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2-13 20: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飛茲比他早到美國,以十六歲之齡,無懈可擊的技巧驚服了歐洲及美國聽眾。密爾斯坦比海飛茲晚了幾年才到美國,他那時也已二十好幾了。雖然拉得非常好,跟海飛茲在俄國也是同門師兄弟,但在聲勢上及機摺鹊榷急桓贻p的海飛茲光芒所掩蓋了。當時海飛茲造成的旋風,使得海飛茲在提琴界至今享有不墜的聲譽,無人能及。密爾斯坦的琴技、音樂詮釋等決不在海飛茲之下,但就是時勢對他不利。坦白說,我覺得海飛茲的音樂冷而美,但密爾斯坦的演奏卻充滿了人性、機智、詼諧而又溫暖。我雖為海飛茲的演奏充滿震憾,但我卻更為欣賞密爾斯坦,由他內心深處,道出每闕樂曲中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他的演奏使我感覺很親,很容易引起共鳴。
密爾斯坦跟他的琴形影不離。有一次,我和我太太請他留下便飯;吃到一半,他突然想起一個旋律,馬上拿起琴拉了起來!他真是整天都離不了琴,高興時要拉,失意更要拉琴。他有一點最令我佩服了,就是不論他演奏誰的曲子,那首曲子就像是他最心儀的樂曲般。妳勉強要我說他最喜歡的曲子,我想大概可算是巴哈G小調Solo Sonata吧!那是他最常拉的安可曲。
Paganiniana精彩絕倫
他的聰明才智還表現在自創的裝飾奏(Cadenza)上。有一年他跟費城管弦樂團演出貝多芬協奏曲,週五、週六和週一晚上共演出三場,密爾斯坦每晚拉的裝飾奏都不同。三個版本都是高難度、精采至極的裝飾奏,我連他在熱手時都沒聽他練習呢!他另外一絕就是他創作的「Paganiniana」,沒有別的提琴家敢輕易嘗試「Paganiniana」。(此首曲子為密爾斯坦自譜的,以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為主幹的主題與變奏,他巧妙地將全部二十四首隨想曲中所用到的技巧,盡數鑲嵌在「Paganiniana」當中。筆者也只聽過錄自現場的錄音帶,並未發現有唱片上市,好比「廣陵散」般,密爾斯坦過世了,只怕此曲亦要絕跡人間了。)每每他拉完協奏曲,我也在台上大叫安可、安可,等他走出來答禮時,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小聲對他要求道:「喂!拉『Paganiniana』!拉『Paganiniana』!」坐在旁邊或後面的同事,往往也起哄,點名「Paganiniana」;於是他不得不安可這曲。啊!那真是無與倫比的享受,每一次都是那樣的扣人心弦,台上台下一般的如醉如痴,為他出神入的技巧所震攝,為他隨心所欲、大筆揮灑的每一顆音符而讚嘆。密爾斯坦總是那樣自如、那樣舒暢地以琴音散播著他心中的情感!
至於在他個人獨奏會上,他最喜歡以李斯特的第三號「Consolation」做最後的安可曲。就好像當霍洛維茲為觀眾彈出舒曼的「夢幻曲」、克萊斯勒為聽眾拉出「美麗羅絲瑪琳」時,台下的樂迷就明白今晚的安可曲、或是今晚的音樂會到此結束。密爾斯坦自己改編李斯特這個抒情小品做為安可,往往讓聽眾有餘音繞樑之感。
這兩張相片,約是1967年左右,密爾斯坦到加州舉行獨奏會(Krachmalnick當時是舊金山交響樂團首席),我上完班就跑到他下褟的旅舍所拍下的。當時他演奏的地方已漸漸轉往歐洲。夏天他在瑞士的Gsttadt主持大師班,吸引了很多年輕好手去求教;他也一直活躍於舞台,熱衷演奏。直到他八十歲,還應邀至底特律開獨奏會呢!我依稀記得音樂會曲目是一首巴哈的獨奏曲(不確定是不是「夏康舞曲」),舒曼的奏鳴曲、貝多芬奏鳴曲及他改編自李斯特的「魔鬼圓舞曲」。當然,安可曲還是他最偏愛的李斯特第三號「Consolation」。八十歲的密爾斯坦表現得如何?啊哈!不是非常好,簡直就是超級的好!(Not very well,but superb!)這張相片(附圖四),就是那場音樂會後,黎奇(當時黎奇與Krachmalnick均在密西根大學任教)邀請密爾斯坦,我及兩位製琴家在黎奇家的聚會情形。
