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5|回复: 0

[发烧理念] 也谈发烧与录音--- 转载一篇《音响世界》杂志旧文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56

帖子

11

积分

认证品牌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22-9-8 16: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转载一篇旧文,转自《音响世界》杂志之2002年第10期。作者:小溪


--- “墨龙声学”点评:
--- 《音响世界》是中国最早且影响力巨大的音响期刊之一,创办于广州的《音响世界》在中国音响行业刚刚兴起,中国大陆的音响发烧友刚刚接触音响时,推广音乐音响文化,开拓高保真音响市场,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于推动中国国产音响产品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
--- 非常遗憾的是《音响世界》杂志没有能持续办下去。
--- 2002年杂志特约作者“小溪”采访CCTV录音师李小沛和音响设计师于建兵二位老师的访谈文章,这些交流和观点现在读起来也是极有参考价值,这二位大师跨专业录音和音响发烧二个领域,在合作完成了《响宴》这张发烧唱片之后接受了媒体的专访对于录音技术、音响器材、音乐理念的解读见地深刻、胸有成竹!

--- 文为转载《音响世界》期刊旧文,著作版权归《音响世界》杂志所有。为让大家看清楚文字内容,我们做了OCR文字识别,难免有个别文字错误,欢迎大家指正!


也谈发烧与录音
作者:小溪




发烧与录音两者紧密相连,前者追求的是声音重播的效果,后者则是对于声音的记录。
如何才能更好地重播?应该达到什么效果?这是发烧友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了解一定的专业录音知识,对于发烧友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为此,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李小沛与于建兵这两位对于录音与发烧都有颇深见解的资深音响专业人士,就“发烧与录音”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话题涉及录音设备、数字与模拟、录音载体、监听系统、录音与现场、主观听音、技术与艺术在录制、重播中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访谈内容深入浅出,精彩而充满趣味,值得发烧友仔细品评。
以下是采访内容(文中李小沛简称李,于建兵简称于)。

记:当今电子技术的革命使录音技术与硬件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些改观对录音质量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李:变化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声音的信息量、密度、空间、动态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就说调音台吧,过去用的SSL4000,当时就觉着很好了,可和现在的SSL9000比就差了一大截,这个提高是整体的全面的。另外,从大的概念上讲,今天的录音设备已经跟以前的录音设备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能做的东西用以前的设备就做不成。特别是流行音乐,纯电声的音乐。
于:海菲兹时代有很多优秀的录音,但是白噪声也大得惊人,这是录音设备的问题。现在的录音设备失真小声音细致干净,动态也大。另外,还必须支持像DTS这种多声道录音。



记:是不是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对录音设备有特殊的要求?
李:应该是。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是离不开电声的,它必须有电声的参与。古典音乐可以不用任何电声设备独立的完成演出,流行音乐不成。那么,电声既然参与了,也就有了一个参与的方式方法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感觉去处理这样那样的音乐,这其中全靠录音师去"做",这个"做"也就是创作。而且,这个创作是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比如说,在某段音乐里我要制造某种特殊的音效,而这种音效又需要有某种技术指标的压缩器……说到这儿,你也就应该明白为什么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对硬件有特殊的要求。所以说,以前的录音系统和当今的无法比拟的,它要适应更多的音乐体裁。另外,我发现无论是什么器材,用几年以后声音就变得不清晰了,光彩没有了,没有那么灿烂了,这东西还是有寿命的。
于:有这样的问题。新机器要煲一段时间才好听,可是用过多年以后就又不好听了,变得低频控制力差,解析力下降。这是因为,在新机器时,那些负责传输电流与信号的导体材料会在整机制造或者其它过程中有一些损伤,这时,导体材料中的分子结构因外力的关系而变得凌乱不堪,但用过一段时间后,这些损伤因为电流的流过而得到恢复,也就是说分子结构又会得以沿着一个方向重新排序。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对在系统上听了几个月的喇叭线,或者因为打扫卫生什么的拿下来一会儿,可再装回系统以后就不好听了,声音变得杂乱无章,原因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问题。机器中的许多元器件都需要老化,经过老化以后电性能才会趋向稳定。另外,电解电容是基本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晶体管等)中寿命最短的。好一点的电解电容,厂家给出的寿命也就是8000至1万小时,这个1万小时保证的是各项指标都不低于出厂标准。当然,1万小时以后也可以用。只是,用的年头或者贮存时间太长的电解电容充放电的时间常数会变长,所以,声音起了变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记:在录音中究竟是硬件设备重要还是录音师的艺术修养重要?
李:硬件设备是个前提,但未必是最重要的。录音师的修养占了主要成分。先说“收声”吧,怎么摆话筒,怎么认识空间,怎么认定演唱者或者乐器的声音,用什么样的话筒,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声音。具体的说,例如《响韵》里的大鼓怎么录,哪支话筒干什么,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录音师主观方面的东西在起作用。另外,在整体上如何把握声音,采用什么样的风格,能否在客观上做到,哪种乐器在不同的音乐里应该怎么去表现,这些都需要录音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及经验。

