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风格—浪漫派钢琴大师
浪漫派钢琴大师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浪漫派钢琴演奏风格始于肖邦和李斯特,当然在他们两个之前。菲尔德,胡梅尔和莫舍莱斯已经作了铺垫。肖邦生于1810年,李斯特生于1811年,接着是塔尔贝格(Sigismond Thalberg,1812-1871),亨泽尔特(Adolf von Henselt,1814-1889),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继承浪漫上义演奏风格大业的主流之一是李斯特和莱舍蒂斯基(Theodor Leschetizky,1830-1915)的门徒,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浪漫派钢琴家,遵循着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传统—纯净的音色,带有矫揉造作感的乐句,刻意突出的内声部,大量自由节奏的运用和速度的波动,沙龙风格,带有明显特征的曲目选择。但也有几位现代学派的先驱活跃在浪漫主义时代,他们的演奏让人耳目一新,并让人深深感受到被深度挖掘的大型严肃作品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感染力。
19世纪后期出生的大钢琴家基本上都留下过录音,而且有些人的录音数量非常惊人,演奏的水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9年RCA为阿图尔·兽宾斯坦发行的录音全集多达九十四张CD,时间超过一自多个小时,霍洛维茨也不断地录音,直到他去世的1989年,他们两人超过半数的录音是立体声的。为了保持风格统一,我们只来了解单声道历史录音。
莱舍蒂斯荃集团中的浪漫派
十九世纪后期的钢琴演奏舞台上,李斯特的门生占据了半壁江山,另一半的大部分则属于同是贝多芬的再传弟子—莱舍蒂斯基的众多门生。莱舍蒂斯基生于波兰,曾在维也纳师事车尔尼。他是个出色的钢琴家,虽然不是像李斯特那样的超级明星,但从教学上来说,莱舍蒂斯基还要更胜一筹。从1878年开始,他就定居维也纳,广收学生,和李斯特在魏玛的大师班分庭抗礼。莱舍蒂斯基的教学风格极为严厉,要求学生进行大量艰苦的技巧训练,而且他的脾气喜怒无常,绝不像李斯特那样和蔼可亲。和李斯特一样,他也不收程度浅的学生,如
果登门求教的学生不能在技术上达到他所要求的水准,那就得先和他的助教学上至少一年。莱舍蒂斯基的教学没有定法,因材施教,因此他的学生也是风格各异,个性鲜明。在他长长的学生名单中名家辈出,大多数属于浪漫派钢琴家范畴,最著名的有帕德雷夫斯基、艾希波夫、弗里德曼、加布里洛维奇汉伯格、西夫金、莫伊塞维奇。施纳贝尔和霍斯佐夫斯基是两个例外,他们属于现代钢琴学派。
莱舍蒂斯基本人留下丁乞些不可靠的自动纸卷钢琴录音,而没有录制过声学或电气的唱片录音。他著名的浪漫派学生中,留下录音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的有帕德雷夫斯基、弗里德曼和莫伊塞维哉加布里洛维奇录音虽然数量很少但都是极品,汉伯格则是第一个录全了李斯特早期匈牙利狂想曲的钢琴家。
伊格纳茨·弗里德曼(波兰)
Ignaz Fridman
1882-1948
作为莱舍蒂斯基的高足,弗里德曼基本上和李斯特晚年的门徒罗森塔尔属于一个级别,而且他们都是波兰人。弗里德曼具有一切浪漫主义大师的特点:爆发式的能量感,精美的触键和丰富的音色,敏感而富有诗意的乐思,完善的技巧。他和汉伯格一样,也是一位早熟的神童,八岁时就能视谱移调弹奏巴赫的赋格。他除了和莱舍蒂斯基学习了四年之外,还参加过布索尼的大师班,他赞扬莱舍蒂斯基是少数几个“能够确切知道自己的学生何时不再是学生,而已经成为一位艺术家”的教师。弗里德曼于1904年在维也纳的首演节目包括勃拉姆斯“第一”,柴科夫斯基“第一”和李斯特“第一”三首协奏曲!从此他进人和布索尼、戈多夫斯基等量齐观的大师行列,他的职业生涯举行的音乐会超过二千八百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正在澳大利亚,从此定居悉尼,后来就再也没有回到欧洲。
从弗里德曼的录音中可以强烈感受他那自由奔放的风格,音乐上无拘无束,思想和演奏都完全是豪放派。他的录音中只有格里格的协奏曲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大型作品,与格雷夫的理智型论释不同,弗里德曼的格里格协奏曲是情感肆意的宣泄,甚至如脱疆的野马,具有强大的对比度,在力度上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的。
在大量小品的录音里,最成功的还要数肖邦的玛祖卡和夜曲,玛祖卡的自由节奏和力度的运用超越子一般钢琴家诊释的范畴,听起来具有史诗般的气魄,这一点上弗里德曼和罗森塔尔所具有的波兰血统是其他钢琴家都比不上的。他录制的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当时最富对比、最有气势的论释,而《降E大调夜曲》作品55之二,是所有肖邦夜曲的录音中最优美如歌,匀称例司的演奏。