我不太記得哪位鋼琴家出任那場獨奏會的伴奏,密爾斯坦稍早均是與Yampolski(Yampolski亦是大提琴家Piatigorsky的固定鋼琴伴奏)合作。他們(密爾斯坦、Yamploski、Piatigorsky)是交情深厚的朋友。
密爾斯坦灌錄的唱片多以協奏曲為主,與之合作最多,他也最滿意的匹茲堡交響樂團和指揮威廉.史坦堡。我個人最為感動的則是他的高德馬克小提琴協奏曲,這是他所有唱片中的登峰造極之作。好比海飛茲的艾爾加協奏曲是個人代表作一般。(高德馬克小提琴協奏這張唱片的編號是:Seraphim S-60238,密爾斯坦與愛樂管弦樂團及指揮Harry Blech合作,同片另收貝多芬兩首「浪漫曲」。)
我知道前幾年,密爾斯坦不慎跌倒了,之後就住進醫院接受治療。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美滿,有位美麗的太太及可愛的女兒。晚近他和太太住在倫敦,太太現在也有八十多歲了。我感到非常難過,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不過,在小提琴家中,像密爾斯坦八十八歲謝世的算是很高壽的了。讓我們來聽聽他的高德馬克結束今天的訪問,好嗎?
夕陽無限好,可惜已黃昏
老師起身去放唱片,他也好一陣子沒有整理他的唱機及唱片了。聽著這古老的錄音,一時間,許多感嘆湧上心頭。我答應老師一定去找出這張錄意的CD,並將之好好保存,仔細玩味。我對密爾斯坦印象最深刻的錄音,是他的布拉姆斯及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Seraphim Toce-7163),兩年前曾在「音響論壇」的CD評鑑專欄上大力推介過。經過這次訪問,實在為密爾斯坦的懷才不遇、生不逢時感到委屈。不過,人生就是如此,各人際遇的不同,又有誰能控制、插手呢?聽著唱片中的密爾斯坦,流露著赤子之心般的愉悅心情,把高德馬克第三樂章的華麗炫目,毫不費力的信手拈來,讓我想到,帕爾曼的高德馬克已經夠叫人吃驚了,密爾斯坦的琴音卻正訴說著-高德馬克協奏曲豈不是為密爾斯坦獨家擁有嗎?唯有密爾斯坦才能再現如此雍容、深度內涵而又熱情洋溢的樂曲啊!
密爾斯坦的三張不朽錄音
一、密爾斯坦的德弗札克 劉漢盛
密爾斯坦將德弗札克這首A小調小協奏曲詮釋得為自由、浪漫,而且還滲入淡淡的哀愁、德弗札克家鄉那種斯拉夫人的悲喜情懷在他手中毫不保留的洩出來,聽了令人動容。
在寫正文以前,前先讓我作個簡單的調:查您有沒有全套的巴哈小提琴無伴奏組曲?如果,有那麼誰的版本?謝霖的嗎?還是海飛茲的?或者是密爾斯坦的?我知道的回答絕大部份是「謝霖」的。我再問您?有密爾斯坦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嗎?沒有!您有密爾斯坦的浦羅高菲夫小提琴奏曲嗎?沒有!您有密爾斯坦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嗎?在一連串搖頭之後,您當然也不會有密爾斯坦的柴可夫斯基、孟德爾頌、更別提聽過他所演奏的德弗札克與葛拉茲諾夫了。
從上面的調查中,我就知道密爾斯坦早已被新一代年輕古典音樂愛好者所輕忽與低估。這些新鮮人祇知有奧伊斯特拉夫、帕爾曼、林昭亮、海飛滋(按知名度排名)而未見其。他這是多麼窄的視野呀!密爾斯坦也是二十世紀的人啊!他生於1904年。如果聽小提琴音樂而不知或不喜歡密爾斯坦,那就等於斬斷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提琴演奏派一般。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因為密爾斯坦的老師是俄國的小提琴大師Leopold Auer(1845~1930),而奧爾一生教育英才無數,手下還出了幾位強將,這些人包括海飛茲、Efrom Zimbalist、Nischa Elman、Eddy Brown、Benno Rabinoff等人。這幾位小提琴大師都在二十世紀叱一時,各領風騷。祇可惜,奧伊斯特拉夫並非出自奧門下,他的老師是Pyotr Stolyarsky。不過密爾斯坦在七歲到十歲之間也曾隨Stolyarsky習琴,因此二人也可說是同門師兄。
