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性不同,也就是同响度下不同频率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是不一样响的,所以为了让人听到均衡响度的声音,耳机或者喇叭就会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不同程度的衰减和提升,已达到人耳听音响度的一致性,所以只有和人耳听音频率曲线拟合的器材频响线听感才是最恰当的,这就是标准。
人和人有微差,器材模拟人耳亦有距离,所以两者差距越近越好,接下去的话,你懂得!
[ 本帖最后由 忽然散步 于 2011-9-14 12:49 编辑 ]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1-9-14 12:38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就是“心理声学”里一个很基本的道理。 就好比,为什么一般我们就认为眼睛大的比较好看,眼睛小,一般就不好看呢?为什么肤色白皙,就容易认为好看,肤色黝黑,一般就不好看呢?因为这就是一般人的判断标准。 ...
也许是审美偏好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好的 原帖由 忽然散步 于 2011-9-14 12:23 发表
什么叫染什么叫无染?音乐厅(录音室)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经过音乐厅(录音室)的反射和混响之后,被人听到的就已经是染了房间物理特征的声音。要无染,那就到消声室里录音吧,全部都是直达的无染声,好听吗?
中性无染这种说法本身就有毛病,中性和无染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是以柏林音乐厅为标准还是卡耐基音乐厅为标准?
你理解错了。
简单地说,如果是在柏林音乐厅的演奏,那么还原的标准就是你坐在柏林音乐厅里耳朵听到的效果;如果是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奏,那么还原的标准就是你坐在卡内基音乐厅里耳朵听到的效果;这就是中性无染的标准,准确还原录音现场的声音,否则的话,如果录音地点是在柏林音乐厅,你听到的却是露天音乐会的声音效果,或者是在浴室里面的效果,那显然就染色得太厉害了。
:lol:lol:victory: 中性无染嘛,就是一个吸引特定团体的形容词罢了...
曾经在一个帖中提过,当文本交到读者手上後,就会因为感知而对该读者产生新的意义,而创作者在这时候跟作品的关系就完结了...
音乐其实也一样吧,你去追求你的现场还原,我去寻找我的录音室原声,他去追求厂商的演绎,其实都没有对错吧...
这也像有人喜欢脱光光,有人喜欢着物,更有人喜欢cosplay一样...
回复 21# 的帖子
更多应该是在录音中包括后期制作? 原帖由 creamy_wan 于 2011-9-14 12:5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中性无染嘛,就是一个吸引特定团体的形容词罢了...
曾经在一个帖中提过,当文本交到读者手上後,就会因为感知而对该读者产生新的意义,而创作者在这时候跟作品的关系就完结了...
音乐其实也一样吧,你去追求你 ...
:handshake 原帖由 ericzhu88 于 2011-9-14 12:46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你理解错了。
简单地说,如果是在柏林音乐厅的演奏,那么还原的标准就是你坐在柏林音乐厅里耳朵听到的效果;如果是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奏,那么还原的标准就是你坐在卡内基音乐厅里耳朵听到的效果;这就是中 ...
要是这样理解的话,这里估计没人能评价了,因为估计没有谁去过DECCA、SONY、BMG、4AD、卡内基的录音现场去听过,所以不可能知道录音现场的声音和器材听到的声音是否一致,怎么评价?
这就涉及一个唱片艺术的问题,唱片听的是什么?这个首先要搞清楚。——我想唱片首先听的不应该是所谓的现场真实还原,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录音过程必然经过处理,肯定不是当场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忽然散步 于 2011-9-14 13:02 编辑 ] 原帖由 creamy_wan 于 2011-9-14 12:5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中性无染嘛,就是一个吸引特定团体的形容词罢了...
曾经在一个帖中提过,当文本交到读者手上後,就会因为感知而对该读者产生新的意义,而创作者在这时候跟作品的关系就完结了...
音乐其实也一样吧,你去追求你 ...
这个话嘛说得有点极端了,长期以来,人类对艺术的鉴赏还是存在共识的。 基本上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只不过和经常碰到的“似乎”反过来了。
中性无染就像理想,希望摒除一切外界,或者说“不应该”有的干扰源,实现他“应该有”的样子。但现实永远是那么丰满,会带出一些意想不到却又挥之不去的要素出来,用得好,是惊喜,用不好成污染。
中性无染是不可实现的,想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一味追求中性无染,极端的结果就是还原出一群无神无血色的僵尸。 接25#,即使是现场录音的效果,听众也没有机会站到拾音话筒的位置去听音乐,所以唱片能听到怎样的东西,决定于录音师想让你听到怎样的效果,这对于我们发烧友又是一件不可知的事情,所以,其实唱片里的那几页说明文字如果仔细看看可以对唱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 本帖最后由 忽然散步 于 2011-9-14 13:07 编辑 ]
回复 26# 的帖子
创作者丶演奏者丶录音师或厂商,可能都有现实的需要去达致所谓的客观标准,可是这个标准既不固定又模糊,在不同感知後也产生不同的差异...这个正好从一些电影中反映出来:大卖的,不一对我来说有吸引力,也不一定在某些评赏角度上是一套好片。你要一位欲火焚身的朋友去正襟危坐去看《开X大典》,他不骂娘才怪...
有些人需要以大众标准为标准,有些人却不用...
[ 本帖最后由 creamy_wan 于 2011-9-14 13: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