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好要發的文
[评论]Beyerdynamic T1前言:
我想大多数有意愿购买万元rmb等级以上耳机的迷儿们,或多或少会经历一番挣扎
除去因为限量而水涨船高的几个例子不谈,这价位带或多或少是动圈耳机的一个新地平线
这些耳机最直接的竞争者并不是静电耳机系统,而是一些中阶价位带,有一定品质的书架喇叭
当然一定会有人反驳:耳机喇叭没有可比性。然而就像会想让人投入数万rmb购买的重型机车,这类产品本身就要有些独特的魅力才行。而讲清楚这些,这是本文的主要工作
的确,再高价位的耳机,都无法给予切实的物理性冲击力,也没有那种充塞整个房间的虚像体验,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喇叭系统也很难给出像耳机系统那种独特的描写力与.....难以言喻的活生逼真感
耳机聆听自身是一种Acquired taste,我想"烧"到一定程度的耳机迷们,或多或少能意识到这点:那就是像葡萄酒,乳酪这类嗜好品,不喜欢的人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趣味,喜欢的人可能几天没接触就浑身不对劲
耳机是新世纪的鸦片──出自国外讨论区某个老兄的发言,虽然未免有过于乐观的感觉,倒是个入木三分的形容
体例:
在评论本文中,我希望尽可能的不去交代run-in时一些琐碎的变化,或者各种具体的搭配调音等等,直接切入本题,谈谈T1这耳机的一些特性与可能采取的操作──我觉得这样更加"有用",或者说更有建设性
毕竟想要搭出真正符合自己风格的耳机系统,自行努力是少不了的
在描述过程中,难免会跟其他耳机比较,主观是难免的,我只能尽量交代清楚自己的喜好
我个人很不喜欢那种 在"某某"唱片 听到 "某某" 就是"对"了 这样的评论手法,想来想去,打算采取stereo sound诸公那样的"艺术评论",再尝试对过于抽象的用语说明清楚,算是没办法的办法吧
正文:
在网路上跟人讨论T1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
T1对我而言,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以DT880/DT990'05为代表的Beyerdynamic家用风格
而那跟大众的印象似乎是两回事,而在这种普遍认知下,造成T1是横空上市,风格大转向一样的感觉。或者这么说吧,880'05和990'05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这点*1,连带的也影响了T1
回到T1本身来谈:与充满未来感的HD800相比,T1的外型像是换汤不换药,而所谓的"Tesla technology"看起来也远远不如HD800的"动圈耳机最大振膜" 来得可靠,整个看起来就是跟风一样顺势推出的产品,套句流行语:没问题吗?
不要紧的,没有问题
与越来越趋近障板(baffle)概念,越来越扁的Sennisher和AKG众旗舰耳机相比,Beyerdynamic仍然始终如一的固守箱体(cabinet)形式
或者这么说吧,比起Sennisher的open-aire或AKG的open-back,更接近vented box 一样的概念,用耳机迷熟悉的话语,就是"半"开放式结构
在保障振膜制动力的同时,外壳谐振造成的染色,或者一般说的"箱音"是此类结构难以克服的原罪。这方面DT990'05已经处理的相当让人信服了,拥有和HD800相抗衡的透明度与消失无踪的能力,然而中低频和低频的交界处或多或少有着难以言喻的轻微模糊感,似乎是阻尼能力先天有些缺陷也不一定
看到T1的裸照时或多或少让我吓了一跳,腔体内居然没有任何阻尼物,Beyerdynamic对自己发展的新单体这么有自信吗?
