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迷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听耳机了,不过最近遇到一台很不错的耳机放大器(以下简称耳放),她就是来自加拿大的Cembalo Lab Spring1耳放(以下简称S1耳放)。于是乎音迷百般“骚扰”长弓老兄,只求一睹娇容,毕竟音迷好久没遇到这么满意的耳放作品了。另外听到好东西也不能忘记说一说感受,所以打算花点时间写一写,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在开始聆听之前,先得搭建一套供聆听使用的系统,为了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这台耳放应有的实力,在器材的选择上音迷是煞费苦心,这里当然有必要说一说啦。在音源的选择上,音迷看到家电体验中心的角落里放着一台STUDER A727一体机(以下简称727),就没有半点犹豫地抱了过来!要说原因么,理由很简单,727是一台不可多得的好机器,其内部架构设计和用料在当时都算是极为考究的,即使拿到当下也是一把锋利的“宝刀”,此所谓宝刀不老吧!其中,转盘部分使用了经过厂家调教的Philips CDM1铝铸机芯,解码部分则是用的TDA1541解码芯片,都是相当经典的好东西。由于是为电台设计的专业音源,在727的身上你自然能看到时钟电路和数字整形模块这样充满专业味道的硬件,而机身背后的WC IN和WC OUT接口似乎也在强调着她的专业身世。硬件上的考究也暗示着她拥有一副好的声音,事实也的确如此,727这台机器的声音是风靡整个80年代的古典模拟声,那是宽松自然,平衡饱满的模拟声底。同时727的音色也别有一番风味,清澈甜美的同时还略微带有一丝昏黄,好像黄昏的太阳,非常柔和温暖。每当音迷闭上眼睛聆听她的时候,都会有种在听LP的“幻觉”,那种绵密而又温暖的模拟味道从芯里流露出来,好像咬开了一个大汤包,里面的汤汁缓缓地流了出来,煞是令人心醉!记得有次音迷听的入迷了,在上前更换CD唱片的时候,竟然下意识地去寻找只会在LP唱盘上才有的唱臂抬起扳手,回过神来才发现这是一台CD机,动作极其滑稽,引得在场的朋友们捂着肚子大笑了半天,但这滑稽的举动仍然是音迷最值得回味的瞬间。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虽然声音很迷人,但727的硬指标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很难向后端提供充足的信息量。但是考虑到727的机芯部分和数字输出部分的实力并不俗,所以音迷借来了长弓老兄的PrismSound ADA 8XR解码器(以下简称8XR),通过AES平衡线将727的数字信号传输给8XR解码器,也就是说727在系统中此时只当做一台转盘,而原先她要承担的数模转换工作现在则被交给8XR来完成,最后再用XLR平衡信号线将信号输出给S1耳放。前端器材到位了,聆听使用的耳机也不能含糊!左思右想后音迷选用了一支SENNHEISER HD250一代600欧姆(以下简称HD250),选择这支耳机主要是有三个原因,首先音迷对她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因为这是音迷平时欣赏音乐常用耳机之一;其次这支耳机本身是一副用于监听的专业耳机,其声音特性相对平衡,同时修饰也较少,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她的声音很正;最后一点,HD250作为一支专业耳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因此她的揭示能力自然不弱,能够对前端的一切明察秋毫,用于检测前端性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套完美的方案!考虑的再全面,终究还是会留下一点遗憾!这次也是如此,因为现场并未找到可用的BNC时钟线,所以使用8XR为727进行时钟同步的想法便成为了泡影。于是乎经过谨慎思考后(感谢长弓老兄出谋划策),音迷最终选择关闭8XR的本地时钟,转而使用727的内置时钟为转盘部分做加持。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考虑到时钟电路其实也会对声音给予一些修饰,那么这些修饰很有可能会破坏727原有的模拟声底,甚至连音色都保不住!为了保住那股迷人的模拟味,即使8XR内部的时钟电路再怎么强大,音迷也果断选择忍痛割爱。