不会造成什么明显影响,但线材的工艺结构的适用性搞错却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例如最大电流通量和适用温度范围、绝缘体的损耗和适用温度范围、电线适用频率阻抗等。在工程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是适用、安全、损耗、造价、寿命等因素,没有那个设计师会象发烧友那样考虑“咸菜的味道”。
在专业音频制作中,调味是靠软件、靠可调整设备如话筒选用、相位、频率、压缩、扩张、激励、混响、延迟等等的参数调整,不会考虑用线调味的。他们对线材的要求是适用、可靠。
家用音响一般没有这些可调手段,尤其一些所谓高级发烧音响,只有唱机、功放、扬声器,以不变对万变,用者只能在摆位、连线上做文章,于是才有咸菜拥戴者和神物(丁、镇、垫)论者。其实高档音响,只要听音环境处理好,都是错不了的,但人们总是不愿花点钱做建声装修,却愿意花上万元去换线。
有朋友电话衷告:你老先生线材无用论是否误导发烧初哥?换线也会改变音色难道你敢否认?我相信没有人说线材无用。换线声音会有变化,就像屋子里衣架多挂一件衣服会使声音有变化一样,在音频设备系统里、在电声转换的声场中,任何元件的变化都会给结果产生影响,这是唯物论。但用线调声应该是最笨的办法,也是因果关系最小的办法,所以专业领域没人用。
一位仁兄转盘、D/A转换、功放、音箱每件都5万以上,怎么听都不对味儿。于是花了3万多买弹簧吊挂避震架和神垫,花近6万换线(我真不敢相信一条解码器的电源线也不咋粗就值一万多),还是不满意。我给他提的简单装修或搞个均衡器的建议他很反感,说是“那还叫HIFI吗?我已订了某某品牌的音箱线,过几天换下一定会好”。但愿这次没花冤枉钱!
另位朋友也不想破坏装修,但他学理科,接受了信号处理的建议,买了台二手数字处理器一千多元。1、首先使用处理器接入前后级之间并做直通处理,接上拾音话筒、打开处理器的粉红噪声发生器,作自动房间频率均衡、存储;2、将原功率分频取消,用处理器作前级分音,将一台闲置的小合并功放推中高号角,原功放推低音。3、仔细预设分频点、衰减斜率、和增益控制,存储参数后开机试声,再在线播放熟悉曲目,细调各个参数,每每转动调节轮,音质都会明显变化,再试试高低音信号的相位,直到声音柔和、亲切、悦耳,自己基本满意(音乐欣赏带有明显主观性,因每人的好恶、听力、爱好的不同,好声最主要的是自己满意)存储一个场景。
现在他已驾驭自如,例如听陈洁丽,400Hz提升3dB、3800Hz衰减4dB,Q=0,7,此时人声亲切悦耳,录音中激励器制造的嚓齿声变成耳语般的气声;听摇滚低切60Hz、听管弦乐设成相对平直模式......这样搞了几个场景,一套系统应付各类题材音乐播放,都能达到自己满意的声音,此时他方感调音的乐趣,其乐洋洋矣!
买了百万器材,随机线和音响商推销粗大精美的“发烧线”一比,大腕们买点贵线是情理之中的。但忽悠工薪族初哥换高价线调声是不是有点不地道了?音响界熟不知线商的暴利秘密?”
http://www.jd-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50554&page=1&authorid=226852
原帖地址 :lol 好的硬件eq是王道,真心的(软件有坑慎入) 原帖由 兼听则明 于 2012-6-26 13:4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 大概二十年前,我曾组织过一次五种同轴(非平衡)两种平衡信号线和三种喇叭线的明听和盲听试验,地点省技术监督局的声学实验室,这里的建筑声学指标很好,混响时间可通过折叠墙板微调,所用器材也是录音级的,切换 ...
那个东东不会使音质明显劣化吗?只是改变了风格,但是音质本身绝对下降了。 原帖由 iverson 于 2012-6-26 13:53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那个东东不会使音质明显劣化吗?只是改变了风格,但是音质本身绝对下降了。 好的硬件EQ是不会有明显损失的。 量力而行就好。谁叫现在耳机解析这么高,好线插上去就拔不下来了,且耳机不需要声学处理。目前为止,没被忽悠过 房间处理,电子EQ,都是可以搞的,但都不能取代线材(也不能取代避震处理的效果). 对房间的声学特性做频谱分析和后期补偿,这样玩的hi-fi设备确实有,但确实用的人很少. 为什么,大家可以分析. 但是很明确的一点是,它是无法取代线材的. 即使房间搞了专门的声学布置,用了频响补偿,中高档的器材上还是应该用好些的线材,而不是可以红白线上去就妥了.这是很直白简单的道理. 原帖由 kk701 于 2012-6-26 13:5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量力而行就好。谁叫现在耳机解析这么高,好线插上去就拔不下来了,且耳机不需要声学处理。目前为止,没被忽悠过 :lol我的经验是,一定要abababa,插上去感觉拔不下来,你拔下来试试看,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幻觉了。当然不是全部时候: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