记:模拟与数字这两套体系在几年前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记得小沛录制的那张《夜来香》就是采用模拟方式,今天听来依然很棒,后来用数字系统录制的《响韵》,成为烧友必备考机名片,但是,细心的阴友们也会发现,里面还同时保留了一段模拟录音,是不是在当时你们对数字录音还设有绝对的信心?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李:就音质而言,目前数字录音系统还是比不了最顶级的模拟系统。就说调音台吧,现在的数字调音台还是在往模拟的那个味儿上靠。最近我们装的那个Neve88R模拟调音台,声音饱满丰润,你几乎可以触摸到声音。而数字的东西你总会感到丢失掉了一些信息和细节。但是,数字系统确实很方便,有许多优势,所以录不同的音乐就要采用不同的录音方式,这关键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是要声音还是要功能,在录流行音乐以及多声道节目的时候,数字系统还是少不了的。
于:新的事物相对于旧的事物总要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对于数字系统,目前看这不够完全成熟,这个不成熟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声频信号在数模或者模数转换过程中的精度问题,这其中的误差对于音频而言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你总感觉声音被扭曲了,与原有的声音相比,丢掉了些层次细节,而多出来一些原本没有的东西,比如说,声音的空间中总有一些听上去令人烦躁的空气感。有的时候我也在瞎想,对于声频而言,数字这条路是不是走错了,会不会有更好的途径?因为,技术一旦接近极限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就像计算机里的CPU,你不可能指望着芯片里的硅片这么无休止的薄下去来提高运算速度吧。实际上,已经有人在另辟蹊径,研究量子计算机了。在策划《响韵》时,考虑到发烧友很难有机会听到同一个录音的两种录音方式,所以,就从调音台那里分出两路信号,分送模拟与数字录音机,同时记录下那段一模一样的音乐。但是,模拟录音机并不是用了最好的方式,因为当时找不到那台STUDER录音机76cm/s高速档的速度校正磁带,恰好那部录音机的高速档又长期未用过,于是,只好用38cm/s慢速录制。这应该说是模拟的弊病,不像数字系统,有时钟就OK了。最近的数字系统因为SACD的出现有了一些改善,至少它改变了CD从初始便一直沿用至今的16bit、44.1kHz格式。SACD听上去在声音的密度、层次、声场、定位等方面都较传统的CD好许多,但依然可以听得出它对声音的扭曲,不及好的模拟音源来得那么自然亲切。
李:关于A/D、D/A解码器的采样频率和比特数,现在看来,并不是标得越高越好,有一些标得很高的解码器,声音还不如那些标得低的解码器。像Apogee的A/D、D/A,只有22bit,STUDER D827 MCH也只有16bit,声音却很棒。Dcs和dB的解码器都是标的24bit/96kHz,但是在声音的方方面面并不都是绝对胜出。所以,技术指标最终必须过耳朵这一关,这也是音频的难点。
于:现在解码器的比特数和采样频率都是依据芯片技术指标所标出的,这是芯片的最佳值。事实上,由不同的设计师来设计整机,因为周边电路的分布电容、电磁干扰等原因,其最终结果是不同的,即使最好的设计也会损失至少二个以上的比特数。我曾在合并式放大器中插入一个损失为3bit的、采用D/AA/D方式转换的音量控制器,结果,声音变差,变得混浊而嘈杂。

记:发烧圈中仍然有相当多的高烧友对LP情有独钟,认为这是目前最具音乐味的录音载体,这种评价是否有其合理性?
李:应该不是。最好的模拟录音载体应该是磁带,那种专业用的1.25cm(0.5英寸)、2.5cm(1英寸)的磁带。但是那种磁带不可能普及,太过昂贵。另外,磁带也有很多弊病,不太好保存,它会随着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随时都在变,比如叠印、消磁什么的,要长久保持一种好的状态很难。
于:应该说,L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说那个唱头和唱臂吧,我曾经花了几个半天的时间才把它们调到基本满意,可听了十几二十几张片子后,那个状态又不对了,于是,重新又调,调来调去,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好好听片子里的音乐。另外,代价太大,听一次少一次,那片子的声音是一次不如一次,麻烦!至于声音,LP的中高音不错,有味道,低音全然不行,无力,动态也小。