但令人欣慰的是,由于727和8XR内部都搭载有数字整形模块,所以727的一切声音特性都会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全部送入8XR的体内,紧接着8XR会再次对这些来自727的声音信息进行二次数字整形处理。这样看来8XR那良好的信息量可谓是给予了727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而727的种种声音特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8XR先天透明度不足的弱点! 一切调整妥当,开声!首先聆听的是卡拉扬指挥的布兰登堡协奏曲(DG公司录音,画廊版),这是一部典型的巴洛克作品,字里行间吐露出华丽、典雅、高贵的气质,同时极强的节奏感也使这部作品听上去更加威严。而DG的录音更是喜欢突出音色的厚度(弱点是录音不够通透),正好把这股华美的气质发挥的淋漓尽致,加上卡拉扬与柏林爱乐的共同演绎,这个版本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个人感觉很值得一听。 在这套系统下聆听这个版本的布兰登堡协奏曲,首先可以确定的是,S1是一台实实在在彻彻底底的现代声器材,哪怕我使用了727这样高度模拟的CD机作转盘,从S1出来的声音也依旧是很“现代”。倘若是一台老器材来演绎这部作品,那么他更多地会将一切化零为整,而不是逐一细致交代。也就是说你几乎听不到整个舞台上有多少艺术家在演奏,如何演奏?有多少乐器发出声音,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些都予以概括交代,甚至乐器与乐器之间的交流,也是被一笔带过。同时一些与作品本身毫无关联的细节也都略去了,这其中就包括了演奏家的呼吸声,翻动乐谱时发出的沙沙声等等等等,不过你还是能从中依稀听到一些残存的细节,就是显得极其微弱细小。更多的时候老器材是以一个整体和盘托出于你,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你站在一个至高点去俯瞰全局,看到的只是一个全貌。反映到听感上就会呈现出声音是一大片一大片向你涌过来的景象,请注意!这里我特意用了一个“涌”字,这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老器材对能量的交代相对刻意,多是营造出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声音向你迎面冲过来,同时还会把你置身于其中,渲染出能量是从四面八方向你冲过来,甚至有些较为“奇葩”的器材还会制造出一种“假象”,好像能量是从你的身体里穿了过去,显得很强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JBL)。反映在听感上就是极强的包围感和穿透力,而且不管录音有没有记录下这些东西,老器材也会主动为你添油加醋。 而我们的S1呢?相比老器材的概括,S1酷似一把手术刀,将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分解开来,然后掰开揉碎逐个演绎给你,而且是精确的点。所以S1下的布兰登堡协奏曲,每一支乐器在舞台上的位置(演奏家所处的位置)都被交代的一清二楚,换句话说就是定位极其准确,毫不含糊。但是仔细听,这里面暗藏玄机,因为S1交代定位时所使用的手法和音迷以往接触到的器材大相径庭!我们常见的绝大多数器材都是直接呈现给你准确的定位,让你一听便知,奥!这里是长号,那里是低音提琴等等等等,很直接,非常直接,“一耳了然”!但是S1却不是这么直接,她往往是先交代这支乐器周围的情况,比如周围都有什么乐器?每支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一开始,S1会先交代出若干支乐器的信息。然后S1会让这若干支乐器“衬托”出其中那一支乐器,这时候你自然就能清晰地分辨出舞台上到底有多少位演奏家,每位演奏家手里拿的是什么乐器,以及每位演奏家是如何演奏手中的乐器(乐器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这里很有必要详细说一说S1是如何“衬托”的,音迷就用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例来说明。其实这个“衬托”的过程很简单,主要是通过乐器之间的“交流”来完成的,而一部完整的作品笼统地讲正是由这些“交流”组成的。在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汇聚了很多的乐器,那么相应的,乐器与乐器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的频繁,尤其是圆号(前面音迷提到的威严就是拜圆号所赐),尤为突出!