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ARK MX,听听我的看法
ARK MX从三月底订购到四月底到货,我等了一个多月,可能是MOD版本的原因吧,所以晚了一些。我从去年关注ARK MX这个产品到现在,苦等多时之后终于拥有了他,这种销售方式是不是学苹果饥渴销售的方法?呵呵,在这里臆测一下!MOD版本订购也是有原因的,热点音频作为设计师,了解设计线路,对于MOD能够更加精确的下手,热点音频自己测量Jitter失真也由普通版本的300多PS下降到MOD版本的60多PS,数据上提升明显,体现在听感上面的的提升有很多烧友已经说过很多了,对于产品新出后就提供MOD的服务,争议较大,但是我认为情有可原,毕竟成本限制比较大,在交流过程中感觉热点音频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就是老爱卖关子,让我等人心里痒痒非常难受!在此提出严正交涉!),在点总在MOD说明帖里面也有介绍,以上一些争议点不多赘述,不是今天的重点。否则又会成为所谓的焦点炒作!
选择ARK我并不后悔,谈谈我的个人观点。选择他并不是因为他可以“秒”了XXX,或者说对其的吹捧或者侮辱嘲笑,而是其设计的理念和其领先的异步技术吸引了我。首先谈谈设计方面的思考,和热点音频大量交流,也对于MX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什么是录音,什么是真正的还原,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靓声?热点在http://www.erji.net/read.php?tid=562385 里面有多阐述,我赞成大部分观点。HIFI无非是追求更少的失真和更真实的还原,本身的暖和厚生无非是讨好耳朵的失真。追求更小的失真才是HIFI的王道!但是绝对的还原不存在,有没有想过现在的女声碟有多少音染么?曾经的莎拉布莱曼,在我听过其现场演唱会之后,就被我打入了冷宫。这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美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艺术的扭曲。评判不关数据,在于大众的潮流,曾几何时,我通过调节EQ让耳机更刺激,曾几何时,希望低音(当时这么称呼)越猛越好,这就是所谓的音染,而热点音频广院优秀才子,设计出了风格直白的机器(一会谈谈我认为的优点和缺点),风格和我对于音频的理解不谋而合,第一点就占了上风,从设计师的性格和对声音的理解(感觉热点某些时候有些急,比如MOD的事情)中就可以体会出这个解码器的设计大致风格(ARK个人感觉有些冲),毕竟机器是一件艺术品,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想法。
呵呵,扯远了!我还关注热点一些以前的作品,技术过硬,对于声音的理解和我相似。并且在电路设计上面追求简洁,不堆料,完美,从线路上面考虑的更多。这也是令我十分欣赏的!大多数DIY的局限性在于电路设计上,开一个板显然比换元器件的打磨更困难,更多DIY是把更换元器件,而ARK MX里面清一色的尼康尼和Wima,大量的贴片和固态电容,并没有更多地堆料,把有限的成本放在了设计线路上面,留给升级的空间给DIYer,后来事实证明这个线路的优越性和具有极大的潜力,ARK在我心中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至于后来的秒杀QB9和DAC2争高下,个人不感兴趣,看看也罢!
再谈其技术含量,定制的板载缓存芯片没有办法DIY,异步USB的驱动的制作需要吃透USB传输协议,这也是对于DIY来说的两座大山,http://www.erji.net/read.php?tid=985840 中我在几个月前回顾了一下自己的DIY之路,解码器也DIY过,但是DIY解码器的声音无法和设计优良的厂机媲美,至于USB的异步的定义,不想扯。但是支持192KHZ 24BIT的机器必须支持2.0USB传输协议,这个也能算个领先点,USB1.1至多96KHZ 24BIT即使码率的支持并不合音质划等号,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也是一个技术优势。驱动的不断升级也是提升音质的一个方法,而采用公版的Windows usb 驱动也有其局限性。但是自己写的驱动在稳定性上面也是一个劣势,不成熟的驱动让人头疼!总体来说ark的驱动只能说一般般,还有一些致命的bug等着去修复,不能把别人也不能自适应码率作为借口,即使有内核冲突,也应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缺点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让人很不舒服。这个以后务必解决。总体来说MX的技术含量是有目共睹的,非DIY可做,所以掏钱投降!
