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音的“快和慢”的一些感想
年纪上去了,对于“速度”有一些感想,整理和表达于此。很多音乐演奏家,在其艺术生涯中会表现出一种“年轻时喜欢快速而中老年喜欢慢速”的倾向。年轻人更喜欢快速的炫技,像体育竞技一般追求更快、更响,而不擅长、难以表现好的,是慢速度的音乐/乐章。慢曲、慢乐章往往慢不下来、沉不下去。(极少数天才例外。)
激情的年轻艺术家
要到年纪上去,阅历到一定的程度,才开始学会把慢的音乐演绎好。慢的乐章很“神奇”,很能区分演奏家的“深度”(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表现能力)——如果仅仅只是表面上的慢,仅仅是把节拍慢下来,往往让人很难听下去;往往慢到一定程度后音乐就支离破碎了,而高手和大师演绎的慢曲/慢乐章,不仅仅是速度的慢,还有一种虽慢、但还能把音乐表情和线条维持好的能力。
很多艺术家到了老年,基础生物钟变慢,演绎音乐时采取的基本速度会放慢(极少数老而弥辣、老了反而快的例外)。少年时的“轻狂”和难以遏制的炫技冲动,演变为对音乐织体的“摩挲”。有时给人一种感觉:他是舍不得太快把音乐演绎完,而是享受于、沉浸于慢慢揭开音乐的各个细节。快的东西只是暴力、只是体育运动,而慢下来才是“艺术”。
沉稳有深度的老年艺术家
听众也是如此。年轻人很多坐不定,听到慢乐章/慢曲子恨不得快进掉,而年纪上去之后,则有时希望音乐不要那么快结束,再多留连一会、徘徊一会。
很多地方,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口味、审美习惯、欣赏方式,是不同、甚至很不同的。我虽还未到“老年”阶段,但根据自己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已经能预知和了解这样的趋势。
在HI-FI音响的声音欣赏方面,不同年龄阶段也会表现出差异。年轻人更喜欢“外向”的声音,希望解析尽可能高、力度尽可能外露和直接。我曾听过一个国内年轻DIY高手做的线,别的方面都很好,唯独一点,我觉得线的声音有点“冲”,低频有时甚至轰头。有点过头了。我理解这就是出自年轻人之手的作品。他喜欢这样的声音,觉得这样HI-FI,够过瘾。再过10年他很可能就不会做成这样了。
圈内有知名度的上海老叶的线材和器材(YE AUDIO / SpacEnd),不少人的评价是速度有点慢,但声音很稳。这就是典型的中年人设计趣味的作品。我如果20多岁,很可能也不会认同YE AUDIO线材的声音,觉得它缺乏激情;但是我接触到老叶作品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就乐于接受他家的声音。
我前面说了,年轻人喜欢的声音,主流是高解析、速度快、干净利落而力度外向。年纪上去之后呢?我自己的体验是,会越来越讲究欣赏“音色”“织体”和“味道”,寻求宽松自然的耐听性和声音的沉稳感。很多老烧会喜欢声音有“粘滞感”。所谓粘滞感,和干净利落、速度快,其实是反向的。粘滞感是一种有“回味”的感觉,是指声音不要太干净利落和露骨直白,而是相反,希望声音慢一些、缠绵一些、内敛一些,这样才有更好的美感。而在年轻人的眼里,所谓的粘滞感可能只是“声音糊”的一种掩饰性说法。
注意身边的烧友,很多上年纪后选择胆机、古董器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胆机和古董器材的声音往往更“慢”、更有回味、更粘滞。
古董音响系统
常有发烧友说(有的是一种抱怨),HI-FI的一大问题就是没有“声音好”的一致标准。同样一套东西,虽然存在共识,但也经常有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评价。我一直觉得,这很正常啊。哪里可能一致。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年轻时候的声音口味,和中老年后的口味,都会发生变化而不一致,更别说不同的人了。HI-FI的乐趣,有那么多品牌和设计师作品可选的乐趣,就在于这里。我不止一次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对发烧友来说最悲催的事情莫过于全世界的HI-FI和HI-END都出一样、一致的“标准好声音”。
-完- 让子弹飞一会儿。 前方高能:一大坨攻击即将到来。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3-3-21 11:40 编辑
