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7|回复: 4

[耳放] 2800元出金牛座的兄弟,Auralic Bugatti Se布加迪SE全平衡耳放

[复制链接]

1

主题

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3-1-30
发表于 2014-10-14 15: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小爱烧 于 2014-10-14 15:59 编辑

经典的耳放,全平衡耳放,可做前级,是金牛座的绿色版。已经过保,无票,有原箱,有电源线附件。成色很新,几乎无明显划痕。发顺丰,快递费自理。

QQ:554612542
淘宝链接拍下前请先与我联系:http://2.taobao.com/item.htm?id=41678414497&grade=7.5







以下转小白版主的介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dron.html

今天有一桩开心的事情(私事,具体不说了),趁着心情好,开始讲一讲这台已经在试听桌上摆了1周多的国产耳机放大器吧。

Bugatti SE耳放的面板上有两个耳机插孔:一个常规的6.35毫米插孔,一个四针的卡侬头。于是,一个自然的念头就是:它推KK如何?推hifiman平板耳机如何?手头正好有KK(一个比较早期的版本)、有Hifiman HE6耳机。于是 ......

试听音源为DENON DCD2000AE,RCA信号线为日本Tiglon。

我觉得Bugatti SE耳放推动KK和HE6两副耳机,都能取得良好的、合理的效果,在4千不到的价位,出现这样一个耳放,是令我觉得欣喜的。

KK在Bugatti SE的驱动下,虽然低频仍是略薄的,但也并不是完全“没低频”,而且低频的质感和清晰度是非常好的,只是偏薄和缺一些量感及力度罢了。如果是喜欢清爽些、低频少些的人,完全可以接受。KK的声场优势完全被发挥,声音开阔、开放、清新自然,特别是欣赏场面较大、较为开阔的音乐,比如古典交响等,声场表现是很满意的。如果是听JAZZ和流行歌曲那些并不太要求声场开阔的内容,有时会觉得空间偏大了些,比如独奏者、演唱者有一定的距离感,并不是很“贴耳”。这样的特性,是好、或不好,就全看各人的要求了。

从KK切换到hifiman HE6平板耳机,听感上的差别就十分显著了。HE6耳机的声场远没有KK那么开阔和开放,而且声音要更贴近,音色要更为温暖和浓郁一些。比如,听流行歌曲,或者爵士乐重奏,就很明显觉得人声、演奏家们都离得更近,音色质感更为浓郁、冲击力也更大;HE6下面垫底的低频明显更多,从三段平衡的角度看,HE6在Bugatti SE驱动下,可以说更为平衡,低频丝毫不缺失(也没有膨胀过量)。

在Bugatti SE驱动下,我既喜欢KK的完全开放的声音,类似听喇叭般的声场,但也喜欢HE6耳机那种更强烈的质感、力度和音色。虽然这是付出了声场开放度比KK差了很多的代价。(注意这里并不是批评HE6耳机的声场不够开放。事实上HE6耳机的声场具有典型高档耳机的水平,但是和KK比开放度,几乎任何耳机都要输。)

从音色方面说,KK的声音总体来说比较淡雅和自然,不过有时高频带一点金属感,听一些流行人声时感觉稍带齿音(但并不过分),听一些乐器的高频段时(比如古典里的铜管合奏、流行乐里的钹),有一些刺激感。不过听大多数录音时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古典弦乐,柔和淡雅的表现是很感满意的。如果是录制良好的古典人声,也丝毫不会察觉问题。所以我前面提到的高频刺激感,主要还是录音本身造成的。

应该说,KK和HE6这两副耳机都属于耳机里面很难推的,对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有较高要求,用Bugatti SE实际聆听时,要达到正常音量,要把音量电位器调到12点钟位置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都可以达到合理的良好音质。

我这里有一些耳放的技术参数:

