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235|回复: 2

轉篇老文章

[复制链接]

9

主题

781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8-12-7
发表于 2009-11-15 23: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器论二十须知 刘汉盛

牛,或牵着牛的那根绳子?
-器材评论的迷思与正确的音响观

本文要说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宗明义的告诉读者:这里所谓器材评论(器论)诸事,不仅单指杂志社评论员对于音响器材的评论,而是泛指评论员与音响迷对于音响器材的各种型态评论,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观点。

我为什么会写器论二十须知?原因为很单纯,只是想尽量的揭开存在于器材评论之间的迷思,以及阐述正确的音响观。让所有音响迷更深入的了解器材评论的种种困难与盲点,而以更开放、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器材评论。

器材评论为什么会有迷思?因为它涉及太多的主观、客观因素与条件,同时也涉及听觉在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反应。也因为声音只能抽象的听到,而无法具象的看到、摸到或闻到。因此,器材评论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太多的迷思。

要如何来厘清这些迷思呢?想要以仪器测试来涵盖器材评论是想法之一,不过这是太过于简单化的想法,它低估了测试数字与听感的实际距离;同时也忽略每个人心理、生理上对声音的不同反应。另一种多数人赞同的器材评论。以个人听感行的主/客观评论所传达的讯息可以用文字描述大部分的听感,它离真实的声音较近。但有时以太过局限于个人的经验传承,而无法全面适合所有的人。

既然如此,如果将仪器测试与个人主/客观听感相加起来可以破解迷思吗?老实说,这种想法也太过天真。而两个失真的苹果加起来还是失真。它们并不是某部份遭虫蛀某部份完好,可以挖掉坏的部份凑成一个好苹果。

好此说来,器材评论的迷思根本无法解开的?没有错!器材评论的迷思有些的确无法解开,有些则可部份解开;少数比较具体者则可明白的厘清。

既然无法完全解开迷思,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呢?说到重点了。请注意,我写这篇文的用意并不是为读者提供所有解开器材评论迷思的方法,而是要读者了解器材评论的迷思,从而建立起自已对于器材评论的思考模式。有了自已的思考模式,才有能力建立起属于自已的正确音响观。如此一来,当您在写、读、讨论器材评论时,您就不会是被牵着鼻子走的那条牛。

器论须知第一条
Hi-End音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享受好声
许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买Hi-End音响回去后声音并不好听,必须经过一段时间难听的煎熬之后才有机会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听难听的声音)。而买迷你组合回去后,随便性角落、床头柜上一摆,其声音都不至于太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花钱买罪受吗?

其实,Hi-End音响像古典音乐,它对声音质量的要求以及美学内涵都比较高,因此必须先经过学习才能一窥堂奥。迷你组合像流行歌曲,它的诉求重点方便易懂胜过精致严肃,感官直接娱乐强过理性深刻探索,因为此无须学习人人都能欣赏。

Hi-End音响要学习的部份有那些呢?第一要先学习对音乐的正确体认,如果不知道正确的音乐为何,便无法拥有调整声音的标准,更无法奢谈让音响为使用者带来愉悦。换句话说,没有正确的音乐体认,就等于是没有耳朵的音响迷。第二要学习器材之间的个性搭配、喇叭的摆位、各种声音粗调、微调方法。这些搭配、摆位、粗调微调无一不是经验的累积(无论是自已或别人的),没有亲自动手的人是无法学到这些经验的。而且,千万不要以为这些摆位、搭配、调整是雕虫小技,它们是具有绝对影响力的。第三要了解空间与声音之间的关系。空间与声音的关系说大些是深奥的学问,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说小些则是每位音响迷所必须具有常识。有了空间的基本常识,对于声音的调整与喇叭摆位将有莫大的帮助。第四要学习「有我有他」的胸襟。利用Hi-End音响听音乐是一件愉快的事,音响迷应该让音乐丰富人生,使人生变成彩色的。而不是斗机动气伤感情,让人生变成黑白。享受自已音响之美之余,同时也包容接纳别人音响之美,这是成熟音响迷有容乃大的真情显示。