记:对于音响器材的主观听音评价,尽管有相关的主观听音评价的规范和术语,但是,还是做不到相对“客观”,致使发烧友们对同一件器材的评价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在此,很想听听二位专家的意见。
于:因为是主观听音评价,所以也就不可能客观。但是,这件事情如果完全没有一个客观参照标准也很麻烦,岂不是谁说的都对。这不同于穿衣戴帽,只要在法律与道德的允许下可以随心所欲,甚至可以不穿衣服,因为这是人的权利。音响器材不同,音响器材只是个工具,它是用来重播声音的,准确的再现声音是其唯一的选择。在这方面还是应该确立一个参考点,这个参考点就是真声人用来感受外界信息的生理系统很复杂,这是先天的。作为后天的,涉及到人所接受过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训练,也跟一个人在阅历学识、审美,甚至风俗宗教等方面息息相关。尽管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在大的方面还是具有共性的,能达成共识的。所以,我们要求参与主观听音评价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听音经验。

李:人的耳朵是需要长期训练的,经过训练的耳朵应该能从声音中辨别出哪些是直达声和哪些是反射声。经过话简听人声是一回事,进到录音室听真实的人声又是一回事,你必须能分辨出经过话筒调音台它改变了哪些东西,然后才是决定用什么样手段去录,补哪些东西去掉哪些东西。发烧友对器材的主观听音评价的角度跟专业不太一样。既然说到规范,也就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标准,录音界对主观听音评价有一个规范,虽然不是很完善,但是大家基本上还是认可的。发烧友没有这个概念,他们也不太接受这个规范,但是规范这东西是基础。发烧友所要求的,有时是在规范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那高频到了哪儿哪儿了,中频又如何如何了,我个人认为这也没法规范吧?

记:监听系统在录音棚中的地位?它和家用音响系统有什么区别?发烧友们对此很感兴趣,《音响世界》杂志经常收到一些发烧友的来信,询问是选择一套有监听风格的还是选择一套很有音乐味的器材呢?
李:监听非常重要,重要到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录音的判断。监听所要求的就是声音准确,声音要正,各频段均衡,声染色小。它听上去声音就是“白”,怎么进去怎么出来。家用音响因为使用目地的不同,所以跟专业音响有很大的区别。发烧友要的那种声音是经过美化的,有染色的。发烧友总是希望自己的音响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欣赏性。还有就是,录不同的音乐对监听系统的要求也不一样,录流行音乐就要求监听系统有比较大的功率余量,这样那个鼓才不至被压缩,“咚咚”的很有劲,否则的话,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会产生假象。真正好的录音棚应该有多对监听喇叭,毕竟一对喇叭很难把所有类型的音乐都表现好,都反映得很全面。像YAMAHA NS-10这对喇叭,全世界的录音棚都在用它,但是它绝对不好听,可是它又没有什么毛病,用它做出来的东西到了别的喇叭上一般不会难听,至少不会在哪个方面有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喇叭作为家用就不太合适。
于:监听系统要的是准确,声音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太出格,它涉及到一个工业标准问题。而家用音响基本上可以按自己的审美爱好去选择,你没办法强制地去要求他们按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择。HI-END这个词应该改一下词性,改成形容词,如果是名词,那这器材必须是天下无敌才行。再说,最高最好是不存在的,否则,我们人类还努力什么,已经到头了。最近几年世界上似乎有这么一种趋势,也就是许多专业监听风格的音响进入家庭,而且获得了发烧友的认可。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的数字音源在动态范围、频响等方面对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专业监听音响在此方面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二是发烧友对音响的客观认识以及需求有所改变,希望音响系统的表现力更为全面,不只是听听弦乐人声。
李:我觉着发烧友把监听喇叭搬回家,是对的,一定程度上说,发烧友理智了,走向了听真声听正声的路子,并不是听染色很重的那种声音。我家里也用dynauaio的音箱,但是我还是觉得它的声音太漂亮了一点,如果拿它去做监听,我还是不太乐意。