输出接口

6.35mm立体声耳机输出,阻抗约0.8欧,最大输出信号幅度12Vrms

4针立体声平衡耳机输出,阻抗约4欧,最大输出信号幅度24Vrms
单端及平衡前置放大输出


频率响应范围:
20Hz - 20KHz, +/- 0.1 dB
增益:
16dB @ 2Vrms输入灵敏度
耳机接口输出功率

900mW @50ohm*

1200mW @120ohm

1200mW @300ohm

1000mW @600ohm



总谐波失真加噪声:
<0.002%, 20Hz - 20KHz@满幅输出
残留噪声:
<10uV, 20Hz - 20KHz@满幅输出
声道分离度:
>90dB, 20Hz - 20KHz
动态范围:
>127dB
待机功耗:
约15W
尺寸:
33cm x 23cm x 6.5cm(长x宽x高)
重量:
4.5kg

可以看到,Bugatti SE耳放具有相当不错的输出能力,至少在数据层面是如此。用它实际驱动KK和HE6耳机,也证实了这点。虽然,用推喇叭的“功放”来驱动KK和HE6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配备了四针卡侬头输出的Bugatti SE仍不失为4千以内价位上搭配KK耳机、hifiman平板耳机的一个实用方案。我觉得它出来的声音,已经是达到了“实用级别”。这意思也就是说,假如用KK、HE平板耳机的用家,问我4千以内的搭配方案,我会推荐他考虑Bugatti SE。

从前面给出的技术数据,我们可以发现,Bugatti SE耳放的输出功率,从低阻到高阻,保持着平稳而基本恒定的输出,而不象有些晶体管耳放,一旦负载阻抗翻倍提高,输出功率就减半。从实际聆听上看,也确认了这点——也就是说,Bugatti SE耳放对付低阻耳机和高阻耳机,都有着稳定的表现,从阻抗负载的角度看,它是一个“通吃型耳放”,而并不特别青睐低阻或特别青睐高阻。

Bugatti SE耳放的声底是这样的:首先是中正、中性、端正。非常地中正和中性的声音。寻找偏激声音、韵味派声音、糖精声音、试图靠耳放的某些个性来“矫正系统”的人士,可以扭头看别的东西了。Bugatti SE肯定不是这样的东西。

其次,这是一台敦厚、柔和、很有修养的机器。细腻度、透明度、力度、动态,都做得很好。各方面都可以说是一台素质优良而平均的晶体管耳机放大器。注意我是说“晶体管耳放”,因为我觉得一台优良的晶体管耳放,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有些人一提到晶体管放大器,就联系到“冷”、“硬”‘、“干”、“薄”,那真是满清遗老了。现在的晶体管放大器,素质良好的,完全可以作到和这四字毫不搭边。Bugatti SE就是如此。

一台中性而通吃的晶体管耳放,应该能做到有效地驱动各个品牌的代表耳机,反映出耳机本身的特点。也就是耳放本身的特点很少,不去掩盖耳机的特点。从Bugatti SE的输出功率指标来看,它也完全能胜任驱动HD800、T1等比较难推的高阻顶级耳机。我手头没有HD800样机,但是有T1的样机,实际搭配下来,效果良好。即使是KK、HE6 那样属于很难推的动圈耳机,Bugatti SE也可以驱动,取得合理的结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能达到“实用级别”。

从森海HD650、AKG K701、拜亚DT880、歌德RS1i到HE500、T1、K1000、HE6,这些耳机包括了比较容易推响的、不那么容易驱动的,高阻、低阻,用Bugatti SE来驱动,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结果。我们得到的,主要是耳机本身的特性。这个耳放能比较透明地让各个耳机表现出自身的声音特色。

常有人喜欢问我诸如“XX耳放推XX耳机是什么效果”之类的问题,其实就一个耳放而言,它最理想的状况,就是本身是彻底透明的,本身不干预耳机的表现,让耳机清晰地表现出耳机本身的声音特性。这是最理想的情况。耳放不应该试图去以自己的声音“干预耳机”,去制造出某些特别的效果。这不是耳放应该做的事情。它硬要做的话,多数情况下也是做不好的,或者说在某些情况能取得一些效果,但必然在其他地方支付代价。比如我举两个例子:歌德RA1、铁三角HA5000耳放,都是代表性的“干预型耳放”,它们并不志在提供透明的功率。确实,RA1 搭配歌德耳机,HA5000搭配铁三角耳机,能取得良好的听感,但同时,作为耳放,它们的适用面就比较窄,甚至推一些耳机效果很成问题,这就是它们支付的代价。

