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访问马兰士工程师KI先生
马兰士国际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首席设计师Ken Ishiwata先生是一位寓居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日本人,他主要从事于CD机、放大器的设计,也设计扬声器、卡座、调音器等音响产品。在马兰士的CD机和放大器中,有专门的KI Signature(KI签名)版,这是经K.I先生改造并签名的版本,它代表着一种很高的技术与艺术境界。此外马兰士产品中还有一个“原音特别版”(Original Special Edition),这一概念也是由K.I先生构想提出的,它同样代表了对音乐品质的很高追求。6月29日,K.I先生访问了本刊编辑部,并接受了我的采访。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采访内容。 问:K.I先生,欢迎您来到我们编辑部。据我所知,中国不少发烧友都知道您的名字,您过去到过中国吗?
答:谢谢您,也谢谢大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访问中国。我到欧洲三十多年了,一直住在那里。不过,我确实很希望能到中国来看看。
问:许多人都知道马兰士有一个你的签名版,能否告诉我们这个签名版的由来吗?
答:好。可能你知道,KI Signalture首先产生于CD63,那并不是一件很昂贵的产品。这一做法出自于我的一种理念:好的音响不一定非得是很贵的。不幸的是,在音响圈内所谓的Hi-End产品几乎都是天价,那是年轻的音响爱好者根本无法问津的。但你知道,对音乐和音响的激情,往往来自年轻人。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你知不知道,在日本,那里音响圈内HI-FI评论家的平均年龄有多大?差不多60岁!(笑),他们如何能与年轻人心灵相通,达到真正的交流?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人往往会被不同类型的音乐所打动,不同辈份的人之间,肯定是有代沟的,这个代沟也会表现在对音响的评价上。我过去二十多年来所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向年轻人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好音响、好音乐。我想让他们了解他们还没有体验过的好音响,获得震撼的感觉,而且让他们看到,那并不一定是很贵的东西。这也就是我搞签名版的动机:要搞出让年轻人买得起的、价格合理的而同时品质又高出同类产品许多的东西。我先搞出了CD63,后来又搞出了放大器PM-66的签名版,那都是能产生美妙音乐感、真正可以称为HI-FI的东西,而且是不贵的东西。真正设计得好的产品,也应该是有市场基础的产品,市场定位非常重要。所以我选择了在马兰士中挑选好的产品型号,并将其改造为更好产品的道路,让KI签名版与普通版产品在音乐性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
除签名版外,我还从马兰士众多的产品里选出一些型号,将他们做成“原音特别版”(Original Special Edition),这项工作也已经搞了15年了。特别版与普通版的价格差别更小,但它们的音乐味却也是明显变浓了。
问:特别版是怎么搞起来的呢?
答:这也是从CD 机开始的。你知道,世界最早生产CD机的是飞利浦和索尼公司,稍后有了许多日本品牌。当初,飞利浦采用的是14比特,而日本公司用的都是16比特量化技术。对一般消费者而言,都认为16比特的肯定比14比特的好,但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看,飞利浦的14比特机比日本当时的16比特机好许多,因为它采用了4倍超取样,而日本的CD机都没有用超取样技术。但当时许多人不了解这一点,只认为16比特比14比特好,结果飞利浦的机器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于是我开始改造它们,这就是CD45,一种有限发行版,结果两个礼拜就卖出去了1000多台,然后又有CD65等许多型号的改造。我将改造后的机器带给英国音响杂志的评论家们听,他们非常吃惊,“啊,简直象模拟机的效果,简直象LP!”这对我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从改造CD机开始,做起了改造其它器材的工作,特别版也就由此开始。
问:将原版改为特别版需要做许多工作吗?
答:是有许多工作需要做。例如我首先要改机箱,我将底板改为了铜板。你知道铜的导电性非常好,用它做机板,可以有效避免外来的干扰。当然这一改造的作用还不止此,因为无论CD机还是放大器内中都有电路板,上面有许许多多的元件,其中不少地方都需要接地,但事实上,由于普通机壳的阻抗相对较大,这些接地点的电位并不为零,而且此处与彼处还存在一些差异。改用了铜板,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说,我解决的问题中,也许不少都是很细小的。但这里一处小问题,那里一处小问题,累积在一起就成了大问题,这就是我做的工作。又比如说,机器的许多元件,都有各自的特点个性,就象人一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很难和谐一致。我做的工作就是调整它们的个性,达到总体上的和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有时候自己设计零件,花很多时间让工厂去做这些零件,这是很费时间的事情,但结果是提高了器材的音乐表现力。总之得明白这一点,最好的元件放在一起并不一定出最好的效果,就象足球一样,世界最好的球员组成的球队并不一定能打赢AC米兰,因为配合有问题。所以一个全部采用高档元件的器材并不就等于是高档的器材。
问:那现在我们面前有两个概念:一是KI签名版,一是原音特别版,这二者都出自于你,二者是一回事吗?
答:不,“原音特别版”在品质上虽然比普通版好出许多,但它受价位的限制比较大,价格不能过高,一般只比普通版高20%.我是尽最大努力让这20%的价格提升能产生很大的、比如80%的品质提升,但毕竟要很注意成本;签名版的价格会更高些,也许较普通版会翻倍,但它的音乐性会更好,这是肯定的。现在有许多所谓Hi-End产品,价格高得出奇,但听起来并不见什么特别处。作为设计师,我不能这样干。我必需在不太大的价格提升里实现品质实实在在的改变,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也是这项工作的激动人心之处。
问:能否为我们的读者讲一点您个人的经历?
