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95438|回复: 48

[发烧理念] 三年 之 《三言两语》--- 加入耳机俱乐部三周年纪念帖

[复制链接]

373

主题

4262

帖子

472

积分

核心会员

俱乐部铁杆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72
注册时间
2004-11-21

优秀版主奖最佳创作奖

发表于 2007-11-21 23: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三言两语》---(加入耳机俱乐部三周年纪念帖)

前言:
时光飞逝,不经不觉来到俱乐部已经有三个年头了。在这里学到了一些音乐和器材方面的知识,也认识了一帮挚友知音。过多的道谢我想会变得客套了,在这里要感激的人实在亦很多,不过有一些是不得不向他们道谢的。所以这里还是要不厌其烦得说句谢谢。谢谢一直以来支持耳机俱乐部-耳塞和随身听板块的每一位网友,谢谢支持刘某的每一位朋友。是你们为我的BBS生活添上了光辉亮丽的色彩。亦因为有了这些支持和鼓励,才使得我一直坚持下来,风雨不改地站在随身听的世界里,继续自己的写作和交流。所以这句谢谢是少不了的。在此,谨代表耳机俱乐部-耳塞随身听板块的各位版主,衷心地感谢你们对论坛的支持。刘某不胜感激。

既然是年度纪念帖,当然就和平时的听感分享有所不同,所分享的内容比较杂,篇幅也比较长,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分成三PART,分别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年来,我个人对器材,对声音介质以及对音乐等方面的一些个人感受。希望可以和大家有更深入的交流。
THX。


PART<1>

第一部分:
器材:

对于器材,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套播放系统当中的硬件,我们就以随身听器材为例吧,其实一套随身听器材的组成大致包括了以下两项:播放器和耳塞/便携式耳机。当然了,有些朋友可能会把便携式耳扩也算在内。

播放器一般指音源,大致又可以分为:CD-walkman,MP3(硬盘式/闪存式)播放器,MD-walkman,磁带-walkman和便携DAT。但是后面两类已经很少在论坛上讨论了。尤其是现今一些关于这方面信息的论坛。而DAT随身听现在想找也不容易了。而且价格也相对高昂。

耳塞/便携式耳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入耳式耳塞(按单元类别划分可以分为:动铁类,动圈类),一般耳塞,便携挂耳式耳机(耳挂)。这些耳塞/便携式耳机都是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带上街使用的,不必非要连着大耳扩使用。它们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便携性。

一些阻抗较大的耳塞/便携式耳机,在一般的随身听未必可以很好地被驱动,于是为了把这些不好推的耳塞/便携式耳机带上街,一些DIY高手就研制出供这些大阻抗耳塞/便携式耳机用的,使得这些耳塞/便携式耳机在户外同样发挥出应有水平便携式耳扩。有了这些耳扩,我们就可以不必担心大阻抗耳塞/便携式耳机在户外使用时,所受到机器的推力限制了。当然,耳扩的配搭也有一定讲究,我们今天仅讨论播放器与耳塞/便携式耳机,便携耳扩这里就不作讨论了。

下面我会就一部分我拥有过的器材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分享,器材仅仅包含一般随身听播放器和耳塞/便携式耳机。

随身听播放器
CD播放器:
【1】        松下SX510:
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台CD-walkman,于99年年底购入,回想起当时的随身听市场,CD-walkman,MD-walkman, 磁带walkman三足鼎立,但到了现在,它们却逃脱不了渐渐被MP3播放器取代的命运,同时,也只能沦为随身听世界不起眼的配角罢了。在中国大陆地区,现在随身听几乎只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MP3 。
SX510是一台性价比颇高的CD-walkman。记得当时比SONY的D-E885卖得还要便宜。但声音比D-E885好。SX510属于的声音带有较强刚性,解析力不俗的随身听。也是当年松下机器里面SX系列的一代主流产品。而且备有40秒防震技术,但弊端是防震系统是需要手动去开启的,而且在启动了防震之后的声音不及不设置防震时的状态那么好。当时我也没有什么好耳塞,手上只有一副MDR-ED268。这就是我的学生时代的随身听系统了:SX510+MDR-ED268。而SX510在毕业后的那一年,在逛街的时候,不慎被盗了。直到最近,为了重温旧梦,我再一次入手SX510。但是成色和外观感觉已经很难找回当时我那台第一部CD-walkman了。
整体来看,SX510的声音属于注重解析力的那种类型。声音比较有力刚猛,听乐器定位不错,人声就略欠韵味了。整体音色属于中偏冷且略微带粗犷的类型,所以配搭一些底蕴偏厚,人声甜雅的耳塞,声音效果会较好。这样,器材之间得到适当的互补。

【2】        松下CT820:
CT820是近年来性价比相当不错的CD-walkman。一如松下的作风,讲求简洁与实在,CT820从外表设计到声音,无不流露出朴实无华的特质。而且当时的售价,比起竞争对手SONY NE20足足低了一半。有对比过这两款机器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只有NE20五成的身价,却有NE20九成的功力。虽然我没有细听过NE20,不莽作评论,但是以当时的市场定位看,CT820绝对是当时松下公司用来拼NE20的产品。其实当时已经有足够的资金去买NE20,但考虑到价格比CT820贵了一倍,而且向来SONY CD-walkman的光头都比较娇气,所以最后还是选了CT820。
CT820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抵玩,外观我基本满意了,真的很简洁,而且不厚,用料也可以。就是可惜底板不是合金,样子有点像烧饼而已。另外令我颇有微词的,是它主机上的按键设计,这个设计不是不好,但是按键在侧面真的不好按。至于声音,我觉得还是对得起它的身价,声音不像某些老机那样夸张,尤其是解析力和高频。CT820声音比较实在,不太冷,对于乐器的还原,做得还是可以了。三频都比较平衡。而且带了数字放大,声音的解析力有了一定的保证。声场也做得不错,单从声音的角度看,CT820是值回票价了。中性平衡的声音。唯独低频的力度和下潜稍稍欠缺,高频延伸若能再扯得高些就会更好了。其它的,都基本合我要求了。