弗里德曼的录音中其他的过人之处还有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这和加布里洛维奇几乎形成对立面的是马克·汉伯格,他的演奏是以洪亮的音响和极具个性的风格而著称的,在技巧和音乐的准确性上完全不能被今天的标准所接受。
马克·汉伯格(俄罗斯)
Mark Hambourg
1879一1960
马克·汉伯格是作为神童在俄罗斯脱颖而出的,他的一家人几乎全是音乐家。十岁时全家移居伦敦,1890年在那里举行了演出,被帕德雷夫斯基发现后,资助他到维也纳和莱舍蒂斯基学习。1895年,他在维也纳的首演弹的是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由汉斯·李希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协奏。接着在顶替李斯特学生索菲·门特的演出中大获成功,在音乐会结束后的晚宴上,勃拉姆斯亲自举杯向他表示了祝贺。在那之后,他的演出生涯遍及欧洲、北美和南非卜人们将其看作技巧天术把他与安东·鲁宾斯坦和布佐尼相提并论,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并非虚言:安东·鲁宾斯坦没有录音,但从后世的描述来看绝对是豪放一路的,技术上的精确对他来似乎是不存在的,汉伯格的确像他;布佐尼的录音显示不出他的真实面目,但就从冰山一角来看很迅速,流畅,技术上非常准确。
汉伯格的录音还真不少,有两首贝多芬奏鸣曲,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最著名的就是李斯特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的录音。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一共有十九首,不过当时的钢琴家一般只弹1854年之前完成的前十五首。这套唱片录制于1927到1935年之间,从演奏风格来看更接近于尤金安东·达尔贝特那样的风格大少瓦侧白格的风格是火山爆发式的,音响之洪亮古今罕见。他的热情和活力是极富感染力的,和弦都弹得扎实无比,快速跑动的乐句都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很少有温柔细腻的演奏,都是在洪亮的印象之上堆砌洪亮的音响。浪漫派的恶习他几乎都具备工对作品的肆意篡改司空见喷,极随意的节奏,层出不穷的错音,怪诞的乐思都给人负面的印象。比较经典的第二、六、十二号,都弹得质量不高。如果你对阿格里奇在“第六”狂想曲中疯狂的八度技术和卡钦在第十二狂想曲中敏捷迅速的跑动印象深刻的话,肯定不能接受汉伯格近乎结结巴巴,含糊不清的技术。倒是第九和第十三号充分地表现了他那宏亮的音响和充满激情的个人风格。
汉伯格的学生里最著名的是钢琴伴奏家穆尔,另外她的女儿米莎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父女俩经常举行二.重奏音乐会。
奥希普·加布里洛维奇(俄罗斯)
Ossip Gabrilowitsch
1878-1936
加布里洛维奇、弗里德曼和莫伊塞维奇可以并列为莱舍蒂斯基浪漫派学生中的三杰。在维也纳和莱舍蒂斯基学习之前,加布里洛维奇已经于189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在那里,他的老师包括安东·鲁宾斯坦、里亚多夫、格拉祖诺夫和梅特纳。他是莱舍蒂斯基工作室里成功的例子,具有完美的技巧和如歌的音色。和许多浪漫派钢琴家一样,加布里洛维奇也被称为“钢琴诗尤,他在1909年成为了马克·吐温的女婿。他的兴趣不只在钢琴演奏上,还在指挥上颇有造诣,先是在1910到914年指挥慕尼黑音乐协会乐团(就是后来的慕尼黑爱乐乐团),后来又在1918年移居美国后成为底特律交响乐团的创始人之一和乐团指挥。他于1936年死于胃癌。
加布里洛维奇留下的录音情况和李斯特的学生达·莫塔差不多—非常稀有而珍贵。他是最早录制室内乐作品的大钢琴家之尸,在他和弗隆扎莱四重奏团录制了舒曼的《钢琴五重奏》可以听到他具有贵族气派的艺术。加布里洛维奇与另一位大钢琴家鲍尔的合作始于1915年,他们联袂举行演奏会,弹奏钢琴二重奏。在这张唱片中,他们录制的阿连斯基的二重奏《圆舞曲》和肖伊特的《洛可可小步舞曲》轻盈流高贵典雅,配合得天衣无缝,是钢琴录音文献中的极品。独奏作品的录音除了两首舒曼的小曲外,都是当时流行的沙龙音乐,其中包括加布里洛维奇自己的两首作品《E小调旋律》和《随想曲》,是浪漫派
沙龙音乐的经典,至今还有不少钢琴家把它们作为返场曲目。
本诺·莫伊塞维奇(乌克兰)
Benno Moisewitsch
1890-1963
在莱舍蒂斯基培育出来的浪漫派三杰之中,莫伊塞维奇留下的录音是最多的,Naxos现在已经出了十二张CD, APR和Testament也都出了不久从这些录音留给我们的印象来看,莫伊塞维奇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接班人,无论是技巧还是音乐,两人都非常相似。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对他说过诸如“你弹我的协奏曲比我自己弹得还好之类的话。