弟奧爾這個人到底是用什麼方去教琴我並不清楚。不過我肯定他的琴技必然也是非同小可。您還記得嗎?柴可夫斯基寫成小提琴協奏曲後,本來就要獻給奧爾首演的,由此知他在俄國的知名度。可惜奧爾太輕視柴可夫基了,在看了他的譜子之後,認為那首小提琴協奏曲太難,無法演奏(這當然是推托之詞)。於是柴可夫斯基好將這首曲子轉獻給Adolf Brodsky。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也由此開始發揚光大。我想奧爾在事後一定懊悔不已。
奧爾雖然教出那麼多「名徒」,但是他自己並未放棄演奏生涯。一直到1917年,他七十二歲時,還在紐約卡內基廳開演奏會。1920年,當他完七十五歲的慶祝演奏會後,還趁興的錄下了唱片,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的「Melody」與在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第一號」。可惜當時祇有五套Copy,名為Victor Special Record,唱片上沒有編號。五套珍貴的唱片在唯手上呢?現不知流落何,方不過當時他是送給了他學生海飛茲、Zimbalist、Elman、Brown、F Steinway作紀念,後來加拿大的JamesCreighton曾將一套唱片轉成LP,收在他所出版的「Masters of the Bow」中。我自己也未聽過這套唱片,但是我極想一聞大師風範,因為我想拿出來與他的學生所錄製之唱片相比,看看自是否出自一個模子?
老師講完,也該來說說這次的主人翁密爾斯坦了。Nathan Milstein 1904年生於俄國敖德薩。七歲開始隨Stolyarsky習琴。十歲那年,他與才五歲的師弟奧伊斯特拉夫同台演出。密爾斯坦一直到十六歲時才正式開演奏會。同年,他就在Glazunov的指揮下演奏他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此後數年,一直在國內演奏。1925年,他與霍洛維茲連袂出國演奏。偶而,也加入Pyatigorsky組成三重奏。1926年,他去布魯塞爾,在那裡也向小提琴大師Ysave請益。1929年,他開始與紐約愛樂合作,並定居美國。並於1942年入籍美國。二次戰後,也曾重返歐洲,繼續演奏生涯。
如果拿密爾斯坦與奧伊斯特拉夫相比,就會發現他們二人雖然曾經共過學堂,但是演奏風格大相逕庭。奧伊斯特拉夫音色溫暖,速度較慢,而且線條較粗,他的演奏著重大塊氣氛的營造,而較不重細節的花巧變。密爾斯坦琴音甜美,速度較快,線條則細緻許多。與奧伊斯特拉夫相反的是,他的演奏在大塊文章方面的權威感稍遜,但約淨、細膩的細節表現卻有過之而不無不及。若與海飛茲透露出更多的理智與精確,而密爾斯坦則多出幾分浪漫與委婉。這種氣質,恰恰就反映在他所演奏的德弗札克「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Glazunov「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 說來慚愧,若非日本Toshiba/EMI最近推出了一系列經典大師的名作「Seraphim Super Best」。我也久未聆賞密爾斯坦細緻的琴音了。那天,隨手從一堆代理商送來的CD中挑出這張一聽,著實把我給嚇了跳。被什麼嚇了一跳?被這張CD的音效給嚇一跳。因為印象中密爾斯坦的錄音並沒有這麼好(演奏詮釋技巧我早已肯定)。我仔細的從頭到尾聽完之後,心中激動得就像檢到寶似的。等我告訴編輯,他們說還有一張密爾斯坦拉貝多芬的。我迫不及待的拿出來聽,發現這張CD的音效就較德佛札克這張遜色。好不容易捱到下班,我帶著這二張CD回到家中仔細再聽。順便我也拿出貝多芬那張LP來比較。當天晚上,我有了一個結論:貝多芬那張轉錄得並沒有LP好,但是德弗札克這張卻更令我感動。因為在CD上面能夠聽到這麼甜美富光澤的小提琴實在是太難了。以CD的水準而言,德弗札克這張足以列名發燒榜上。可惜我沒有張這張CD的LP,不知LP又是一番如何的驚天動地。