器论须知第二条
专业音响杂志的器材评论有其必要性
当我们在购买一件衣服时,很少会人想到需要以服装评论作为购买的参考指南(衣)。当我们决定吃一家餐馆前,同样的也很少人会先看美食评论再去光顾(食)。甚至,当我们在决定花巨资买房子前,也从来没有听而过必须先熟读房屋评论再进定购买与否(往)。在衣食住行人生四大项中,大概只有购买汽车(行)时,有些人才会想到要比较每种汽车的性能、配备。更挑剔者才会去翻阅汽车杂志的试车报告。

然而,如果一个音响迷要买音响,很难例外的,他几乎都会先熟读器材评论后,再一家家的去试听、比较,考虑多时才定案。一般而言,音响器材的售价不会比汽车高,更不如房价,但是,它的购买行为却是如此的谨慎、挑剔与复杂。究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音响器材所再在的「声音」是看不到、摸不到、闻不到的东西,它只能靠听觉去听到它的。而在人类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与听觉中,唯有听觉是最难以语言或文字来精确形容、或相互传达经验的。

您可以清整的告诉旁人,比塞塔是斜的,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您说这面包好香大家都会赞同,因为除了灵敏程度不同了之外,大家的嗅觉是相同的。喝一口绿头汤,大家不会说它是咸的,因为每个人分辨甜咸的味觉是一致的。可是,当您形容一件音响器材的透明感或解析力时,在场如果有五个人,恐怕至少就会有五种不同的透明感与解析力的解释。换句话说,这五个人都知道透明感与解析力名词所指为何,然而,他们对这两样东西的「感受」却是不同的。音响器材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的难以理解,所以,许多人求助于别人的意见与经验。器材评论的需求便高悬在某些迷思之上。

器论须知第三条
听感评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任何涉及听感(非仪器测试)的评论都免不了会同时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主观是与生俱来的,是受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经验影响的。因此无论是写评论的人或阅读评论的人都会有其「可以」沟通或「无法」沟通的主观。这些主观除非当事人自已放弃或转变,否则是无法相互影响的。

「客观」这两个字对于新闻报导而言几乎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因为新闻媒体一方面报导舆论;另一方面自已制造舆论。同样的,在听感评论中,客观一词也在着很多问题。不过,即使几乎没有绝对客观的存在,我们仍然要建立起听感评论的相对客观性,否则在相互讨论时将没有共识与交集。听感评论时将没有共识而交集。听感评论的相对客观性,否则在相互讨论时将没有共识与交集。听感评论的相对客观性在哪里呢?在于相互之间所建立的共同「语言」;在于架构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对标准」。如果没有使用共同的「语言」,无论是嘴里说出的或是笔下写出的,可能都将是混沌而没有交集的误解。为此,我们很早便提出了评、写音响器材的「音响二十要」。几年下来,「音响二十要」已经普遍成为音响界共通的语言,鸡同鸭讲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以「音响二十要」为主轴的「新的音响美学」在今天已经成为新一代音响迷理所当然的要求。

什么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对标准」呢?在度量衡里,每种单位的长度、重量都有其「绝对」的对照样本。每个国家的100克都一样重;每个人的一公尺都一样长,这就是「绝对标准」。然而,声音只有强度是可以度量的,有关声音的其它「感觉」是量不出也秤不到的,更不要说每个人在耳朵生理构造上的不同。因此,要找出一种声音感觉的绝对标准可说是不可能的。

