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典型动圈——魔圈qdc Dmagic耳塞的探索之旅
标题好像有点拗口,不过却是我觉得对魔圈比较合适的形容。一来qdc这个“动铁厂商”可能思路上就不太符合动圈传统;二来魔圈的声音很可能也会让人觉得不像典型的动圈风格。但一番折腾下来,我认为,嗯,至少在某些搭配下,魔圈还是一个典型的动圈耳塞。那么既然塞子有点非典型,我也打破些自己的传统:这次不开箱了,也是因为这塞子也是朋友寄来让我玩的,不适合发开箱;而且因为暂时手头没有什么同价位的塞子,这回也不扎堆儿对比了,就主要讲讲对qdc魔圈的体会和折腾心得吧。谁让最近手头正好凑了那么多播放器和线材呢。
当然,不管是不是典型的动圈耳塞,魔圈都是典型的qdc耳塞,这从我打开包装就体会到了。嗯,这个熟悉的皮盒,从VX开始就一直挺喜欢的,一是这个能收束线材的磁扣;二就是这个颜色,非常清新亮眼,在耳塞圈子里很少这样的配色。赶紧和P6的亮黄皮套合个影。
耳塞本身就更qdc了,不论是造型、图案还是做工。不知道是不是宣传的实木面板和外壳一体化带来的,总感觉魔圈这个腔体比以前用过的qdc5和双子座更密实了。就是朋友的这个好像就是官方配色,没做个性定制,不算我喜欢的风格,我还是喜欢颜色更绚烂一些的。
标配线材自然也是标准的qdc样式。虽然这个插针因为不方便换线,我不太喜欢,但不得不承认这个设计和耳朵很贴合,佩戴很稳固。分线器也还挺有qdc传统风格的。不过插头方面,不再是固定的了,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可换插头模式,默认带的3个也涵盖了主流接口了。
好吧,说不开箱,还是弄得有点像开箱了。别的不废话了,直接开听吧。这一听,嗯,还真挺不动圈的。怎么说呢,初听线条清晰,细节很多,声场也大,只是这个人声有点前冲,整体偏干瘪刺激,低频似乎也没什么下潜?如果就是这种风格,难怪我怪那个圈党朋友不喜欢了。
等等,好像不对,这个声音应该有点问题,似乎有些像一些相位失真的现象。qdc做这么久多单元耳塞,应该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难道是这个线有问题?于是我把原线拿万用表测了下,还真是,竟然有一边的正负极是连通的。可就算只是线接错了,也是不应该的啊。一边吐槽着,一边我又换了个插头测了下,诶?又没问题了。再换回之前的4.4头,也没问题的,难道刚才是做梦?仔细琢磨了下我发现,不是做梦,也不是线材或插头哪里做错了,而是我第一次安装插头时没对准位置。。。好吧,太少用可换头的线,原谅我没经验。
重新接好再听,嗯,声音就正常多了。三频位置不再奇怪,低频有量有下潜,整体不再刺激。只不过确实,原线下,魔圈听起来还是比较清亮和线条感的风格,而且似乎因为三动圈的加成,让全频段密度听起来都比较强,还确实是有点像动铁,不像一般意义的动圈那么自然宽松。
嗯,这么看的话魔圈确实是个非典型动圈。不光声音有点像动铁,qdc这个Dmagic的结构,也非常像动铁的设计思路。一般的动圈塞基本只有一个单元,也有利用两个单元的共振来协同发声的,就是很少有这种多分频还弄独立导音管的。可能也正是这种隔离设计,减少了单元间的干扰,也有些限制动圈振膜对整个腔体空间和气流的利用度,让魔圈听起来声音清晰有余,却少点传统动圈那种弥散的包围感。
不过其实非典型的动圈也并不少见,尤其近两年流行起来的DLC或铍振膜单元,其实也已非传统动圈声。应该就是受动铁塞的冲击,动圈也不得不求新求变。新尝试多起来后,反而是动铁的堆单元渐渐变得乏味。而作为一个“堆单元”的动圈塞,魔圈却不仅仅如此,就像前面朋友建议的那样,换线后魔圈真有点脱胎换骨的感觉。