【3】        SONY  D335
D335是老机里面相对便宜的一款,在SONY老机里面,D335其实不算什么经典,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款CD-walkman,如选择二手的话,D335会是一台相当划算的随身听。D335属于声底偏厚的机型,不开声效的前提下,解析力尚可,我自己的D335成色一般,当时购入的价格也不高,声音我还是满意的。毕竟这个价位相对合理。仅仅用来在房间里听听流行或者一般的人声,D335 已经可以满足好一部分入门的爱好者了。
接下来说说D335给我的感觉吧。整体来看,它是暖声型CD-walkman,底蕴十足,人声饱满温润,高频略微粗糙。而功能上。我反而没有怎么留意,关键是它有LINE OUT和光纤输出,这样已经够了。我个人比较喜欢它的低频,D335低频的力度和推力一样,都比较大。声底扎实。不会让人觉得飘。声场方面,由于D335属于暖声类CD-walkman,声场略为偏窄,人声距离也较松下的SX510近,音染也比松下的CD-walkman多。层次感还是松下CD-walkman略好。对于D335,配搭一些冷声耳塞会比较适合,而且配冷声耳塞出来的效果会比较平衡。


MD播放器:
【1】        SHARP
SS321:
SS321是我在去年年底才购入的,用了3个月,由于光头读碟有问题,所以不得不在今年年初低价出掉。SS321推力不错,是SHARP比较早期的24BIT解码的MD-walkman,声音偏微暖,底蕴问候饱满,解析力较一般20BIT的MD-walkman好。我比较喜欢它的低频,力度足下潜深,扎实有力,不似SONY的一些MD-walkman,低频偏软,声音刚性不够。SS321是插入式MD-walkman,同现今流行的MD-walkman有点不同,它并没有上盖,碟片直接从机身的则面插入即可。机身比较坚固,重量也比现在的MD略重。厚度和现在的录放机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其实SS321的用料还是比较实在的。以前的老机都有一些共通点,一般来说它们的元件集成度都比较低,耗电量较大,推力比现今的MD-walkman强,声音底蕴足,声底扎实,听起来很爽。只要舍得在电池上花钱,通常都可以比较满意地爽一把。用SS321推一般便携耳塞,都比较好推,即使是一些阻抗稍高的或者灵敏度低难侍候的随身听类耳塞,SS321都基本可以驱动它们。推力方面,起码效果比起后期的MD好。对于我来说,它的优势在于推力。而缺点就是按键不够人性化,除了翻碟键外,仅有播放和停止两个按键。所以必须连着线控使用,而且高频略微粗糙,看得出当时的24BIT解码技术其实不算很成熟。但外壳和雕刻都看得出SHARP花了不少心思在上面了。值得赞许的做工。

ST531:
ST531算是和SS321隔了4代的24BIT解码的MD-walkman,{SS321 / SS322 / SS323--->SS421--->ST501--->ST521--->ST531}声音比之前听过的任何一款夏普24BIT MD-walkman都细腻,解析力相当出色。ST531也是夏普机器里面第二台刻着年份的MD单放机。(第一台刻有年份的单放机是外壳全手工制作SS421)在二手市场里常见的ST531备有3款颜色,分别为粉红,湖蓝,银色。ST531是我自己用过的MD-walkman里面最喜欢的一款。而且ST531比起SS321要省电很多。外型也十分简洁。面板上刻有BEYOND 2000 SHARP的字样。也有朋友说,ST531是当时的纪念版机型,另外,在同期,夏普还出了一款限量版的MD-walkman,声音和ST531一样,外型的尺寸也一样,就是面板有不同。它的面板刻有太阳光谱的纹路,型号为ST631。这个应该才是夏普真正的纪念版机型了,因为ST631只有一款颜色。而且极为罕见。所以一般的二手市场上很难可以看到。而ST531的声音已经可以说是夏普24BITMD-walkman的一个标志了。并且在省电性和音质两个方面上,ST531已经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它那高解析但不冰冷的声音更是很多耳塞的好搭档。在05年11月,在二手市场,我购入了第一台ST531,成色接近95%新,但不幸在06年1月份被盗,而时隔一年多,于今年的6月份,我再一次在二手市场得遇成色同样接近95%新的ST531,不同的是,这次是一台相对罕有的湖蓝色MD-walkman。而上次的是银色的。运气不俗了,终于可以让我从温旧梦。

MT831:
这个和ST531是一对出现的MD-walkman,声音在SHARP的MD-walkman里面是不容置疑的了。拥有8mw+8mw的耳塞输出功率,普遍的低阻便携式耳塞,几乎都可以在MT831上面良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MT831的解析力相当不错。和ST531一样采用24BIT解码,不同的是,MT831的耳机输出功率比ST531高。SHARP的MD-walkman就是这样,同一代的MD-walkman里面,录放的机器要比单放的机器的耳机输出功率高。因此,录放的MD-walkman就更加容易把耳塞推好,同样一副耳塞,在录放机上会更容易被驱动,这样一来,虽然单放MD-walkman拥有电路架构更单一,电路损耗更低,声音更纯的优势,但录放MD-walkman却因推力增大,更容易驱动好耳塞,而在一定程度上,录放MD-walkman的这一特点,弥补了它与单放MD-walkman之间的声音本质差距。驱动同一款耳塞时,使得录放和单放机器的整体声音差别缩小了。不像索尼,同一代同一型号的MD-walkman中,单放版的MD-walkman总比录放版的MD-walkman要好。譬如E10的声音,是比N10好的;E710的声音要比N710好的。MT831也是一款纪念机型。声音同样达到夏普24BIT录放MD-walkman里面的一流水平。同样是一款值得收藏的MD-walkman

DR7:
这是夏普第一款采用数字放大技术的录放版MD-walkman。声音虽然比起过去的24BIT ATRAC解码要冷,数码味也稍稍偏重,人声稍偏硬,但是声音整体解析力不错,声场也比传统MD-walkman略宽。采用了数字放大技术之后,比起之前的老款MD-walkman要省电。如果听过DR80,DS77等更后期的1BIT机的朋友大概会知道,比较起来,DR7其实还有一点点过去采用模拟电路技术的MD-walkman的影子。毕竟这是夏普的第一款数字放大技术的MD-walkman。基本的声音形态还是略带着以往的影子。总的来说,DR7的优点在于它的动态和解析力,如果和旧MD-walkman相比,DR7的缺点是人声没有以前24BIT的MD-walkman那么细腻,人声略微偏硬,声音数码味会比旧机稍浓。接受得了的朋友会更喜欢采用数字放大技术的MD-walkman,但若喜欢传统温润音色的朋友,24BIT机可能会更适合你。

