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 发表于 2017-9-8 03:33:00

有感于留声机的文章:丹尼尔.特里福诺夫-这样的钢琴家,一代人中也只会出一两个

本帖最后由 清风徐来 于 2017-9-8 04:28 编辑

丹尼尔.特里福诺夫,1991年出生,2010年拿了肖邦钢琴大赛第三名;11年鲁宾斯坦大赛金奖;11年老柴钢琴比赛 最高奖;2016年留声机年度音乐家。然后留声机杂志发话了:”这样的钢琴家,一代人也只会出一两个“。文章说,他的拉三弹得很棒;他的肖邦,是穿越时空和大师对话;他的俄罗斯作品,是信手拈来;他的舒曼”狂欢节“,他的李斯特超技也是赞誉无数,是一位”与他所创造的音乐融为一体“的大师,他不到四十,却蓄起了胡子,仿佛年轻时候的齐默尔曼,可谓颜值和才华并驾齐驱,哈哈。


我不评点他的琴弹得如何,我只知道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德彪西、拉威尔才是钢琴作品的重头戏;知道三流的钢琴弹技术,二流的钢琴弹修养,一流的钢琴弹境界;知道科尔托、里帕蒂、施纳贝尔、肯普夫、米开朗杰里、李赫特、阿劳、索方罗尼斯基、所罗门、索科洛夫这些大拿,终其一生的努力,都不敢称自己是一代只出一两个的钢琴家,尤其李赫特,他说自己弹不好莫扎特,他的名言是:”我讨厌我自己“;知道唱片公司包装李云迪、包装这个丹尼尔,说什么颜值和才华并驾齐驱的真实原因是:造星,赚钱,电小姑娘。

我又想起了曾经在苏联拿过金奖的美国人范.克莱本;想起曾经风华绝代的波哥莱里奇,想起在肖邦国际比赛拿过金奖的李云迪,他们曾经也是一代人只出一两个的吗?


转一篇文章吧,这才是我为啥喜欢里秃秃的原因:


传奇的开端 记1960年李赫特访美卡内基独奏会原作者: 严溢勋






http://www.avfline.com/bbs/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5/21/105154hdwwp0ll8nnav0lp.jpg

坦白地说,称李赫特的访美音乐会为传奇的开端恐怕略有不妥,毕竟此时距离他的毕生首演已近二十年之久,而且李赫特的名声也已经传遍天下,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更是被奉若神明。然而,访美之行对于李赫特的演奏生涯而言是极大的转折点,正是凭借此行他成功被西方世界所接纳,不再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另一方面,从个人的演奏艺术来看,此时的李赫特尚未完全脱离其四五十年代的演奏风格,称其是开端也并不为过。故最终定下其题。

李赫特的传奇卡内基独奏会一直只存在于各类介绍与评论文章当中,无缘现场的人们只能通过文字想象着他是如何让奥尔森深受震撼以及让鲁宾斯坦潸然泪下的。此前仅有RCA唱片公司完整发行了该年十二月份李赫特的最后一场卡内基独奏会录音,但是其余五场独奏会并没有得到出版(仅仅讨论CD专辑的出版)。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等待,索尼唱片公司终于出版了李赫特于1960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全部六场独奏会录音。本次专辑的发行,无疑是众多乐迷了解李赫特早期演奏艺术的绝佳机会,如果想更深入了解那时的李赫特,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考虑寻找Urania与Melodiya唱片公司各自出版的李赫特早期录音专辑)。

http://www.avfline.com/bbs/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5/21/105157md0104tsus7zysd7.jpg
1960年10月的李赫特@sony

