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40|回复: 24

最近音乐版讨论热情高涨,我也来献鬼助兴

[复制链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发表于 2013-9-16 12: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当人们提起作曲家爱德华·拉罗(Edouard Lalo)——一个有着西班牙血统却深爱德国音乐的法国人,总是第一个想到也只能想到他那首明朗又华丽的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虽然这首五乐章的作品在诞生伊始通常只会被演奏三个乐章,但也足以为拉罗在古典音乐历史中赢得一个位置,小小的却无法被抹去的位置。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一片立锥之地的得来是多么的艰难。

16岁的拉罗,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毅然与对他有着不同安排的父亲决裂,身无分文来到巴黎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此后,他的一生都在巴黎音乐界的政治旋涡中为了声誉而苦苦奋斗。最终,他取得了成功,可是与同时代的音乐家相比,他得到的掌声太少。那个时代的法国主流音乐界钟情于歌剧特别是大型歌剧,对于德国音乐几乎没有什么正确的认识,认为交响曲和室内乐只算是二等音乐。一个作曲家想要推广或进行一点音乐形式上的革新,不但在明处会招来由评论界引导的公众的指责,更会感受到暗处来自于音乐学院和歌剧院的阻力。拉罗很不幸,作为弦乐演奏家的他,发起成立了Armingaud四重奏组,用于推广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人的音乐。作为作曲家,他的作曲基础是建立在德国音乐传统之上的,而他后来的音乐成就也大多体现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由于这些原因,拉罗自然也就成为巴黎歌剧院政治斗争的受害者。在那个时代的巴黎,音乐家要得到公众认可,歌剧的创作和上演必不可少。在拉罗最为复杂、最具野心的作品——歌剧《Le roi d'Ys》被拒演的10年间,他耗费了太多精力。最后只有芭蕾舞剧《Namouna》赢得了少年意气的德彪西的大声喝彩。

虽然拉罗的音乐风格是构建在德国音乐传统之上,但他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将法国特色很巧妙的融合到了德式的形式中。音乐轻巧迷人,幽默甚至古怪的节奏无处不展现着活力。再加上一些异国的音乐情调和色彩,拉罗的音乐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他明朗绚烂的管弦乐色彩和舞蹈般的节奏也对法国后来的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影响颇深,对于抵御当时大行其道的瓦格纳式的厚重音响色彩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untitled.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钱 +30 收起 理由
小白 + 2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2: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hostK 于 2013-9-16 12:13 编辑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两张拉罗的管弦乐作品唱片。两张唱片均来自于小厂出品——一张是cpo发行的唱片,包含了拉罗的《G小调交响曲》、《狂想曲》、《管弦乐戏谑曲》和《嬉游曲》。Giancarlo Andretta指挥巴塞尔交响乐团演奏。另一张唱片是由厂牌Christophorus发行,同样包括了《G小调交响曲》和《管弦乐戏谑曲》,还有很少见的《钢琴协奏曲》和《为小提琴和乐队所作的浪漫小夜曲》。Nikos Athinaos指挥 Brandenburgisches Staatsorchester Frankfurt演奏,钢琴独奏为David Gross,小提琴独奏为Juri Toschmakow。

IMAG0055.jpg IMAG0056.jpg

《G小调交响曲》与法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同年创作,拉罗的灵动和弗朗克的深邃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有评论家抱怨拉罗的交响曲中缺少优美的旋律线,只有反复循环的动机——他将其归咎于当时普遍存在的瓦格纳音乐的影响。但是为什么不想想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中那个短小而又著名的动机呢?而且这种音乐组织形式很好的体现了拉罗音乐语言的特色,在第二乐章中反复出现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乐曲的悲剧气氛,末乐章也因此变得庄严又不失活力。同样《钢琴协奏曲》也是一部美妙的浪漫主义作品,可以让人惬意的享受拉罗的精妙。

meewuu.com/lost-pearl-lalo-g-minor-symphony-and-piano-concerto.html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2: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办公室网络上行限速,两张CD的音轨正在奋力上传中,稍后发出链接。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4: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hostK 于 2013-9-16 18:42 编辑

第一张cpo就绪: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772732819&uk=3340901173
第二张CD就绪: 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245610330&uk=3340901173
惯例加了个加压密码: meewuu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22