Bugatti SE是一台适应面宽的耳放。虽然没有一台放大器能完全做到“只提供透明的功率”而没有自身的声音特色,但很明显的是,耳放的设计师是努力朝这个方向在做的。它已经很好地靠近了“透明的功率”这个目标。

说到耳放的设计师,我就想在此重申一下我以前反复强调过的一个观点——有经验的烧友,会认准一个设计师。一个耳放的最大卖点,不是它用了什么类型的电路、用了什么补品元件、用了什么特殊技术,而是它的设计师。是人。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其他东西。

我是坚定的“认人派”。只有优秀的设计师,对路的设计师,才能确保做出优秀的HI-FI制品。如果人不对,其他电路、用料、技术等等宣传,都可以是空的,没有用处的。

Bugatti SE的设计师王先生(hotpoint),是一位国内有水平的设计师,也是一位态度认真执着的设计师。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台真实存在的耳放(以及放大器),都不是完全透明的,都有自己的特点、特色、声音。虽然Bugatti SE耳放已经是一台很中性和透明的放大器,但不等于它没有自身的特点。还是有的。就好比我以前曾说过的:“发烧器材必有个性!”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jjls.html

Bugatti SE的声音个性是什么呢?我觉得,它的声音有些偏向敦厚、平和。当然,它没有刻意地去强调声音厚度,象拜亚A1、瑟顿Headmaster那样,但我仍觉得它的声音是稍微偏敦厚的,当然,这是一件好事。稍微偏厚的声音既是讨人喜欢的,而且用在PC-FI系统上也很合适。特别是考虑到它和ARK MX解码器可以构成一套系统,那么考虑到ARK MX在电脑上可能出声有一点略薄和略“冲”,把Bugatti SE的声音设计成稍偏敦厚和宽松,就是很明智的做法。

如果和市面上常见的几个万元内晶体管耳放相比,我觉得首先莱曼的素质要弱一些(我和设计师hotpoint交流时,他也表示莱曼是个很一般的耳放),SPL AUDITOR近来有些走红,但我个人觉得它的声音还是不够中性的,而是明显地偏清冷了。常有些烧友会把一些素质良好但音色偏冷调的器材认为是“中性”,其实不是的。中性的声音应该是健康的,有正常血色的。象AUDITOR,虽然某些素质优秀,但总体音色是偏冷和瘦了,特别是搭配一些有韵味的耳机,收味道收得太厉害(即搭配之后耳机本身的韵味没有了,代之以AUDITOR的音色)。所以我不认同AUDITOR是所谓“中性的放大器”。

和SOLO超线性比是颇有意思的。Hotpoint在我这里听SOLO超线性时,也当场表示这是一台很好的晶体管耳放。在声音底子上我觉得两机是颇为相似的,都是一种很透明、坚实、细腻的声音,而且声底健康。仔细对比,SOLO超线性的微动态、鲜活度略胜,而Bugatti SE显得音色更平和与敦厚一些。如果搭配一些音色质朴清淡的耳机,比如T1,我更喜欢SOLO超线性的效果,搭配RS1i时我也更喜欢SOLO超线性(因为这副耳机的神髓就在于“鲜活生动”),如果是搭配拜亚家族的耳机,则Bugatti SE效果更好一些。驱动森海HD600、HD650时,不管是Bugatti SE还是SOLO超线性,都能给出很好的声音。

近期我会拿到德国Violectric的耳机放大器。这也是代表性的德国风格耳放,我到时再会把Bugatti SE和Violectric的代表型号如V200、V100等做对比。



下面我稍微具体些谈一下Bugatti SE耳放搭配三副低阻高档耳机的主观感受:铁三角W5000、天龙D7000、RudiStor MD1。

首先我想提一下,W5000、D7000两副耳机,一方面是封闭式耳机,另一方面都是低阻抗而高灵敏度,所以对放大器的底噪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很多耳放插上去都会察觉到底噪。特别是D7000,几乎是个底噪探测仪,很少有耳放能插上D7000、开大音量而听不到底噪的。实际听下来,Bugatti SE插上W5000时,底噪很轻微,音量开到头也没有什么问题,但D7000还是能听到底噪,特别是音量开到下午3点位置以后。不过,由于D7000是一副灵敏度很高的耳机,正常的聆听只需要音量电位器开到9-10点的位置,在这样的音量位置下,耳放的底噪是极其轻微的。