我不止一次听年纪大的发烧友客户/朋友说,他们不需要声音太HI-FI,会不耐听。不需要低频太强、不需要高频太靓丽,会刺激。他们只要声音够“味道”。毫无疑问,年纪上去之后人的听音标准是变化的。年纪时喜欢和追求的一些东西变成“刺激”“不耐听”。
这个没什么好争的。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随着生活方式和状态的不同,想法会发生变化。 粘滞感确实会更耐听。特别晚上,喜欢舒缓一点的音乐 本帖最后由 天方夜谭天说地 于 2023-3-21 13:16 编辑
音乐的快慢由作曲和演奏者决定,和音响快慢无关。音乐动人因素由很多方面决定,譬如一点是演奏者技巧,大师级相比初学者肯定好听吧。那么音响还原就是尽量把这些技巧还原出来,还原原始状态。音响快慢我肯定认为快好,这个快不是节奏上的快,类似显示里面的高刷120hz,对信号不断快速响应,更大可能还原。
所谓音响慢,那就是维持在局限的自己喜欢的调子里。限于财力或者把控能力而作的妥协选择。但音乐是包罗万有,还是准确还原更好。
现场肯定是最清晰最真实的,远距离近距离听都不同,但也不会因为太清晰而感觉刺耳吧
小白 发表于 2023-3-21 11:39
我不止一次听年纪大的发烧友客户/朋友说,他们不需要声音太HI-FI,会不耐听。不需要低频太强、不需要高频太 ...
太hifi,高素质其实没错,不耐听是因为钱没到位,对全局把控不足 其实真正的极致追求既不是“快”也不是“慢”,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当你听出系统表现是快或慢,是柔是刚的时候,还是停留在“技术”这一层面。 有点迷糊了。这是什么的快慢。 天方夜谭天说地 发表于 2023-3-21 13:10
太hifi,高素质其实没错,不耐听是因为钱没到位,对全局把控不足
现场真声经常也是不耐听的,比如交响乐团的全奏、爵士乐里的小号。不要什么都怪在音响不够好。达到一定分贝的声音本身就是有刺激性的。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23-3-21 15:11 编辑
耳油 发表于 2023-3-21 14:14
有点迷糊了。这是什么的快慢。
都慢。年轻人变为老年的过程中生物钟变慢导致:艺术家更善于演绎慢速度音乐、欣赏者更欣赏声音速度感偏慢带粘滞感的系统。 楼主说得很有道理。点赞 小白 发表于 2023-3-21 15:09
都慢。年轻人变为老年的过程中生物钟变慢导致:艺术家更善于演绎慢速度音乐、欣赏者更欣赏声音速度感偏 ...
理解就是用粘滞感强的系统欣赏慢节奏的音乐作品,充满着黄昏秋叶的婆娑斑驳的氛围,脚边再卧着一只老猫在舔毛洗脸。:lol 本帖最后由 精极之声 于 2023-3-21 15:50 编辑
有一个误区是:绝大部分烧友似乎过分关心自己的口味或喜好,却从不关心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更不会反省自己的喜好,再加上诸多已成为大片共识的谬论如:“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的”之类的误导,使他们越走越歪,假如用马勒名言就是音乐是包含世界一切事物的东西,那么喜欢快或者喜欢慢其实都错,因为你应该知道何时该快,何时该慢。难道快速甚至急速不是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吗?你试试将巴赫的急板用柔版速度弹弹看看好不好听?至于慢乐章考验的是演奏家演奏的控制力以及深厚内力,弹好慢乐章确实不容易,不过如果认为从喜欢快到喜欢慢是一种进步那就已经进入一种误区了,实际上就是对音乐艺术认知浅薄的表现,只不过从装X角度这种认知变化方向总给人一种更高格调更艺术的感觉而已。
从调声角度来看,音响其实应该有多快调多快,因为别忘了,假如一首曲子长度是3分钟,那么无论把声音调得再快它还是3分钟播完,不会少一秒钟的,因为这里的快慢不是指速度,而是速度感,速度已经包含在唱片中了是人为改变不了的,你有本事调得声音速度感越快,说明你的系统灵敏度越高,反应越迅速,信息还原能力越强,实际上就越接近唱片中真实演奏速度的表现,注意这里的快不是指刺耳或急躁的声音,而是平衡整齐的快。一套平衡整齐响应快速的音响怎么可能播不好慢的乐章?而慢的音响播不好快乐章是肯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