记:你们如何看待真实的声音和带有一点声染色的声音?
于:声染色对于音响来讲是一个贬义词,包括那些“美丽的染色”。如果声音或者诸如视觉之类的什么东西被染色,那么,你还能看清楚它的本来面目吗?音响还声系统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忠实的还原,没有个性,没有器材的自我。而不是去创造一种声音,这一点,与录音不太一样。录音,特别是流行音乐录音,声音创作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非常遗憾,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音响器材都还做不到没有声染色。零失真零染色只是我们未来追逐的目标。不知为什么,有时我心里总念叨哈姆雷特的那句“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真的,为什么要替自己再造张?
李:对于真实声音还是染色的声音这个问题,从录音的角度讲,我是很坚持真实声音的,不要染色的声音。最真实,最自然,最纯美的,就是我要的声音。实际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声音这样一句简单的话,经历的过程是很漫长的,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技术的、艺术的,不断地去认识,去完善,最终才能很好地去把握它们。
于:小沛对于录音的有些观念,在这些年里还是有比较大的改变。你是不是认为已经被接受的大众审美有它的合理性?还是别的什么因素?
李:转变确实是很大。有些东西连我自己已也意识不到应该说,以前我不太接受专业以外的那些东西,通过发烧唱片录音,逐渐接触了一些发烧圈里的事情,发烧友对声音的要求也让我想过,他们所要的那些东西,有些实际上是对声音更高的至善至美的要求,尽管有些东西很难在同一个录音里达到,但是还是很有启发。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在观念上审美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比以前更完善,更成体系。应该说这些变化的外因,·是近些年比较多的接触了一些新观念和新技术,当然也包括发烧这事,内因则是自己对几十年录音工作的沉淀总结。
于:从专业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发烧称为“界外文化”,非专业化、非规范化的文化。如果本着“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的原则,这种文化现象应该引起专业界的重视。这其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从技术的角度去剖析,这样才能跟市场联系得更紧密。

记:很多人都问,唱片录音能不能与现场声做比较?
李:不能。因为现场的那种声音是全息的,它来自四面八方,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林林总总构成了一个很丰富的声场。录音只能把这里面最主要的,最精髓的东西尽可能地记录下来。
于:我认为,这种比较必须是“计权”的。首先,你必须知道这张唱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用什么器材录制的,然后减去这些因素,这应该是相对的绝对比较。但是这种比较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另外,采用不同的录音方式录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像多话筒录音,声场、乐器音量的比例都变了,也没办法比。比较接近现场声的是用两个话筒录的东西。但是,话筒不同于耳朵,一个是振膜一个是耳神经,一个可以做到线性而另一个非线性。事实上,录音就是在拿线性的器材往非线性的耳朵上靠,尽量接近我们听到的原声。记得录《响韵》的时候,我跟《音响世界》杂志吕主编,还有中央广播少年合唱团的那帮孩子们在中央电视台门口等候的那一刻,吕主编就跟那帮孩子们说:你们唱一个。于是,孩子们就唱了。我记得,吕主编让那丰富优美的声音给感动得两眼发亮,兴奋之极。后来,唱片出来了,吕主编给我打电话,尽管他对录音及制作能予理解,但仍对那童声合唱的声音表示了失望毕竟孩子们的声音太美了。其实,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人声的合唱很难录,特别是人声那种丰富的谐音,录音很难把它捕捉到,除非有那种混响时间很长的教堂之类的场所。如果你加上人工混响,马上就会感到不自然,假!真实声音在演唱一个合声时,比如说纯五度吧,你听到的一定不是1和5两个音,而是它们的谐音,如果还有别的合声,这些谐音还会与别的合声再次产生谐音,互相作用,非常丰富。如果再加上建筑声学的特性,真的,复杂大了。就跟小沛说的:记录不下来。当然,我们这是实事求是地说,要求也高,毕竟《响韵》在发烧圈内名望极高。

记:我们谈了很多,那么应该怎样去搭配一套音响才好?
于:第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花冤枉钱。整套器材的档次要基本上相配,如果你整套器材花了5万块钱,结果,CD就用了两万,那么,这两万元CD的优势肯定发挥不出来。事实上,好的搭配就是使器材的各种指标能够匹配。放大器和音箱的搭配最为重要,因为,在这个“接口“上会有很多问题,如放大器的频响、输出内阻、功率、转换速率、电流驱动能力,等等。而音箱呢,又有效率、阻抗曲线、音色倾向等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放在一起听一下,放播各类型的音乐,看看动态、分析力、音色、高中低音的均衡度有没问题

记:家用音响系统有一个搭配问题,专业录音设备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李:专业录音设备的搭配较之家用音响要严谨得多,可以说,个方案的确定是要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后才确定方案。专业系统的搭配应该说是个系统工程,它不能按着你的个人喜好去配。录音棚是一个公共场所,它要求的是一个大家的标准,国家的标准。



记:请你们用最简洁的话对发烧友讲几句你们最想说的。
于:一套器材搭配好以后,好好听音乐吧,音乐可以给你很多很多。
李:热情投入,理性发烧。












关于墨龙声学:
北京墨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端影音产品贸易公司,其宗旨是将最专业和最经典的产品带给业界和用户。
中、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总代理:英国MJ Acoustics产品、Dynaudio Acoustics专业监听系统
http://www.munroaudio.com/
https://acousence.cn/
欢迎各地经销商加盟合作!
联系电话:010-60152166。我们微信号:MunroAcoustics。
MJ Acoustics北京试听体验:
家电论坛北京体验中心:北京丰台区丰仪南路1号院10幢1层111号家电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30 19:36 , Processed in 0.05352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