就我所知,Denon的D5000/D7000也是腔体无阻尼设计,然而一方面设计难度终究有差距,另一方面从head-fi流行的mod来看,可以说舆论大大背离了Denon原先的预期也不一定,此是后话
新型磁路的亮点,比起1T的数字,我想从内磁式结构变成外磁式结构的更动更为关键,Beyerdynamic对磁路一向很有一套想法,从DT911的三磁铁磁路,到现在的外磁式结构──这不能套用一般廉价喇叭内磁式比较好,外磁式比较差的印象,而是类似近年一些新型高音单体磁束分布平均化的设计,磁路结构的改进看似很基本,很普通,但也是最难着力的点之一,要类比的话,那就像是赛车的引擎,或者人的心脏
关于新型振膜的资料其实不太多,然而以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如果说T1的风格和前辈有不同的地方,大抵是受这部分所主导。似乎是与HD800"环状辐射器"的发展方向唱反调一样,从几张示意图来看,T1的新型振膜造型反而越来越接近严格意义的软半球型式,或者这可以视为Beyerdynamic工程师对HD800的回答吧?,而连带的对偏置单体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2
接下来我想该切入正题了,谈谈T1的声音
以声音的质地而言,大抵上偏灵敏、明快,呈现一种轻质的走向,并没有欠缺密度或重量感,相反的,T1有着以耳机标准而言,很神奇的中低频/低频
一方面有着高速度与下潜,一方面有着难以言喻的强烈制动力,特别是后者,我想这应该是新型磁路的功劳,让声音的整个存在感整个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我想如何洽当的去运用这股制动力,是提升整个系统层次的关键
中频相当的干净,虽然还没有到HD800那样纯的地步,然而也已经是一流水准,Beyerdynamic家特有的,乡愁一样的浓郁感觉比DT990减轻一截
这种浓密、浓郁感和铁三角木壳耳机其实很接近,或者这么说吧,希望达成的境界类似,以电视的画质来类比的话,可以说Beyerdynamic和铁三角都希望追求"总天然色"那样的境界,或者更高的色彩饱和度也不一定,失控造成的染色、溢色应该不在原厂的意图内,不过善加利用这种"失控"的话,也许能营造出另外一种很erotic 很挑逗的声音吧?我想......
和前述的浓密感觉相对比,T1在中频的呈现方式反而是较为直接不矫饰(raw)的,就这点而言,和HD800大异其趣,甚至比DT990还要更直接一些,很接近我印象中的K702:直率、充满张力,如果要说最大的不同点,大概就在于声音的细致程度吧?
细致和直接或多或少是有点互相矛盾的特性,然而T1的中频正兼具了这两端
中高频到高频这段算是T1比较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不是不好的意思,而是相反,表现优异到近乎教科书等级的模范表现,没有像HD800那样华丽夸张的空气感与光泽,而是......比较像真的
最直接的感想是虽然延伸保守,可是常见压缩,或者缩缸一样的情形被很好的克服了,
这样强悍而不失细腻的高频初听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当听高品质的爵士乐现场演奏时,钢刷和钹一出来,你就知道好在哪里了
如果要从整个频段去谈T1这耳机的破绽,或者最容易失控的地方,相信是在中高频
似乎牵涉到整个耳机系统的熟化与磨合问题,这部分呈现一种不太稳定,或者有条件稳定的状态,以run-in到现阶段的状态而言
T1的中高频有点接近一些陶瓷振膜中音给人的印象:透明、灵敏、快速,清甜,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流于瘦弱、刺耳,吵杂;又或者是另一个极端:后退,染色严重,所幸T1的中高频量感把握的很好,不会太突出,也不会太后退,减低了不少搭配上的难度
就耳机能营造的立体感觉而言,与扩散开来,"星罗棋布"的HD800相较,T1更偏向一眼望过去,"森然罗列"的感觉。远近感觉可以透过调整配戴作一定程度的微调,不过影响规模感的根本关键,可能是在于耳扩是如何去控制低频段的吧?
以我个人的主观而言,觉得T1在立体感的成就是在HD800之上,更接近实际状况一点*3
在微动态和动态方面,T1的成就要记上一笔,一方面演奏中各式各样精细的力度变化被很好的捕捉了,使得声音听起来更逼真。动态范围也拉开了,一定音量以下也不会丢掉该有的动态对比,也许是托高效率的福吧?虽然这问题其实或多或少不是那么受大多数耳机迷注意*4..