再者当时对于购买CD机还是PC解码器我还是犹豫过的,就像热点说的,任何物理存储介质总有被淘汰的一天,CD是不是没落了?我对此的观点是CD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PC解码器最终会战胜这种存储方式,至少市场是这样的,但是就跟LP黑胶一样,CD会成为经典的器材成为一种收藏,但是说CD要比PC解码器优越,我也只能一笑了之!我只能这样说,理论来说多一个存储介质只会增加损失信息的危险,而不会额外多出来细节,我的老师(后面有介绍)给我解释了一下录音,他录音的时候会有两个版本,顶级的模拟录音和顶级的数字录音48KHZ 24BIT的采样率(老师录音的年代),而经过转录的CD已经是数字存储方式,不是黑胶的模拟形式,经过CD只有可能误码,而不可能拥有更多的细节也是这个道理。而PC解码器不如CD更多的是电脑其自身的内部干绕和不对音频的优化甚至恶劣的供电,还有一些电脑对于USB口屏蔽的不足对于解码器的污染,也就是为什么USB线对于系统的提升。如果折腾好PC解码器并不比CD简单,有可能更加复杂,因为变量太多,而CD是一个机器为音频全心投入,CD优于PC的结论也就出来了。但是,顶级的器材我相信,解码器从理论角度来说更加优异,也毋庸置疑。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玩单反的烧到一定境界还是回归胶片机,胶片的大小也不局限于35MM大小,但是初级入门一定是从数码卡片入门,CD和PC属于同一个时代,物理存储介质不同,而LP则属于另外一个境界了!
再说说其开声的表现,听感语言无法精确表达,但是尽可能说一些吧!在说之前,引出除了我,第二个主角福州的李老师,我个人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军电)上学,五一去了福建同学的老家福州旅游,顺便拜访了李老师。之前我们在网上认识,有关于A1耳放的讨论等,感觉老师很不错,人好,并且懂技术,更可贵的是对于声音的理解,我也十分赞同。有幸拜访,实乃幸运之极!插入一些拜访的情节,这时候ARK我李老师和他太太还有我的福州同学,我问了许多我不懂的问题,也明白了很多,具体内容太多不详述,不过坚定了学习知识的信念。不懂知识,一知半解,只有被忽悠的份!老师那里收藏了一房间多的电容,整齐地码在3米多高的货架上,看得我口水直流,本着对于发烧的热爱,即使岁月也成为不了代沟,聊了半天,相谈甚欢,走之后感到意犹未尽,只恨时间少!老师以前在广播电台工作,参与了大量的录音和回放工作,精通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作为工程师,参与了许多设计和研讨,我们这种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对于录音师来讲,对于回放器材的调音和对于声音的认识一定是高于常人的。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花了一些时间听了ARK。安装好驱动和FOOBAR,由于老师的电脑本来就非常干净,速度非常快,所以没有进行更多的优化,迫不及待的上机试听。ONIX功放+早期SONY监听音箱,老师解释是这套专门监听音源用,功放和音响是直白监听风格,很少的音染能够更好的判断前段的水平。即使没有煲机,也能听出一个大致风格。如果煲机能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那机器必定是有问题的不成熟的。
还要补充一点,对于供电和线材的选择,老师则是并不有什么追求,机线+托线板,更没有角钉。RCA线更是有意思,用的是三联AV线(黄红白,买VCD送的),这种线材屏蔽都可能有问题,并且细细的线径看得让我寒酸,但是传输音频是绝对够粗的,不过我这里说一下我们只是粗听,对器材有一个了解,对于大致风格有一个体会,而且好的器材在合格的线材上面应该出现合格的声音。至于对电的敏感程度,任何好的器材应该在任何恶劣条件下工作,不是么?不能因为供电差和好而让声音有天地之别,这也是误区。好的器材应该对于供电应该不那么敏感才对。这或许也是对于器材的一个评判标准吧!