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实在的吧。
1. 一百年前的演绎和当代的演绎差别很大。谱面上一样的作品听起来完全不一样。
2. 接受新的音乐和接受新的食物一样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想想抽的第一口烟,喝的第一口白酒?
3. 社会环境改变,大家看待事物的方式不知不觉改变。比如说现在多数人会用电脑,离婚不再可耻。
4. 所谓经典,是指被很多资深人士认可的作品。认可需要优秀的演绎,逐渐适应,从新的角度挖掘新的内涵。
所以当年受恶评的作品今天被奉为经典就很自然了。 “铜管,更多的铜管,多得难以置信的铜管,没有别的,都是铜管!”
不得不说,太到位了。到今天我都同意。
我认为原因很简单: 很多作品,我们第一次一般都觉得不好听。都是听CD听了几遍以后才喜欢。以前的乐评,没有CD,只能听现场首演 以前人也装逼的,而且装的很职业,;P
说实话,我的理解是每个时代因为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人对美的感知也不同。马勒,梵高很可悲的穿越了 无论如何,对比达芬奇的绘画,梵高画得是不咋地。类似地,对比巴赫那些最基础的作品,马勒那年代的东西也不咋地。
绘画不懂,古典乐也不懂,作为一个纯粹的外行,经过很多次的欣赏,学习,再欣赏之后,我觉得隐隐约约从海顿莫扎特开始,音乐开始附带了一些东西,变得不那么纯粹了(要说巴赫其实已经开始了,但空置得比较好,听着还是很“纯净”)。
再往后音乐几乎成了政治和现实的附带品,被掺杂了太多的东西,到马勒时代甚至已经不堪重负了。
我觉得那时候的古典乐是沉闷,而且现实中也爆发了两次大战然后彻底改变得世俗了。
作为一个流行乐爱好者,以上是我对古典乐的一丁点看法。为此我还研究恶补了几个月欧洲历史和人类起源。 富特文格勒谈到勃拉姆斯,一个有趣的现象。他说自己刚出道的时候,看到柏林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报纸上说,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里,除了他的无能,没有什么样的悲剧。勃拉姆斯刚出版音乐的时候,德国的中产阶级打心眼里喜欢。他的歌曲是继承舒曼的,他的管弦乐是古典主义传统的,特别是贝多芬的。因为那时候人们还不想要新奇的东西,还没有这样的概念。等瓦格纳出现了,勃拉姆斯又被说成过时的、反动的。等过了段时间,这些“未来音乐”好像又不行了,人们又开始听勃拉姆斯了。所以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作品超越了时代人们一时难以接受就给了恶评。"客观主义”、“真实主义”的审美观是不存在的。大众的审美有时飘忽不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一旦修正了,也不会再有人恶评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