【2】SONY:
MZ-E710
SONY的MD我玩得不多,这里就选两台和大家分享一下。MZ-E710是自己工作后买的第一台MD-walkman,由于当时还没有真正烧器材,考虑到只是在路上随便听听,而且也考虑到外观和省电性,所以在N10和MZ-E710之间还是选了后者,至于为什么不考虑E10,这个纯粹是从省电的角度去衡量。MZ-E710是一台比较实用的机器,声音比起旧机来说不算出众,但是在SONY同期的MD-walkman里面,此机已经算是不错的了。采用了新的解码芯片后,与上一代的旗舰单放MD-walkman MZ-E909相比,MZ-E710拥有更细腻的声音和更长的播放时间,而外型也不比MZ-E909差,MZ-E710是同期机型(单放MD-walkman:MZ-E410,MZ-E510,MZ-E610,MZ-E810SP,MZ-E10以及录放MD-walkman:MZ-N510,MZ-NF610,MZ-N710,MZ-NF810,MZ-N910,MZ-N10等)中,除了MZ-E10外,另一台采用digital amp数字放大技术的单放MD-walkman,而录放MD-walkman当中,并未有采用此技术的机型,直到后期出了MZ-N920之后,SONY的录放MD-walkman才真正拥有第一台数字放大技术的MD。SONY的数字放大技术和SHARP的有点不同,在保证声音的高解析的同时,SHARP采用数字放大技术的MD-walkman声音会比之前模拟芯片技术的MD-walkman的声音要硬朗,数码味偏重,声场和动态会更佳。而SONY的则是在声音的解析力提高之余,人声更加细腻,细节更丰富。但声场和动态提升没有SHARP的MD-walkman那么明显,数码味并不算重。而两个牌子在采用了数字放大技术之后的MD-walkman都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就是低功耗。播放时间比前一代MD-walkman都延长了。在当时,MZ-E710算是SONY单放机里面的另一旗舰。拥有和E10相同的声音却比E10播放时间更长,价格更低,就是这样,我选择了它。

MZ-R55:
这是一台很有纪念意义的MD-walkman,据说是SONY第一台采用香口胶电池的MD-walkman,但声音不及它的前一代产品MZ-R50, MZ-R55拥有相对小巧的躯体(不加电池盒时),拥有扎实的声底,直接LINE OUT输出,强大的推力,这些都是我选择它为出行必备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可惜电池不算太耐用。这个和它的大功耗有关,声音也不如新一代MD-walkman那么细腻柔滑,但在索尼MD-walkman里面MZ-R55可以算是一台经典的MD-walkman。声音温暖,低频扎实的MZ-R55比较适合配搭一些高解析,但声音偏薄的耳塞,如A8之类,而良好的推力使得MZ-R55驱动很多随身听耳塞都挥洒自如。值得一提的是MZ-R55的电池盒是采用两粒LR6(AA),配备了电池盒之后,续航时间会比不加电池盒时长多了。没有了电池盒的MZ-R55要在户外使用,只能多带几条香口胶了。

【3】爱华:
AM-F80:
这是今年初入手的一台爱华自家的经典MD-walkman,备受不少MD迷赞誉,但我个人感觉没有预想中那么强,外观比较结实,我自己这台的颜色是灰蓝色,我自己比较喜欢这种颜色,面板的按键比较齐全,而且按键的分布都比较合理。面板不会有单调的感觉。声音方面,人声较为贴耳,人声比较温厚,人声有点过于突出,声场较窄,高频延伸一般,整体解析力也不见得达到一流MD-walkman的水准,数码感比起前一代的AM-F70稍重。最令人头痛的是,AM-F80采用的是爱华自家的3.6伏700mAh锂电。电池现在比较难找,而且不算耐用,一般都要配合电池盒一起用才能保证较场时间播放。作为爱华的一款近代标志MD,AM-F80除了人声的优势,别的方面其实优势不太明显了。  


器材篇中,随身听部分就介绍到这里,而直到现在还留在身边使用的随身听器材就剩下D335,CT820,MT831,DR7,ST531了。而户外必备的就是ST531了。较轻巧,较省电,声音也比较适合自己,这就是我选择它陪我出门的原因了。


耳塞/便携式耳机(便携式耳塞/耳挂)
耳塞/便携式耳机部分也是自己写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部分。一般来说,我们随身听上用的耳塞/便携式耳机,都是低阻抗的耳塞/便携式耳机,为了便携性,很多配搭随身听用的耳塞/便携式耳机或便携式耳机,都以低阻抗高灵敏度为设计的理念,为的只是能得到更多随身听用户的青睐。

便携式耳塞/便携式耳机按照外型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入耳式耳塞,一般耳塞,耳挂。而就耳塞来说,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去看:
<1>按照单元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动铁式耳塞,动圈式耳塞两类。
<2>按照结构来划分,可以分为:一单元动圈式耳塞,一单元动铁式耳塞,双单元动铁式耳塞,双单元动圈式耳塞,动圈+动铁式双单元耳塞,三单元动铁式耳塞等。
<3>按照用户组别来划分,可分为:(非定制式)民用耳塞和(个人)定制式耳塞。
下面选来我拥有过的耳塞/便携式耳机进行讨论交流。

MDR-E838:
MDR-E838属于一般耳塞类的动圈式一单元民用耳塞。至于声音,MDR-E838只说是一般配机耳塞级别的东西,没有什么突出之处,旧版的MDR-E838素质还是可以的,尤其是日版黑色圆身线的,用来配MDR-R50的那款,低频质量相对不错,声音温厚充实,对于流行乐来说听感较佳。后期的MDR-E838都不再在日本生产了,素质有所下降,后期的是双平衡线的版本,而且备有银色,蓝色,橙色等几个版本,而且都有独立包装的,然而黑色的圆线版塞已经很难再找到了。