另外附一个小的检验手段,来检测这个机器对于电是否合格的处理,可以把一个大电容充满电,然后把导线绕着输入电源的机线绕几圈,再把正负极对着导线,使导线短时间里面过大电流,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来,其实就是制造一个磁场,而电生磁,磁生电,造成输入电流的不稳定,从而检测机器对于电源的合格程度。而如果是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产生的不稳定和失真,真的不是一台好机器,至少电源不合格!产品存在缺陷。但这个问题ARK表现的不错,没有产生明显的失真,可能和其输入的隔直板以及MOD版本的好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又说远了,分享一下听感,个人观点。
第一首《加州旅馆》192KHZ 24BIT版本,首先是foobar崩溃,实在感觉切换码率不爽,再一次抱怨。切换对码率以后,开场白还算不错,低频有力,高频延伸不错。可是悲剧的是人声,人声呈现的是失真状态,不知道是录音有问题还是版本有问题还是刚刚开机器材有问题。反正马上切掉更换曲目。
第二首《四季》德意志留声机111年版本,典型的小编制,小提琴的表现非常不错,高频的延展和动态到了一定的高度,不足的地方也显现出来了,数码味还是有,不够流畅,颗粒感比较强。听小编制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有些硬。但是并不是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继续换曲目试听。
第三首《贝九》德意志留声机111年版本,考验动态和大编制我的御用曲目,ARK的动态十分了得,可能是换了牛的缘故,丝毫不乱,而且高频细节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人声部分也是考核的重点,坛子上面有人说ARK冷薄,在我看来并不冷薄,即使是MOD版本,其展现的声底丝毫没有冷薄的感觉,不知是人云亦云还是一只半解还是根本没有听过,我个人观点就是既不冷又不薄!
第四首《维也纳童声合唱团》2CD特辑,童声的华丽在此尽显,这张不带更多音染的碟被ARK诠释得很好,但是还是这个感觉一个字“粗”!
第五首《魔笛》卡拉扬版本,曲目《夜后》这段花腔女高音的演绎考验着器材对于人声的把握能力,人声的爆发力。说到这个曲目,也非草台班子的破烂唱功能够演绎,花腔女高音要毕业得把这支曲目唱好。总体来说,女声已经非常接近原声了,没有带更多的音染,既不干也不暖,两个字“通透”,缺点和上面提到一样“颗粒感”比较强,每一声声嘶力竭的吼声中音符好似蹦出来,并不是流淌出来。
第六首《1812》飞利浦唱片公司发行,炮版的1812主要考验动态和解析已经大场面的控制能力,这张碟有着比较明显的底噪,而在低端中低端器材中并不明显,但是ARK能够诠释得底噪明显超过我以前用DIY解码器的水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ARK的高解析能力。高潮片段依然表现力不错,大动态收放自如,低频分析力也不错。问题依旧。
第七首《拉德斯基》1987年卡拉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录音版本,主要考验的内容和1812差不多,总体感觉和1812也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值得赞赏的是掌声雷动很逼真。现场感很强。
第八首《二泉映月》,瞎子阿炳的二泉的音乐让人称奇,主要测试内容是感情的表达,很明显ARK所表现的感情是正确的,味道也是对的,把那种悲壮苦闷都发泄在琴弦上面,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感情还是欠火候,味道显得不够高贵,总之贵气不足!
第九首《当狼爱上羊》,烧友莫笑,纯粹是听着玩的,听着听着我和老师都笑了!怎两个字“快乐”了得!
第十首《My heart will go on》这首明显带着音染的曲目曾经迷倒了很多人,成为传世经典,这首曲目节奏不快,但是考验的是动态和节奏线条的清晰程度,很明显ARK那清单的声底和大动态的优势在这里体现得很明显,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变,“粗”!