总的来说莫伊塞维奇是个抒情的演奏家,并不像弗里德曼那样火光四射,而是永远无比流畅,没有紧张感,毫不费力。Pearl公司的两张唱片收录了他所有的早期声学录音,最后录制的是门德尔松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其他比较常见的曲目是斯卡拉蒂的奏鸣曲(陶西格改编的)肖邦的《圆舞曲》《夜曲》,舒曼的一些零星小品,德彪西的《雨中花园》、拉威尔的《水的嬉戏》、斯克利亚宾为左手而作的《夜曲》、夏辛的《中国小品》、胡梅尔的《回旋曲》和一些帕尔姆格雷恩的小品在当时非常受听众欢迎,而今天已经彻底绝迹孔
莫伊塞维奇鼎盛时期的录音在很长时间内属于稀有品种,即使有CD发行但数量也不多。如今Naxos发行他的录音,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当让人满意。最经典的要数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尤其是后者所达到的高度至今无人可以逾越。就像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所说,莫伊塞维奇的录音要好于他自己的,看来莫伊塞维奇在录音棚里比作曲家本人在录音时更感到放松,《第二钢琴协奏曲》不仅弹得更从容,自由速度运用的恰到好处,音乐充满跃动感,极富朝气与活力;技巧上无拘无束,挥洒自如。莫伊塞维奇在某些音乐处理上有很明显的特点,在弹ll度音程的旋律时,大拇指的音量要高于小拇指的。他一共有两次《拉二》的录音,这
是第一次的版本,远好于他晚年的那次演奏。在里赫特著名的DG版本出现之前,这个三十年代的演释还没有对手。
能体现莫伊塞维奇无敌技巧的录音莫过于瓦格纳一李斯特的《唐豪瑟》序曲改编曲了,难度之大很少有人问津。莫伊塞维奇弹出了管弦乐队的音响,而且在最困难的段落,速度上毫不妥协,准确性也是惊人的高。与加布里洛维奇和弗里德曼不同,莫伊塞维奇的录音以大型作品为主,体现了他驾驭作品结构的出色能力,这些录音包括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肖邦的二卜四首《前奏曲》和四首《叙事曲》,舒曼的《幻想曲》,勃拉姆斯
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其中贝多芬的《皇帝》在技巧上足以与吉泽金在1934年的著名版本相媲美,莫伊塞维奇的肖邦体现出雄浑有力的气概,唯一不足的是带有俄国风格的倾向,他对舒曼的《幻想曲》的演释是浪漫主义钢琴演奏的顶峰之作,在演释深度上达到了极致。
师生与同事—布索尼和佩特里
费普齐奥·布索尼(意大利)
Ferruccio Busoni
1866一1924
布索尼基本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的音乐大师、集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理论家、作家和教师厂一身。虽然他更倾心于作曲,但是他的作品在今天作为保留曲目的已经屈指可数。他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一位技巧巨孽和钢琴效果大师。出生于意大利的布索尼,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德国度过的,他也把自已当作德I习人。他没有拜过名师,基本靠自学。从四岁开始父亲教了他几年钢琴,七岁他就可以公开演出。十九岁时,布索尼在维也纳演出自己的作品,并见到了李斯特和安东·鲁宾斯坦,后者的演奏对他影响深远,奠定了他具有恢宏气势的演奏风格。他过了一阵子巡回演奏家的生活后开始从事教学,在赫尔辛基、莫斯科、波十顿和魏玛之后,他最终定居柏林,同时不断在欧美巡回演出。布索尼的演奏风格是承土启下的,他的演奏带有浪漫派的痕迹,又显现厂现代风格。他最擅长演奏大型作品贝多芬的《汉马克拉维亚》和《迪亚贝利变奏曲》,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都是他的保留曲目。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最著名的音乐会是1911年在柏林以六套李斯特作品的节目来纪念作曲家诞辰一百周年。布索尼的音乐创作数量很大,其中钢琴音乐规模巨大,《琴协奏曲》中还加人了合唱,演奏时间长达七十分钟。其他比较著名的作品就是巴赫改编曲,通常都技巧艰深,谁让他自己就是位技巧大师呢。