這張CD有多好呢?它恰好對上了我的胃口,也對上了作曲家以A小調來寫的初哀。初識樂理的人都知道大調與小調在弗札克這首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詮釋得較為自由、浪漫,而且還滲入淡淡皂哀愁、德弗札克家鄉那種斯拉夫人的悲喜情懷在他手中毫不保留的傾洩出來,聽了令人動容。而Glazunov這首呢?這首曲子本來就由作曲家獻給他的老師奧爾,並於1905年由奧爾首演。前面也提過,它密爾斯坦十六歲時曾在作曲家的指揮之下演奏此曲,因此錄音時自然是駕輕就熟。他把這首曲子中所擁有的俄國式浪漫式風格十分典雅而抒情的表達出來;而且在第二樂章裝飾奏部份也充份的顯示了密爾斯坦的技巧(在他所錄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中,裝飾奏部份就是手筆)。另外,在第三樂章中有模仿蘇俄傳統民族樂器Balalaika琴的奏法,也值得一聽。
就錄音效果者言,前面我已說過,它弦樂的自然與散出來的光澤其美無比,尤其是在雙音部份。伴奏的管弦樂以「伴奏」的角度來看,也已經夠鮮明了。不僅鮮明,它還具有澄澈無比的音色。您實在很難想像這麼動人的錄音竟然是1957年4月所錄的。
這張CD的指揮是William Steinberg,樂團是匹茲堡交響樂團。我知道密爾斯坦還有一首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同個卡司,想必那張CD的效果也會驚人無比。讀者們要注意,密爾斯坦早期在CBS曾與Frederick Stock合作過柴可夫斯基此曲(樂團是芝加哥交響樂團)。據我所知,有許多曲目密爾斯坦都錄過二之以上。像他1945年在CBS就曾錄過「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而在60年代又與EMI、Leon Barzin、愛樂管弦樂團合作過同曲(同張 唱片還有布魯赫)。由此,亦可知密爾斯坦是不斷向自己挑戰的藝術家。
在將稿件付梓之時,才知道本刊主筆孫正玫在「CD購買南」中也寫了這張CD,並且給予三星帶花的最高評價。孫正玫藝術學院畢業後又到密西根大學修過小提琴,其專業素養高我數倍,讀者們不妨仔細讀讀她的評論。
這張CD應該用什麼方法去買?打電話、跑步、現場攔截,無所不用其極的去買。
CD編號:Toshiba/EMI TOCE 7170(寶聲)
二、密爾斯坦的小提琴藝術(一)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萊恩斯朵夫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孫正玫
說老實話,我對這一系列(Seraphim Super Best)非常崇拜,簡直都是珍寶,講不出它的不可愛處。除了內容好,又有很詳實中文作曲介紹、演奏者介紹,對於懶得看原文的愛樂者實在有很大的幫助。
密爾斯坦的貝多芬,也是比他稍快一些,這樣的貝多芬就略嫌緊張了。我比較偏好穆特灌的那張,優雅得多。可是,密爾斯坦的聲音太值得我們保留了。我不曉得還有沒有第三集、第四集出來?真希望能抓住他所奏出的每一個樂音!那麼美,那麼清澄的音質,是他魅惑聽眾的根源,真難相信,但天才中還有天才呢!他自己寫的裝奏,也是棒極了!
建議:百聞不如一聽,密爾斯坦的琴聲不能錯過的!
CD編號:EMI TOCE-7162 ADD 39ཡ" 1961(寶聲)
三:密爾斯坦的小提琴藝術(二)
德弗札克、葛拉茲諾夫小提琴協奏曲 密爾斯坦小提琴、史坦伯格指揮匹茲堡交響樂團 孫正政
又是德弗札克協奏曲,加上二月九日琴塔與台北愛樂的一次,已聽得倒背如了。和另一張史的來做比較,密爾斯坦拉得更精確、清晰!尤其第三樂章,其速度之快、之乾淨,真是學提琴的人都應買來志用!倒不是說手動得快,拉得乾淨就據此稱讚,而是密爾斯坦的一氣呵成,真是神乎其技;他還較史坦少用了一分三十六秒就把第三樂章拉完了。其實,在詮釋、在弓法上,密爾斯坦看法非常接近,但整體營造出來看,這兩人真是一瘦一胖,音色亦然、音樂亦然。密爾斯坦的咄咄逼人,實在太過癮了,好像要試驗你的聽覺靈敏度,你以為他拉了五個音過去,仔細再聽,其實是二十五音過去了。至於葛拉茲諾夫,是密爾斯坦的招牌曲,其精采可知!
建議:非常、非常棒!Bravo!
CD編號:EMI TOCE-7170 ADD 47ཱུ" 1957(寶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