相比于钢琴家平日庞大的曲目库,李赫特为访美音乐会准备的曲目并不算广泛,前两场音乐会更是排出了全场贝多芬与全场普罗科菲耶夫的节目。面对历史性的首演音乐会,李赫特以五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为演奏曲目未免显得过于冒险,毕竟挑战乐圣的作品从来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然而钢琴家更为冒险的是他采用了攀登险峰式的手法进行演奏。从开场第一首《钢琴奏鸣曲Op.2 No.3》开始,音乐上便隐约浮现着危险性,甚至略带一丝不耐烦。钢琴家性格上的暴躁同样被他引入到演奏当中,时不时出现不合时宜的音响效果。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最后的《热情奏鸣曲》,末乐章被李赫特以摧枯拉朽的气势碾压过去,钢琴完全处于白热化状态,已然分不清他是在弹钢琴亦或是在砸钢琴。但是处于慢乐章的李赫特则又是另一幅景象。与凭借着速度与力度取胜的快乐章不同,慢乐章并不缺乏精雕细琢的乐句(奥尔森便是对其慢乐章的表现赞叹不已)。三天后的普罗科菲耶夫专场同样无法回避李赫特这种极为冒险而又粗犷的演奏方式。李赫特再度依靠力度幅度的变化与速度推进征服了美国的听众们。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掀起一阵狂潮。

两场专场独奏会之后,李赫特在第三、第四场音乐会为听众演奏了海顿、贝多芬、舒曼、德彪西与拉赫玛尼诺夫。海顿、舒曼与德彪西这三位作曲家在钢琴家的演奏生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是李赫特的拿手好戏。然而,在这场录音当中体现出来的却有别于日后在录音室或是部分现场演出中所展现出的平衡与精雕细琢。虽说音乐上并不缺乏充满灵光闪现的乐句,但演奏上的急躁总是显得格外刺耳,即便是在德彪西的作品当中,也常常出现不合时宜的重音。李赫特的演奏显得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着他往前赶,使得听众喘不过气,时刻绷紧着神经,跟着他走。只有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的时候,人们才能够得到解放。或许这样的演奏欠缺着他日后展现的平衡与细腻,但带给观众感官上的刺激却是无与伦比,演奏完毕观众疯狂地呐喊着“Bravo!”便说明了一切。

十月份的最后一场独奏会由舒曼、肖邦、拉威尔与斯克里亚宾的作品组成——鲁宾斯坦说自己在听到这一场音乐会中演奏的拉威尔禁不住潸然泪下。有意思的是,附带的小册子注明该场音乐会的节目单写着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本场独奏会的第一首作品,然而专辑当中并没有这部作品,不知是李赫特将其替换为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还是此份录音遗失,内页信息并未有更详细的说明。李赫特的表现与前面四场音乐会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依旧是危险与惊喜并存。十二月的独奏会曲目与第五场多为重复,这里便不再多加叙述。

http://www.avfline.com/bbs/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5/21/105201vzmxaie3erpvcpvm.jpg
李赫特与鲁宾斯坦,后者说李赫特演奏的拉威尔让他落泪

曾几何时,我对于傅雷在《傅雷家书》中评论李赫特的言语大为反感,心想傅雷对于这位大艺术家的评价也实在过低。然而随着李赫特早期演奏录音的挖掘,如今回过头观看傅雷的言论,其实并非无道理。伟大无法在一日可以达成,即便是李赫特这样的大艺术家,早期录音同样暴露着诸多不足,甚至多数时候他的不足掩盖住了他的长处。尽管出道已有二十年之久,但此时李赫特的内在修养还无法跟得上他的手上功夫。震天响的力度效果与飞快的速度可以赢得了一时,但无法赢得一世。傅雷以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角度审视着李赫特当时的演奏,自然无法容忍其不符合艺术之美的杂质。可惜的是,傅雷并没有得幸听见李赫特的转变,便不堪十年动乱而自杀了。假如他在黄泉之下听到1976年那个传奇的布达佩斯独奏会,大概也会感动得涕泗横流——他遭受的一切不公与苦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成功只是一时,而永恒需要一生的追求。尽管成名已久,但李赫特也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聆听着日后的录音我们不难发现李赫特也是经过了长年的磨练方才造就了天籁之音。成就永恒的艺术并非易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以及时间的锤炼难以达成这一切。

http://www.avfline.com/bbs/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5/21/105209ghthxiepqaz2w3hw.jpg