MDR-E868
MDR-E868同样属于一般耳塞类的动圈式一单元民用耳塞。声音风格属于偏向于高解析高精度的耳塞,MDR-E868采用了蓝宝石震膜,声音清脆悦耳,也是索尼“8”系列里面声音透明度最高,解析力最好的耳塞了。但是MDR-E868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它的声音量感不太足,尤其是低频,底气不够,声音偏薄,较瘦弱。MDR-E868比较适合弦乐和一些轻音乐类,一些清丽型女声也可以把玩一下,但一些需要低频有适度的渲染的音乐类别例如摇滚,爵士就不太适合了。

MDR-E888
MDR-E888也属于一般耳塞类的动圈式一单元民用耳塞。作为索尼“8”系列的旗舰,MDR-E888采用的震膜也是“8”系列中最高档的生物纤维震膜。声音的细腻度很强,尤其是人声的表现,可算得是“8”系列中的佼佼者了。和MDR-E868不同,MDR-E888的人声比较柔顺,比较有感情,柔润且细腻,和MDR-E868的清透略带点冰冷有着本质的区别。整体音色两者都各有特点,从素质上看,MDR-E868和MDR-E888算是同级别的了。而整体听感上而言,MDR-E888可能适合更多人的口味,尤其是喜欢人声的朋友。

MDR-ED268:
从耳塞的类别看,MDR-ED268和上面的几个兄弟相比,都是同宗的,但MDR-ED268的耳塞底板采用的是烧友门称的“猪嘴”设计,为了整强低频的效果。而凡是索尼的“ED”系列都是采用这样的设计,例如低一级的产品MDR-ED238,就是采用了这种设计的了。MDR-ED268是”ED”系列中的旗舰产品,采用了蓝宝石震膜的猪嘴耳塞MDR-ED268拥有高解析力之余还有醇厚的低频,可以理解为MDR-E868的低音版,而声音特点方面,由于猪嘴的结构,使得低频效果增强的同时高音细节和整体解析都略微下降。对于一些对低频有一定要求的音乐,MDR-ED268的效果远比MDR-E868好。

DN-S01:
DN-S01从耳塞的结构和类别上划分,属于同前面介绍的几款索尼耳塞一样的。DN-S01也是我自己购入的第一副国产耳塞,虽然是一上市就买,价格可能是相对贵了,但是我还是挺满意的,我当时的是紫红色的版本,还记得当时首批发行只有黑,银,紫红三款颜色,由于紫红比较罕见,所以还是入手了一条。声音我是比较满意的,听流行曲效果算是不错的,我当时是用来配搭我的ST770,感觉除了低频量感偏少了点之外,对于这个价位的耳塞,基本是可以说算是最令我满意的了,细节和解析都相当不错,虽然和CM7比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声音整个层次感和低频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整个听感来说,CM7比较细腻和顺滑,三频段衔接较好,S01则在人声方面更加凸现质感,而且拥有更加低廉的价格,更加适合初烧的朋友。后期的DN-S01我没有听过,头版的DN-S01声音是不错的。整体素质亦令我满意。

V30+
在我听过的动圈耳塞里面,V30+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从声音密度来说,V30+可以说是比较若的一个,但是V30+的中高频细节相当不错,当然了,这个相当不错是指400以下的耳塞了,比起前面几个,V30+的解析力一点都弱,甚至比很多品牌耳塞的民用产品中的旗舰也落下风。声音的透明度也很高,这个多少也得益于它的清亮高频,但是低频的素质就实在一般了,低频力度不太好,质感尚可,但是量感不太够,下潜也有限,整个低频可以说是素质不算好。人声有点抢,在略带点硬的同时也稍偏冷了。使得听感上不太好让人接受,由于声音过亮,所以一般在聆听的时候,建议尽量做好安全措施,也就是戴上套,这样听感效果上会得到一定改善。低频量感也会适度地得到增加,声音也没有原来那么冲。

DN-EX01:
DN-EX01可以说是达音科技2006年的一个旗舰了,虽然样子和索尼的某耳塞几乎一样,但是声音就根本两回事,这里只讨论DN-EX01。索尼的那款不作讨论。DN-EX01,的声音其实在煲机前和煲机后的变化令人难以捉摸,有些朋友说煲后声音的低频更重了,但有些却说煲机后低频收敛了。我自己的那条是去年论坛活动送测的,算是头版了,滤网的手工比较粗糙,但是声音却比后期的好,而且同样的情况在聚会上也遇到过。基本很多烧友都反应这个问题。DN-EX01比较挑音源,如果音源不好的话,推出来的效果不怎么好,低频肥,高频刺耳,人声质感不强,但是如果驱动好,声音还是令人有惊喜的,我在台机上试过它的素质,最使我惊叹的是,它的声场的纵深感,当时我是拿自己的E3C比较的,声场马上被比下来了。接着是整体解析力。而当时的售价根本没到E3C的一半。如果不是需要素质强悍的音源,如果不是隔音不太好,DN-EX01已经彻底地和E3C比肩了。

E3C:
这只动铁一单元民用耳塞,相信很多烧友都很熟悉了,而且偶尔也会在一些演唱会上看到歌手们戴着E3C表演。隔音技术来说,E3C算是不错的了,毕竟都是可以用在舞台上的产品,隔音能力一定要比较好。而舞台监听的版本和E3C的样子还是有点区别,型号为E3,是灰色的。E3C给我的感觉是声音偏中频,人声醇厚,声音温暖饱满,但解析力和通透感都一般。高频的延伸在同级产品中算是最差的一只了,低频的下潜也不见得比其它几个竞争对手好,量感上却有一点优势,质感就比不过ER6和SF3了。如果用E3C听流行曲,效果还是蛮好的,听古典和交响就不太适合了。这个主要取决于它的声音特点。而在舒尔家族里,E3C可以算是中频比较优秀的耳塞了。这个也是它的唯一亮点。

super.fi 5pro:
每次提到super.fi 5pro的时候,都不得不感谢铭记兄,没有他的帮助,我是没有这么快可以听到super.fi 5pro的,而我的super.fi 5pro也是最早的一批,到今年6月就两年了,super.fi 5pro带给我的快乐与惊喜还是不少的。这也是我的第一只双单元动铁式民用耳塞。super.fi 5pro给我的感觉是声音非常温暖,声场不错,低频厚实且下潜好,低音非常有弹性,中频密度高且包围感不错,高频略为偏暗,高频延伸性不太好。当然了,以上这些都是和同级产品比较了,如果比起E3C这个级别,优势会相当明显的。同样是一只适合流行乐的耳塞,但比起E3C来说,声音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就强多了,最令我欣喜的是,super.fi 5pro的动态相当不错,在一些大场面的音乐里,动态反应有超于E3C。综合素质比E3C高了一个档次,而且还是第一版的产品……或许这就是用来辨析我为何会白白不见了2500圆的原因吧。

