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ms_1JkYMslL 发表于 2024-5-13 22:20:58

初烧十年反思—困境与破局

初烧十年反思—困境与破局

       转眼发烧已10多个年头,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局,我用三个公式来描述这种困局:
1,满意系数=(音响播放效果好的曲目)/(电脑,平板,手机播放效果好的曲目)=小于1
2,时间折腾系数=(欣赏音乐的时间)/(对比器材,线材,摆位,软件的时间)=小于1
3,金钱折腾系数=(在使用的器材总价)/(砸在手里的器材总价+二手损失的总价)=小于1

      此时此刻,进,没有把握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可以满意,退,彻底舍弃之前的时间金钱投入又心有不甘。犹如赌徒的困局,做出决断这并不容易。退而求其次我做了一些对比和反思。

      我获取音响知识的途径主要有:论坛,自媒体,专业书籍。其中论坛,自媒体的信息相互矛盾,似是而非的比较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功放的功率需要多大,功放的控制力怎么评价,我收集保存过几篇我认为比较专业的文章,但很遗憾这几篇文章相互是矛盾的。
       专业书籍中关于房间声学,声学材料写的还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其它就没那么清楚了,例如我买过两本放大器设计的书。我的目的是搞清楚用什么指标来评价放大器。实际上看之前关于这个问题我脑袋里一片浆糊,看完之后变成了一坨更大的浆糊。
      
      我一直都比较喜欢徒步,在8264论坛上我学到了非常多有价值的信息。关于徒步装备,以羽绒服为例,羽绒服的评价指标就三条,保暖性,重量和可压缩性,拒水处理。保暖性主要就看充绒量,蓬松系数,结构(盒式大于线珩),材质(鹅绒大于鸭绒)。可压缩性重量比较直观,因为徒步要背很多东西,太大了包没那么大的空间,太重了耗体力。拒水性:羽绒湿了以后会结团失去蓬松性,热传导系数会显著上升,需要做拒水处理。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分享是关于,衣服内空气温度,湿度,空气流通速度与体感舒适度相关性的研究。很好的解释了什么样的衣服会让你感觉舒服。
       除了关于装备,关于技术,安全也都有清晰明了的分享。论坛里有很多山难事故亲历者的分享,对于山难形成的原因从各个角度都有非常专业的分析。基于这些实例,对于户外安全的计划,准备,不确定性与后备方案介绍的非常清楚。
      
         因为跑步膝盖痛,我还关注过跑步论坛。论坛里关于如何安全健康的跑步,训练的方法技巧,跑步装备的论述也是非常让人信服的。
      
          对于一般电器的选购,网上评测往往都能列出关键指标,以及一些较为主要的使用体验,按图索骥踩坑的几率比较少。但音响的评测客观指标则放在了次要位置,以听感为主。根据音响评测购买器材,从我的体会来说还是失望的比较多的。不知大家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音响行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音响实际是有很多重要的客观指标的。很多音响器材根本就不标这些指标。更过分的是有些还会虚标。一般认为日本功放的功率虚标严重。
          在中国,一个比较著名的案例是360周先生的音箱事件。从过程描述来看,在这件事上,周先生的折腾系数并不低。周先生应该是很有钱又有闲的,背后还有专业的支持团队,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

          有一句话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收集能力不再是关键能力,从垃圾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才是关键能力。关于此的极端案例可以参考百度魏则西事件。
      
      关于音响,我听到过这种说法,音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营销能力。

         Floyd E. Toole(哈曼卡顿顾问,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美国音频工程协会会员,曾获美国音频工程协会金奖和银奖)曾经讲述过一个案例。有一次他接到哈曼卡顿CEO的电话质问,哈曼卡顿在音响测试领域投入了巨资,为什么在音响杂志的评测中哈曼卡顿的新款jbl 的音响败给了竞争对手。
         
         结论我想很多烧友也比较清楚,人类对于声音的记忆并不可靠。在不是双盲测试的情况下,音响的品牌、外观等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影响评测的结论。

          当然如果读了《声音的重现》中关于哈曼卡顿测试间的描述,你就会了解还有其它的影响因素。
         
         正是Floyd的研究揭示了以上影响因素,并设计了哈曼卡顿的双盲测试系统。这套测试系统曾被哈曼视做取得领先的技术机密。但这套系统与音响媒体金耳朵的试听结果并不总是一致的。而音响媒体的评测很大程度会影响销量。在权衡之下,哈曼公开了他们的测试方法。
         
          现在很多普通烧友都已经很熟悉并认同双盲测试,心理声学这些概念。我的理解这个理论已得到业内的认同。但是我们去观察音响评论文章,基本看不到按哈曼方法的严谨评测。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更大的现实:1,哈曼的检测实验室投资不菲。2,音响媒体评测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运作模式,业务模式的彻底改变。这同样非常不易。
      
         当然这些评测里面也不排除类似莆田医院好这样的广告软文宣传。毕竟部分国外音响媒体的名声并不好。国内音响论坛也爆料过竞争对手恶意抹黑的软文。(有一个帖子好像叫 欧博品牌已死)
         
         复盘我购买音响的决策过程,第一步就是搜索各论坛媒体寻找心仪的对象。第二步有了初步的对象以后再详细搜索。第三步,有试听条件的则试听。
         
      回忆以往采购过程,当有了心仪对象以后,详细搜索基本上中外媒体都能搜到美文,论坛评价也赞誉较多,好像没见过消极评价。现在反思起来,应该是音响企业努力的结果。其实用心观察,还是能发现音响企业在媒体论坛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模式的,我想这本身也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