布索尼不喜欢录唱片,1919年在伦敦开音乐会期间,为哥伦比亚公司录了十二面唱片,先不说当时的声学录音技术对付不了《汉马克拉维亚》这样的巨兽,就连李斯特十分钟左右的《浮士德》圆舞曲也要改编,压缩到四分多钟,这让他很不适应。这些录音最终没有发行。布索尼于1922年又录了一些,不幸的是录有《浮士德圆舞曲》《裴特拉克十四行诗》录音的几张母盘毁于哥伦比亚工厂的火灾,现在只有七面唱片得以保存下来,可以让我们看到冰山一角。第一首就是巴赫《平均律》的第一首《前奏曲与赋格》,弹得浪漫极二随心所欲的节奏变化,音符也有多处改动,虽然与今天的审美要求相去甚远,但却曼妙动听。接下来是他把自己改编的两首作品—巴赫《圣咏前奏曲》和贝多芬的《埃科塞斯舞曲》连在一起弹(很怪吧),展示了‘下敏捷轻巧的指触。然后是一组肖邦,先是浪漫派钢琴家们最爱弹的《升F}J}}1夜曲》,接着他把《A大调前奏曲》弹了两遍,突然转入降G大调摇身一变开始演奏《‘黑键,’练习曲》,当然也是随意改写了节奏,有好几个地方加了一个小节。最能感染人的录音还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三号》,前半部分充分发挥了他丰富的音色和想象力,第二部分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上面这些曲目只够填满三分之一张CD,而且这些勿、菜”根本不能说明布佐尼演奏大型作品的真实实力,不过总算是聊胜于无吧。另外的三分之二是布索尼三位高徒演奏他的作品的录音。佩特里继承了布索尼的衣钵,擅长演奏贝多芬、李斯特的大型作品,他录制的改编自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洽空》展示了宏大的乐思和着眼全局的结构感。扎多拉是生于美国的波兰裔钢琴家,在柏林师事布索尼之前曾经是莱舍蒂斯基的学生。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美国朱利亚学校任教,布索尼的歌剧《浮士德博士》的声乐钢琴谱就是由他改编的。扎多拉录制了布索尼的小奏鸣曲第三、五、六号(《卡门幻想曲》),其技巧决不在同样录制了《卡门幻想曲》的阿劳之毛另一位学生魏斯1914年起师事布索尼,并于1921年在老师的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举行了首演,他的演奏生涯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录制了布索尼颇为现代的套曲《印度日记》第一集。
埃贡·佩特里(荷兰)
Egon Petri
1881-1962
埃贡·佩特里的家庭成员都是荷兰人,但他却出生在德国汉诺威,从来也没有在荷兰居住过,他会说好多国语言,但却不会说荷兰语。他在父亲的影响下学过小提琴,并在德累斯顿的宫廷乐队中演奏。当然,他也学钢琴,并且得到了帕德雷夫斯基和布索尼的大力支持,后者成为了他的老师。佩特里更像是布索尼的朋友和同事而非学生,在布索尼的影响下,佩特里主攻巴赫和李斯特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布索尼迁居瑞士,并共同编订巴赫作品的乐谱。佩特里是第一个到苏联举行独奏会的西欧钢琴家,在二战爆发前他尸直在波兰生活。二战爆发后,佩特里移居美国,并在1955年加人了美国国籍,他始终拒绝回德国演出。
佩特里是一爪如尤异的技巧大师,是二牙.世纪最杰出的演奏李斯特作品的钢琴家,才思敏捷,修养高深,活力无穷。他的唱片足以弥补布索尼的录音中缺少他拿手的大型作品的遗憾,在APR公司发行的1929-1942年的三集录音中包括了各种大型作品,而且质量上佳,充分体现了作为布索尼接班人的佩特里吸取了他老师的全部精髓。唱片的第一集几乎全是李斯特的作品,在这些炫技作品中,他的高超技巧表露无遗。乐曲的技巧越难,他就弹得越兴奋,从来也没有人能把《侏儒舞》弹得像他那样快的没边,而且还保持清楚地颗粒。特别精彩的还有《玛捷帕》,音符像潮水州样喷涌而出。而舒伯特改编曲他也总是越弹越激动。李斯特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都堪称经典,弹得四平八稳,结构清楚。第二集录制的是贝多芬四首奏鸣曲与勃拉姆斯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佩特里对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奏鸣曲的诊释最让人信服,这是充满理性的演释,在速度的变化和情绪的转换上都很有逻辑性,从而使整部作品结构清晰。唯一的气点浪漫派的痕迹表现在《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里,副部的后半部分和主部根本不在一个速度上,快了一大节,这是习嫦主观的处理。两首勃拉姆斯的变奏曲他都弹得技巧完美,无懈可击,大概只有巴克豪斯和卡钦的版本在技术上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第三集收录的重要作品有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弗兰克的《前奏,圣咏与赋格》,布索尼的原创作品以及巴赫改编曲。佩特里的肖邦演奏是类似于阿图尔·鲁宾斯坦式的现代风格,没有浪漫派通常所具有的矫揉造作,但同时也缺失子.些诗意。在同时代的大钢琴家中,大概只有佩特里录制了那么多布索尼的作品。