ER4B:
这一只迄今为止,我听过的耳塞里面给我留下最深印象且令我听到过最满意声音的耳塞/便携式耳机,我不知到应该怎样去评价它了,之前听到的那只,是我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也就是我头一次听到最满意的声音那只,结果最后还是被盗了。自从那次以后,我就对这款耳塞念念不忘,最后,我还是买一只留着听,留在身边收藏。记得很早之前,回想起来应该是在我打算买super.fi 5pro之前了,我已经有打算入手ER4B了,但当时关于ER4B的听感文章甚是罕见,就连一些相关的帖子也很少。本来是ER4家族中最不起眼的一个,这个可能是由于官方的网站将ER4B定界为人头录音专用所致。而之前论坛上的介绍和评论也不多,所以只能找到机会听了之后再决定。及后还是得到试听的机会,并留下深刻印象。时至今天,我可以说我觉得买得最抵的就是这副ER4B了。绝对的满意,绝对值得自己去收藏,去细细品味。至于声音,我只能说,它是一副超高解析力,通透感一流,声场的定位以及层次感相当好,立体感很强,声音质感颇佳,三频平衡的耳塞。但是要体现到以上的素质,好的前端器材是必要的。发挥出应有实力的ER4B,是一副令人一听就会记住的耳塞。而随身听直推,只能说是在路上凑合而已。但往往由于个人听感的偏异,未必会适合每一个烧友。有时候器材的差异,亦决定了声音的优劣。是不是你的那杯茶,就要听过才知道了。



PART <2>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的分享。
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一些录音介质来进行分享交流
器材的部分已经分享完毕,紧接下来是介质部分,关于这一部分所提及的介质,这里仅介绍一些自己用过的MD,磁带以及CD-R/CD-RW。

『MD』
MD碟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档次,最低档的是标准MD碟,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普通碟或者彩碟,属于这一类碟的型号比较多,为人熟悉的有SONY的COLOR COLLECTION系列,NEIGE系列;TDK的FINE系列,MUSIC JACK系列,BIT CLUB系列;MAXELL的COLOR CLUB系列,TWINKLE系列,COULER系列;AXIA的J’Z系列,im系列;DENON的LAPISIA系列等等……

中档MD/防磁碟,也就是音质和耐用性比先前提到的标准碟高一个级别的,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有SONY的ES系列,LUMINA系列,TDK的XA系列,AXIA的PS系列等。

最后是高档MD/专业碟,型号相对较少,分别有SONY的MD2000,TDK的XA-PRO,MAXELL的XL-II-Pro,AXIA的MD-Pro等四款。当然了被烧友称为Pro-Black的SONY专业录音MD也可以列入这个级别了,也是比较稀有的东西,矜贵程度几乎仅次于MD2000。

下面就我刚才提及的个别型号的MD碟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是标准MD碟部分,也有朋友说低档的MD,其实也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不同而已,指代的事物是一样的。
SONY:
【1】        COLOR COLLECTION系列:
一共有红,橙,黑,蓝,绿等,好几个颜色,也就是我们说的彩碟,也是市场上最为常见的SONY MD碟。价格略微比其它几个牌子的彩碟贵,声音还是可以的,SONY的这款碟,声音的韵味在普通碟里面是不错的,尤其是人声的演绎部分。解析力和声场都在众品牌普通碟里居于中上水平。而且碟质较好,不容易出现坏碟或光头纠错/搜索时间过长的问题。除了价格稍偏贵之外,这款碟片算得上是MD迷们不错的选择。

【2】        NEIGE系列:
只有一个颜色的NEIGE系列,外观比COLOR COLLECTION系列更加具透明感,全透明的外壳没有加以任何颜色去渲染。直接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碟片,可惜上层外壳没有磨砂,一刮就花。下层外壳则采用了一贯的磨砂设计,比较耐磨。至于声音,NEIGE和COLOR COLLECTION系列是同级的,只是数码味比COLOR COLLECTION系列稍重。

【3】        PREMIUM系列:
这个所谓的金碟,其实打开MD右面的保护片一看,就可以清楚发现,碟片并不是金碟。只是普通的银碟,外壳却是金色的,或者说是透明的金黄色吧。同样的,上层外壳是全透明的,下层是磨砂的。比起SONY的低档主打COLOR COLLECTION系列来说,PREMIUM的低频更加有弹性,低频的量感会稍多,声音更加温厚。密度和质感也稍稍提升了。但目前国内最为常见的就只有74分钟。


TDK:
【1】        FINE系列:
FINE系列,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整体素质真的不错。三频段平衡,解析力也让人满意,声音柔和自然,数码感并不强烈,而且后期出的FINE比较人性化,MD碟的上层外壳可以直接用油性笔在上面写字。同样是彩碟系列,所以FINE备有粉红,粉蓝,粉绿,粉黄,灰黑五款颜色,而灰黑是特别版,外壳是黑色的,数量也较前面四款少。FINE的特点是声音平衡耐听,没有什么极为突出也没有什么缺陷。所以一般的通俗类音乐用FINE去录音是挺适合的。

