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献给各位喜欢HIFI的烧友
本帖最后由 kyokyo 于 2017-8-16 14:23 编辑之前贴过一幅直射声反射声和听感对应的神图。大多数人应该是看不懂的。这里就做乱七八糟的杂谈一下。
其实一切一切,都来源于你的听觉,具体来说就是你的耳朵和脑子。耳朵负责接收,脑子负责解码。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立体声的原理。一个点发出的声音,到达两个耳朵的时间差,强度差,以及头颅耳廓的衍射反射效果,会被脑子解析出不同的位置。刚开始科学家们用过很多音箱一起模拟一个运动的乐器,每次由不同的喇叭发声,去模拟乐器在不同的位置。也试过用一只喇叭模拟一个乐器,用很多喇叭组成乐队。这些方案成本都太高。最后有人发明了用两个固定点的喇叭,去模拟一个固定点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控制两只喇叭发声的强度差和时间差,可以模拟各个左右位置的发生点。其实模拟不同位置可以用多个喇叭,但是2个喇叭是最低配置。一个喇叭,听觉上是无法模拟出位移的,发生点总是在这单个喇叭发出来。
模拟发声点被叫做幻象。声音的幻象位置偏向同时发声的两只喇叭声强大的一边,这里不谈。这里谈谈延时,就是两只喇叭发出声音不一样。两只喇叭拟合一个脉冲幻象(比如,“叮”一声),声压一样,幻象位置是偏向发声早的一边的。不过,如果两个喇叭发声时间间隔太大,会拟合失败,产生两个幻象。另外因为声音是波,所以用两个声源模拟某个频率声波的时候,4分一波长的时间差会导致90度相位差,拟合以后会变为彻底无声。
实际情况下,两只喇叭发出的声压,延时会有不同组合,会产生各种听感。到了家庭环境,情况就会更加复杂,一只喇叭,和任意一个墙面(其实是面积较大的平面)之间,都会产生上面的关系。这些墙面,对不同声音反射的效率是不同的,比如(叮咚动次打次~~)。结果是这些声音都会产生不同的幻象漂移。
这就是大多数HIFI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即使你的喇叭是完美的,这种物理规律也会注定让一个HIFI系统出现各种问题。
我发现好多人看不太明白,所以增加个具体例子。。。
你唱歌的时候,想让人听着好听,最好是有个伴唱来和个音,美美的。你希望(觉得)伴唱应该
1. 很大声和你一起唱
2. 声音比你略小一点和你一起唱
3. 声音和你一样大,慢半拍跟着你唱
4. 小声的,慢半拍跟着你唱
估计你很容易答出来。
回到HIFI上,太多人幻想他的房间反射有多么的好,和上面的选项4一样下过。实际上,反射声最多只会衰减几个DB,声音只会慢那么10毫秒不到。基本就是选项2的效果。选项4的效果要音乐厅这种大空间的声学建筑才能实现,和家庭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如果你唱歌喜欢有人总是有人和你同时唱捣乱,我也不能反对。
下面谈谈声场,声场概念很多人都有提出,大家也都有个接近的共识。我自己个人定义的声场是--空间中的声音。但是回放的时候,我更倾向于“声音的空间”这种描述。举个实际的例子,你听交响现场的时候,你会看见音乐厅,乐队,指挥,听众。。。好了,请你闭上眼睛,用耳朵去代替,脑子里还原出来猜测的空间 -- 这就是声场。
我看坛子上有烧友讨论结像是否凝聚或者松散。实际上,结像并非一个单纯凝聚或者松散的概念。从一把在音乐厅演奏的小提琴来说,声音可以分解几个部分。1. 琴弦震动声音,2.琴弓移动摩擦声,3.琴腔反射琴弦声,4.这些声音在音乐厅顶部反射板送达观众席的反射声,5. 整个音乐厅反射混响声。一把小提琴在不同的音乐厅演奏,做不同的晃动,上面的声音元素组合也是千变万化。我觉得用结像这个词汇并无法完全表达。在越好的系统上,这些元素表达的就会越清晰,越充分。最后,你闭上眼睛,就会获得一个自然的“声场”。
个人觉得,声音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平衡”。我所谓平衡,其实是指不存在全频突出的声音,比如明亮的声音,低频自然是收敛的。温暖厚重的,高频也会暗淡。中频突出的,两端就会凹陷。两端凸起,中频自然凹陷。频响平直,听起来就不会有任何突出的特点而平平无奇。这种平衡也可以叫做折衷,是做母带处理的基本思想。不同牌子的音箱声音特点也是类似这样的取舍。
除了平衡,还有另外一种叫做“口味”的东西。一个我听起来暖的,你听起来可能是糊。而我听着高频解析好,你听起来可能就偏刺耳。但是这些必须在一个范围之内,如果实在太离谱,所有人都认为声音有问题,就是失真了。