幸好,我们还可以用相互比较的方式来形容声音,以便让每个人在读、写评论时心里有个相对的准绳。例如写评论时如果我只说某器材的速度很快,恐怕读者还是无法知道它到底有多快。如果我说它的速度感比某牌某器材还快,它的「快」就更加具体了。当然,如果您不知道我举例比较的那种器材有多快的话,恐怕还是无法真正了解那个「快」。毕竟,评声音的快绝对异于汽车的快。要评汽车从零到时速一百公里的时间,我们有各家车厂都遵循的测试条件与标准。所以,只要测试时真正照章行事,其测试结果就绝对的可信。然而,要相互了解声音的快,如果没有相对的比较,那是不可能成立的。

听感评论最能显现音响迷对声音或音乐的直接感受,因此虽然它无法适合所有的人(有些人坚信仪器测试的重要性远超过听感评论),但仍不失为最重要且最值得参考的评论方式。惟阅读或讨论时必须将焦点集中于评论的过程,而非简短的结论上,否则极为容易被结论所误导。

器论须知第四条
仪器测试的结果仅可作为听感评论的辅助
一般而言,仪器测试的「数据本身」是可信的,它代表着器材的某些性能。然而,仪器测试有两个盲点至成无法完成排除。第一是测试数据相同,听感却完全不同。包括工程师们都承认,两部不同厂牌的扩大机即使有样的输出功率数据,同样的失真数据以及其它数据,同样的失真数据以及其它数据,其声音的表现也会完全不同,它无法从测试数据中告诉我们声音的软硬粗细松紧浓淡。扩大机如此,喇叭尤然,即使测试数据相同,没有人能从两对不同厂牌的喇叭中得到相同的声音。

仪器测试的第二个盲点是测试结果无法全面代表声音质量的好坏。真空管机测试结果失真大,但到目前为止真空管机仍有大量的簇拥者(尤其高龄达四、五十年的300B机)是著名的反证之一;日本大量生产的音响器材规格第一流,但仍不为Hi-End音响迷接受是著名反证之二。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所有坚信真空管机声音好听的音响迷耳朵都有问题?难道认为日本大量生产音响声音不好的音响迷都盲目仇目?其实理由很简单,现今音响产品的测试项目并非针对人类复杂的听感而设计的,而是为工业生产度量的标准而设计的,而是为工业生产必须有标准,否则产品将无法掌握相同的质量,仪器测试最大的功能即在设定生产标准,降低各种制造上的失真,以提高质量。还有,就是可以提供专业人员沟通的共同语言。

仪器测试既然与听感没有全面与绝对的关系,为何还要说它可作为听感评论的辅助呢?因为它可确定器材在「制造上的质量高低」,为消费者提供某种程度的信心。还有,某些三维圆形显示的测试结果对于判断失真方面具有相当好的参考价值。

不过,在此还是要强调,测试的工作是生产厂方要做的事。如果以厂方规模小,买不起测试仪器、或不信赖其测试结果为由,而要杂志以仪器测试测试来为读者监管质量的话,那可就本末倒置了。当然,杂志可以选择「要或不要」再做一次测试,以检测双方测试数字是否相同,不过那已牵涉到杂志的风格与取向。毕竟杂志的风格与取向。毕竟杂志与消费者最重要的就是以耳朵验收,因为您无法从整迭的测试数据或图表中「听到声音」。

器论须知第五条
不可忽略心理因素对器材的影响
音响心理学(Rsychoacoustic)是目前器材的黑洞之一。经过长时间的测试与经验,我们开始了解一些有关音响心理学的事。音响界已经证实事前的暗示会影响听感;盲目测试也同样会影响听感。目前更存在另一种迷思:极精细的微调所改变的声音到底是心理因素影响到听觉呢?还是精细致调真的改变了声音?许多的极精细致当事者信誓旦旦可以听出差异,但旁观者却一无所觉。对于这种辨音能力,以前大多纯粹以耳朵敏锐与否来解释。现在则发现训练有素耳朵与心理因素的影响远超过耳朵天生的敏锐程度。