佩特里在教学上的成果丝毫不亚于他的老师,他最著名的学生有怀尔德和奥格登,前者继承了佩特里精湛的技巧,成为李斯特作品出色的淦释者;后者则是继克莱本之后,在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中的又州位获胜者,并成为了二十世纪后半期最有个性的钢琴家之尸。
四位波兰裔浪漫大师
波兰是个盛产音乐大师的国度,单就浪漫派钢琴家而言,已经介绍过的就有莱舍蒂斯基和弗里德曼,再加卜李斯特的学生罗森塔尔,真算得L人才济济。这还不算完,接下来出场的四位都是在钢琴演奏史L占据改要地位的巨人。今天波兰的钢琴家虽然不像百年前那么繁盛,但还有齐默尔曼在继承着伟大的传统。
伊格纳西·扬·帕德雷夫斯墓(波兰)
Ignacy Jan Paderewski
1860-1941
莱舍蒂斯基得以享誉琴坛,帕德雷夫斯基绝对功不可没。他虽然并非莱舍蒂斯基工作室中最优秀的产品,但肯定是最著名的州人,他是李斯特之后最出风头、最受赞赏、最飞黄腾达、最富传奇性的钢琴家。作为当时的头牌明星长达半个世纪,挣的钱估计春一千万美元。
不过在同行眼里,帕德雷夫斯基却不被认为是伟大的钢琴家,主要是因为的他的技术不过关。当评论刻门提起听到过的了不起的钢琴家时,也很少会出现他的名字。在成名之前,他四处求学,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成功的经历。他从十二岁开始才系统的学习音乐,因此缺乏基础训练。在华音乐学院他备受打击,人们说他没有才华,永远成不了钢琴家,他在俄国的首演也没有获得成功的。到维也纳师从莱舍蒂斯基时,帕德雷夫斯基已经二十四岁孔莱舍蒂斯基被他的执著和奉献精神所感染,让他弹车尔尼的练习曲,努力改进声音。帕德雷夫斯基称在莱舍蒂斯基}aJL"寥寥几堂课中学到的东西比过去二十四年都要多”。
188年帕德雷夫斯基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接着1891年开始在美国走红,举行了长达一百余场的系列音乐会,一周内演奏三场音乐会,六首协奏曲,每天练琴十几个刁、时,曲目包括各种大型作品。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他一生中演奏水平最高的时候,技巧完善,风格独特,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叫座的钢琴家,到18%年三次美国巡演后,他净挣五十万美元,他的音乐会加演往往长达一个小时,相当轰动。不过好景不长,他的技术很快就衰退不错音增加,节奏不均匀。到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帕德雷夫斯基努力为波兰工作,并成为战后波兰第一任总理。除了演奏钢琴,他还不断地作曲,((G大调刁涉舞曲》在当时是家喻户晓的作品。
帕德雷夫斯基留下了不少录音,但都已经过了他的黄金时代。除了二十世纪初录过纸卷钢琴以外,最早的声学录音是在1911-1912年,声音不佳,干巴巴的,曲目全部都是浪漫派小品,像《钟》这样的作品,在他弹来技巧上没有什么说服力,速度处理都很谨滇。Naxos发行的他在Victor的录音时间更晚一些,多数在1926到1930年间,音响效果就比较好二可以充分体现帕德雷夫斯基如歌的音色。录得最好的是李斯特改编自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中的《纺织歌》,那是他技术最佳状态的代表作。很有意思的是,他喜欢在曲子的开头加一个起拍,无论是舒伯特的《即兴曲》还是肖邦的《圆舞曲》《夜曲》或《练习曲》都是如此,这成了他的演奏风格的标志之一。另外浪漫派两手节奏错开的娇柔手法,他也经常为之,在他晚年录制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几乎听不到两个手在一起的第一拍,每个/}J、节都不例外。年近八旬时的帕德雷夫斯基,状态还能勉强维持像《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这样难度的技巧,弹得兢兢业业,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步履瞒姗,老态龙钟,让人明显感到岁月的痕迹。只有在莫扎特的《A小调回旋曲》和肖邦的《升FiJ调夜曲》中,才能听到
他绘声绘色营造乐句的本领。
列奥波德·戈多夫斯基(波兰)
Leopotd Godowsky
1870-1938
戈多夫斯基被同行们称为“钢琴家中的钢琴家”,他长得矮墩墩,胖乎乎,圆脸蛋,看上去像个佛陀。在行家们的眼中,他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奇才,有着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技巧。阿图尔·鲁宾斯坦说“要达到像戈多夫斯基那样的技巧,我至少得练上五百年”!在音乐上,戈多夫斯基达到了情感与理智的完美平衡。与布索尼相似的是,戈多夫斯基也是自学成材的,先是在家乡胡乱学子点钢琴,七岁开始作曲。他唯一正规的学习阶段是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后来又与圣一桑交往了一段时间,但这位作曲家并没有.