【2】        MUSIC JACK系列:
       MUSIC JACK又称为MJ,是TDK比较老的一个系列了,MUSIC JACK也是为一一款老版MD有金碟的,老版的MUSIC JACK声音相当好,人声饱满,细节丰富,质感一流,算是普通碟里面最好声的,而且MUSIC JACK的碟片,声音的解析力相当好,数码味非常轻,声音自然真实。比起FINE,人声更加优秀,质感更加强烈,解析力也略胜于FINE,MUSIC JACK总共出了四版,第一版是全透明外壳的,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就是透明。第二,三版都是彩碟,一共有红,蓝,橙,黄,绿五种颜色。前三版都是金碟,声音的细节和质感都很好,最后一版是普通银碟,音质略微下降,解析力和层次感都不如前面三代好。出了外观变得有神秘感之外,真的不知道第四代出来之后,是进步还是退步了。
      
【3】        BIT CLUB:
比起前面两款,BIT CLUB更加适合现代音乐,尤其是HIT-HOP,R&B和一些电子流行乐之类的,BIT CLUB的低频相当有力度,下潜也是三个系列中相对最好的一个,相比之下低频的渲染也比较浓烈。但是数码味较浓,声音耐听度不如前面两个系列。旧版的BIT CLUB颗粒感很明朗,但是声音不如MJ和FINE细腻柔滑,相比之下,播放一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BIT CLUB绝对是首选。而BIT CLUB的第一代上壳是透明的,下壳是磨砂的,之后出的就全是不透明的了。

MAXELL:
【1】        MD系列:
大家可别误会了,这个系列的名字就是MD,然后按照碟片的时间长短来命名为MD74,MD80等等……MD系列是英格兰出的,声音的解析力和透明度都很一般,更本不如TDK和SONY的彩碟,而且声音偏厚偏朦,不太通透。听感是属于温暖厚实的风格,但是温暖之余解析力不够,厚实之余声音之感不强,所以市场指导价一般都比前面介绍的两个牌子的几个款式低。而且MAXELL非常聪明,很会节约成本,他们居然用塑胶做MD右面的保护滑片,所以重量上面,质量上面,都比其它牌子单薄。该系列也是彩碟,共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外观没有什么吸引的地方。太普通了。

  【2】 COLOR CLUB系列/TWINKLE系列
        这两个系列都是日本制造的碟片,解析力比前面的MD系列好,声音也没有那么厚,尤其是人声部分。值得一提的是,COLOR CLUB系列/TWINKLE系列的外观都很有意思,虽然都是彩碟,但是不同的是,COLOR CLUB系列的外壳是颜色不同,而TWINKLE系列则是碟片的颜色不同,TWINKLE系列是普通碟类比较罕有的彩碟系列,这个彩碟不是壳子的颜色出彩,而是碟片的颜色变幻。红的,绿的,蓝的,橙的……好几个颜色。而且每一代的设计都可以说别出心裁。

AXIA:
J’Z:
这个牌子其实就是富士的一个产品品牌。它的MD种类其实也不少,但是很少来大陆卖,所以我们接触到的都是有限的,而且来到这里都炒得很贵。我手上只有这个系列,由于它是的数量很少,所以挺有收藏价值,我手上这只一直留着没拿来用,这个系列的特别版只有三款颜色,只有两款图案。就只有蓝,黑,绿三色,只有蝙蝠和蜥蜴两种图案,图案是印在MD保护滑片上的,挺酷的印刷。标准版的有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该系列的MD数码味不算太浓。解析力不错。而且外观比较简洁。可惜人声稍稍偏硬,所以一般的人声录音,不如SONY的彩碟和TDK的MJ好。


接下来是中档MD碟,中档碟在声音的平衡感和碟片的耐用性上都比普通碟好。
SONY:
ES:
ES的外观相信很多烧友都非常熟悉了,白色的外壳,一份无比的纯洁与细腻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还记得我刚买MD台机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MD随身听,录了的MD碟只能放到台机上听,那时也不舍得买贵碟,ES对于我来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是后来还是买了一张,一直保留到现在还在用。但是字体已经掉色了。ES是索尼的高档器材的代名词了,记得磁带里面也有,一会在磁带部分还会出现这个名字。ES所谓的防磁设计,其实也可以看作它耐用的一个方面,防治磁化,对于一张MD碟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一般的普通碟,防磁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在一些高磁性的环境里,普通MD就备受考验了。ES的设计是不错的,那么它的声音呢?声音才是咱们最关心的问题,ES的声音不错,这个用过的朋友应该很清楚,ES的声音比起SONY自己的彩碟,更加平衡,人声的质感和密度都有所提升,绝对是值回票价。但是在MD还是比较盛行的时候,ES的身价也颇高的,比起同级的TDK的XA要贵。而这个“贵”,大家都很明白,这个其实是SONY一贯的作风了。

LUMINA:
严格上说,LUMINA不能算一般中档碟,LUMINA是比较有纪念意义的,它的数量相对比较少,而且外包装的花纹和图案都很别致。所以比较有收藏意义,旧版的LUMINA是磨砂半透明的,有粉红和粉蓝两个版本,碟壳的花纹是星星,而且碟壳上印满了一点点细小闪光的颗粒,很好看,新版的是只有红色和蓝色,花纹便成了小红花了。但外壳还是会一点点颗粒闪闪发亮。声音方面,算是和ES同级了,细节和声场都不错,解析力还比ES稍稍高了,但数码味比ES重,声音没有那么ES柔顺。略微硬朗了。

TDK:
XA:
TDK的XA是一张相当经典的MD,也是TDK中档碟的唯一,XA声音相当不错,整体素质不在ES之下,可以说和ES各有所长,ES声音相对平衡,且略带点温暖的感觉,XA解析力稍稍优胜,中频比较有感情,而且由于XA本身是一张金碟,声音比叫细腻,对于细节的还原相当不错。而XA所采用的外壳也挺特别,虽不像ES那样全封闭不透明,但也不是旧版MJ那样全透视。XA外壳,在碟片的部分是可视的,上外壳是透明的,下外壳是磨砂透明的。所以你会看到XA的上层是金黄色的,下层则是灰色的。碟片的颜色和老版MJ,XA-PRO都是一样的。XA的人声突出,声音细腻,质感良好,所以对于人声的录音,个人感觉相对适合。

AXIA:
PS:
这款是富士的中档碟,可惜我没有过,传统的PS是有海豚标志的,声音不作评价,因为没有机会用,但这款的特别纪念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HELLO KITTY系列。现在由于量少,所以价格都被抬得很高,收藏意义还是有的,关键是价格过了头。所以很多烧友都望而却步。