十首曲目过罢,对于ARK有着一个更为细致的了解,简要总结一下,ARK的优势在于清晰地线条,良好的解析分析能力,大动态的充分驱动和清晰地思路,中性的声音,不厚不薄的声底,对于一个国产解码器来说有着如此之高的性价比实属不易!然而ARK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在声音上还是有着自身的缺陷,使之不可能和DAC2之类的高端解码器站或者CD机在同一平台。感情少了一些,硬冲了一些,颗粒感强了一些,这都是PC解码器的常见问题,只是用了异步技术的ARK比那些外置的中低端声卡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MDAC5没有听过不敢妄加评论,但是相比于自适应U口的DA11 DAC1U来说,ARK在相同U口情况下胜过前面两者。但是作为仅有USB的机器,其局限性也在这里,当然不能够跟前两者相提并论,QB9是一个标杆,可惜没有听过。天龙2000AE听得比较多,我个人不喜欢天龙慢节奏和略感糊闷的感觉,也可能是我个人性格使然,我喜欢ARK的声音风格,但是这个声音远远不够。素质到达一定的高度风格和对于音乐的理解作为挑选器材的主要依据,但是素质是基本的,ARK够格了,但是声音上的差距只能依靠技术来解决。这时候李老师给力了!他帮助我全程MOD ARK等于在热点的基础上又MOD了一次,主要动作为更换元器件调整搭配,和热点的工作不重复!在这个具有极大潜力的线路上面做完善。用更为恰当和发烧的元器件让这个芯片IC发挥最大的效率以及模拟输出有着更好的感染力以及解决粗硬的问题,线路上面无法更改,只能在元器件上面多动脑筋!李老师做了全部的工作,而我虽然有一些DIY的经验,但是ARK的高难度的电路和搭配难倒了我!我只有把过程记录下来,也给各位烧友一个参考!希望能够引发更加深度的思考,引起大家对于发烧真谛和技术的讨论!
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ARK吧!外壳铝合金工艺还不错,还算整洁大方,就是那个圆圆的鼻子显得十分多余,是一个开关而不是一个电位器的旋钮,当然旋钮开关的稳定性显然不如传统开关,但从美观的角度来看,这个设计还是不错的!背板拉丝也比较细致,整个机壳做工还不错,看上去也是费了一番心思,外观绝不山寨。光鲜的外表显然是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胃口的拆开看里面的走线用料才是重中之重!
ARK旋开螺丝拆机,两块板,大板和电源处理两块板,先说电源处理的小板,采用二极管压降的性质隔去市电的支流,这个两点在于隔去了直流电能够让环牛更好的工作,直流进入环牛对于音质影响极大,顺便提一下,DCS954采用防涌浪和隔直的电源处理,不知道热点是不是得到了DCS954的灵感,而防涌浪则是专业产品的必备,让机器在恶劣的用电环境下照样发挥正常!不过市电里面不含直流那就不叫市电了,隔直的线路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发烧机器里面很多都见不到电源的处理单元,所以显得电处格外重要。但是对于一个高端机器来讲,电源的纯净是必须的,电源的处理是必要的!
再说说MOD版本的牛,这也可能是MOD里面高成本的器件,体积明显要大于正式版,而具热点说这个进口牛定制批发价格在350元左右,成本不低,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老师拆机以后找到了这个变压器的屏蔽地线,这个也是那些中低端变呀器所没有的,甚至一些高端的变压器比如箭猪也不是个个都有,而这个变压器的素质明显高于普通那些常见的箭猪变压器,国产定制也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有了好牛,功率更大,底气更足,驱动力更强!
大板则是主要分两块,数字输入解码和模拟放大输出,左右两部分,保持了恰当的距离。电容的分布也很美观,我个人之所以不敢自己动手的原因是数字电路部分很明显集成度非常高,多层板,比较脆弱,我那并不丰富的经验可能会把整块板报废!这个不但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而电容的搭配也存在经验的问题,极品电容搭配不好会把解码器或者放大器变成冰冷的板砖,并不是越贵越奢侈越好,合理的好声才是重要的。
这里插一段老师和我讨论的一些东西,关于线材和脚钉的一些个人观点和我老师的个人观点,线材的指标无非就是阻抗分布电容还有就是其屏蔽的性能。阻抗和分布电容越小越好,而屏蔽则是越严密越好,阻抗决定信号衰减程度,而分布电容决定了信噪比,屏蔽程度决定了有没有其他的信号干扰,没有屏蔽的结果可能就是信号线变成长长的天线,接受无线电信号。又回到最前面的那一贴上面,线材不可能增加信息量,只会减少信息量,玩的是失真,在某几个频段上面衰减,这个也就是其技术含量,显得耐听,音乐味,厚声暖声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加味精,高档线材的提升性价比一定是远远低于器材的升级,但不能说没有提升,只不过没有那么大,而且性价比比较低罢了!而作为DIY高手来说可能换一个电容或者更改一下电路的成本要远低于换一根线而获得那种系统所需要弥补的声音,而效果能够更好。至于脚钉的理论也是如此,减小谐振,减小共振,减小任何的震动都能给器材带来提升,但是性价比比较低不如换器材或者换器件或者是换电路来得更实惠。系统的木桶原理是有其道理的,补足短板显然比补长长板来得更加实在。但是一切都需要技术和知识作为基础,多学多问,相信科学,一定能够在发烧路上少走弯路,少交学费从而玩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补充一点:我的ARK有一个硬伤,每次播放50秒以后会有30秒左右的自激,状态是失真的声音,但是从1分20秒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个问题了,初步判断可能是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温度的变化引起分布电容的变化导致自激点的不断变化,一方面说明ARK稳定性还是有些不足,另一方面说明ARK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使之成为一个成熟的品牌。申明一点:我可以接受这个硬伤,但是这个可能也是我的机器所独有的缺陷,其他用户问下来没有这个现象。这个机器打磨之前也就是没有自己动手之前也存在这个现象,动手磨改后依然存在这个现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个案可能隐藏着某些问题。希望今后改进。
