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发表于 2019-12-28 10:49:30

集中测试:Soul Note Ct1.0转盘、美丽安CD、艾诗数播等 并谈同步异步和Jitter抑制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0-1-3 14:47 编辑

日本Soul Note Ct1.0纯转盘是我用了多年的东西。不贵的一个转盘,一万多块,当初选择它是因为声音中正细腻、没有脾性。曾把它和很多DAC搭配过,也把它和一些数播对比过。最近不是流行“测试”嘛,好奇心起,搬到Audio Precison工程师那里偷偷测一下Jitter。还是用APx555,测试方式和之前测nBridge数播完全一样。




搭配法国“偷偷解码”


和声韵Aries G1对比


和Aurender A10对比

小白 发表于 2019-12-28 10:50:34

CD转盘怎么测?有Audio Precision的测试神碟。



小白 发表于 2019-12-28 11:03:20

chenbincyber 发表于 2019-12-28 10:56
神碟

很难听的。。。。你能完整听一遍我服气。:D

小白 发表于 2019-12-28 12:11:31

chenbincyber 发表于 2019-12-28 11:20
这是测试信号啊
对的。不是音乐,只是测试信号。

下面是测试结果。注意Soul Note Ct1.0有两个同轴输出口,一个是普通口,一个写着Direct是所谓“直通同轴口”(我没搞明白具体内部的差别是什么)。分别测了一下,确实Direct口的抖动更低,在200多PS,而普通同轴口在300多PS。注意测试带宽为50Hz - 100kHz。







小白 发表于 2019-12-28 12:13:36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9-12-28 12:29 编辑

这是APx555用Loopback测自身的底噪,在50Hz - 100kHz带宽也有200PS多。因此,Ct1.0转盘的同轴输出抖动仅比APx555的底噪水平高一点点。甚至Ct1.0抖动的Peak Level(峰值)还低于APx555的自身。


小白 发表于 2019-12-28 12:29:08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9-12-28 12:30 编辑

这里稍微说明一点:测试结果和测试条件的关系很大。必须是同一测试条件下的结果才有可比性。如果不是相同的测试条件,是没法比的。有人说OPPO蓝光机作为转盘测出来抖动只有100PS,那么肯定是按所谓AES3的700赫兹以上的抖动结果。下图是APx555按AES3在700Hz - 100kHz带宽的自身底噪。只有67PS。那才可能测出100PS的结果来。如果按我前面50Hz - 100kHz带宽,APx555自己底噪就有200PS了,怎么可能测出一个机器只有100PS抖动?


小白 发表于 2019-12-28 12:33:25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9-12-28 12:34 编辑

那么到底测抖动应该用怎么样的带宽?理论上从10赫兹开始就有抖动存在,从10赫兹起测是最理想的。但是APx555最低只能从50赫兹开始测。那么就应该从50赫兹开始。下图截取自Audio Precision公司自己的ppt,明显标着在测试Jitter时用50赫兹的高通滤波设置。



http://www.headphoneclub.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12/21/135108vn8w1g6w0iuz6z6q.png


wekin1984 发表于 2019-12-28 16:07:32

:lol:lol:lol

阿华田 发表于 2019-12-28 16:58:15

小白 发表于 2019-12-28 12:33
那么到底测抖动应该用怎么样的带宽?理论上从10赫兹开始就有抖动存在,从10赫兹起测是最理想的。但是APx555 ...

跟a10 nbridge对比如何.

小白 发表于 2019-12-30 10:42:07

阿华田 发表于 2019-12-28 16:58
跟a10 nbridge对比如何.

同样用APx555对nBridge+做过抖动测试,结果我之前贴过,I2S(HDMI)口的抖动小于APx555底噪因此没法测准,同轴口和Soul Note转盘差不多,200多PS的样子。

Aurender A10我没有测过,不过声音上,我觉得这几个机器水平差不多。声韵Aries G1背景相对最黑,但音色也略薄,A10声音厚些,但没有Aries G1那么干净。

rohirrim 发表于 2019-12-30 10:55:58

测下艾诗mbox bcd

小白 发表于 2019-12-30 11:02:33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9-12-30 11:08 编辑

