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
以下属于“杂文”性质,是刚写的一篇漫谈式的随想。全文首发在自己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draz.html发烧多年之后,我渐渐发觉自己对待音响器材和音乐的态度在微妙地变化中。这种变化概括来说就是两个字——随便。
记得刚开始发烧时,对待一些问题的态度是很“不随便”的,有时简直有些“自我强迫症”的意味。比如喇叭的摆位,非要用尺去量,量到左右和背后距离完全对称,分毫不差。如果偶尔发觉喇叭略有歪斜,那是一定要立刻去摆正的,否则一定觉得心里不塌实、有问题。再比如,对自己要什么样的声音,有非常特定的要求。当然这个“特定要求”事实上是会变更的,比如,有一阵会很迷胆机的声音,乱听很多胆机,又有一阵会很迷某个牌子器材的特色,对其他牌子不感兴趣,听不进去。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比较迷惘于一件事情——我发觉各个国度、各种名牌的器材,它们的声音各有特色,各有可听、可取、可赏之处,当我听A时,能欣赏A的好处,听B时,能领略B的妙处,听C时,也可以接受C的味道。那到底我最终应该如何呢?难道整天换器材听?可能我天生比较懒,不喜折腾,而且主要是把器材当成听音乐的工具,所以又觉得经常换器材很烦。这个疑问在我头脑里盘旋过颇长的一段时间。
最后,这个问题消失了,不是因为我想出了答案,而是因为,我根本就把这个问题的存在给遗忘了。当我遗忘了曾经存在过这么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也许就悄悄开始进入了“随便”的阶段。 我现在对HI-FI器材的态度,确实是比以前“随便”多了。我不再觉得非要某种声音才是我最喜欢的,唯一应该追求的,不再会因为喇叭略有歪斜,两边距离和深度没有严格对称而心怀疙瘩,我也不再相信某个喇叭(或耳机)非要搭配某放大器或某音源不可,或者某器材非要搭配某牌子的线材才会好声。事实上,对于那种僵化的、教条式的搭配观(“某一定要搭配某才好声”之类),我是不支持而且有些反感的。虽然我最近写了一些关于系统搭配的文章(好象还很受欢迎),但从本质上讲,我是不太喜欢写这类东西的。一个原则始终是,系统搭配是高度自由化、个人化的事情。绝对的禁忌(某器材禁忌和某器材搭配)是不多的,多数情况是允许搭配的,只是出来的效果会有微妙差异而已。
我越来越相信器材的搭配是件很自由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用家去自行调整和尝试,不存在“普世价值”。碰到那些已经配好了三大件,要我推荐线材的网友,我越来越倾向于“不做具体推荐”。如果说要推荐,我只有一个建议——不要买到假线!也尽量不要轻易碰DIY线!因为国内市场上假线的数量是远远、远远超过真线的,那些个人DIY作坊做出来的线材,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并不靠谱的。说到底,线材是微调用的,相当于菜烧好后加多少糖、加多少盐、多少味精的事情,难道这些也要别人来替你加?此外,关于线材的另外一句话是,线材之间确实是有档次差异的,不同档次的线材,彼此之间是没法比的。高档线的通透感、细腻度、结像力、细节还原,都完全不是低档线能比的。差不多档次的线材之间是可以谈口味、是否适合某一系统的,但如果不是一个档次的线材,那是根本无法比的,不要去扯“口味”。不论你是什么口味,高档线始终会比低档线更透明、更细腻、结像更鲜明、信息量更充分。 在音乐欣赏方面,我也是越来越“随便”。随便的结果之一,是我越来越喜欢听Jazz。一直以来,我主要就是听古典音乐和爵士乐这两大类的。以前是主要听古典,涉猎Jazz,但后来我逐渐觉得Jazz越来越有亲和力、亲近感。可能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爵士乐是一种高度自由化、个人化、很“随便”的音乐。它不象古典音乐,每位音乐家、每部作品应该如何演奏,有着明确的要求和强大的传统。演奏家能发挥个性、能“随便一下”的程度和范围都非常有限。而爵士乐本质上是一种即兴表演,一首标准曲目在不同的演奏家手里,可以被演绎成多种不同的风味和意境。速度、节奏、配器、旋律线,都可以“随便”而不必遵循任何定势。
当然,这里的“随便”并非“漫不经心”“潦草随意”的意思。Jazz音乐家们的“随便”都是非常认真投入的,是基于他们本身的音乐感、音乐直觉、个性、现场气氛等因素之上的。一场精彩的Jazz表演,都是演奏家音乐水平和器乐演奏水平的最佳体现。 事实上,在18-19世纪,当时的音乐家绝大多数都是身兼作曲和器乐演奏,很多情况下是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表演方式也是很自由和即兴的(根据历史记载)。即兴演奏能力可以说是音乐家非常可贵的一种天赋和水平体现。20世纪的古典音乐演奏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种程式化的模式——音乐几乎都已写完(20世纪没再写出多少值得一听的古典音乐作品),需要的只是对已写音乐的“演绎”,而且必须是严格按照作曲家原意的演绎。虽然20世纪被称为“演奏家的世纪”,器乐演奏的技巧能力被发挥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准,但演奏家们失去了即兴发挥、展现自己音乐个性的机会,即使是在“华彩段”,也得按照前人写下的固定曲谱去演奏。尊重作曲家原意,严格按照Urtext(作曲家原谱)演奏,成为一种死规定。在此传统之下,古典音乐演奏家们一代代地失去音乐个性和即兴表演的能力,特别是二战之后的新一代古典演奏家,普遍缺乏个性和独创性,这在古典音乐圈内也已成为一种共识。不少资深乐迷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一些“老一辈浪漫派演奏家”,因为在他们身上多少还保留着较强的音乐个性、对音乐的一些个人化处理手法。
