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当年的恶评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1-8 16:15 编辑现在我们熟悉和尊崇的很多“经典作品”,在其当时,并不获好评,甚至有恶评加身。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如下评语:“写下如此不堪入耳音乐的先生——甚至根本不配用音乐这个词——要么是个疯子,要么正在向变成疯子的道路上狂奔”。这是说理查 ·斯特劳斯的“英雄生涯”。另外,德彪西的“大海”获得评价是“德彪西先生的大海,是一个各种青蛙乱叫的大蛙池”。至于伟大的马勒先生,其作品引起的困惑就更多了。马勒的第一交响曲被评为“我们时代最沉闷的作品之一。”第三交响曲引起的反应是“写下这种东西的人应该在监狱里呆2年。”配器超越常规,并用了大锤子的第六交响曲被一位乐评家“精辟”地评为“铜管,更多的铜管,多得难以置信的铜管,没有别的,都是铜管!”
大家说说,是时代变了呢,还是那些当年的乐评家水平太差? 作品本身没有好坏。好坏是一个感知的结果。 被骂很正常,不被骂才不正常。 梵高活着的时候画的画也一文不值,死后被炒作到天价。 生前越孤独死后越伟大,仅适用于伟大的人 本帖最后由 4realms 于 2015-1-8 18:52 编辑
社会普遍心理和心理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普遍上的)艺术标准的不断改变 我觉得是他们的作品正好迎合了某一时代的大多数爱乐者的审美,才变成的经典。当然也不排除跟风的;P 以为是说耳机的恶评。
其实,对我这种几乎不听所谓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即使今天广受好评的经典,我也没觉得如何如何神奇。
但凡掺杂有艺术的事物,是很难给出客观标准进行评判的。或者说,客观标准与艺术,骨子里就是背道而驰的。 好的作品基本上要么是超越时代,要么是代表所有时代最精英的一部分。
前者比如李斯特一些晚期作品,用了非常多浪漫派根本不会使用的和声,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后来被发掘出来成为经典;后者比如肖邦的作品,哪个时代都没有人敢说肖邦的作品落伍不好听的,还有譬如贝多芬的32钢琴奏鸣曲,从来没有人会忽视这些奏鸣曲。 1 相比现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对艺术宽容的时代
2 艺术评论家大概有两种,一种可以代表大众,一种仅代表自己
3 哪个时代都有伟大的作品被埋没
拜倒红裙 发表于 2015-1-8 17: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梵高活着的时候画的画也一文不值,死后被炒作到天价。
因为他的画被他烤火烧了,绘画和音乐还是有区别的,绘画有投资收藏的作用,价值可能会脱离艺术范畴,音乐没有 真理从来掌握在“傻子”手上 大众永远做跟屁虫 绘画和音乐这种上层软建筑文化相对于实体建筑这种硬艺术文化演变的速度更快,总是先知先觉。而大众的思想就如同实体建筑一样,虽然最终总会跟着绘画和音乐演进,但总有个时间差。 落后于时代的人被嘲弄,超前于时代的人被羞辱。而且乐评家也有个人好恶,同样伟大的两个音乐家,他可能夸一个骂一个。 张国荣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