我们的时代并不缺乏成功的演奏家,凡是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每一位演奏者都可以称之为成功,毕竟他们已经能够超越千万的同行。但是成功并不代表着完结,从成功通往伟大的道路才是任何一位演奏者最大的考验。只可惜,太多的演奏家仅仅停留于成功的层次,并未能突破这一层面。若是李赫特毕生的高峰停留于访美独奏会,那么恐怕今天我们并不会称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也许仅仅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而已。或许是时代变了,毕竟今天演奏家生存的环境远比从前复杂,但无论时候,追求艺术的标准都不应该下调。往往在越是复杂的环境当中,越是不能轻易随波而流。在电子音乐盛行的年代,若是没有更高的追求,可能距离古典音乐灭亡的日子也便不远了,或许此话颇有争议,但显然不止一位演奏家发出这种呐喊。当一位演奏家的演奏可以被电脑轻而易举地进行模仿之时,那么我们的时代便不再需要演奏家了。

夜里,我聆听着李赫特的卡内基独奏会录音,越发意识到这位大艺术家的价值。走下成功的舞台之后,便是向着传奇努力奔跑。



最后,今年卡内基的现场,我是不会去听这个丹尼尔的,要听的唱片太多,兜兜里的银子也没这么多,就不去捧这个场子啦,哈哈。。。

张花花 发表于 2017-9-8 08:50:53

要是AP公司挑几场里赫特60年的唱片来重制下,是不是会大卖

张花花 发表于 2017-9-8 08:54:07

还有,我觉得一般等人老了才有资格谈修养谈境界吧。
等挂墙上了,才有盖棺定论吧。

achill 发表于 2017-9-8 12:48:26

时代变了,节哀

小白 发表于 2017-9-8 12:56:53

如果搜集出自各家媒体和评论者的“一代人只出一两个”的钢琴家,加起来绝对有几十个了。。。

bokeh 发表于 2017-9-8 22:42:20

年轻的里Igor levit蛮不错的 别的目前没感觉

英国组曲 发表于 2017-9-8 23:47:59

苏俄派的最近还冒出一怪才巴塔可夫,巴赫弹的极慢,但确实不错,贝则完全无感。

清风徐来 发表于 2017-9-9 00:21:25

英国组曲 发表于 2017-9-8 23:47
苏俄派的最近还冒出一怪才巴塔可夫,巴赫弹的极慢,但确实不错,贝则完全无感。

古典音乐唱片,浩如烟海,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还是先系统扩大自己的曲目单,从最经典的录音入手,其他的,以后有钱有闲,再慢慢搞,{:1_108:}{:1_108:}

英国组曲 发表于 2017-9-9 00:36:05

清风徐来 发表于 2017-9-9 00:21
古典音乐唱片,浩如烟海,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还是先系统扩大自己的曲目单,从最经典的录音入手,其他 ...

是的,先把必听的整完,哈。

notus 发表于 2017-9-9 03:54:08

那可以这么说基辛:几代人里也出不了一两个...

小白 发表于 2017-9-9 09:04:28

notus 发表于 2017-9-9 03:54
那可以这么说基辛:几代人里也出不了一两个...

千年一遇,哈哈。

4realms 发表于 2017-9-15 20:10:39

刚好今天上午提起来, 晚上又有闲, 顺手找了找他弹"正统"作品听了听, 发现原来111, 960都弹过了, 有勇气.
弹这些"正统"主要觉得强音显得张力不太足吧, 然后呼吸节奏有点不够让人信服 (莫扎特上可能最明显), 归结到感受可能就是不那么"稳". 不过如果在现场我想是听得下去的.
;P实事求是留声机夸他的那些作品确实弹得挺好的, 最终结论不评价

清风徐来 发表于 2017-9-15 21:08:13

4realms 发表于 2017-9-15 20:10
刚好今天上午提起来, 晚上又有闲, 顺手找了找他弹"正统"作品听了听, 发现原来111, 960都弹过了, 有勇气.
...

11年在伦敦我听过他的现场,那时他刚拿了老柴比赛金奖,和格吉耶夫,LSO一起搞了个老柴专场,弹的是柴一,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小伙子灵气逼人,应该是前途大大的。

只是钢琴弹得好的太多,初出茅庐,没弹几个作品,就吹着“一代只出一两个”,确实难以服人,111、960都是钢琴作品的巅峰,需要沉淀和底蕴,弹得不仅是钢琴技术,所以不用听就知道他道行不够。

倒是听了听最新基辛的贝多芬奏鸣曲现场,感觉真的也一般,不如他弹的肖邦、李斯特,呵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感于留声机的文章:丹尼尔.特里福诺夫-这样的钢琴家,一代人中也只会出一两个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