较为通盘的去概括,这耳机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其实正是综合了上述各要素后的强烈存在感,或者设计师的主张那样的东西 (如果有的话)
没有模糊或迟疑的地方,S/N比高,"如实地" 重放出来,然而又不是平铺直述的欠缺美感,而是其存在正是一种美感的具体化
独一无二的,孤高的,像是要排开一切,奋力向前般的存在
前面说过990'05有种乡愁般的浓密感,T1在继承这种浓密感的同时,也将其提升到另一个高度上,那不只是 "多美",或 "多好听" 的问题,而是 "多像真的" 的问题
往后的耳机聆听会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我不禁有点迷惘了.....
最后来谈谈搭配
实际情况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 "难推"、 "耳扩不够力" "信息量不足" "非数十万元前端喂不饱",而是耳扩控制方式出错,使错力的问题,甚至一定程度是磨合的问题
大抵上T1对电压的需求比HD800高一些,但是不是饿到非得要超大型规模耳扩才能推好的地步,相反的,实际上需求的功率只有一点点
问题是卡在质,输出要更加精纯灵敏,前端粗糙或生硬不自然的地方会被更凸显出来
我个人认为理想上应该是用类似Jeff Rowland那样小型、构成简洁 (不等于线路架构简单),电源处理干净良好,讯噪比优秀的晶体耳扩去推,然而市面上似乎不时兴做这样的耳扩 (苦笑)
退而求其次,也许单端管机会是个好选择也不一定......
*1 关于DT990'05,我推荐找本坛 "沉迷"兄 的评论来看,他写得比我有系统很多....
*2 HD800是要模拟声音进入耳道时,因为耳廓造成的各频段轻微的不同步,T1是要尽量将单体正对耳道,以尽量抵消耳廓反射造成的频率突出/凹陷 (接近HD59X系统的概念)
*3 当然HD800的爽度绝对比较高 (笑)
*4 看看近年的平板耳机风潮就知道了.....大多数耳机迷其实是往"越听越大声"的方向发展,器材也往大舰巨炮的方向发展,毒舌一点去讲,这或多或少是一种下意识寻求补偿的举动 沙发伐 呵呵
中肯的描述 感觉说的很多,但不得要领 支持原创,进来学习下 :lol 或多或少有詞拙的感覺
主要是因為對照組實在不太多,除了我跟朋友借了好幾次的HD800
以前認真玩過的耳機:HD650、DT990、K702 都差了一個級距,很難去比較什麼
這算是業餘評論最大的限制所在吧 进来学习 作为同样价位的hd800抛开声音,做工和佩戴已经超过t1。 原帖由 qianqian 于 2011-2-11 22:2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作为同样价位的hd800抛开声音,做工和佩戴已经超过t1。
做工的話,我個人覺得半斤八兩
也許是兩間廠商都還欠缺做過這麼高檔動圈耳機的經驗,坦白講,比不上日本人
或者這麼說吧,想要在這價位帶去追求想像中德國製造的完美高品質,或多或少有點不切實際
配戴基本上無懸念,那是一開始決定結構就注定的 少见的精彩听感! 原帖由 donthuang 于 2011-2-11 23:03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做工的話,我個人覺得半斤八兩
也許是兩間廠商都還欠缺做過這麼高檔動圈耳機的經驗,坦白講,比不上日本人
或者這麼說吧,想要在這價位帶去追求想像中德國製造的完美高品質,或多或少有點不切實際
配戴基 ...
LZ 聊远了,我的意思是仅仅800和t1之间对比。不和美轮美奂的日货比肩。 圆窗
先顶再看:lol 那我會說T1的作工比較好
大概是得益於相對單純的結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