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黄金时期钢琴家的艺术观(有加分活动)
偶然读到的,觉得很有意思,在这里翻译一下,大家看看、交流交流。1、关于学习一部音乐作品。
我学习一部新的作品时,首先是从音乐的角度。我找出作品试图表现的含义,音乐的含义。当作曲家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心中的想法。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大致想法是什么,这点必须搞懂,然后才是开始研究技术上的细节。
2、关于“完美的音阶”。
我不相信需要努力去演奏出“完美的音阶”,即一般人理解中的演奏得绝对均匀的音阶(perfectly even scale)。音阶的演奏不应该“均匀”,而应该充满变化和生命。演奏得无比均匀的音阶,那是死的东西,没有生命,是机器人的效果。“均匀”这个词适用于音阶演奏的唯一合理含义是指节奏方面的,但即使是指节奏,演奏得非常美的音阶,也应该存在微妙的变化,而不应该是绝对精确到死的节奏。一个钢琴家不应该说:“我已经对这部作品的掌握非常满意了,从此以后我将永远以这个固定的方式来演奏!” 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呢?简直是给我们套上了镣铐。我怎么可能以绝对相同的方式两次演奏同一部作品?我每天都是一个新人。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两次以所有细节都完全相同的方式演奏一部作品,是不可能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12-3 23:05 编辑 ] 这哪位? 3、关于演奏的速度。
我相信关于速度的观念是天生的,是一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南方的人,西班牙、意大利人,更习惯于快速的运动,他们喜欢做很快的手势,充满生命力和能量。对他们来说,很快地思索也是很寻常而习惯的事情。每个人概念里的“快”都是不同的。关于音乐作品的速度(tempo),没有固定的规则。
4、关于演奏的美感。
根据一些旧式的教学规则,学生可以端正地坐下来,仔细地学习关于演奏美的原则,并完美地根据规则实现它。这是十分荒谬的事情!关于美的感觉,属于直觉,并不属于理性的范畴。因此,一个钢琴学生的耳朵里如果总是被灌输进一些“教学练习”,而没有机会主动或下意识地去吸收音乐的真正美感,这个学生就不会被教会如何制造出音乐演奏之美。生硬的教学规则,不可能造就自由的钢琴演奏。 那段“完美音阶”的话,令我联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里赫特在一次录制某贝多芬作品前,狂练其中的某些乐段,为的就是能在录音中实现十分完美的、均匀的音阶。:lol
不同艺术家的观念,确实可以非常不同啊。我们不能说里赫特狂练音阶就是错的,也不能说这位反对音阶应该绝对完美的钢琴家是错的,问题是,根本就无所谓对错。在艺术中,很多领域里、很多问题上,没有绝对的对错。 关于“两次以相同的方式演奏一部作品”,也是很有意思的。有些艺术家就是喜欢以完全同样、严格一致的方式演奏作品的。著名的例子是海费茨。他的演奏中的所有细节都是预先深思熟虑的、设计好的,由于他具有超凡入圣的技术实现能力,所以事实上他的每次演奏,几乎就是一模一样的——当然如果相隔几年的演奏可能会不同,但间隔很短的演奏基本就是完全相同。另外有些演奏家,则信奉现场表演的“灵感”、自由、即兴,经常是每次表演都有细节上的不同。富特文格勒就是著名的代表。这两派,又是无所谓对错的。我们不能说海费茨是错误的,也不能说每次演奏都不同的艺术家是错误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12-3 22:19 编辑 ] 好文 又一个营养帖。。。虽然是译文,但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小白谈理念系列的延伸 哈哈。。。
钢琴家的演奏理念、艺术观,我觉得和社会背景,时代风貌有比较大的关系。所以可以看做是某种特定地点特定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一个缩影,用对错来衡量自然不太合适 这个钢琴家出生于187X年。熟悉钢琴大师的乐迷可能知道,这10年里诞生了很多的钢琴大师。可以说所谓的Golden Age“黄金时期”的钢琴大师,主流就出生于这10年中。我考考大家,数一数出生在1870-1879年这十年间的钢琴大师。数出一个,我加1分威望、金钱加10。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2-12-3 23:14 编辑 ] 拉赫玛尼诺夫,我觉得应该算的吧 拉赫,绝对算,虽然现在一般乐迷都认为他主要是一个作曲家,但他在世时,主要是作为钢琴家活动的,是当时俄罗斯派顶尖的钢琴家。 斯克里亚宾 兰多夫斯卡 最黄金的几个老头老太都被说了。不过还有几位是只有资深钢琴迷才会知道的,呵呵,继续挖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