答:我小时候曾在一家天主教小学读书,那是一所培养发掘精英的学校,压力过大,32个学生中有4 个因此而退学。我的成绩每科都在20~28名中徘徊,这当然不好啦,自那以后,我对玩耍的兴趣更甚于学习。初中高中我都学过小提琴,喜欢音乐,也喜欢音响,我开始自己做放大器,因为那时我根本买不起Hi-Fi。一天,一个朋友的老爸知道了我喜欢音响,便邀我去他家听音乐。那一天的经历我永远忘不了。“啊,那么好的声音!”虽然还是单声道,但我却受到极大的震动。那是一个美国女歌唱家的演唱,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我想知道这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看了一下器材,一对乐富豪的喇叭,一个Ortofon SPU唱机,他自制的胆前级,还有就是马兰士的Model 7。这以前我还不知道有马兰士这个品牌。那时我很穷,请他把马兰士借给我,我决心要“拷贝”一台。翻版的工作做完时,我激动异常,然而接上一放,什么声音都出不来!当然,我后来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个不成功的经历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更重要的是对Hi-Fi 的体验改变了我的生活。
问:您是什么时候去的马兰士呢?
答:那是在1978年。离开学校以后,我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我当时很想离开日本,而那时离开日本最快捷的途径就是到飞机或船上去工作。我决定到船上去做一个音响技师,问题在于国际认可的一级音响工程师及操作员得通过政府考试。这花了我5年的时间。在我通过考试那年,1500个考生中只有7人通过,我自知自己并不是真那么有本事,只是非常走运。但后来的船上生活使我觉得不适应,我便利用先锋公司招聘技术人员的机会加入了这家公司。8个月后我到了欧洲,那是1968年的事。从那以后,我就一直住在欧洲。我在先锋的欧洲公司干了3年,我是当时欧洲仅有的4个能做包括产品设计在内的任何事情的4个日籍工程师之一。后来我调了职,然后由于私人原因,我辞职去了比利时。再后来我进了马兰士。
问:您如何看待现场演奏与Hi-Fi欣赏?您的器材可以完全再现现场演出吗?
答:对我来说,听音乐会和听音响是不同的两回事,因为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把现场音乐会“搬到”家里的音响中去。人在音乐厅中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那种气氛,那种现场感,你在家里是体验不到的。录音往往和现场的差异很大,如何捕捉现场的气氛是录音师的事,我的任务在于如何将音源(CD、LD)中的所有细节尽量不失真地重播出来。我也常常比较现场音乐会与Hi-Fi重播,但我认为它们不可能是一样的。你要在家中重现出现场的效果,办法只有一个:把音乐家请到家中来(笑)。
问:我听人说,您的听觉非常敏锐,是音响界少有的几个“金耳朵”之一,是这样吗?
答:不是耳朵,是我的心(笑),是对音乐的激情。
问:你的敏锐听觉是得自于先天还是训练?
答:主要是训练,大量的每天不断的训练,带着激情去听音乐,也带着激情去听音响。
问: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答:非常简单。我们所设计生产的,只是获得音乐享受的工具,我只想设计出最好的工具,仅此而已。
问:这也是马兰士的哲学吗?
答:是,是这样。
问:您平日依据什么标准向人推荐音响器材?
答:爱音乐和音响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人往往会对别人说:这是最好的音响系统,你应该选择这套系统。但如果听者从中受不到感动,对他而言,就很难说是最好的系统。也许这套音响很贵,但如果打动不了听者,也是没什么用的。我经常对人说,相信你自己的耳朵和自己的心,能使你感到悦耳,使你感动的音响就是好的音响。所以我从来不、绝对不将某套系统强加给别人。
问:您是音响界有影响的设计师,能否请您谈谈对英美日本等国音响文化的看法?
答:很多人认为日本有了不起的音响文化,我从来不这样看。应该说音响开始于英美欧洲,60年代以前日本只是拷贝美国、英国的东西,而说不上有什么Hi-Fi文化。今天我们都知道有美国人的Hi-Fi观,什么是美国的Hi-Fi观呢?假如有一套斯坦威钢琴在演奏,那么美国的音响迷所希望的是在家中重放出比实际的斯坦威感觉还大一倍的效果,他们会说:“嗬,这才够劲,这才是Hi-Fi。”英国呢?他们不在乎音箱小了一点,场面小了一点,他们的住房没美国那么大。他们认为关键在音色的准确,定位的准确,各频段比例的准确。再看日本,我说日本没有什么自己的Hi-Fi文化,但有一点,日本的产品是非常非常可靠的,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说到这里,我就想说说马兰士。我认为马兰士正兼有三者之长:它诞生在美国,它是欧洲飞利浦的子公司,得到了飞利浦很多的技术支持,而同时它又在日本人很好的组织管理之下,具有日本最好的工艺。这是一家非常独特的公司,没有哪家公司具有这样多长处相结合的背景。我相信很多人会同意我的看法。
帮主学野了 好贴子怎么没人顶 刚看完,不错。
希望帮主以后多写(转)好文章。 受到小白的毒害,现在还真是信了 好文。
顶一哈。 顶,好文 马6000和7200比,是好还是差???? 感觉“问:您如何看待现场演奏与Hi-Fi欣赏?您的器材可以完全再现现场演出吗?”句后面的是肺腑之言,前面的则全是广告。如果后面说得不错,以我对63MK II KI的感受,搞签名版根本就是多余,如果贵一倍话,简直同抢钱无异。
精明的日本人啊,只有谈到与销售无关的话题,才表现出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
看这篇访谈很受益,当然与前面的广告无关。 好文!
从中了解了石渡健主持的时代马兰士的产品取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