给过他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戈多夫斯基的演奏生涯从十四岁就开始不先是在美国演出和执教,接着于1900年在柏林大获成功,在12月6日的首次音乐会一L,他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七首肖邦改编曲,韦伯的《邀舞》,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另外还加演了几首。从此他成了布索尼在柏林的劲敌。戈多夫斯基的教学也是从柏林开始,继而任维也纳音乐学院教授,他最著名的学生是后来成为苏联学派宗师的海因里希·涅高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戈多夫斯基移居美国,和拉赫玛尼诺夫成为至交,后者把一首《波尔卡》献了他。戈多夫斯基创作了大量的钢琴音乐,现在还为钢琴家津津乐道的就是根据肖邦练习曲创作的五十三首改基最拿手的当然是肖邦的作品,有圆舞曲、前奏曲、即兴曲、波兰舞曲、练习曲等小品,还有《第三叙事曲》和《第二谐谑曲》(超过5分钟的一律删节)。没有.人能把李斯特的《钟》弹f},),比址多夫1;j1,!i卫y:流广川也李断特}粉{,的1.. i i色括《塔、牛泰打》《钟》《爱匕梦》《弄冲》改编曲和比首介乐会练小}{仁门德尔松和舒伯特的小品也都是浪漫派钢琴家们喜爱的“沙龙音乐”。剩下的全是现在的舞台上已基本绝迹的小曲,像麦克道威尔的《女巫之舞》,亨泽尔特的《摇篮曲》,利亚多夫的《八音盒》,鲁宾斯坦的《旋律》,莫什科夫斯基的《小夜曲》,许特的《在爱人家》,夏米纳德的《奉承者》,多纳尼的《随想曲》,阿尔贝尼兹的《探戈》,格拉纳多斯的《西班牙舞曲》等等。
最重要的录音由哥伦比亚公司录制于1928-1930年间,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弹得很理智,自由节奏运用的非常谨慎。肖邦的夜曲没能录全是一大遗憾,只录了十二首,演奏具有层次丰富的触键和天鹅绒般的音色。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舒曼的《狂欢节》录音我们不免要和拉赫玛尼诺夫进行一番比较—戈多夫斯基对《狂欢节》的演释明显更为理智、传统、准确和热情,但过于严肃,而肖邦《第二奏鸣曲》的气质更适合拉赫玛尼诺夫,不过拉氏的演奏不可避免的带有他自己浓烈的俄罗斯风格。格里格的《叙事曲》是他最成功的录音,完全摆脱了紧张的困扰而实现了灵感的迸发,这首基于挪威民歌旋律而作的主题与变奏作品特别适合他的性格,加上优异的录音质量,一切都很完美。肖邦的《第四谐谑曲》是戈多夫斯基最后的录音和格里格《叙事曲》一样,完全释放了自我,弹得极为精彩,可惜由于原始母盘的问题,音质很差。1930年就在进行录音的时候,戈多夫斯基突然中风而不得不终止了演奏生涯,他于1938年在美国逝世。
在最后一张CD上还收录了几位钢琴家弹戈多夫斯基改编曲的录音,都是很珍贵的纪录,其中特别精彩的是撒佩尔顿弹的肖邦练习曲改编曲(1940,《黑键》和《蝴蝶》在一起弹的那首,非常幽默),巴克豪斯弹改编自阿尔贝尼兹的《探戈》(1928),吉列尔斯弹的((吉格》(1935)和亚尔科夫斯基弹的《古老的维也纳》。这些录音都表达了晚辈们对大师崇敬的致意。编曲,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所写的钢琴曲中最最棘手的音乐—想象一下把《黑键》和《蝴蝶》放在一起弹是什么效果。
戈多夫斯基是个追求完美而易于紧张的人,他在音乐会上从不冒险,弹奏的力度也不会过猛,始终保持着文雅的风度。然而腼腆和拘谨却影响了他音乐会的效果,导致他只是偶尔能显露出纯正、典雅、权威性和超凡的控制力。他录制了不少唱片,都非常完美。有几个公司将他们转录成CD,收录最全,质量最高的就是Marston的三集共七张唱片,总的来看他演奏的曲目具有典型浪漫派钢琴家的特点。
约瑟夫·彼夫里(波兰)
Josef Hofmann
1876-1957
价J索暇光现J钢号演奏现代风格的萌芽,霍夫曼和他一样属于同一范畴,但是他也未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主义者。霍夫曼是以超级神童的姿态开始他的演奏生涯的,首次公开演出时只有五岁,先是在波兰,接下来是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1887年11月底到1888年2月,刚满十一岁的霍夫曼三个月内在美国开了五十二场音乐会,有十七场在大都会歌剧院举行,曲目包括各种大型作品。评论员们抛出了诸如“年轻的莫扎特”和“年轻的门德尔松”等评语。人们开始害怕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会影响这个孩子的健康,有体检表明霍夫曼开始显现‘、自理错舌L"的现象。纽约的大慈善家克拉克赞助霍夫曼五万美元,条件是在他十八岁之前禁止演出。不过霍夫曼回忆童年时,断言他的那些音乐会是非常愉快的。从美国回到欧洲后,霍夫曼定居柏林,先和莫什科夫斯基上了些课,接着就被纳为安东·鲁宾斯坦唯一的私人学生。1894年霍夫曼重返舞台,演奏了他老师的《D小调协奏曲》,然后他就开始了巡回演出。霍夫曼在俄罗斯最受欢迎,1912年他在圣彼得堡连续举行了二十一场音乐会,不重复地演奏了二百五十五首乐曲。他很快就成了世界级的明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人了美国国籍,先是当了柯蒂斯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1927年成为院长。