因此,当有人告诉您他觉得出精细微调的变化(如喇叭移动一点点)、而一旁的您却听不出来来时,先不要急着去怀疑他是否故弄玄虚,而要考虑到音响心理学的层面。

器论须知第六条
了解评论员的标准与对音乐的品味
身为撰写器材的评论员,他必须要努力建立自已的音响系统以及聆听室,以便求得自身的参考标准。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经常聆听高级音级音响品材的经验,评论员对音响器材的品味与见识恐怕不如一般人。如此,他又有何资格撰写评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是:撰写平价器材的经验就好了。要知道,一个经常开保时捷跑车的评论员与一个经常开喜美房车的人,对于汽车性能的评估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的客观性与可信度将远超过后者。所以,身为一个评论员,他的音响器材只有尽一已能力追求最好的,而不是以低参考标准来评写低价甚至高价器材。

再来,如果评论自已没有比较理想的聆听室,或没有聆听室,那么他将无法建立起自已的一套声音美感标准。他对声音客观的相对性比较必然是紊乱多变、甚至想象多于实际聆听所得。在这种情况下,评论员的聆听空间对声音可能会有过分的扭曲,只有少数「负负得正」的器材能够在他手下讨好,对于评论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而言,这是莫大的破坏。

评论员对音乐的品味,则完全来自对现场音乐的经验。无论是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现场的效果绝对是标准的源头。一个评论员不必一生都孜孜不倦于听现场音乐,但是也必须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浸淫其中,以便累积足够正确的声音美感。有了现场的标准,评论员才能培养出较高与较高与较正确的音乐品味。否则,大提琴的高把位听成小提琴,脚踩大鼓的声音与电贝司不分的笑话就会层出不穷。有了现场音乐的品味,再来评时下流行的电子音乐当然更有所本了。

器论须知第七条
器材评论必须以小量多餐方式完成
器材评论不同于吃饭,最忌一次吃饭写出。为什么呢?当时的搭配、调整会影响结果;当时的湿度温度会影响听感(我自已的记录是温度20度C左右,湿度70度左右最好听。);当时评论员的生理心理状况会影响听力(感冒会影响听力,从山下到山上会影响听力,情绪不稳会影响听力,受到某种暗示后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器材通常是越听越好听(获得更适切的调整与更足的Run机时间)。所以,评论器材的方式必须少量多餐,每次听一点、笔记一点,调整一点、作些别的搭配。将多次不同状态下聆听的经验汇整之后,评论员才能写出比较客观的器材评论。一次定生死评论方式是很可怕、且不负责任的。但往往,许多不负责的评论员却以这种方式为之。

另有一种错误的评论方式也很常见,那就是以AB Test在做评论比较时,音量的大小几乎绝对的左右了比较的结果。不要多,只要大一点点,音量大者通常被指出比较好。而只有少数人知道,要让二部机器听起来一样大声几乎是不可能的(输出输入的阻抗匹配就能影响)。更少人知道,每次将CD机停下再按开始时,它所传到前级的电平可能都不一样大(我的MBL 6010有输入/出电平表可以看,所以才知道)。因此,习惯于坐着不动、拿着遥控器做AB Test者、或第一声「陈出来」就断生死的评论方式是很危险的。为了免除大小声的影响、为了减少第一声的偏差,少量多餐是能够避免错误的评论方式。

器论须知第八条
盲点无法避免,推想式加权有其必要
所谓盲点,可以说是看不到或容易忽略者,甚至是明明知道却无法改变者。评论员自身对音乐的品味是盲点之一,评论员自身器材的表现是盲点之二,评论员自身的聆听空间是盲点之三,评论员自身的口味偏好是盲点之四,评论员文字叙述的功力是盲点之五。

所以,评论员最好在评论中偶而提起自已的音乐品味;评论员必须告注读者他的参考器材;评论员最好公开自身聆听室间,并将空间的的缺点告知读者;评论员必须坦承自已对声音的偏好;评论员的文字叙述之必须条理分明且合于逻辑。