今天上午有点时间,我想顺带着谈一个话题:同步技术(Adaptive)和异步技术(Asynchronous)的差别问题。

所谓同步技术,就是数字音频播放器,无论是CD还是数播,在源头根据一个主时钟(Master Clock)拾取信号,然后读取到的data信号(0101)和clock信号(0101的Timing时间因素)就一起往后传,后端环节都根据这个来自源头的时钟信号工作,一路到底。为什么叫Adaptive模式?因为在这个播放流程里,后面环节都根据前端的时钟去Adapt(适应),说白了就是后端“跟随”前端的时钟。

大致可以比拟为,最前面有个人定了一个步调节奏,后面的大队人马全部跟着他的节奏。

所谓异步技术,英语叫Asynchronous,这个词的构成是这样的——Sync这个词英语里是“同步”的意思,Synchronous是形容词,就是“同步的”,而前面加了一个A-前缀就变成反义了,变成“不同步”。不同步的概念,就是后端环节并不跟随源头的时钟信号,而是中间打断后“重构”了新的时钟信号。

大致可以比拟为,最前面那个人定了一个步调节奏,但是后面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原始的步调节奏被放弃了,后面重构了一个新的步调节奏。

小白 发表于 2019-12-30 11:15:53

同步技术和异步技术,哪个先有?这个很明确,同步技术先有。CD就是同步技术的。CD读取碟片的时候,是根据机内的Master Clock,然后这个时钟信号一路往下传,在机内是通过I2S走,如果要输出机外,那么就调制为SPDIF(同轴或光纤)数字信号。无论是同轴还是光纤,都是把源头时钟信号“嵌入”数字信号的。这个数字信号传到解码器之后,解码器的数字接收部分会把data和clock分离,“恢复”出原始的时钟信号,交后面环节处理,直至进入解码环节。

传统CD机是一个经典的同步方案。源头的时钟信号一路到底,后面环节全部跟随它。

为什么后面出现了异步技术?关键原因可能是开始玩PC-Fi了,不用CD机了,开始在电脑上播放数字音频文件。如果按照传统的同步做法,那么电脑读取硬盘上的数据,生成数字音频流之后,这个data+clock也一路往后面传。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电脑不是为音频而设计的东西,内部的时钟精度差,还存在大量的干扰,因此源头的时钟信号质量是很低的。这个质量很低的clock信号一路传下去,后面环节都跟随它,完全没可能出好的声音。

小白 发表于 2019-12-30 11:22:34

同步架构的一个固有缺陷是,整个流程里,传输的环节会明显地影响时钟信号的质量。在一个同步音频系统里,内部的布线、机器之间的连接线,都会十分明显地影响声音。CD转盘到解码器的那根“数字线”,同轴也好、AES也好,对声音的影响很大,高档的数字线、和差劲的数字线,出来的声音会差别很大,因为它们传输原始信号的水平相去甚远。

在同步系统里,因为后端跟随前端,因此“跟随的水平”非常重要。源头的质量哪怕再高,如果跟随的整个链条里存在失真、存在明显短板,那么到了链条末端(信号送进解码的时候),原始时钟信号的水平有可能大打折扣。

小白 发表于 2019-12-30 11:34:38

异步架构的好处是什么?异步架构就是在某一个环节,不要原始的时钟信号了,不保留它,而是切断后重新构建一个新的Timing节奏。典型的做法就是USB异步传输方案。电脑的data通过USB打包后传给解码器,但是解码器这里不要来自电脑的原始时钟信号(反正质量一般也很低),而是重构新的时钟信号。这样,电脑端,和解码器端,他们的clock时钟信号就并无跟随的关系。这样最大的好处,是一句话——“后端不受、或者很少受前端以及传输线的影响”。

因此,在异步架构的解码器里,电脑(播放器)的好坏、USB线的好坏,对最终出来的声音影响很小。注意,并不是完全没有影响!这是一定要强调的。世界上没有彻底的异步解码器。除非你把音频流拷贝到解码器之后完全储存下来(静止)再开始重新播放,否则的话,只要是一个活动着的“流”,前端多少仍会对后端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撇开理论、理想化状态不谈,只谈实际效果,异步方案只是相对于同步方案“减轻了”前端的影响。但实际上电脑、数播、USB线等仍然会对声音造成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普遍在用USB异步方案但是发烧友仍普遍反映USB线会影响声音。如果是理想化的、彻底异步的方案,那么这种情况应该不存在,USB线应该不影响声音,数播/电脑也应该不影响声音。但是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集中测试:Soul Note Ct1.0转盘、美丽安CD、艾诗数播等 并谈同步异步和Jitter抑制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