可以说圆号是第一乐章的灵魂,细听这一听乐章,你会发现所有乐器之间的交流其实都是由圆号做“红娘”牵线搭桥的。每次都是圆号先起头,同时还特意做了一个渐强!紧接着后面会有一支乐器或多支乐器逐一加入或者同时加入。当其他乐器都加入进来之后,圆号会退隐到其他乐器后面,这时会有一个渐弱,接下来圆号便时而与其他乐器一唱一和,时而又“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最后圆号又会以一个渐强成为主角,在有些段落中则会单独来上一小段,这预示着下面又会有另一波乐器加入进来,往复循环直到作品结束。而S1会将所有的这些交代的一清二楚,并通过每一次的“一唱一和”或者“齐奏”来“衬托”出每一件乐器,这里数圆号被刻画的尤为华丽,她就像一只大鸟在纵情地炫耀着自己那靓丽的“歌喉”,伴随着那回荡在空气中的婉转的鸣叫,她慵懒地摇晃着自己那硕大的身体,一身浓密而华丽的羽毛也随之舒展开来,颇为耀眼。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S1对能量的交代方法,这个也非常值得花点篇幅说一说。相比老器材那四面八方“涌”过来的能量,S1则是从中心一点向四周发散出去,而且是瞬间喷发出来,然后向四周扩散出去的感觉。但是细听整个过程又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能量在瞬间爆发出来,好像昙花一现。反映在听感上就是声音有着极强的冲击力和穿透力。第二阶段是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能量从刚刚喷涌出来时的那种赴汤蹈火的剧烈翻滚状态逐渐减弱下来。这一个阶段在听感上表现的并不突出,因为她是以一个过程存在着,并没有明显的特征,你能听到的只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渡,而且S1把这个过渡刻画的非常平滑,很是舒服。第三阶段便是向四周扩散,这一阶段其实是伴随着第二阶段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第二阶段开始的那一瞬间第三阶段就已经在同步进行了,而且进行的还很缓慢。也就是说能量在衰减的那一瞬间就开始缓慢地向四周扩散,然后一边扩散一边衰减,最后铺满整个空间直到完全消散。反映在听感上就是余音袅袅,而S1的余音袅袅似乎持续的时间更长。音迷特别享受这个过程,总喜欢翻来覆去的听,那种从强到弱,从有到无的感觉实在是太舒服太自然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那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道德经》,是一种古典美学,旨在推崇自然的、非人为的美),那种感觉颇似一个人从蜷缩到舒展时,那种痒痒劲儿一瞬间扩散到全身,使你完全放松下来。但最令音迷惊讶的还数S1的全频段没有明显的能量堆积,很均匀,而对于一般的器材,强大的冲击力往往是靠瞬间云集的能量营造出的,而且还是渲染出一种能量持续不消散的幻觉。但S1却不是,因为她的能量并不会一直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否则就不存在刚刚我提到的第二个阶段了。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一阵风吹过,漫天樱花飘落下来,又是一阵风吹过,花瓣在风中飞舞,最后缓缓落地,我想这就是所谓闲花落地静无声吧。这样的感觉说实话我只在几百万的超级大系统上听到过,比如FM身上就有这种特性,但眼下我却从这个预售价仅仅不到2w的小东西身上听到了,着实很惊讶。不过我想很多朋友看了会不以为然,因为能量的变化这个太寻常了,但是麻烦大家仔细去听听,应该就能明白我说的了,很多器材只有其中一两个阶段,比如Rudistor的RP010B(以下简称010B)这台耳放,他的能量只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很多时候010B的能量强到一定程度就戛然而止了,也就是说010B根本没有将衰减过程刻画出来就“强行”让能量凭空消失了,所以010B并不存在第三阶段。反映到听感上就是声音好像钢针一样,猛烈往肉里戳,然后就是一头扎进肉里了,根本看不到血花飞溅的惨烈景象,也就是说戳下去后并没有一个能量散开的过程。至于谁好谁坏音迷个人无法评价,喜欢能量过渡平滑自然的朋友,那S1肯定会令你满意,但你如果想要那种一拳打进肉里的强势感S1就明显不合适了,所以还是按取所需为好。 