再有,一般而言,要将一件器材的个性摸透,并且求得较佳的搭配以及调整,至少也要有三个月半年的时间。而评论员能够拥有机器的时间恐怕没有那么长。一件器材能够听个二个月就属难得,一个月就解决者占大多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将被评的机器彻底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评论员在评论器材时,着重的是被评器材的个性趋向与搭配调整后的潜力,而不是斩钉截铁的盖棺论定。最后,由于评论员自身聆听空间与器材的限制,往往使得器材的表现受到扭曲。基于以上那么多的盲点,推想式的加权评分绝对有其需要,它能够让读者更容易了解器材的原貌。

器论须知第九条
勿犯见树不见林的毛病
在器材评论的过程中,二件价差很大器材通常不会被拿来比较。相互论战的往往是实力相当者。基本上,不同厂牌的器材都会有明显不同的个性,然而在许多「音响二十要」方面的优劣可能差距不大。可惜,评论这件事本身往往夸大了细微的差距。

再者,我们都了解各种的音响小道具与细部调整都会影响到整体声音的表现。然而,若是与空间处理以及喇叭摆位的调整相比,我们可以说空间处理以及喇叭摆位的调整相比,我们可以说空间处理以及喇叭摆位所获得改变是「林」,实力相近者的差距、小道具与细部调整是「树」。

如果没有先把「林」处理好,则细微的「树」之变化将被掩盖。这也就是许多人听不出器材之间差异、以及人小道具处理后一无所觉的主要原因(并非当事人耳钝)。

因此,在音响整体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先将音响空间以及喇叭摆位先调整好,继之才是各种细微的精调。如此,整套音响系统才能发出最好的效果。

器论须知第十条
评论员的结纶不是金科玉律
许多读者对于评论者的器材评论百分之百照单全收,并且作为自身购买器材的依据。对于杂志本身而言,这是展现影响力的具体显示。然而,对于读者而言,百分之百的盲从并非好事。要知道,评论员并不是神,他只是经验比读者还要丰富的人而已。所以,在读一篇评论时,最重要的去思考这个评论员的评论过程,以及各种比较性的描述。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只读最后的结论、或断章取义的夸大某部份的表现。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并不是要你不读书,而是说明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者的可悲。同样的,评论员听感的评论有其可信度,但却不能尽信。尽信评论就有可能受到严重的误导。请记住,杂志的器材评论可以作为选购买器材的参考指南,但是,你要注意的是评论的过程,而非只有结论。

器论须知第十一条
二分法评高低是危险的
二分法是推销术中的重要基本法则。只要能将消费者的思考方向在不自觉中导入二分法,最终的结果就是推销行为的成功。例如当一个音响店的老板与购买者缠斗到最后,他会很自然的拿出订单。通常,老板不会问购买者「到底要不要买」,而是问他「中午送货方便或晚上送货方便」事实上购买者还没有说要买,但是推销员已经将「要不要买」刻意忽略,而将购买者导入「中午送货或晚上送货」二种选择之一。这就是二分法。事实上,整个推销、购买行为就是一连串二分法的最终结果。

在极权统治的社会中,二分法是统治者掌控思想的不二法门。在购买行为中,二分法更是推销成功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器材评论中,二分法竟然也是许多缺乏思考能力的读者所需要的,这是很危险的现象。事实上,任何一件器材的表现都无法以「好」或「不好」这么简单的思考摸式去回答。我一再强调,器材之间的搭配与调整往往有力的左右了好或不好的结果。这种现象也充分的解释了某件器材在甲系统听起来认为不好,而在乙系统听起来却觉得很好的原因。

除了搭配与调整的影响之外,任何两件价位相近器材的比较,其长短好坏也是犬牙交错的。甲器材解析力强,但中频较薄;乙器材解析力不如甲,但中频的丰润却胜过甲。这两件器材的取舍之间,就有如在两部价格相近的汽车中泽一购入般,为了选择较大的空间,你可能要牺牲较摩登的造型。

