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Let the World End: 我听瓦格纳的指环
知道”尼伯龙根的指环”还是高中的时候,那是一个充满了诸如”银河英雄传说”,”五星物语”和”奥伽战争”等奇幻词汇的时代,一个幻想的时代.那个时候没有计算机网络,电视游戏,动漫,日剧和 JPop 也是不分家的.就这样,瓦格纳的指环,连同结城信辉的罗德岛战记,一同出现在某游戏杂志里.当时的自己肯定想不到,从知道这个名字到真的开始听,竟然隔了十多年.
指环的魅力何在?
故事.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看到任何的故事都不会觉得惊讶.指环故事的魅力在于,虽然情节简单,但穿梭其中的人物形象却光彩夺目.借由对话和行动所展现出的人物的复杂性格才是这部歌剧引人入胜的关键.而更让人神往的,是借由这些角色所表达出的超脱于剧本的含义.故事都是简单的,看故事的人才是复杂的那个.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东西被附加进这围绕着指环的漫长旅程.隐喻,精神分析,政治,帝国意志…终于,在经历了最初的一百年的风雨后,瓦格纳的指环到了今天,似乎要恢复成为单纯的歌剧.
语言.即有简单明快的短句,又有缠绵悱恻的长诗,这部歌剧里的语言艺术同样优雅.很多时候,我仿佛觉得文字被刻在石头里,手里的台词本,好像变成沉重的”圣经”.瓦格纳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画家,寥寥数笔就可以勾勒出角色最惹人注目的一面.作曲家本人或许说过,歌剧的歌词并不是诗歌,但他的文字却明显的具有诗的气质.在聆听过程中我所对照的Andrew Porter的英译本,其语言风格既忠于原作又充满诗意,恰到好处的展现了Wagner式的节奏.他把文字内里的美变成幻想诗一般的外在世界,用歌唱式的语言重现了作曲家那凝练高效的台词,为这部歌剧增添了一个新的欣赏维度
乐团.作曲家给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都编写了特殊的旋律.这些个性不同的旋律穿梭在全四部的歌剧中,在浓墨重笔和泼墨写意之间跟随场景的改变而调整形态,让整出歌剧乐趣盎然,又每每在重要时刻回眸一笑般的在听众的脑海里留下印记. 潮水一般连绵不断的乐曲更是给这出戏蒙上薄薄的浪漫的纱.或微风吹拂,或惊涛骇浪,瓦格纳式的管弦之声始终守护着剧情向前.”主导动机”和”连续式音乐”这两个天才构想,让整出歌剧变得即柔软丰盈又细节丰富.以莱茵河的旋律开始,用莱茵河的旋律结束.完美无暇的托衬出那个显性的主题:因对爱的背叛开始,以对爱的赎罪结束.
歌唱.在行进的过程中,作为听众的我经常会跟随演员的声音沉浸到那个虚拟的世界中去.这部歌剧中人声和乐声之间和谐依存的关系让人着迷.语言有国界,但音乐没有.剧中演员们的歌唱或是和乐团的旋律共舞,或是隔岸相望般的对歌,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乐团去单独的演出.瓦格纳的指环就像是缓缓流动着的”管弦音乐”的河流,它进入到歌唱的春天森林.人声犹如浮花树影般点缀在水面上,穿透森林到达水面的阳光则犹如歌剧末段出现的多人合唱.”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奈何天.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但如果你问我,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否真的满足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幻想,我的回答是没有.三天时间听完整部歌剧,我看到巨大神话背景下的渺小个体的挣扎,剧中很多的情节都让我感同身受.但是,我无法接受布伦希尔德对暗杀的赞同,故事末端的发展让我十分的震惊.我是那么的热爱"女武神"中的浪漫,但在"诸神的黄昏",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坦白的说,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齐格弗里德的失信,我从事情的开始就感到焦躁不安,心里一直在计算留给毁灭还剩下多少时间.我想起来另外一个齐格弗里德,在小说<银河英雄传说>里的红发少年,曾经和莱茵哈特一起许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他,在失去信任时仍然挺身而出,挡住了刺客的射向已经成为帝国皇帝的挚友的子弹.这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但同样要用死亡来终结悲剧.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永远到达不了的期待和被现实划破的梦想,你会选择哪个?对爱的背叛,是否要用对爱的永远失去赎罪?
我所能明白的是,音乐可以有结束的一刻,但生活没有.无论未来怎样,我都开心在这个五月,我有充足的时间打开盒子,看到里面整齐排放的巧克力.我拿出第一颗,放进嘴里,等待糖果在口中融化,小心翼翼的期待味蕾的信息...
如果可以,我宁愿故事停留在女武神的最后一幕.
Never Let the World End.
曾有一篇文章说,每个人都可以从指环里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历史的螺旋式重复,国家民族、企业集团的兴亡,都可以从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大概就是指环的魔力。 :victory::victory::victory: 无词的指环吗?听过无损,还没买cd碟,改天买张:lol,哪个版本好 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