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几年前的突然顿悟——大部分的古典音乐不适合使用音频回放设备聆听
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此处也包含非学院派的民间音乐)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再到成熟阶段的古典主义,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布拉姆斯为止,这一段漫长的发展期里跟本就没有录音技术、混音技术、音频回放技术。直到19世纪下半叶布拉姆斯归西的前几年才亲手录制了一段钢琴演奏,这段演奏的录音在bilibili上可以听到,但是由于当时的录音技术非常原始,现在听起来几乎无法分辨是噪音还是乐音。至于录音技术和唱片工业的发展成熟,这是19世纪末期的事了。所以绝大部分的古典音乐家(包括民间艺人)写出来的音乐作品都是以用于现场演奏为目的,而不是供录音、混音以做成一张一张罐头式的唱片为归宿。而流行音乐(我们所熟悉的流行音乐)就不同了,像爵士、摇滚、电子乐、POP都诞生于唱片工业成熟之后,可谓天生为了录制、回放而生的,即使相当多的流行音乐作品没有被录下来,而只停留在乐谱上面,但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它们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不希望它们被录制成唱片呢?所以流行音乐和唱片工业可谓天生的“双生儿”。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个人会觉得用回放设备听古典音乐时会觉得没劲、不够兴奋,我宁可用这些设备听流行音乐的原因了。那么,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包括我在内)如何在当今接触布拉姆斯之前的作品呢?我觉得最好就是仿照那时候的王公贵族,养一个乐队,拉琴的人负责拉琴、作曲的人负责作曲、指挥的人负责指挥,各司其职。不要搞得像巴哈的儿子之一的cpe巴哈那样,本来是负责吹拉弹的却擅自谱曲,结果没被腓特烈大帝表扬反而吃了一阵嘲讽。
如果养不起一只乐队的话只好去听演奏会,即现代人口中的所谓“听现场”,古代根本没有这说法。如果现场有电气扩音设备的话,你这演奏会的票就白买了。你几时看过布拉姆斯之前的演奏会用过电气扩音设备的?
如果你只听古典独奏或宰独唱的话那么更好办。自己买个琉特琴、小提琴、钢琴或宰双簧管,自己演奏把自己听;娶个音乐学院演唱专业的配偶唱歌把自己听。如果有子女,可以来个3重奏,有2胎就来个4重奏,家里有老人还可以7重奏。还可以把邻居、亲朋好友找过来,组建个小乐团演奏巴罗克音乐。如果你是孤身一人,还不会弹琴拉琴,那只好看乐谱,在脑海里重现几个世纪前的绝响。如果你连乐谱都不会看,那就跟我一样只听流行音乐罢! 本帖最后由 LV火花 于 2023-1-15 01:01 编辑
有一定道理,感觉再好的古典CD都是妥协成分居多,顾此失彼,除了格式局限恐怕就是现代棚子混音跟需要广阔空间的古典音乐格格不入了。
所以直到现在我对收集古典CD一直半温不火的,SACD好一点指标撑着有不错的,但原生DSD新录音就这么点,况且要逼出整体高素质,感觉对器材的要求比起黑胶开盘等老软件要严苛得多。
绝大部分古典SACD是新瓶装旧酒,莫说原生了有些上古翻录估计连相位都整不明白,存了3T的SACD古典粗略听了下大多数非常失望,既没老味儿又不嗨像在吃冰了俩月的起司,打算有时间精选一些留下然后删掉。
反过来我喜欢听带视频的现场音乐会,哪怕是DVD,感觉好太多了,整体是连贯流畅,有头有尾的。
话说回来老哥你这观点又过于走极端了,好比是为了攒对物料过关,足够原生态的音箱要现去栽树一样:lol
当然就老哥一贯文风俺更愿意相信您一是在开玩笑活跃气氛,顺带深层次嘲讽一下某些事物,至于嘲讽啥俺文化低就没水平去解读啦;P 怎及得老哥你骨骼清奇,参透世间诸苦。
更把这冰冷无趣的玩机开声,上升到了蓝与黑,灵与肉滴境界。
额···这说到肉路子难免又要糟糕;P 所以大家都要自建剧场,请顶级乐团顶级指挥来演出!:lol 等以后设备完善了就明白了,要任何类型都能听了是享受才行。 说的好! 认真的 曲,演,录,播,是四件不同的事。
所有制作发行的唱片,目的都是给人回放。 所以没人反应出来仙逝的伟大指挥家音乐家作品要怎么听?去吧 古典听现场和听录音是互补的。能做到两周听一次现场,每天听两小时录音就是和理想的状态了 不会,系统调整到位后虽然比不上现场,但也能做到听感舒适,内容充实,久听不烦,甚至颇有几番神似现场,这时你来杯酒或是咖啡麻痹或是刺激一下神经分散下注意力隐隐出现如临现场的幻觉。相反音乐厅现场座位非常狭窄,必须危襟正坐,且曲目固定,再夹杂现代作品浪费时间,有时不一定有在家听音响自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