总之,无论是选购音响器材、汽车或人生诸事,几乎都对应该有二分法的存在。一个人嘴里所谓的「好」其实只代表了他在某方面的「取舍」。他觉得这对喇叭好是因为他取了这对喇叭的「清亮」(其实它的中频不够丰润);他认为嘉年华小车好只因为它的内部空间比较「大」(其实它的造型配备都比较过时);他认为自已的女朋友美丽就只因为她笑起来很「甜」(其实她的身材普通)。无论是评论员或是读者,都不应该只看到「好」与「不好」的两个极端,事实上中间犬牙交错的地带才是精华所在。

器材須知第十二條
公正與商業化的爭議
一直負責的評論員在評論的過程中,會認真的比較、敘述器材之間的差異。然而卻因為最後沒有下「好或不好」的結論,而被有些讀者誤認為不敢講、模稜兩可,甚至被截上商業化的帽子,這是極不公平的事。相反的,某些評論員語出驚人,貿然妄下斷語,卻因為迎合了某些讀者要求二分法答案的心理,而被認為敢言公正。

在思想受到箝常、民智未開的時代,這種簡單的邏輯無可厚非。然而,在百花齊放,思想極度自由的今天,讀者間還存在有這種想法實在值得深思。廣告多的雜誌就一定是商業化的?這種推論就好像說廣告少的雜誌就一定公正般令人不解。同樣的,評論員只寫好器材就被抹黑歸類為打手也同樣令人費解;難道要浪費篇幅特別去痛批幾件器材才是正義之師器?

除了上述情形之外,有些主觀意識極強的人更將二分法發揮到了極致。只要別人的評論與他自已的聽感不同,他便將該篇評論歸類於不公正、商業化或無耳之列,這是極端幼稚與不公平的想法。或許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他能夠以自已的聽感來斷別人的公正與否,對方是也能其聽感來斷他的對錯呢?

器論須知第十三條
聲音表現的標準必須以樂器原音以及現場表演為依歸
在討論器材聲音的正確性時,我們無可避免的,必須以樂器的原音以及現場的音樂表現為依歸。同時,我們亦不可偏廢古典與流行音樂,必須二者兼顧。一個音響迷如果沒有現場音樂會的經驗,即可能會造成自已主觀想像與真實音樂的南轅北轍(「葉公好龍」既由此而來)。我經常強調弦樂不可能會刺耳即由現場音樂會的經驗得來,可惜的是,音響迷家中的弦樂表現多的是刺耳者。「弦樂刺耳即是錯誤」這句話是少數器材評論中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

流行音樂中,套鼓的表現可為代表性參考之一。唯有近距離聽過套鼓獨奏的人才能體會鈸的敲擊踩踏質感;也唯有在近距離才的強烈的感受到腳踩大鼓時的快速強烈的感受到腳踩大鼓時的快速衝擊性與堅實質感。Sheffield Lab那張Drum/Track Record可說是測試流行音樂表現的經典之作。

現場爵士樂也是音響迷所必須有的經驗。聽過方知貝司並非臃腫不堪;聽過方知薩克斯風並不是尖瘦刺耳。Proprius那張「當鋪爵士」以及Opus 3許多爵士樂現場錄音堪為參考典範。

最難樹立參考標準但又具有測試能力的就是近年流行的電子音樂。由於這些樂器的聲音大部分都是「創造」出來的,因此在音質音色與質感方面呈現出多變的特質,無法以現場音樂會的表現為依歸。其中對器材最嚴苛的考驗可能是強烈的暫態反應以及令人咋舌的衝擊性。這種音樂的特色剛好可以彌補古典音樂測試的不足(古典音樂多為長線條、和緩起伏的音樂),不過由於其無參考標準可循,因此亦較容易引起爭議。