霍夫曼的录音在CD出现之前发行得很少,直到马斯通(Marston)出色地把他的录音数码化为止。到现在为止一共出孔}集共十四张CD,前四集由VAI公司发行,后四集由Marston公司发低不过这些录音发行的没有很好的规划。
从录音年代上来看,第三集是最早的,录制于声学录音时代1903-1918年,曲目都是浪漫派典型的小品,肖邦的圆舞曲、波兰舞曲、即兴曲、李斯特的一些舒伯特歌曲改编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等。这些早期录音体现了霍夫曼具有的现代派风格,节奏稳定,没有矫揉造作。特别能体现他高超技术的是1918年录制的莫什科夫斯基的《西班牙随想曲》,同音反复的速度和清晰度都很惊人,在四分半钟之内就完成了任务,比1937年的录音足足决了半分钝CD里还收录了霍夫曼自己的炫技作品《圣殿》。
第四集录制于1922-23年,曲目和几年前的有些重复。有几首弹得特别精彩:布拉辛改编瓦格纳《女武神》中的魔火音乐是特别稀有的录音,霍夫曼弹得色彩斑斓,制造出乐队的效果,异常美妙;李斯特的《钟》属于私藏录音,以前从未发行过,这首炫技曲展示了他过人的技巧。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霍夫曼就不喜欢去录音室工因此他后来的录音都录自现场音乐会或广播录音。1937年前后为了庆祝他登陆美国五十周年,霍夫曼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他录音全集的第一集是他在1936年和1938年分别演奏肖邦两首协奏曲的广播录音,第二集是1937年11月28日举行的大都会金禧音乐会;第六集是1938年明7日在卡斯米尔音乐厅(后来的柯蒂斯音乐学院音乐厅)独奏会的录音,这些录音代表了他在艺术上成熟的顶峰。霍夫曼的演奏理念是从乐谱出发,忠实原作。尽管如此,他在三十年代鼎盛时期演奏还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远远强于他早期对作品平铺直叙的侄释。两首肖邦协奏曲演释得非常经典,在当时绝无敌手,大都会的音乐会演出了鲁宾斯坦的
《第四协奏曲》和霍夫曼本人的《克罗麦蒂空》,还有他拿手的肖邦《第一叙事曲》和《平静的行板与华丽大波兰舞曲》;卡斯米尔音乐会演奏的主要的作品有贝多芬的《黎明》,肖邦的《第四叙事曲》和舒曼的《克莱斯勒利安那》,这都是非常罕见的录音。他对贝多芬的诊释是完全的浪漫化,节奏过于自由;他删除了《克莱斯勒利安那》的第三和第四段,第二段也删去了一个插部。在肖邦的《第四叙事曲》中,霍夫曼夸张的浪漫风格达到了极致,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幅度都大得惊人,那个时期他在技巧上还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尽管他几乎从不练琴。在肖邦《一分钟圆舞曲》的再现部中,他玩了个司、花招,把单音改为三度的双音,而且保持原速,真令人瞳目结舌。
霍夫曼的其他各集录音的欣赏价值不高,其中第五集是他在三十年代进行的实验性录音的纪录,他把自己保留曲目中的肖邦小品各弹了两三遍。四十年代之后,他的技巧开始走下坡路,演奏的个性也越来越夸张,保留曲目范围也越来越窄。四十年代的几个贝多芬“第四”和“第五”协奏曲的广播录音总的来说还不错,但加入过多的个人风格不太能让人接受。从最后两集录音中可以听出他的错音明显增多,力度速度变化也越来越神经质。但霍夫曼在全盛时期绝对是人们崇拜的偶像和同行们敬畏的对象,代表着最高的钢琴演奏技巧。他最终并没有走到现代派的路上,而是大大发展了自己的浪漫主义的风格。
阿图尔·鲁宾斯坦〔波兰)
Artur Rubinstein
1887-1982
和霍夫曼最终浪漫派的归宿不同,阿图尔·鲁宾斯坦从一位炫技大师最终成为了现代风格的钢琴巨匠。他的演奏生涯长达/计三年,在」/l岁时的音乐会还演奏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这样重量级的作品。约阿西姆听过四岁的鲁宾斯坦演奏后大为感动,主动承担了指导他的工作。鲁宾斯坦在十岁时移居柏林,拜在陶西格的学生巴尔特的门下学习,1900年首次演出即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1904年他游历了巴黎,结识了拉威尔、杜卡斯、蒂博和波兰的同乡小提琴家科汉斯基,作曲家席玛诺夫斯基。1906年在美国卡内基的首演并未获得很大成功,他又转而在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旅行演出。