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lmgl 发表于 2021-12-22 10:46:47

我要活生的录音由理性的设备来演示

耳油 发表于 2021-12-22 12:33:48

ang 发表于 2021-12-22 09:20
你怎么断定你听到的就是非常正确的声音呢?你在现场,然后又听了录音吗?

听的是香港陈耀昌的调音试听会。

April 发表于 2021-12-23 12:36:24

ang 发表于 2021-12-22 09:20
你怎么断定你听到的就是非常正确的声音呢?你在现场,然后又听了录音吗?

我怀疑有很多烧友都听过蔡琴邓丽君的真人演唱,听过阿卡多卡拉扬的现场,甚至听过李赫特富特文革勒的现场。一说起真实的声音,随手能写2万字的论文;P

kinglearchina 发表于 2021-12-31 16:48:57

现场聆听演奏和在家用音响听音乐是完全不同的,现场由于厅堂环境不同、坐的位置不同、观众演员的呼吸,咳嗽、移动身体各种轻微的声音,可能没那么完美,却很有味道。录音+器材走一通一般都会染色,没有任何倾向的音响系统我认为是不存在的,就看你和真实音乐里面的哪一部分能起共鸣了。

paraworld 发表于 2021-12-31 17:08:02

现场音乐会的声音 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dragon_jl3m 发表于 2022-1-2 01:08:20

本帖最后由 dragon_jl3m 于 2022-1-2 01:53 编辑

器材是为充分表现音乐服务的,而音乐作品中占大多数的还是以表达感情或情感、情绪、氛围的艺术,即使有些是展现矛盾、理想、纠缠、敬畏、回忆等等一些似乎偏理性的主题,但仍然属于解释空间和余度非常宽泛、自由度很高的“理性”,其中的“感性”成分或意味依然很重。依照这个大致的逻辑,器材的“理性”固然很重要(因为不达足够的“理性”就不足以真实、充分地表现音乐作品),但这种“理性”达到必要的程度后一定不能干扰甚至阻碍“感性”层面的体会、感受与体验,否则就有点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意味。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发烧过程中人自身对器材本身的过度关注与折腾可能会削弱“器材+音乐”这二者结合到一起本应给听音者带来的音乐体验(尤其是“感性”的削弱)。记得上大学时一个SONY WALKMAN听翻录的磁带都能听得时而感动时而悲伤,时而激奋时而惆怅(即使是听对细节解析等“理性”要求相对更高的交响乐),回想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多少hifi,有的只是对音乐相当直接、笼统、粗糙但是以全身心投入的聆听感受,由此即知其实音乐本身更重要,器材属于锦上添花、精益求精,属于进阶、拓展、加深甚至刷新,但绝不是颠覆。。啰嗦了半天,其实针对小白版主的调查主要想表达的是:能够提供使听音者充分领会音乐作品内涵与魅力并触发足够感性体验所必需信息的听音器材,就是好器材;在音乐的世界里,感性层级还是高于理性层级的存在,理性要足够但归根结底要为感性服务。当然,理性关注、比较、思考、探索器材而得到的关于器材、声音方面的体会、领悟、乐趣甚至成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事,小白版主调查中所说的“理性声”应该不包括这一层含义。

放肆激情 发表于 2022-1-2 19:08:46

说实话这六个选项没有一个跟我理念是对路的。    我自己加一条吧。

7.理性中透着感性的声音才是好,理性多一些再带一点温度一点感性。

iLLogiCo 发表于 2022-1-2 23:34:14

本帖最后由 iLLogiCo 于 2022-1-2 23:50 编辑

我觉得小白预设的前提“让人投入的声音即是感性的”是具有误导性的,而且逻辑不洽,因为好听与感性不构成因果,好听与理性也不构成矛盾。任何艺术创作首先是高等智慧生物的理性行为,感性用来给这个作品最后添加一些个人文色彩。但是如果跳过理性构建的过程,只用感性是无法创作出任何可称为艺术的作品。

如同做饭要有食材和佐料,只用食材不放佐料虽然无味但尚可入口,只用佐料却连食物都算不上了。更好玩的是,诸位自认为够感性的朋友写一首歌试试吧,写的时候一定要拒绝任何理性的参与,然后把你的作品亮出来,看看能不能打动其他人。

4realms 发表于 2022-1-2 23:53:22

iLLogiCo 发表于 2022-1-2 23:34
我觉得小白预设的前提“让人投入的声音即是感性的”是具有误导性的,而且逻辑不洽,因为好听与感性不构成因 ...

也不完全,艺术本身就源自潜意识,理性之于艺术与其说是创作基础,其实更像一门解释学,用来联系艺术表达和艺术效果,很多顶尖艺术家也并不理性。而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接近潜意识,最贴近原始冲动的,音乐创作中理性占的比例也是相对最低的,或许把关键旋律称为“动机 motive”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东西常常并非想出来的,而是碰到的,闯进来的(to move)。音乐的主流史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感性到理性到感性,建构到解构的全过程。

iLLogiCo 发表于 2022-1-3 00:57:34

本帖最后由 iLLogiCo 于 2022-1-3 05:00 编辑

4realms 发表于 2022-1-2 23:53
也不完全,艺术本身就源自潜意识,理性之于艺术与其说是创作基础,其实更像一门解释学,用来联系艺术表达 ...
我觉得不能把无法解释的冲动都归结为感性,因为这种“无法解释”可能只是暂时的或者在个人当前心智水平下的无法解释,并不是对全体人类在时间维度上普遍的不能解释。比如“任何情感都可以最终归结为人体内分泌激素作用于大脑的效果”这种结论要到20世纪之后医学,化学,神经学足够发展之后才能得出。我的观点是,被认为是感性的过程最后都会被解构为理性的。

音乐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成部分应该是绝大部分,是很多人“日用而不知”的逻辑活动。AI作曲家就是个很棒的例子,AI完全不具感性,在充分“学习”一个作曲家,比如Bach,的作品之后就可以创作出明显具有Bach风格的作品。说明AI掌握了艺术创作的某种模式,这种模式因为可以被抽取,分解,组合,所以一定是逻辑性的,那么也应是理性的。虽然AI无法解释这种模式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感性天然就带有理性的内核,等待被解释,最终自我超越成为理性认知,从而得以在某种明确逻辑下的重复使用或者再现。

比如在音乐创作中,大调所引起的情绪上的欢快和愉悦与小调引起的舒缓与忧郁,在一开始是无意的偶然,但是当人们发现了这种模式后便开始有意而为之。这是最好的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证明。翻开Bach的作品的乐谱,看到的是数学矩阵一般的齐整有秩,是几何分型学一样的美妙内卷,这如果全是感性的结果那么只能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表象。



4realms 发表于 2022-1-3 09:45:50

iLLogiCo 发表于 2022-1-3 00:57
我觉得不能把无法解释的冲动都归结为感性,因为这种“无法解释”可能只是暂时的或者在个人当前心智水平下 ...

是可以这么说,感性是针对潜意识活动的一种经验,最终慢慢会被理性研究解释清楚。但在那之前,凭借在感性的范畴中比别人有更多的经验或者灵感,仍然是成为顶尖艺术家的主要道路。以AI作曲的效率,至今没有出现火遍全球的AI歌曲,也就说明对于感性的理性研究还是很浅的。

巴赫莫扎特这样理性主义的顶尖音乐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少,数百年无人超越,近当代绝迹。正说明这并非创作音乐的主要途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感性声还是理性声的投票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