扯到这里我们继续来看看ARK的做工和用料,清一色的WIMA和尼康尼的电容加上日本某品牌固态电容,输出运放贴片275属于暖色型,LM4562属于国半素质高的运放。这样的搭配看的出来是为了长期稳定供货,作为一个中档解码器这样的用料也是可以理解,但是作为追求极致的老师和我,显然永不满足!
上面那个图是海外版本MX+ 的机内照片,由热点提供,用料搭配差不多,但是线路上面少了一级耦合,贴片和分立元器件做了修改,性能也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可惜是海外版本,售价更高,我也无缘听到!不知道我的大磨版本的ARK MX MOD和ARK MX+声音怎么比!
显然遮掩搭配上面过于单一,而且不够发烧甚至有些不合理,热点对于元器件的选用比较“小气”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成本不可能用发烧件,其次最重要的是热点对于线路更加重视,更加从线路上面考虑好声,这其实也是设计师该做的,如何让一堆垃圾出好声非常体现水平,这也给我们MOD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但是自行的MOD很容易出现声音的偏差,而校声往往是HIFI里面最“值钱”的玩意!所谓玄机都在这个学问中,然而老师却不存在这样的困扰,录音师只要跟着感觉就能够把声音做成得更加完美,前提是对线路非常的多了解,而作为品牌机,不可能妄想找到电路图,这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后期的调整来MOD了。
说实话HIFI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永不放弃,精益求精的态度,老师备料就备了一周,要求细致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所有的电容全部按照原厂的容量和耐压来更换,直径要求和原厂的大致相同,甚至连电容的颜色都有要求,使搭配出来的PCB更为漂亮简洁,外表只是苛刻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内在。做过电路的朋友们都知道电解电容的误差一般在10%以上而离散度也是非常高的,市面上几乎没有听说电解电容配对的服务。老师却把电解电容也做了精度高达1%配对,为的就是更加准确的声场和定位,左右声道的平衡和精准,固态电容和薄膜电容的配对精度达到了0.1%,一样是红色的Wima电容,老师1000多只里面选了18只上板,这几天我焦急的等待,一开始很不理解,不就是上板么?哪有这么复杂!但是事实告诉我,做HIFI,做事,任何细节绝不能马虎,否则丁点的闪失造成不可弥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这里不多啰嗦了,介绍一下上板更换的电容。希望能够给一点启发!与大家分享。其实全部换掉了,多达80多颗电容。列表PM我
而至于用法我用图片给出。限于篇幅,对于线路和为什么这样用在这里省略一些,以后有空再与大家见面。
对于电容的了解比较多的朋友可能我就不再多言了,但对于了解的不多的朋友可能需要好好做做功课,这样的搭配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介绍一下我现在所拥有的器材。
耳放:TT990打磨版本, 黑嗓336打磨版本
解码器:ARK MX,HIFIDIY 1794套件升级版
耳机:HD650,K702,ER4S
线材:RCA定制,GIGA信号线,DIY电源线,天歌发烧USB线,HD650,K702,DIY升级线两条。
耳放是TT990,李老师推荐的电容,我自己打磨,原机未更换的器件也要优于原机TT990。和黑嗓336,此款336更换了6080雷神管,而线材是RCA线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028852 有介绍,好处在于基本没有染色,信号损失极小,屏蔽非常好!GIGA看上去山寨感十足,但是感觉非常不错!而电源线则是DIY,线径够粗,分布电容和阻抗足够小。DIY HD650升级线是4单晶银和2单晶铜混编,HD702 是2单晶银和4单晶铜混编,提高了两个耳机对于各种音乐的适应程度,在不改变风格的情况下,素质提升明显,这些高性价比的方案将被用于测试,还有对比的是我以前自己做的1794解码器,也就是可能即将被“秒杀”之物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具体的AB以后再进行需要大量的器材,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聚一聚分享一下!老师仔细听过以后打磨的版本和飞利浦LHH700 CD机在一个水平上面,但是ARK的稳定性显然比飞利浦有不少的差距。USB线有ARK提供的机线和天歌的DIY发烧USB线。
我的个人音频角落,专门找了一台可靠的老电脑做音频,行业用机,USB口稳定可靠,XP系统做了专门的优化,虽然有些年代,但是放放音乐也是绰绰有余的!