1912年在伦敦举行了首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留在英国,和伊萨依举行独奏会。鲁宾斯坦早期的演出成功的并不多,他不太练琴,演奏热情洋溢但充斥着错音。直到二十年代他才开始反省,决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钢琴家。于是他开始细致的工作,认练琴,同时开始录制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重返美国时已经成为一位巨人,除了丰富的音色,热情洋溢的气质外,还加上了精湛的技巧,他于1946年加人了美国籍。鲁宾斯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演奏和录音事业持续到1975年,直到视力出现问题才退出舞台。
鲁宾斯坦的唱片数量巨大,上世纪二十年代加人胜利公司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录音历程,曲目也包罗万象,从巴赫到维拉罗伯斯无所不有。他巴赫演释的很少,都是改编曲,莫扎特只限于几首协奏曲,贝多芬奏鸣曲也限于有名的几首,录制的最多的是肖邦、舒伯捺舒曼。对于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的作品,他都是有选择性的录制了最重要的严肃大型曲目。另外浪漫派大型协奏曲一个也没有放过,还有许多法国和西班牙的音乐也是他最钟情的曲目。他还大量的演奏室内乐,海菲兹、谢林、皮亚蒂戈尔斯基、弗尔曼、瓜奈里四重奏团都是他常年合作的对象。
能够体现鲁宾斯坦作为浪漫派炫技大师的录音实在不多,他在三十年代后就开始转变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学派的钢琴家孔录制于1929年和1932年的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是最早的协奏曲录音,从这两个录音里,我们听到了霍夫曼式的演奏风格,音乐上和技巧上都相当准确。从他录制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能看出些浪漫派的端倪,完全炫技的风格,速度也是所有版本中最决的,第一乐章仅用了十四分半钟。柴科夫斯基《第一协奏曲》倒是弹得朴实无华,技术上也是不费吹灰之力,丝毫不亚于霍洛维茨,是这部作品较早录音中最好的版本。
作为肖邦权威,鲁宾斯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录制了一个立:体声的肖邦的全集系列(不包括练习曲),成为肖邦作品演奏现风格的典范。其实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已经录制过一套完整的夜曲、玛祖卡、波兰舞曲和谐谑曲,而且弹得比后来的立体声时代的录音更温暖而富有热情,音乐上也更流畅。立体声版本则更臻化境,色调偏冷,完全剔除了个人表现。他四十年代在RCA录制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完全是客观而凝练的现代风格,丝毫没有浪漫派惯有的矫揉造作。
圣一桑的“第二”和贝多芬“第四”是鲁宾斯坦最喜爱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他为这两部作品各留下了四次录音,在这张CD中都是首次录音。鲁宾斯坦在自传中提到,圣一桑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音乐会上每次都能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在他晚年时还为这部协奏曲录制了影像资料。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录制于1947年,他弹得有热情而又极其理性,整体感非常好,速度偏快,在一些音阶经过句能感受到一丝凌厉的炫技,有意思的是第一乐章的华彩段,他选用了圣一桑写的版本
鲁宾斯坦第一次访问西班牙是在1915年,一开始他对于自己弹奏西班牙音乐没有什么信心,害怕被人听出在演奏中带有“外国口音”,不过当阿尔贝尼兹的遗婿告诉鲁宾斯坦,他弹得和她丈夫没什么两样后,这种疑虑就打消孔他坦言自己热爱西班牙的一切,美食、服饰、还有西班牙iAo西班牙人对鲁宾斯坦也投桃报李,称他弹起西班牙音乐来就好像是土生土长的西班牙钢琴家。鲁宾斯坦在1916年会见了德,法雅,并观看了((西班牙花园之夜》的首演,从此他就爱上了法雅的作品,这个《西班牙花园之夜》的录音是他对这部作品三次录音中的第一次,也是最火爆和充满激情的录音,钢琴的音色圆润而富有
金属光泽。他还录制了包括《火祭舞曲》在内的法雅的三首舞曲。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阿尔贝尼兹的西班牙舞曲和侧尹比利亚》中的选曲,孟布的《歌曲与舞曲》第一和第六首,格拉纳多斯的《少女与夜莺》,都弹得情万种而又热烈奔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