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zh9772
发表于 2021-6-30 22:51:59
虽然每个人对真实的标准不尽相同,而且都是凭借记忆与阅历来评判是否真实,但不可否认,大多数情况下高价设备比低价的离我们心目中的真实更加接近
月半小夜曲
发表于 2021-6-30 23:32:11
真实的乐器声都宽松吗?恐怕未必吧?小提琴高把位,拉得比较激烈的时候,贴近了听,仍然能出来宽松的声音?
LV火花
发表于 2021-7-1 00:15:08
玩机都在说还原,其实无非是还原碟片罢了,说什么还原现场那就是···当然了有矿可以试试:lol
懂都不懂
发表于 2021-7-1 00:27:04
要听真实,去音乐厅大剧院听现场
听音响,其实是听的 “以现场为基础的化妆感”,都是把 “某种听音审美取向” 通过器材强化表现出来,也就是给现场演奏化了妆,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听音审美取向,于是就有了不同味道的器材和组合
另外,楼主对萨克斯有研究不?或者自己吹奏不?我喜欢高音型的,有个问题想请教
俗称“小弯”的这型和降B调直管这型萨克斯,后者音域是不是整体更高?
有没有音域有降B调直管这么高的“小弯”?
塞尔曼、雅马哈、柳泽这三牌子里,哪个牌子的降B调直管和小弯这两型萨克斯音色更接近kennyG吹的那个?(我粗略地知道不同嘴子和簧片对音色有不同的走向,暂且限定若同样的嘴子簧片的情况)
年少时精通竹笛,年轻时钟情与弹钢琴,现在想试水萨克斯,回归年少时喜欢的吹奏乐器,小弯拿着省力点,直管那种抬高费手劲放下费颈椎,还是小弯这种吹着轻松点,呵呵
sunnygod
发表于 2021-7-1 00:35:25
本帖最后由 sunnygod 于 2021-7-1 00:41 编辑
懂都不懂 发表于 2021-7-1 00:27
要听真实,去音乐厅大剧院听现场
听音响,其实是听的 “以现场为基础的化妆感”,都是把 “某种听音审美取 ...
我觉得起码要做到同一个录音室同一个人换把不同风格的同类乐器演奏同一个曲目,你的音响系统音箱要听得出前后的音色变化,大家觉得这种要求是高了还是不够,现场听音乐会听乐器演奏辨别各类真实声音是我做音响器材的朋友提醒我去做的,其它卖器材的基本不会说这个,没听过乐器真实声音做为基准,怎么知道器材播的是小提琴还是中提琴,或者是小提琴的录音扭曲成中提琴的声音质感还不停说首小协的录音还原得真好;P
我就见过在音响音乐发烧友大型活动里面,主持人播弹奏琵琶的音乐,要发烧友答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一个6~70的发烧友举手说是古筝,好多人是一路听着广播、电视、音响器材来了解分辨乐器的声音,根本没接触过真实的乐器应有的声音质感,以这个喇叭了解另一个喇叭发出的声音
盐津桃仁
发表于 2021-7-1 01:01:56
LZ说的挺好的。
我也一直觉得影响自己HiFi的一个是钱包的能力,另一个则是对音乐和声音的理解。既不懂乐器演奏,也不懂录音混音,对所谓真实其实一无所知。所以HiFi与其说是追求高保真,不如说是追求反复比较、体验搭配、构建某种声效乃至更换器材本身的快感,一种更奢侈的积木游戏。
懂都不懂
发表于 2021-7-1 01:42:44
本帖最后由 懂都不懂 于 2021-7-1 01:44 编辑
sunnygod 发表于 2021-7-1 00:35
我觉得起码要做到同一个录音室同一个人换把不同风格的同类乐器演奏同一个曲目,你的音响系统音箱要听得出 ...
我从来不拿音响系统听钢琴,因为真钢的音色我太熟悉,转个身自己伸出十指就能出声,老实说到目前为止,无论自己还是朋友或是音响展上,我没听到哪怕一声真实还原真钢的声音,也正是我这个经历和感悟才觉得听音响真的就是听的 “化妆感”!
把琵琶和古筝混淆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古筝弹奏得较快、混响时间很短的时候,没听过真琵琶的人还真容易混淆
你说到的古筝和琵琶,倒是我很重视的两件民族乐器
个人认为民族乐器里古筝有通过大改超过钢琴的潜力,当然要大改到双手拨弦,双脚通过机械装置揉弦滑弦才有可能
至于琵琶,我认为琵琶是最有气质的乐器,不止是在民族乐器里,哪怕把西洋乐器也加进来,琵琶都是最有气质的,演奏曲目还分文曲和武曲,这简直不要太有气质:lol
GlacierXD
发表于 2021-7-1 01:49:21
懂都不懂 发表于 2021-7-1 01:42
我从来不拿音响系统听钢琴,因为真钢的音色我太熟悉,转个身自己伸出十指就能出声,老实说到目前为止,无 ...
钢琴录音也是一大难题,不要把锅甩给音响。
ramos
发表于 2021-7-1 02:11:34
太复杂,我选择耳机
achi_faye
发表于 2021-7-1 08:07:48
吃饭就是为了活着和营养?胡扯淡
风清扬啊
发表于 2021-7-1 08:49:08
学会取舍是肯定的,先搞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在意的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改善;其次,学会科学的方式,光靠耳朵听,个人觉得不算科学,人耳在不同情况下,听力是不尽相同的,频响、混响这些测试数据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hyl12345
发表于 2021-7-1 11:30:42
说得好!希望有更多的烧友谈谈历尽“磨难”而得出的心得,太有启发性了!
ang
发表于 2021-7-1 11:34:16
混淆概念!