主题

10万

帖子

3765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5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3-9-16 21: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CPO现在真是小厂牌里的“大牌”了,录音效果好,曲目开拓大胆有品位,非常赞。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2-4-23
发表于 2013-9-17 1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封面真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709

帖子

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7
注册时间
2011-2-13
发表于 2013-9-17 13: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代的法国主流音乐界钟情于歌剧特别是大型歌剧,对于德国音乐几乎没有什么正确的认识,认为交响曲和室内乐只算是二等音乐。”

挑个刺,拉罗生活的年代(1823~1892),法国和德奥间的音乐交流很活跃,比如李斯特,往返法德很频繁。法国主流音乐界对于德国音乐,不可能不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16: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 发表于 2013-9-16 21:00
CPO现在真是小厂牌里的“大牌”了,录音效果好,曲目开拓大胆有品位,非常赞。

cpo和欧洲各大广播电台合作密切,电台组织播出的节目一般都是有录音存档的。估计cpo团队的艺术总监确定好曲目后,直接翻各大电台的录音档案库,然后出版发行唱片。所以cpo的录音品质应该都是不错的,至少录音器材是电台级的。
拉罗这张就是和瑞士电台合作的。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主题

4671

帖子

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6
注册时间
2009-4-7
发表于 2013-9-17 16: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前几天听了白版推荐的那张cpo的pleyel,录音真迷人~
声色犬 无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17: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园丁 发表于 2013-9-17 13:42
“那个时代的法国主流音乐界钟情于歌剧特别是大型歌剧,对于德国音乐几乎没有什么正确的认识,认为交响曲和 ...

人类不会有一个的单一的历史,而是有许多。音乐也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两条平行线就是,旧势力的衰落史和新势力的崛起史,这种故事总是千篇一律,旧势力试图压制,新势力努力突破。两者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共存,直到两者间的平衡被打破,旧势力的权威被推翻、新势力的权威被建立……直到下一个循环。

在七零八落的“德国”已经确立其交响曲大国地位的时候,法国的“权威”音乐传统依旧是豪华富丽的大型歌剧,其中代表人物为来自意大利的斯篷蒂尼Spontini和生于德国的迈耶贝尔Meyerbeer。虽然这两个人现在已经没多少人会提起,但是那个时代,他们就是法国音乐界说了算的的“大佬”——当然也是法国大歌剧时代的最后辉煌。法国音乐界革命的第一号“英雄”柏辽兹在其创作初期还自称为格鲁克和斯篷蒂尼的“拙劣模仿者”。

受德国音乐影响的柏辽兹,法朗克、拉罗等人代表新势力,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更多的政治话语权。学院和歌剧院的旧势力虽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操控音乐界的欲望。作品水平和作曲家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或许与其历史地位才有些许关系。法国当时的音乐主流肯定对德国音乐有深刻的了解,但他们的反应不是欢呼,而是害怕而已。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7 18: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再叨叨两句,法国音乐界革命的种子早已萌发,但是大张旗鼓开始的标志可以说是柏辽兹。在柏辽兹之前有两人可说,两个居住巴黎的外乡人——肖邦和李斯特,肖邦一生几乎都在写沙龙音乐(并无贬义、形式和作品质量无直接联系),他的音乐在那个时代注定在小圈子流传,不会登上大舞台。而且肖邦多次表示自己不愿成为职业音乐家。所以法国歌剧界权威不会将其视为威胁。另一个是年轻甚至年少的李斯特,他离开巴黎时才24岁,创作音乐也是沙龙音乐。
不同于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德国,在中央集权严重的法国,要在各方面进行革新都没那么容易。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在巴黎演出时,满场两三百人最后只剩下五六个,柏辽兹便是其中之一。这便是巴黎音乐界当时的状况,“粗野”的贝多芬音乐虽然身处逆境,但已慢慢埋下革命的种子。
学生时代的柏辽兹曾三次提名罗马大奖,但因为作品太多创新让评委无法接受而落选,第四次,他写了首讨好评委的作品从而摘得罗马大奖。某书中写道(或许是罗曼罗兰的《柏辽兹》,记不确切了,非原句):柏辽兹的作品虽然充满了幻想气质和浪漫主义元素,但柏辽兹实际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此我深感认同。在巴黎爆发革命的同年,《幻想交响曲》首演。自此,柏辽兹将其置于权威和传统的另一面。现在几乎所有提到柏辽兹的评论都会称其为——那个孤独的法国人。实际上柏辽兹的交响曲并不是“纯粹”模仿德式的交响曲,而是与歌剧相似,带有故事性或画面性的“戏剧交响曲”,毕竟柏辽兹是一位思维宏大具有戏剧感的人。但在法国权威眼中,何种创新都是反叛。此后《本韦努托·切利尼》、《浮士德的惩罚》、《特洛伊人》——这些充满创新的歌剧巨著却总是和拒演、撤演、失败相联系。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709

