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dxy 发表于 2013-8-4 08:34:48

CD只要保管得当还是没有问题的,特别在南方比较潮湿的环境,经常开开空调保持室内干燥,对保管好CD很有用处。

紫气东来 发表于 2013-8-4 10:15:19

lus12 发表于 2013-8-4 04: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一定矛盾就是也有可能矛盾:p
在没有定论之前,逻辑上是否应该先维持其“付费购买”的固有模式呢?

...

所以我并没有全面否定现在付费的下载,而是认为现在免费分享的影响很广泛,一方面我们可以看作是广泛侵权,另一方面是否这里面正预示着一个新的模式开启,法律是要顺应随时代发展变化的,今日的侵权明日的合法,这个太多了。所以我也不是要代表谁,只是给出我的一个预判

醇厚水润 发表于 2013-8-4 17:06:28

潮流势不可挡,不会迁就喜爱玩碟的人。当年黑胶被cd取代不正如今天吗?形势比人强。
艺术家挣钱是必须的,卖碟能挣钱,同样付费下载也能,盗版两者都有,无可指摘。
我觉得推动事物改变的绝对是大部分人,现在大部分人都转向pc,那商家就只能迁就他们,剩下的cd黑胶只是一小部分,慢慢就式微了,反而变昂贵了,玩不起,最终淘汰,必然的。除非大部分人是碟片控,那绝对不会死。

sanfosa 发表于 2013-8-6 10:56:50

转载:
  2011年3月31日,索尼关闭位于新泽西州的有50年历史的CD光盘厂。在这之前,2004年,美国唱片连锁Tower Records倒闭;在这之后,2013年1月15日,英国著名唱片零售商HMV进入申请破产程序。受到数字媒体的侵蚀,CD这种传统物理媒体的消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到了2013年4月20日,华纳集团干脆以一个32G的U盘贩售《巴赫2000》,内容包括153张CD的巴赫全集录音,还附赠BBC出品的巴赫纪录片一部以及巴赫主要作品介绍、全集录音的诞生历程以及巴赫本人和众演奏家生平的PDF文件。   
  CD这种带来美好音质的载体,历经奢侈品、普及媒体最后终于在网络和数字媒体的洪流冲击下,走上了不归路。按照比较靠谱的说法,CD的定制曾经咨询过卡拉扬的意见,卡老要求可以“完整录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黑胶唱片单面只能录40多50分钟,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终于在CD上,乐迷可以不间断地聆听乐圣的终极交响,一口气听到底。不过,古典音乐并没有成为CD的主流。到了90年代中期,古典音乐式微,大多数古典音乐CD的销量甚至达不到5000张!   
  这样的冷门,反而给乐迷们带来了音乐之外的乐趣——淘碟。

小白 发表于 2013-8-10 19:27:46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8-10 19:28 编辑

这是香港尖沙咀海港城里的“香港唱片”。诺大的店面,租金昂贵,顾客不是很多,我估计老板靠这个赚不到什么钱。里面有专门的古典+爵士乐碟的屋子,算是精品间的意思吧,外面就都是影片、流行音乐。

我看了看比较熟悉的古典碟的价格情况,觉得比在海外网站上买要贵一些,但出于支持我还是买了两套碟。

http://ww3.sinaimg.cn/bmiddle/4e2a0430jw1e7e34leza9j20x718g7go.jpg

ruabrandao 发表于 2013-8-10 19:55:29

香港唱片主要對象是中產, 那些月入3W香港元或以上的高消費人士, 作為屌絲, 很久己沒進去逛了, 裡邊買兩張CD的錢, 夠網購3張了

ruabrandao 发表于 2013-8-10 20:45:39

重開後的HMV, CD價格也重新下調, 據說比HKR便宜點

Steven3 发表于 2013-8-13 06:34:34

yudeanwu 发表于 2013-9-2 21:11:30

以后的事就先别管那么多了,过好今天才是实际的,明天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一觉醒来美国就和俄罗斯干上了。在中国算命先生一直很多,但最终也不知道自己何时就归西了。早些年也是说LP要灭亡了,可是至今还屹立不倒,甚至磁带也还大把人再玩,所以没必要去做绝对的定论,珍惜眼前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azukiear 发表于 2013-9-3 03:50:17

十年前青春期的我,买下了最後一次CD。
十年后,今年我又开始重新买CD!

鱼鹰爱胆 发表于 2013-9-7 08:22:56

我有近700张CD了
全都听过,有些还反复听

但我就是不说 这些CD怎么来的
我很白,非常非常白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时代的终结——唱片终将退出市场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