相对来说,我个人不是太喜欢Bugatti SE搭配天龙D7000的表现。问题是出在哪里呢?用通俗的话来说,可能算是“素质好、听感不够好”。大致来说,采用木壳的几副耳机,包括美国GRADO、日本铁三角、天龙、JVC,基本音色都是暖调的,比较醇厚和丰满的,但D7000却是个异数,它虽然采用木壳,但基本音色并不明显偏暖、丰厚,而是十分中性、细致。D7000、D5000都是如此。没有采用木壳的D2000甚至基本音色都有些偏冷调了。可见这主要是耳机单元的关系。也就是说天龙的这个耳机单元本身的特性就是不偏暖、不偏丰厚的,即使装进了木壳,也不会像其他木壳耳机表现出一种暖声、醇厚声。

在几个平价的晶体管耳放里,我还是更喜欢NX03推D7000的效果,声音比较丰润,听感较为舒适(NX03搭配D2000、D5000也都很好)。Bugatti SE无疑是个更为中性的放大器,但D7000搭配它时,就显得有些缺韵味了,细腻度、线条感、声场都很好,特别是D7000不太容易控制好的低频,也能做到收放自如,但和W5000、MD1一起听,对比之下,就明显觉得D7000的声音稍微有些偏冷和偏硬的迹象,至少可以说不够宽厚、不够好听。听器乐、听古典交响还好,如果是主要听人声,还是不得不承认,是W5000、MD1的人声更为好听和有感情。

Bugatti SE耳放搭配铁三角W5000耳机,出来的声音却让我稍有些意外。W5000不是一副很容易搞出好声的耳机,并不是用高素质的耳放就一定能搞出好声,但这一回,出来的声音却着实是不错的。虽然不象NX03那么丰润、软调、有水分,但整体效果还是得说“不错”,我觉得比用SOLO超线性推W5000要略好。如果有谁买回Bugatti SE耳放主要用来推W5000,我觉得还是有些问题,但如果是顺带着推W5000,我个人觉得是OK的。不管是W5000最擅长的人声,还是一些器乐重奏、小编制古典,都可听可赏。

Bugatti SE搭配MD1开放式耳机,也没有问题,可以得到很宽松、柔和、温暖的声音。人声明显地比D7000要好听和有感情,弦乐也比D7000要松弛宽厚一些。不过就我个人口味而言,稍更喜欢SOLO超线性驱动下的MD1。主要原因还是,SOLO超线性耳放的基本声音特性,还是更鲜活一些,表情和微动态更生动一些,MD1耳机我不喜欢把它推得太柔太敦厚,而喜欢令它的声音明锐和鲜活一些。无论如何,Bugatti SE搭配MD1耳机可以出来很敦厚、耐听的声音,不失为一个完全可行的、实用的方案。


搭配过一些不同品牌和档次的耳机之后,我觉得不难判断,Bugatti SE耳放实在是一个很透明、能表现出不同的耳机各自特色的放大器。在它上面,不同耳机的自身特性、特色,都能得到明确的展现,不同的耳机,不会出来一样的、彼此难以分辨的声音。

这说明什么呢?我觉得,第一,这是放大器本身揭示力良好的一个体现。第二,说明放大器本身的特性小、本身的音染轻微。耳放没有用它“本身的声音”去掩盖耳机的声音,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总的来说,针无两头利,如果要在Bugatti SE耳放身上找很突出的音乐表现力、个性、华丽的音色,我觉得有些南辕北辙,这也不是hotpoint先生的追求和个人审美。不信大家问问他看。

但这台耳放确实非常端正,各方面都做到良好,可以说不偏不倚、没有偏颇,特别是声底健康、敦厚,细腻度、柔和度均好,音色有修养,不急不燥,没有火气。在国产耳放里,这无疑属于很好的、难得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3-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16: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72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4-8-11
发表于 2014-10-14 18:1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b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3-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19: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帮顶,绑定更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3-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2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坛子,淡出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8 03:49 , Processed in 0.061797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