最后是PRO(专业)碟了,为大家分享的有以下四款。
SONY:
MD2000:
严格来说,这个MD2000属于纪念型MD碟,但是声音也相当相当出色,可以说是同其它几个品牌的PRO碟同级了,MD2000我只听过两次,而且自己没有拥有过,从外表看,MD2000已经可以体现到它的身价了,银色的全封闭外壳,看上去比任何MD都要高档,我记得两次听都是听人声,两次都是听邓丽君。给我的感觉是,MD2000的人声表现非常真实,声音的还原度相当出色。人声的质感和细腻度都是及至的了,而且整体听感相当平衡。解析力比起中档碟不算高出甚多,但是声音平滑自然,这个才是它的独到之处。再加上漂亮高贵的外观,独一无二的流水号,当然少不了那个显眼的MD2000字样了,这些因素加起来,足以使它一出来就买到200的零售价了。但是现在,价格有不知道翻了几倍了。只能说可遇不可求啊。

MAXELL:
XL-II-Pro
如果说我听过的MD碟里,哪款的解析力最高,声音细节做得最好的,我会肯定地回答是XL-II-Pro。这是一张看上去根本不起眼的专业碟,无论是MD外盒,MD外壳,做工,质量,重量……等等每一个方面,你都不会认为它是一张专业碟,除了看到碟的保护片上面刻着“XL-II-Pro”这个字样,听到它的声音,你才会想到,这个烂东西居然是专业碟,而且离谱的是,它的保护片居然是塑胶做的。薄薄的深蓝色外壳里面包裹着一张普普通通的MD碟片,根本和MAXELL的普通碟“MD”系列一样都是英国制造,样子,构造都一样,除了保护片上面印的型号说明了它们之间的身份不同,其它的就没什么可以值得去说了。声音方面,XL-II-Pro绝对是一张好碟,非常高的解析力,是四款PRO碟里面最好的解析力了,但是略带点数码味,声音动态非常好,而且刚性十足,录大动态的古典乐一流,有着较高的信噪比,和相当出色的细节感及平衡感,可以说是PRO碟里面的声音首选了。但由于外观较差,所以XL-II-Pro很容易就被人忽略了。市场上也是已经绝迹了。

TDK:
XA-PRO:
这个名字我想是最为烧友熟悉的了,也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PRO碟了,基本上一些有规模的买MD的铺面都可以找到XA-PRO的身影。而且现在的价格也越卖越便宜。这个对烧友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XA-PRO的做工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但从碟片的质量和重量来看,已经可以看到PRO碟应该有的风范了,而且XA-PRO是金碟,从防纠错的角度看,XA-PRO是一张相当出色的MD,它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整个和它的碟壳构造有着密切关系。声音方面,XA-PRO比起XA声音更加平衡细腻,XA的人声是靠前的,突出的,但是XA-PRO却没有,距离感较XA远,声场也比XA略宽。XA-PRO比起MAXELL的XL-II-Pro来说,解析力和细节都稍逊,而且声音也没有前者通透,亮丽。不过好在XA-PRO够平衡,声音真实自然,听感上是两回事,如果一般流行或人声录音,XA-PRO会更加适合,因为MAXELL的XL-II-Pro声音的刚性比XA-PRO强,声音也略比XA-PRO硬朗,人声不如XA-PRO细腻。但是它们几款都是同级的。只是各有特点而已。

AXIA:
MD-Pro:
最后出场的MD-Pro是富士公司的顶级产品,虽然价格上未必比那些所谓限量版的MD碟贵多少,但是音质就肯定是不同档次了。纪念碟一般都不是什么高档的碟,只是花纹和图案比较特别,市场上较为罕见而已。MD-Pro的声音算是四款专业碟里面相对平庸的一个了,如果和下一级的产品比较,它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如果和不同牌子的同级比较,MD-Pro最能说是屈居末位。声音没有什么太突出的亮点,也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缺点。也就是不过不失罢了。而设计,据说采用了高科技的抗震设计,但是外观还是比较土的,黑色的全封闭外壳,没有什么起眼点,除了壳子不透明可以区分开PRO碟和普通碟的身份之外,其它根本就是一个“土”字。但遗憾的是,现在市场上也及其罕见了。

关于MD部分就介绍到这里,总的来说,MD这三个档次里面,普通碟是市场上最容易找到的,价格也是相对最划算的,但是素质高的普通碟现在已经很少了,譬如说TDK的MJ(music jack)系列,以前的MJ是金碟,声音非常细腻柔顺,现在出的银碟音质比起以前有所下降,关键是数码味重了,但是解析力却没怎么提高。ES仍旧是不少烧友们的首选,关键是声音平衡,听感自然,而且样子也漂亮。XA-PRO则依旧占领着高档碟的市场,毕竟XA-PRO是最容易找到的PRO碟了。而且随着价格的下调,XA-PRO绝对是ES的有力竞争对象。对于有条件的,并且对音质有追求的朋友,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倾向XA-PRO。而选取了好的碟片一般只是其中一环,好的音源,好的录音设备,好的回放器材都是不可忽视的。要玩起来所花费的金钱,精神和时间却是少不了的。

『磁带』
接下来谈谈我自己接触过的磁带,磁带随身听我自己没什么研究,但是以前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很沉迷磁带,记得95年的时候,买一盒TDK的标准磁带TDK-D系列要7圆,现在好像也差不多,但是比较两个时期的生活指数,显然以前的磁带更加值钱了。毕竟那时候walkman(磁带随身听)还没有完全推出历史舞台。现在已经是江河日落了。对于walkman,其实我没有什么研究,以前拿着的也就是一台松下的收放机(带AN/FM/TV收音,磁带播放功能)。型号是RQ-SX25V。它是一台很普通的walkman。声音只能说是一般而已。但是我却很喜欢收藏磁带。而且以前买的磁带,很多都是没有重复型号的,我基本每个型号就买一盒,除了个别金属带比较贵,买不起,一般铬带和一些高档的磁带都收集了很多。可惜后来在搬家的时候,被老妈当垃圾扔掉了,而剩下来的,已经寥寥无几了。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过去接触过的磁带,以及一些自己的感受。
和MD一样,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磁带大致有三个类型:
标准磁带:[ TYPE I / NORMAL POSITION ]
铬带:[ TYPE II / HIGH(CrO2)POSITION ]
金属带:[ TYPE IV / METAL POSITION ]
另外还有一种叫铁钴带[ TYPE III ],这种在市场上甚是罕见,一般只有录音室才用。