布兰登堡协奏曲听完了,音迷上前依次更换了两张CD,一张是日本动画“青之花”的OP单曲,日本歌姬Cuei的“青い花”专辑,另一张则是爱尔兰新世纪音乐女神级人物Eithne Patricia Ní Bhraonáin(恩雅)的“Shepherd Moons”专辑。这是两张带有女声的CD,S1在演绎她们的时候会非常突出一项指标,那就是透明度,两张CD中的人声部分简直就是如泉水一般的透明,说他是钻石都有点贬低她了!而透明度高其实意味着信息量很充足,同时这也能说明S1对前端提供的任何信息都能忠实地保留下来,而且似乎还有点吃不饱还想要的意思,毕竟音源是一台CD机呢。而说到信息量,就不得不提一提质感,几首作品听下来,音迷感觉S1的质感很是“粗糙”,无论是为人声伴奏的乐器还是人声本身,她们的质感都是如此。这里千万不要误会,我特意为粗糙二字加了引号,就是因为此“粗糙”非彼“粗糙”。S1质感的这种“粗糙”如果要我形容,就好比是你撕开了一张纸,大家仔细看一看那个被撕裂的地方,就会明白我所说的那种“粗糙”是什么感觉了。那是一种不规则的,不刻意的,但又很随意自然的“粗糙”,没有那种精雕细琢的精致感,也没有潦草杂乱的混乱感,字里行间却是一丝一丝的,毛茸茸的,看似很凌乱但实际上却很有条理。同时,质感出色也足够说明S1对弱音细节的保护很到位,这也是可圈可点的。 不过听来听去,音迷似乎不过瘾,因为这个人声表现并不能把音迷牢牢吸引住。音迷从中只感觉到了出色的透明度和强烈的质感,其他的似乎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演绎Cuei的作品时S1的人声显得很平淡,因为音迷仅仅只是听到Cuei在歌唱,但是歌声想要表达什么情感音迷听不到。其实大家扫一眼这张CD的封面就能明白Cuei的歌声想要表达什么内涵了,那是一种斩断情丝心犹乱的感觉(实在是太爱了,根本放不下对方),实际上就是两个少女内心世界的独白。但是现在音迷却什么也感觉不到,好像仅仅是默默地在远处的一个角落里直勾勾地盯着那两个少女看,而并没有走过去倾听她们的心声,TNND!老子想要过去,要凑过去听听你们俩在嘀咕什么!静下心来分析了一番,音迷似乎明白了什么,首先S1的人声明显有些靠后了,再加上人声的口型似乎也很小,光这两点就造成了S1对歌手的声线刻画并不明显,甚至稍显模糊。众所周知,想要听出人声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声线的起伏的刻画是最直接的途径。不过这还没完,S1的背景似乎也不够漆黑,至少不是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加上靠后的人声,结果就造成了人声被这明亮的背景给淹没了,一切的一切叠加起来就直接导致了S1的明暗对比很是平庸,因为该亮的地方过亮,该暗的地方又暗不下去。反映到听感上就是一个人傻呆呆的在唱,歌声没有跌宕起伏,轻重缓急,也没有章力,说白了就是没有表情,不知道喜怒哀乐!虽然S1拼命刻画出了非常精致的人声结象,但一切为时已晚。所以音迷只能这样下结论,S1并不适合用于聆听人声或者是聆听一些极其需要情感刻画的作品,实在是太平庸了。 最后的最后,音迷换上一张Leopold Stokowski的狂想曲集(RCA公司录音),由于这是一张SACD,这里只能让727去读取CD层,但是这张唱片的CD层实力并不弱,CD规格可以收录的信息都被完整地收录进来了。一开声音迷就陶醉了,乐器质感一流,就如同刚刚的人声质感一样,听着非常过瘾,擦弦声,琴腔共振发出的声音尽收耳底。同时铜管乐器特有的那种高亢明亮的质感以及木管乐器特有的那种轻盈浑润的质感都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前面所提到的一切S1的特点似乎在演绎这套作品的时候被发挥到了极致,音迷大呼过瘾!不过最令音迷惊讶的是这台耳放居然还能狂野奔放,不过这种奔放狂野并不是通过力度刻画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能量的涌动体现出来。在播放每一首作品的时候,S1全频段能量都剧烈地翻滚着,并从高频涌向低频,最后在低频铺散开来,就好像一股又一股的巨浪不间断地猛烈地拍击着岩石。不过你并不是因为拍击岩石发出的声音很响而感觉巨浪来势汹涌,更多的是巨浪在拍击岩石的时候向你涌过来的水花和夹杂在其中的风使你站立不稳才感觉浪大的,而这些水花和风就好比是声音中的能量。 说了这么多,最后音迷想以超过以往推荐任何产品时所吐露出的热忱向每一位喜欢音乐的朋友推荐这台耳放,真心是一台性价比极高的好机器! |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8 18:42 , Processed in 0.0503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