我倒没有一上来就换朋友推荐的贵价龙鳞线,而是先用手头已经比较熟悉的线,以便更好的掌握耳塞本身的特质。需要指出的是,qdc家这个插座的正负极定义和常见的0.78是相反的,如果用了正常定义的线材,也会带来一些相位的问题。好在我手头正好有个塞子是和qdc同样定义的,就直接把它的原线给魔圈换上了。
而魔圈发出的声音一下就变了,从原线的过于干净紧绷,变得宽松舒展起来,泛音也明显丰富了。尤其低频部分得到了强化,量感丰沛,下潜也深了。于是原来觉得缺少的氛围感出来了。总之,就是一下成了一个很典型的动圈声。就是这个线中高频的亮度会有些削减,人声可能也会觉得有些变远,线本身素质并不太突出,有点把魔圈拽向hufi。
然后,虽然没有同样定义的0.78插针线材了,但没想到吧,我还有qdc砖MMCX的转接头。这个白色的线就比上面的制作严谨不少,是更精准细腻的风格,绝不hufi。于是魔圈就又变了,中高频亮度回来了,更加细致但不刺激,线条清晰但不生硬,低频不但下潜更好还更为凝聚。整体相对魔圈原线也还是宽松的,就是少了些弥散感,可能觉得整体感染力不如上面那个hufi线。而且这个线本身也又硬又弹,不怎么方便用。
最后,当然就要试试这个和塞子一样贵的龙鳞线了。可以看到,整体比魔圈原线粗了很多,应该是qdc出过最粗的线了。自然是没原线那么软,但日常使用没啥影响。
声音上,算是综合了上面两个线的优点。魔圈配合龙鳞,中高频通透中带着些柔美,绝不刺激;中低频饱满丰润,又没有拖沓堆积;声场非常开阔,尤其横向能整个铺陈开,但又不会让你觉得是刻意拉扯开的,整体还是在一个很完整的音乐氛围中。当然,非要说的话,这个线在声场的上下两端似乎略有些保守。但不得不说,两者确实很搭,魔圈这时就变得非常典型的动圈味道,还有不输于多动铁的、同时还是动圈特点的细节表现力。好像这就是不少人追求的方向吧。
而从播放器的搭配上,为了写播放器的对比,从朋友那里借来了台乐彼P6,加上自己的dx220max和海贝R8,三者都各有特色,而我觉得和魔圈最搭的就是220max了,尤其配合龙鳞线。因为220max不仅能把三动圈充分驱动开,让你获得一个更加开放的声场,还能用其充足的密度填充满这个大空间,其调音特点也能相得益彰,厚润中带着柔亮,魔圈可以更具情绪感染力。
相比之下R8搭配起来声场也大,但没那么致密,情感也会偏内敛,有点和龙鳞不搭。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其实可以考虑换相近风格的线材,这样到魔圈这里就可以不互相干扰。P6的搭配呢,其实也不错,声音足够饱满扎实,调音又更自然稳重,魔圈配上绝对不会出恶声。但P6也是个很有个性的机器,它可以让所有接上去的塞子都发出P6的声音,所以这么一来,也就不太必要买龙鳞这么贵的线了。
到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魔圈真的是给什么就能表现出什么,既可以是非典型也可以是典型,还真有点魔性。当然归根到底,是因为魔圈本身的声底颇为中性,三动圈也带来了全频段高素质和高还原能力。当然还有较好的一致性和衔接过渡,只要线材本身不带来问题,是不会觉得魔圈有什么衔接问题的。
但最后我得说,如果你只是为了动圈的味道,其实有很多其他的、更便宜的选择;只为了高解析,原线下的魔圈也不见得比同价位动铁强;如果为了两者兼得,确实魔圈的某些搭配下可以做到,但也确实需要再投入。这个投入倒不一定是多花多少钱,也可以是多花心思和时间去尝试。不爱折腾想一步到位,魔圈+龙鳞的西装确实还不错,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一个完成体,就是要看价格能不能接受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