听感汇报,主要以TT990 作为放大器,336纯听听味道,素质一般,但是TT990MOD版本素质了得。作为主力器材。
在自己的空间,重听上面在老师那里听的十首歌,独享音乐的同时,发现以前的听音习惯有多差,ARK口味经过打磨以后发冲发愣硬颗粒化有了很大的改善,话说吃信号的电容对于声音影响巨大。但是素质依然很高,更加精准的定位和清晰的结像也和精确的配对不无关系。ARK此番调校,已经有了高档台机CD的感觉,PC-HIFI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没有PK过QB9 DAC2之类高档机器,但是就我听过2000AE来说,对比ARK,2000AE原来感情上的优势已经没有了,素质上面更是略逊一筹,至于CD机那漆黑的背景ARK在优化过的专属音频电脑上面已经接近了。对比我曾经的DIY制品,ARK把它打得找不到北,这个可以称为秒杀。只能对比这么多了,其他的一些器材听感有些记不清了,也不能胡说。
最后的总结:这篇长篇大论朋友们如果能够仔细听我絮絮叨叨这么多也属耐心非常好,没有细看的朋友也可以看看照片,也是一种快速浏览的方法。感谢李老师,感谢给我帮助的各位朋友。还是提一句ARK MX磨改提升明显,有了质的飞跃!我发烧这些时间来,网络论坛和朋友老师对我的帮助非常之大,作为设计师的热点也给我热情的帮助,能够为我指点迷津。但是我仍然想说的是,仍然有很多人眼里只有利益二字,对于器材的评价既不客观又不冷静,导致环境的恶劣。有些时候,我很茫然,很多人在谈论保险丝,脚钉避震这些问题,然而这些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么?还有一类就是连器材做什么用就购买器材,一知半解,钱也是钱,任何的浪费都是一种犯罪。而一些所谓X总,要么技术达人却是木耳,要么有一只金耳朵却在技术上面不过关。作为小烧,我诚心诚意用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这个爱好当中来,也希望能够对此有更多的了解,成为终身的爱好!而当我看到对喷对骂,枪文,欺骗这些行为的时候,我真的很不好受!所以我感谢李老师给我科学知识,给我走入发烧殿堂的金钥匙。最后再一次谢谢看完全篇文章的朋友!
全文完。期待续集。
[ 本帖最后由 Carlgzc 于 2011-5-28 18:57 编辑 ] 稍等一下。在重新编辑! 拜托LZ排一下版,看晕了:L 用鼠标滚轮往下拨,感觉就像骇客帝国一样 比勃总发的还晕:lol :lol 图片啥的都不见了,不给力! 这里上传照片数量非常有限 可以到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052665&fpage=0&toread=&page=3 里看一下。实在抱歉! 分段发会好看很多 阅~ 这篇文章可以的。
很久没看到这么强的文章了。
支持LZ! :lol 期待LZ普及电容技术 我最感兴趣的是那本书和那个杯子…………:L :L
让我想起了某视频,虽然可能并不是那个意思 实在是头晕,没看完:L
看了梨花体还是有好处的 MOD帝是王道啊,数据给我没有用啊,耳朵收货啊,事实证明,MX是很强悍,不过,线材搭配,要有些“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