       试听这个步骤也未能帮我选到合适的音响,我想部分原因如前所述是测试方法的问题。但我的理解,这里面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容后详述。
      
       错误的结果是由错误的过程导致的,重复错误的过程则重复的得到错误的结果。如何破局,仍要从过程分析。

      后记:发烧十年,自认仍是初烧。本文以及后续的文章,更多的是分享失败的案例,顺带分享有限的成功经验。同时会尝试提出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以及我的看法。更多的是激发大家有益的讨论。逛过很多领域的论坛,如前所述,大部分论坛是可以做一个快乐的伸手党的。音响论坛我觉得还是需要我去分享我那少的可怜的真理,以抛砖引玉,将大家真理拼凑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
         
         
         
         
         
      
         
      
      

lwy 发表于 2024-5-14 06:21:54

顶顶!
自己满意才是真的满意!

zenzenzen 发表于 2024-5-14 06:51:41

人生何尝不是困境与破局呢:lol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24-5-14 07:41:10

本帖最后由 阳光枫林 于 2024-5-14 07:55 编辑

获取正确的音响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楼主没有尝试,比较遗憾。只看论坛和自媒体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和广告,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想起20多年前我买第一台国产的功放柯颂V6i,就是看的枪文说什么给国外Redrose代工,超纯甲类,结果声音又干又硬,毫无乐感,声音被当时还没出掉的NAD 3020i秒杀。

eggmud 发表于 2024-5-14 10:05:45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24-5-14 07:41
获取正确的音响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楼主没有尝试,比较遗憾。只看论坛和自媒体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和广告,肯定是 ...

NAD 3020i当年可是发烧入门的经典机型,音乐味十足。老邹设计的德颂如何能比 !

hzh9772 发表于 2024-5-14 10:47:44

本帖最后由 hzh9772 于 2024-5-14 10:52 编辑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24-5-14 07:41
获取正确的音响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楼主没有尝试,比较遗憾。只看论坛和自媒体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和广告,肯定是 ...
我买的第一台耳放就是 柯颂u5,那个失真大的听十分钟耳朵就开始阵痛,半小时就轻微耳鸣,请懂点电子的同学拆开看一下,说里边的元件最多就十几块钱,尤其是高频响应极差无比。

再看现在身边的小发烧友,喜欢失真的声音。其实追求是高级胆鸡偶次谐波失真带来的韵味以及大丹等顶级设计不使用负反馈电路,虽然测试数据不好看,但带来的一丝独特鲜活是独门绝技。

我看到失真这个词联想到的就是柯颂u5,小伙伴可能联想到的是ear 胆鸡,大丹。这就是对失真的理解各有不同:)

LoloF 发表于 2024-5-14 11:06:11

如此理性~
赞!
期待后文!

sssrrr 发表于 2024-5-14 11:26:14

好贴帮顶!

oathkeeper 发表于 2024-5-14 14:06:29

只能說每個人的   燒路 環境 資源 聽的音樂也不盡相同
音響, 線材, 空間, 這些都是固定了, 多少錢出多少聲。是組合或是品牌聲音對不對你要求比較重要

在我有限的耳機經驗中

1) 木桶短板理論是最重要的。
2) 1000專業線比10000品牌雞尾線實在太多
3) 電質量的影響
4) PCHIFI跟傳統CD機出來的效果

反正耳機麻, 揭示力爆炸( 009就跟幾十萬的音箱一樣玩)
任部2手進2手出, 玩得夠多, 自然好聲

音響就更麻煩了, 不似耳機那樣有官方耳放, 只能靠玩家經驗
而且音響又要對環境擺位, 這些短則3個月, 長則1年, 3年
反正就是折騰吧

我現在又開始精簡系統了, 由以前每天聽7小時, 下降到平均聽4小時

世界太精彩, 音響應該只是小小逸情吧

反正自從去了會所之後, 一個月才花2000。 你媽音響我玩一條線都損失不止2000了

zenzenzen 发表于 2024-5-14 14:12:49

“反正自從去了會所之後, 一個月才花2000。 你媽音響我玩一條線都損失不止2000了“ ;P;P;P

Phase 发表于 2024-5-14 15:21:39


“音响知识的途径主要有:论坛,自媒体,专业书籍”

我觉得这种写法忽略了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就是自己的耳朵和体验。如果一个发烧友或者一个商家能够搭配出几套你喜欢的声音,那么就请他帮你搭配,你直接付钱购买体验就行。
如果某种电路的声音,某个房间声学让你感觉不错,自己动手复刻也会有更多的感受。

没有体验,动手与感受,想着获得别人文字里的“好”,追逐的还是镜花水月。

DXDXDX 发表于 2024-5-14 15:33:11

Phase 发表于 2024-5-14 15:21
“音响知识的途径主要有:论坛,自媒体,专业书籍”

我觉得这种写法忽略了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就是自己 ...

还是肥死总说得好

LV火花 发表于 2024-5-14 15:36:41

我觉得虽说现在信息差被基本消除了,
但经验差还是会存在很长时间,除非传说中的脑波对拷技术出现:lol

铭99 发表于 2024-5-14 15:40:18

构建好自己的听音理念框架,然后多跑几家音响店搭配听听,就大差不差了

amex 发表于 2024-5-14 16:03:34

弄个minidsp flex+任意有源箱直接一键听歌了
只要思想一滑坡,办法就比问题多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初烧十年反思—困境与破局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