器論須知第十四條
某頻段突出的表現與器材「好壞」並無絕對關係
器材評論中最氾的錯誤就是將高、中、低頻段的突出表現誤認為器材的好。例如甲器材的低頻量感比乙足,許多人就草率的認為甲器材比乙器材好。丙器材的釵或三角鐵比丁器材清亮,就誤認丙器材比丁器材好。事實上,單一器材的各頻段量感只可視為其特性之一,不能作為好壞的依據。須知,當各種器材搭配在一起之後,加上空間的特性,整個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就改變了。往往,一個低頻量感太多的房間需要的是低頻量感較少的喇叭;反之,一個高頻反射太強的空間需要的是高頻量感較少的擴大機。「平衡」,是高、中、低頻段量與房間搭配之後的最高準則。

器材真正的好壞高低要從那些方面去評段呢?從「音響二十要」中的第一要:音質、第二要:音色、第四要:音場表現、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第六要:透明感、第七要:層次感、第八要:定位感、第九要:活生感、第十要:結像力與形體感、第十一要:解析力、第十二要:速度感與暫態反應、第十三要: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第十四要: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第十五要: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第十六要:細節再生、第十七要:空間感、第十八要:整體平衡性等各項去評斷。

器論須知第十五條
爭不同美感的對錯不如相互包容不同的美感
在討論音響器材的表現當中,最常見的爭執就是以已之表現為美的標準,而貶抑了別人的表現。我們必須承認音響整體的表現有高低之分;但我們也必須體認在「音響二十要」的表現接近時,也會不同特質的美存在。正如選美比賽時,前五名甚至前十名的入選者燕瘦環肥、各有所長。音響之美與人體之美以及各種藝術一樣,會依著擁有者的美感認知而展現出不同的美感。濃郁豐美的音響效果有油畫的美感,纖美透明的效果有透明水彩的特質。相互包容不同的美感不僅讓自已的視野擴大機,同時也取得別人對自身美感的支持。因此,爭美感的對錯不如相互包容不同的美感。

器論須知第十六條
空間、搭配、調整的功夫左右器材的表現
同樣一套音響器材,在不同的空間中、不同使用者的調整之下,一定會呈現出不同的聲音。這種結果已經廣為音響迷所承認。同樣的喇叭,在搭配上不同的擴大機、不同的空間之後,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評論結果。這也是器材評論最容易產生爭論之處。許多人往往以自已所聽為準,去否定對方的人不同結論,甚至認為對方無耳。這就是以已之尺度別人方圓的錯誤結果。

事實上,因為空間、搭配、調整而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器材本身好壞之間的差異。一套高價器材在拙劣的的使用搭配調整之下,所表現出來的效果往往不如經過仔細搭配調整的中價甚至廉價器材。

器論須知第十七條
不要急著否定別人的聲音表現
許多人往往一聽到與自已的經驗不符的聲音表現時,就馬上否定對方,認為對方沒有耳朵或評論不公正。例如,某甲說有一張CD錄音效果很好,某乙聽了認為不怎麼樣,馬上就否定了某甲的結論。又例如,某甲說某部擴大機很好,某乙拿回去聽認為不好,也馬上否定對方的結論。其實,某乙的結論下得太急、太草率了。因為,他正是「以已之圓度人之方」。

雙方對CD錄音效果之爭的問題會出在於一、某甲的見識真的不夠,野人獻曝。二、某乙的音響系統無法發揮該CD的真正效果。三、某甲見識不夠,野人獻曝。四、該擴大機與某乙系統搭配不合。

從以上的探討,可知其實甲乙雙方對錯的可能性各佔五成,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相同的問題與結果。所以,與其急著指摘對方無耳或評論不公正,倒不如先互換位置思考一下。烏雲無法永遠遮蔽太陽,真正的對錯會在時間的考驗之下水落石出的。