帖子

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7
注册时间
2011-2-13
发表于 2013-9-18 12: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啊,看来我对当时的法国音乐界缺乏了解,谢谢解释。以后有机会找本书读读,有什么推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809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3-9-18 14: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GhostK 发表于 2013-9-17 18:21
接着再叨叨两句,法国音乐界革命的种子早已萌发,但是大张旗鼓开始的标志可以说是柏辽兹。在柏辽兹之前有两 ...

音乐上的变革和政治的关联是很微弱的,音乐的革新不会影响君主的统治,所以不存在政治上的革命和音乐改革的必然关系。讲中央集权,霍亨索伦和哈布斯堡都不会输给波旁家。反倒是最早实行宪政的不列颠,在音乐的独创性上是落后的。而音乐潮流的中心几乎都是路易十四、腓特烈大帝和玛丽泰蕾莎开明专制结出的果实。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法国,音乐就是歌剧,而严肃的室内乐表演和器乐独奏表演才刚刚成为舞台的演奏曲目。贝多芬的四重奏在巴黎不受欢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其次奏鸣曲式为核心结构的古典主义交响乐、弦乐四重奏、奏鸣曲本身就是德国式的音乐。在巴黎混的作曲家不需要写出德国式的交响曲,却必须是歌剧作家。法国文学的繁荣也为歌剧提供了必要的文学基础。甚至瓦格纳的早期歌剧也是法国式的。直到弗兰克和他的学生们,法国式的交响曲、室内乐才大量涌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2: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园丁 发表于 2013-9-18 12:14
这样啊,看来我对当时的法国音乐界缺乏了解,谢谢解释。以后有机会找本书读读,有什么推荐的?

不好意思啊,最近没上论坛。其实我看的也就是一般的西方音乐史。
比较通俗一点的有《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和大嘴巴写的《伟大作曲家的生活》。
正式一点的可以看格劳特那本比较流行的《西方音乐史》和法国朗多米尔写的《音乐的历史》。这两本音乐史的重心是写音乐史如何,我比较偏爱朗多米尔的。
不过我更推荐Lang那本《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这本书虽然没有格劳特那本客观,但是Lang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上写作,从更广阔的背景和视野出发,探讨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音乐史为何会如此。堪称与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样的历史文化巨著。
看通史便于梳理脉络,但是涉及细节还是看专著比较有用。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1529

帖子

22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0
注册时间
2008-4-4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3: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agnostic 发表于 2013-9-18 14:11
音乐上的变革和政治的关联是很微弱的,音乐的革新不会影响君主的统治,所以不存在政治上的革命和音乐改革 ...

{:soso_e181:} 首先,我还是要坚持一下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观点。这三方面是同一时代核心在不同方面的体现,一方面超前或者滞后,都会牵扯到其他方面的变革。文化对于政治的影响可能是间接和缓慢的,但是政治对于文化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所以,我才有之前的论点——在法国的音乐变革很难进行。因为当权派一个简单的行政干预就可以让你的作品无法上演。