在江边熬浆糊
发表于 2021-7-1 11:48:46
本帖最后由 在江边熬浆糊 于 2021-7-1 11:51 编辑
声音真实=声音悦耳,观看现场演出,愉悦度一定大于听唱片,这种观点不敢苟同。举个极端的例子,将一把顶级的乐器交给新手,发出的声音估计不是悦耳,而是摧残耳朵。别忙着喷,我知道你要说什么。顶级乐器在顶级音乐家手里,大概率能相得益彰。这样就能享受到良好听音愉悦感了,未必,演奏的曲目是不是演奏者所擅长的,这也关乎好的聆听感受能否出现。前面条件都具备了,良好的聆听感受就出来了?未必,万一演奏者不在状态呢?此外听音环境,伴奏者或乐队配合度,此外你还要祈祷你周边的聆听者具备相应的素养和礼貌,如果他在不适合的时间鼓掌欢呼,估计你如同吃了苍蝇一般难受。在现场享受到良好的聆听感是很困难的事,一流演出团队,适合的曲目,一流的音乐厅,礼貌的聆听伙伴,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对普通听众来说太难了。有教养有身价的观众除外,因为他们可以去诸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好版本的唱片具备了一流团队,合适的曲目,音响效果良好的录音场所,可以反复重复的录音演出。如果你有过得去的音响系统,正常的居住场所,不受干扰的听音环境,听音愉悦度未必就低于去普通音乐厅,聆听三四流音乐团队的演出。需要说明的是,我所提到的聆听愉悦度不包含现场演出的氛围感,与同好的契合感,以及区别芸芸众生的生活逼格。毕竟在家里聆听,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关注。当然声音太大,邻居打上门来这种关注不包含其中。
Metaverse
发表于 2021-7-1 13:27:36
LZ说的是听众对音源(乐器、人声等)了解有限而造成的认知偏狭。而实际上,音响所追求的所谓真实,是指录音和回放所营造出来的效果能令人觉得真实的感觉——但这种所谓真实依旧是没有唯一的可供简单明确衡量的标准,不同的人的听觉(以及其脑补)会得出不同的取向。
录音过程本身是一次创作,因为录音的环境决定了音源(乐器、人声以及其他声音)发声之后的第一次改变(混响,即反射声),同一个乐团在不同的音乐厅演奏,录音所得的音色会一样吗?有人会说那尽可能消除环境的影响,在全吸收几乎没有反射声的录音室(寂静棚)录又如何?但录音室录的(尤其是分段录的)声音,显然就已经先天丧失了大部分本应自然存在的混响,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保真还是不保真?(其实有些录音棚的环境是有反射声的,比如自然混响棚)
然后混音等后期处理,是第二次创作。录音师在干录母带的基础上,在录音室的环境和设备下对母带进行处理,拉均衡器、加混响、调局部响度、压缩动态、降噪等操作,是录音师按自己的经验理解去吧声音修整得好听,或者所谓像真、有活生感。很多干录的母带,尤其是寂静棚录的,按所谓最原始保真的状态用录音棚的设备重播出来,听感其实并不像日常听到的音乐那样,甚至可以说并不好听,也不够“像真”、“活生感”不足。成品跟很多录音室原始干录的对比,感觉就像跟舞台灯光效果全开、演奏者全副装备上阵满血状态,与平时在普通灯光下排练的对比差不多。用户消费的终究是最终成品,而非生产材料或半成品。
最后到回放环节,这是无可避免的第三次创作。很多人强调的保真,其实是相对二次创作之后的结果来说的,认为器材就应该丝毫不能改变二次创作的成品效果。理论上看这没有问题。但实际上,不同的设计者对所谓保真的认知并不完全一样(甚至有很大差异),各人都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中性无染,而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听音取向并不一样,在一定成本制约下进行的取舍自然也就不一样,像丹拿和真力,两家自称的中性无染听起来并不相同。以及对于最终的器材使用者来说,他们各自的听音环境也千差万别,对某个消费者,A牌子a型号的产品在环境1里能获得不错的效果,然而换成价格差不多B牌子b型号的器材,效果不太行,那他会认为A牌子a型号的产品比B牌子b型号的要更好;然而换成环境2,B牌子b型号的产品却非常匹配……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甚至对某些器材而言,其较声是专门针对某一类环境(比如普通家庭小卧室)而优化的,你把它放在另一类环境(比如大会议室)里很可能就不适应,出来的声音便会打折扣……
所以,很难先天地认定某种具体的、唯一的、所谓客观的参照标准——从录音本身、录音和后期的制作及器材到回放的各个环节包括听音环境——只有符合这种能称得上是规范的东西才是终极的忠实高保真中性无染,而其他只要有一点特定个性的器材都不符合要求(至少绝大部分家居环境对音箱系统而言都不友好)。这种想象中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只有相对的标准,在有限种可测量的指标满足一定要求的条件下,以及在一定成本限制下,各家能做出令一部分目标人群满意的产品就算是成功了。极端来说,即便器材那有限种的指标算不上优秀,但其声音在大多数普通环境下能骗过大多数人的听觉令其满意(或至少不厌恶),它也算是一种成功的商品。
这个问题,就像这张被誉为人类智商最高的合影一样,哪张更“保真”还是更有“实感”的问题: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