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hifi—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本帖最后由 wewe1188 于 2014-6-25 08:51 编辑一,90年代初的头版cd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个少一个,后人无法复制,所以传统cd盘介质发烧面临不可避免的资源匮乏。除了头版cd,后面再版的cd在音质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发烧界的生命线)对比pchifi将不再有优势,理由将在本帖后面介绍。
二,90年代完成历史音乐数字化进入数据库,再版CD都是用这些数字资源为源头压制的。
三,新录制的音乐作品用数字化录音技术,直接进入数据库。
四,pchifi有无可替代的方便性。各大唱片公司有海量的音乐数据,只要解决了盗版问题,将横扫一切传统介质。
五,在音质方面,除了头版CD,前面第二、三种情况的数字化音乐可以直接pc播放,而再版cd反而多一道工序,影响音质
。
六,pc作为音源才刚刚起步,将来大有可为,比如主板厂家可以出专为hifi的主板,有dac专用usb口,省略板载声卡等等。操作系统制造商可以出嵌入式听音专用系统。各种影响音质的因素将逐步解决。
月经贴。。。 我能弱弱的问句,这和大数据有半毛钱关系吗? 和大数据本身暂时关系不大,和大数据时代有关。 我只想说,异想天开
新出的cd音质好的很多 我能问和大数据时代是啥意思么 其实也有关系,各大厂商的音乐数据,充斥在网盘的音乐数据,可以看做大数据。 大数据这种说法哪儿都用
都快被爆出翔了 LP—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生命在于折腾 呵呵呵呵
pchifi,不过是又一种刺激发烧友消费的方式而已,仅此而已 头版CD抓轨拯救pchifi
我现在的感觉是,单纯搞PCHIFI有点像搞仿冒品的,只知其型,不知其里。
一首乐曲包含的信息不知是那些音乐数据和所谓的音质效果,创作者和创作背景、演奏者和演奏水平才是灵魂。这些信息是长期接触CD或LP才会有体会的。 PCHIFI LP REEL TO REEL一起玩就行啦:lol
从96年读初中时花费积攒很久的零花钱买了第一张138元(好像是)的进口CD到4年多前转投CAS阵营,多多少少也收藏了2K来张CD,不过自从仔细比较过同一本录音的再版与头版后(当然不是一张),终于明白了差异有多大(这里也要提一下某些再版的LP,譬如大名鼎鼎的皇家芭蕾,由classic record出版,对比大伦敦金蝶,还是在很多听感指标上是输的),然后从第一台入手的针对CAS的解码器weiss dac202,然后是weiss dac1mk3,然后是emmlabs dac2x,直到现在的devialet mono800,手里的自己抓轨的cdrip,包括朋友家上千张的各种头版(当然没有那么考究的抓轨),再到sacdrip,光这些数据大概就有8-9T,压根都听不过来了,应该讲从我的角度来看,数字音频由这样的软件库和靠谱的播放硬件,基本不会再考虑那些塑料盘片了。接下来就是LP,如果有时间玩的话,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尝试,6年前开始接触第一台黑胶,当时也是觉得随便练练手,买了台君子P2,3个月后升级到当年宝碟旗舰RPM10,再过半年就升级到现在还在使用的scheu diamond唱盘系统搭配通常tacco唱臂(1年前升级了reed 3P唱臂搭配VDH白金鸟),对于黑胶系统的搭配、调整等也渐渐熟识,应该讲,搭配正确良好的黑胶系统还是可以很轻松的超越同级别的数字音频,当然软件上也有例外,就如我之前提到的皇家芭蕾,原因我觉得也是可以解释的,譬如母带工程师在处理的时候的个人偏好等等。最近又开始玩起了卡座和开盘,我想很多烧友对卡座声音的认知还停留在walkman时代和9.8一盘的国产正版磁带上吧,估计听过进口原版带或者从高质量数码转录到好的空白带后会很惊异的:lol,开盘就更不说了,听过了就明白了。酒多了胡侃一通。。。。 我有nagra的开盘鸡,也有cd转盘,但我更喜欢cd转盘的声音。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