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尼采蒂
多尼采蒂(Donizetti,Gaetano),1797年11月29日生于贝加莫,1848年4月8日卒于同地。1811年入博洛尼亚音乐学院。1817 年与威尼斯一家歌剧团签约。 1822年受聘于那不勒斯新剧院,1835年任那不勒斯皇家音乐学院教授,两年后任院长。1838年移居巴黎,1847年回到故乡。多尼采蒂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均以创作的快速、多产而著称。他的作品约有歌剧75部,还有弥撒曲、康塔塔、弦乐四重奏、管弦乐等。他的歌剧体裁多样,如音乐滑稽剧《夜剧》,社会心理传奇剧《夏莫尼的林达》,意大利喜歌剧《爱的甘醇》、《唐帕斯卡莱》,带对白的法国喜歌剧《军中女郎》、《里塔》,浪漫主义历史英雄歌剧《玛丽亚·斯图亚特》、《马林诺·法里埃罗》,抒情戏剧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嬖人》,悲剧传奇剧《吕克莱斯·波尔吉》、《安娜·博莱娜》等,都各具特色。他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与G·罗西尼、V·贝利尼被称为美声学派三巨头。他善于写优雅悦耳的曲调,许多歌剧演员都喜爱他的作品。
重要作品:
《皮马利昂王》(Il Pigmalione,1816年)
《勃艮第的亨利》(Enrico di Borgogna, 1818年)
《彼得大帝》(Pietro il grande,1819年)
《格拉那达的佐拉依达》(Zoraida diGranata, 1822年)
《吉普赛女郎》(La Zingara, 1822年)
《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o il Grande,1823年)
《一个陷人困境的家庭教师》(L'ajonell'imbarazzo, 1824年)
《利物浦的艾米莉》(Emilia diLiverpool, 1824年)
《阿拉霍尔在格拉那达》(Alahor in Granata,1826年)
《艾维达》(Elvida, 1826年)
《维尔吉的加布里埃拉》(Gabriella diVergy, 1826年)
《奥利弗和帕斯夸莱》(Olivo e Pasquale,1827年)
《罗马逃逸记》(L'esule di Roma,1828年)
《高康达王后阿林那》(Alina, regina diGolconda, 1828年)
《加莱城的吉安尼》(Gianni di Calais,1828年)
《肯尼华特城堡》(Il castello diKenilworth, 1829年)
《大洪水》(Il diluviouniversale, 1830年)
《林勃塔兹的伊美尔达》(Imelda de'Lambertazzi, 1830年)
《安娜·博林娜》(Anna Bolena, 1830年)
《爱的甘醇》(L'elisir d'amore,1832年)
《玛丽亚·斯图亚达》(Maria Stuarda,1834年)
《拉美莫尔的露琪亚》(Lucia diLammermoor/Lucie de Lammermoor)
意大利语版首演于1835年
法语版首演于1839年
《罗伯托·德威瑞》(Roberto Devereux,1837年)
《阿尔巴公爵》(Le duc d'Albe/Ilduca d'Alba, 1839年)
《宠姬》(La favorite, 1840年)
《唐帕斯夸莱》(Don Pasquale, 1843年)
他先后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和波罗尼亚音乐学院就学。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任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对位法教授和院长。后旅行欧洲各国,不断创作歌剧。其早期歌剧受罗西尼影响较深,三十年代起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旋律醇美,技巧华丽,具有鲜明的戏剧效果。1835年在那不勒斯上演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充分显示出他的戏剧才能和歌剧舞台技巧,令他一举成名。
多尼采蒂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约有歌剧75部,还有弥撒曲等宗教音乐、康塔 塔、弦乐四重奏、管弦乐等,均以创作的快速、多产而著称。他的歌剧创作体裁广泛、风格多样,各具特色。
多尼采蒂的作品体裁多样,在风格上也很不一致。他早期所写的喜歌剧受罗西尼的影响。到巴黎后,法国大歌剧对他有所启示。他的喜歌剧《爱的甘醇》仍然保持着意大利喜歌剧的传统风格,1933年所作的《吕克莱斯·波尔吉》则开始向浪漫主义进行探索。他的正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被认为是体现多尼采蒂独特风格的代表作,至今仍在各国舞台上演。多尼采蒂的歌剧,富于戏剧性,他善于通过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发展戏剧冲突,细腻地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的一段六重唱,露契亚精神失常后的一段咏叹调,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多尼采蒂精心地编织旋律线条,使其委婉曲折,富于表现力和歌唱性,同时在伴奏音乐的配器上追求丰富的效果。他在创作手法上的许多优点,为后来的威尔第所吸收,并发展得更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