如果涉及到霍亨索伦和哈布斯堡两大家族,那就算写个七八万字也不为过,简单一句我也很难判断这位朋友说的是哪一历史时期。我只能臆想你的论据简单写点历史背景:
霍亨索伦家族。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其家族的法兰克尼亚支系以对哈布斯堡家族忠心不二,这也使得其家族渐渐壮大,最终于15世纪初腓特烈某世(太多腓特烈,记不清几世)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16世纪初,勃兰登堡选帝侯继承得到普鲁士,此后霍亨索论家族走入势力上升通道(此后也是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下降通道)。
而哈布斯堡家族13世纪出走鹰堡,16世纪时,在西米利安一世的婚姻政治中迅速扩张,治下属地遍及欧洲,从北海弗兰德斯到南欧米兰,这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要统治这样一片离散又多元化的领地,需要的并非专制而是开明。西米利安一世在政治上开明,尊重他的子民,保留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他自己逐渐学会了他的各族臣民的语言。他虽然曾在弗兰德斯被商业行会软禁羞辱,但他不但不记仇,还从中学会了如何和商人打交道,他在因斯布鲁克发展工商业,全欧洲的商人和匠人云集于此,这是经济上的开明。文化上他鼓励人民从事绘画、建筑、音乐活动,并把商业收入大量投入到艺术资助中,他还把佛兰德斯刚刚出现的复调音乐乐团带到维也纳,将这种新兴音乐形式介绍给中欧,这是文化的开明。所以单纯说哈布斯堡专制不免以偏概全,而且和布斯堡王朝一直以来并不以军事强大而著称,统治更多的是依靠外交和文化凝聚。
受启蒙思想影响,18世纪是开明君主时代,腓特烈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约瑟夫二世和早期的路易十六都对音乐等艺术大力扶植。哈布斯堡家族尤其钟爱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而这两种艺术风格面向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宫廷和王室,其发展也是依靠一个繁荣王室的财力支持。而18世纪的人文思想其实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才开始大面积影响音乐,民族主义歌剧的兴起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序幕。古典主义之后的音乐由于新型中产阶级崛起,多是面向自我和市民。在音乐由上走到下的这一变革期,也就是19世纪初,拿破仑横扫欧洲,哈布斯堡家族风雨飘摇,五次反法同盟,四次失败,由哈布斯堡家族把持的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被打成渣,哈布斯堡家族也仅能保留奥地利王国的领地。原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地区的大部分王国则加入由法国支持的莱茵联邦。此时,哈布斯堡王朝哪还有功夫顾及文化艺术?
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普鲁士在经历了腓特烈二世的“开明专制”之后,国力大增。哈布斯堡和拿破仑的多年战争使得普鲁士随后迅速崛起。但是在19世纪初,普鲁士的实力尚未触及德国大部分的音乐重镇——萨克森王国的莱比锡和德雷斯顿,巴伐利亚的慕尼黑以及位于法国边境的科隆、杜塞尔多夫。在这一时期,这些百年积弱的小王国一会依附奥地利、一会依附法国、一会讨好普鲁士。虽然拿破仑兵败莱比锡之后,莱茵联邦由德意志联邦取代,并再次倒向哈布斯堡家族,但此时哈布斯堡家族对这一地区的实际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普鲁士也趁战争胜利将科隆附近区域吞并。随着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地区霸权升温,最终利益冲突升级为战争,直到普奥战争结束,普鲁士才基本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这已经是1866年的事情了。此时原哈布斯堡的传统势力范围如巴伐利亚王国虽然并未并入版图,但与普鲁士签署的同盟协议意味着巴伐利亚王国世纪已经让出自主独立权。所以在19世纪前半叶,德意志地区政治上分崩离析、一片混乱。
最后简单说一下你提到的英国的情况,英国一直被人戏称为“没有音乐的国家”。但英国不是“没有艺术的国家”。通过对比英国和欧陆的哲学思想可以发现,两方都崇尚理性思辨,但是德法更偏爱抽象理论,英国却是经验主义的信徒,不喜欢抽象。抽象让德国人在艺术上更接近音乐,经验则把英国人推向了小说。在介于音乐和小说之间的诗歌,两者做的几乎一样好。但是德国人的诗歌形而上,英国人则在抒情诗上大放异彩。在法国人试图建立一个又一个的新理论,进行一次又一次疯狂试验的同时,作为经验主义者的英国冷静的旁观,既尊重权威、守卫道德又高瞻远瞩、积极进取。无法在瞬间迸发巨大能量和激情的小说就成了最佳工具。不像奔泻而出的音乐,文字是徐徐的,可以让读者冷静的思考,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弘扬人道主义,鞭笞贵族的败坏。所以小说而非音乐成了英国文化对政治影响的一个推手。最终,冷静的英国人从狂热的法国人那里接手了世界霸权。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2-24 07:31 , Processed in 0.124046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