器論須知第十八條
眾皆Best,該如何選擇
當我們在看汽車宣傳廣告時,往往會發現幾乎每種新車都會獲獎。這些獎項來自不同的汽車雜誌、不同的有關機構,甚至保險公司(宣傳其安全性)。同樣的,不同的音響器材都有不同的雜誌、不同的音響器材也都有不同的雜誌、不同的音響迷說它是最好的。有些人認為這些莫衷一是的獎項、稱讚就是欺騙、是宣傳技倆。其實他們錯了!他們錯在誤認為天下只有一種汽車、一種音響是最好的;他們錯在誤認為每一個人對於最好的選擇標準都是一致的;他們甚至錯在受一言堂的茶毒而不知。說穿了,他們是錯在完全以自已的觀點去評判所有的事物。

其實,就是因為每種新款汽車都有其不同的突出優點,所以經由不同角度的評判之後有了不同的獎項;就這因為每一個人對音響器材的好都有其不同的主觀愛好與聽感要求,所以才會有不同的音響獲得不同獎項。

所以,眾皆Best的現象並不足奇,也不一定是欺騙,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選擇。在依賴獎項選購汽車時,您必須解讀該獎項背後的意義。到底風雲汽車所指為何?到底最佳特技獎是什麼科技?同樣的,在聽到雜誌或別人說某器材好時,您也應該深入了解該器材是好在那些特別的地方(過程)?更重要的是那些別人認為的「好」是不是您需要的(思考)?有了這層理智的利斷過程,相信您就不會盲目的追來別人所說的「好」。

器論須知第十九條
認清自已的需要,學習取捨的藝術
一件音響器材與一套音響器材,都會像世界萬物一般,擁有自已的長處與短處。同樣的,每一個都有自已的口味,喜歡不同的酸甜苦辣。因此,認清器材的長短,了解自已的需要,然後再做明智的取捨就成了音響迷修習自持的目標。千望不要迷信於名廠名器的高價,而盲目的買進不合宜的器材;也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為他人買器材。所以,在閱讀器材評論時,仔細的分析評論的過程,掌握器材的長短以及個性才是重要的課題。如果只一味的以結論做為購買指南,將無法從評論中學習到何者該捨,更談不到修習取捨的藝術。盲目的攫取與錯誤的取捨其後果都是負面的。唯有認清自已的需要,學得如何取捨,才是音響之路的福報。

器論須知第二十條
做自已的主人,但別忘了歡迎鄰居。
有些人在聽音響的過程中沒有主見,人家說什麼他就做什麼。有些人卻具有強烈的主觀排他性,別人說什麼都是錯的。這二種人都太偏兩極了。正確的音響評論觀應該是「做自已的主人」,但同時又別忘了開啟大門歡迎鄰居。」做自已主人的真義在於聽音響、享受音樂本就是很主觀的享受,它就像口嚐菜餚一般,各人有各人的口味。然而,鄰居所端來的菜餚可以豐富我們的見識與經驗,甚至因此而改變了自已的喜好。

因此,聽音響的過程就是以自我為中心點,由這個原點出發,藉由吸收別人的經驗、意見而將「點」擴大為「線」,最後交織成「面」。無論最後的面有多大,您都沒有必要迷失自已,因為最中心的原點是控制在您自已手上的。

看完以上「器論二十須知」之後,我想您一定很清楚的明白,您做要做一頭被牽著鼻子走的牛呢?還是牽著牛走的那根繩子。當然,如果您更進一步的想當牽著繩子的那個人,那就對了!

附錄:
音響二十要
第一要:音質。第二要:音色。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分布與控制力。第四要:音場表現。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第六要:透明感、第七要:層次感。第八要:定位感。第九要:活生感。第十要。結像力與形體感。第十一要:解析力。第十二要:速度感與暫態反應。第十三要: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第十四要: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第十五要: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第十六要:細節再生。第十七要:空間感。第十八要:整體平衡性。第十九要:器材個性。第二十要:搭配上的推薦。■

回到上一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833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04-10-4
发表于 2009-11-16 0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
< /   o    o   \ >
  (    (oo)    )   
    ︶ ︶ ︶
发烧-_-?  烧米^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81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8-1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4: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鑑於最近論壇風氣有感而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5-5 06:13 , Processed in 0.06054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