最后说说还有太多太多烧友争论的监听HIFI区别。我觉得监听是用来制作,面向未来。而HIFI是用来回放,面向过去的。也就是,HIFI是有调音的,他是根据回放现存的音乐好听为标准。现存的音乐,很可能是非常早之前制作的,当年的设备指标偏向于保守落后,录音师在当年设备的下监听制作,也是最求好听的。制作HIFI设备时候,会以各种年代的音乐作为参考,让他们尽量动听。监听则是追求性能目标--频宽大,平直,清晰。制作的时候,录音师是正在制作未来播放的音乐,可以放心以当前监听设备为标准。监听音箱中, PMC、ATC,Q牌这几个老牌子更偏向于过去风格。而真力,barefoot等牌子,则是更追求未来的性能。
估计这里有人也看不懂,举个例子。
比如以前(30年前)监听音箱10K -3DB,16K以上就听不到。那么录音师监听时候,会给10K增加3Db , 达到听感的平衡。16K以上可能会切掉,也可能会不管。30年后的今天,你拿了一个20-20K平直的监听(比如真力)再去听,你会明显听到10K 提升了3DB(如果你能分辨声音频率,大多数烧友是不行的,大多数录音师是可以的)。烧友的结论就是高频刺耳。录音师结论就是当年录音有毛病。专业器材设计者结论是,当年器材性能欠缺,导致这种问题。HIFI设计师认为这种回放不利于聆听,需要调音。
所以,总结下来,烧友们不是制作音乐,面向未来的用户,而是更需要将手头的音乐放好,选择音箱讲究的是“匹配性”。回放古典,老录音的,还是适合选择HIFI或者老牌监听。回放流行歌曲,新歌的,更适合选用真力之类的新派箱子。
乱七八糟谈了一堆,欢迎大家互相交流。
监听箱只是形容它的功能偏向而已。与声音无关。 hifi的意义和渺小就在于, 通过自创名词, 延异相关领域的名词, 将科学分析感性化, 惠及并糊弄受众.
我的大致看法是烧友之间谈天无所谓, 毕竟同好之间甚至可以做到关于hifi名词达成高度一致; 但行业内真正的一流创作者, 恐怕不会在意这些概念, 更罔论于纠结"结像"的"边缘"必须"清晰", 这种几乎全部用伪概念堆砌的描述了 支持一个,最后的观点挺有启发的。
实际上并非音响如此,个人感觉连录音时的后期remaster的走向也是如此。早期80年代发行的头版CD,和中期90年代再版的CD往往不是同一个remaster,声音也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与现代的新录音风格也不一样(先不讨论清晰度、细节多寡等问题),我猜想或多或少也和普遍大众所用的器材水平有关,录音在最终remaster时有所取舍了。 更新一下 宝马威武。 記得好像是反射波延時超過相當于聲音移動一點七米的時間 人腦就無法和原來聲音歸類在同一聲音,所以聲場來說深度易得(喇叭離開後牆有個進一米就可以輕鬆達到一米七的差距)。但是深度難得,因為一般房間裡喇叭無法裡側牆很遠 headfan 发表于 2017-8-16 13:35
記得好像是反射波延時超過相當于聲音移動一點七米的時間 人腦就無法和原來聲音歸類在同一聲音,所以聲場來 ...
我补了个图。
图里看到,大概40-50毫秒,反射声音比原声略小的情况下,会被人脑解析为回声。也就是你说的无法解析成同一个声音。
40-50毫秒,折算成距离是17米左右,而不是1米7.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也知道,几米的距离(家庭环境下的房间)咱们是听不到回声的。在礼堂,大教室,别墅是有可能听到回声的。 kyokyo 发表于 2017-8-16 15:26
我补了个图。
图里看到,大概40-50毫秒,反射声音比原声略小的情况下,会被人脑解析为回声。也就是你 ...
记漏了“一点”:lol 好文章,学习了 dekiller 发表于 2017-8-7 00:32
监听箱只是形容它的功能偏向而已。与声音无关。
功能和定位上的不同决定了客户需求不同(包括对声音的需求),而这个需求的不同当然也就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特性(声音整体取向)。当然不能说全部都一个声音(不排除有天才和疯子做出些跟客户需求不同的东西),但整体取向是相近的。 宝马总发帖必顶 kyokyo 发表于 2017-8-16 15:26
我补了个图。
图里看到,大概40-50毫秒,反射声音比原声略小的情况下,会被人脑解析为回声。也就是你 ...
記得好像是反射波延時超過相當于聲音移動一點七米的時間 人腦就無法和原來聲音歸類在同一聲音,所以聲場來說深度易得(喇叭離開後牆有個進一米就可以輕鬆達到一米七的差距)。但是宽度難得,因為一般房間裡喇叭無法裡側牆很遠 headfan 发表于 2018-3-28 17:03
記得好像是反射波延時超過相當于聲音移動一點七米的時間 人腦就無法和原來聲音歸類在同一聲音,所以聲場 ...
房间够大都能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