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下传统被动分频音箱的缺陷和优点
本帖最后由 Ravel 于 2019-1-1 04:48 编辑传统音箱的被动分频,
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有其存在的原因。
http://www.theaudiobeat.com/visits/pics/bw_pic_3.jpg
优点:
1,使用成本低(仅需要一台扩大级,但需要功率多50%相比主动分频)
2,制作制作难度低。主动模拟分配的技术门槛较高。(著名的鹦鹉螺的四分频主动分频器是委托德国某音响品牌设计)
3,对单元的性能要求低,可以设计固定的针对性线路,弥补单元的固有缺陷。(类似数码主动分配器的调节,但被动分频器不能做改变)
用分频器经典斜率的创始人的话总结,被动分频的优点是便宜。
好比微软的电脑操作系统,虽然天生带有毒性--音染,但便宜。
比较适合300-2万元价值的音箱。
http://www.groundsound.com/customer/CYL/BW802D_passive_crossover.jpg
但缺陷则是更明显:
1,使用的电感和电容主动其具备100%的相位失真。换言之,不存在“理想的被动分频器”。就好像不存在不招惹病毒攻击的windows系统。
2,电感造成的功率消耗,以及阻尼,即是扩大机对单元控制力下降。就好比开车时,手刹打开着,车能开,但好比后面拖着一头牛。
3,时间延迟,瞬态反应下降。低频慢,肥厚,就是这个原因。
4,无法做到准确的分频,更无法做到高精度/高斜率的分频(比如做到24dB/oct八度的高精度分频,被动分频需要大量导致失真的电感和电容)后果是导致2个单元的相位有差异,或者2个单元分频的不干净,在很大频率范围重叠。
总结是,
被动分频器,存在于土炮级音箱,非常合理。
是传统音箱成为系统中“最高失真瓶颈”的根本原因。
存在于300-3万元价值,非常合理。
但对于高于3万元以上的音箱,无论箱体做的如何科学合理,铝合金箱体,无平面设计,
都只能起到1%-5%级别的提高,
但对于10%级别的分频器失真,都是无足轻重的。
被动分频设计的音箱,不值得5万元以上的售价。
因为其总体失真不可能低于10%,无论多高多大多重。
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90年代后的监听音箱,(不用狡辩监听不好听,事实证明,录音室专业CD和扩大机被大量追捧,监听音箱一直是杂志总编们的家中御用系统)
从专业出身的FM和ATC等,到民用的宝华,美国2大威猛音箱品牌,在其旗舰型号上,都使用了主动分频设计。
https://ucarecdn.audiogon.com/7108679a-3870-43af-8188-578c5f7bc938/-/scale_crop/840x630/center/-/quality/lightest/
最后声明,尽管日本喉宝,美国ARC和Cello都推出过电子分频器,但楼主并不推荐自行DIY的电子分频,
这是哪怕宝华等都无法掌握的技术,
需要原厂设计,根据单元设计的主动分频,才可能是高保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