随着古典音乐对演奏家个性化发挥的拒绝,注重即兴演奏、注重发挥演奏家个性的爵士乐,就得到了高度而迅速的发展,这是顺理成章的。高度自由、即兴、随便的爵士乐,似乎成为对20世纪古典音乐死板演奏模式的一种“反动”。经常有人问起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20世纪下半叶的古典音乐演奏大师越来越少?古典音乐显得越来越人才凋零?我个人的回答是:因为方向太多。音乐才子们为什么非要投身于刻板的古典音乐?为什么非要戴着脚镣跳舞?在爵士乐、流行乐、摇滚乐的世界里,他们能获得更尽情的个性发挥!很多爵士乐演奏家、摇滚音乐家,一开始都是接受正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但后来却没有选择成为古典音乐演奏家,而投身于Jazz、摇滚、或各类Fusion。这个世界每一代产生出的音乐人才的总量大致还是稳定的,但越来越多的人去搞爵士乐、摇滚、流行音乐了,越来越多人觉得在那些古典以外的音乐种类里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和个性,那么留给古典音乐圈的人才当然就越来越少了,古典音乐的演奏当然就会逐渐衰败。所以20世纪既是古典音乐演奏艺术达到顶峰的黄金世纪,但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也可以保险地说,黄金之后就是衰败。说到底,古典音乐演奏的本质是,对早已经写定的音乐(主要是18-19世纪的音乐)进行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演绎”,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的成分,允许发挥音乐家个性的成分,这样的东西是必然逐渐衰败的;而爵士乐的演奏,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新的创作。在这里,演奏家如同插上了翅膀,他们的个性发挥和想象力没有局限。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8-19 17:44 编辑 ] 沙发听讲 写得好! 人生在世,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体验。去亲身地体验、去品味不同的滋味。包括Hi-Fi、包括音乐欣赏,都是如此。很多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错、禁忌,更重要的乃是做不同的尝试,体验到不同的感觉和审美。从年轻时的“不随便”甚至“事事讲究”,到后来的迷惘,乃至现在的“随便”,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现在我看到喇叭摆得有些歪了,只要觉得不影响听感,不会再去挑剔,非要拿尺子丈量;我也不会固执于某种搭配、某种线材,非XX不可。人的口味可以千变万化,特别是我自己做音响生意之后,接触到的发烧友多了,更觉得是如此。你觉得是金科玉律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可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人对声音的认识有共性,但在某些方面,个性化差异还是很大的。同样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也可以有很不同的口味和要求。这些都是不能强求的。包括每个人自己的口味变化,在什么阶段、什么样的眼界下,形成什么样的口味,以及口味的演变,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强求不得。
话说到最后,我希望自己,也希望诸位,都有一个尽量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发烧体验、音乐欣赏体验。这才不枉来走了一遭啊。
(完) 随便,其实是很高的要求。比如今晚吃什么?女友答曰,随便。。;P 小白好久不见,工作还是要做的,有些搭配对烧友来说可不能随便。 深有同感 顶白版美文:lol 原帖由 pieryu 于 2011-8-19 17:3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随便,其实是很高的要求。比如今晚吃什么?女友答曰,随便。。;P
不用最好,但不将就。这就是:随便 原帖由 pieryu 于 2011-8-19 17:3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随便,其实是很高的要求。比如今晚吃什么?女友答曰,随便。。;P
随便? 那大便行不? :$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19 17:3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随便? 那大便行不? :$
白版重口味:L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8-19 17:3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随便? 那大便行不? :$
熟了。。
虽然说,鸭熟共赏。
:fu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