而和MD不同的是,在磁带中每个类型磁带也有档次高低的区别,譬如SONY的标准磁带:EF—HF—X-I—XS-I 就是一个系列的,里面最高的型号是XS-I如果单从价钱去看,XS-I甚至比入门级的铬带还要贵,所以即使是标准磁带,但是也未必说标准磁带就一定比铬带甚至金属带差,只是类型不同而已。而类似地,每个类型的磁带,也有自己的型号高低之分。接下来和大家谈谈我自己接触过的一些磁带的型号及某些特点,但铁钴带只接触过一次,而且是在朋友家里听的,所以不作讨论。

标准磁带:
SONY:
在SONY的磁带里面,最常见的就是EF系列了,相信有玩过磁带的朋友都很熟悉,记得在95年的时候,还有一些专门帮人用CD灌录磁带的店铺,而他们也卖一些自己预先录好的磁带,其中SONY的EF系列和TDK的D系列,就是他们用来灌录磁带的标准型号,也是我们可以直接买到录好的磁带的最常见型号,后来EF渐渐淡出,随之而来的就是HF了,不过HF的售价比EF和D都贵。而我自己接触过的就有以下型号:CHF , EF , MUSIC CLASS , HF , GIG1 , X-I , XS-I , ES-I在这些型号里面,属于普通级别的是CHF , EF , MUSIC CLASS , 属于中档级别的有GIG1 , HF,属于高档级别的是X-I,属于顶级的是XS-I , ES-I。标准磁带里面,越往高的级别,解析力越好,声音越清透。标准磁带的特点是:低频厚实,声音(尤其人声)饱满,模拟味浓,价格相对便宜。SONY的标准磁带中,普通级别和中档级别的磁带,声音都比较一般,关键是解析力不太好,声音偏厚。高级磁带X-I算是不错的型号,但是价格相对偏贵,顶级的的XS-I和ES-I都是相当出色的标准磁带,声音细腻柔顺,解析力也是索尼标准磁带中的经典。但价格是SONY标准磁带里面最贵的了。

TDK:
TDK的标准磁带我接触得不多,手上就只用那么几款。其中普通级别的有D,B高级的有AD1, DJ1, CDing-I,BEAM1,顶级的有SUPER CDing-I,一般来说,灌录磁带的当铺里面用的磁带中,TDK的就是D和B了。而其它系列,只有自己去一些磁带销售店或者一些卖空白磁带的档铺才能找到。而市场上的几款大牌子磁带中,TDK的设计最为花哨,色彩鲜艳夺目,包装漂亮,而音质也是不错的。但是普片来说价格比同级别的SONY稍贵。从声音的角度看,TDK的标准磁带解析力不错,声音的中高频比SONY做得好,但是人声方面没有SONY那么细腻。若论平衡感,TDK的磁带是较SONY稍好的。

MAXELL:
MAXELL的普通磁带其实并不多,而且MAXELL的磁带在同级的情况下,一般都较前面两个牌子贵,但是MAXELL的磁带质量非常好,无论是音质还是材质,都是三者中相对较好的,MAXELL的磁带在耐用性方面是比较突出的。按照有低到高的顺序,MAXELL常见的标准磁带有以下型号:UR ,UDI , XLI , XLI-S当然了还有很多独立型号的,例如響I,MY1 ,USI 等。比较起TDK,其实在大陆MAXELL的型号并不多,而且价格又比TDK贵,相对来说,以前一盒MAXELL的UR标准磁带,也就是NAXELL的最低档最便宜的磁带,也卖得比SONY的HF贵,不过声音就等于HF的这个级别了,比TDK的D系列高,但又比AD1低。而MAXELL的标准磁带里面,声音最好的是它们的XLI-S。这个等于TDK的SUPER CDing和索尼的XS-I了,都是市场上可以买到顶级的标准磁带。可惜我手上的这一盒还没有开,所以声音不好评价。不过顶级的标准磁带声音的解析力和细节还原应该不会比一般铬带差。但声音的金属感就不如铬带了。

标准磁带就分享到这里,接下来的是铬带,铬带同样也有档次之分,不过不同牌子的产品它们的划分也有不同,有些则为独立型号。譬如TDK的DJ2,AD2等,这些独立型号一般都有两个TYPE的,也就是说,有标准磁带和铬带两种,而有些则有三个TYPE,如SONY的ES系列,MAXELL的UD系列,它们除了有标准磁带和铬带,还有金属带。所以磁带的划分,有时候除了从同类型的高低档次划分,还可以从同型号的不同TYPE去划分。

SONY:
SONY为烧友最熟悉的是入门级铬带UX。其实UX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日本版,另外一个是意大利版,而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是后者。两款UX铬带的外观是很相近的,尤其是磁带外壳,除了盒子之后,样子几乎一样,而唯一不同的是,日版的外壳是上螺丝的,而意版的是直接粘合的,没有螺丝。声音方面,日版的声音在保持高解析的同时,音色更加细腻,而意版的则金属感比较强,颗粒感更加明显。在UX之后就是UX-S了,这个其实就是UX的升级版,同样也有两个产地,这个和UX是一样的,而UX的包装是蓝色的,UX-S则是绿色的。声音方面,UX-S比UX更加细腻,听感更加平衡,铬带和磁带刚好是换过来的,标准磁带越往高端,声音的解析力越高,声音更加透明,金属感会增强,高频会更加纤细。而铬带则是越往高端,低频的弹性越好,声音更加接近标准磁带那种柔和的模拟味及质感,声音变得细腻动人。也就是说,它们的高端产品,声音都会趋向平衡自然的风格。而SONY里面,我听过的最好的铬带,相信就是这款了---UX-PRO这个是我头一次看到的带有PRO的录音带,声音非常细腻,解析力和平衡感都相当出色。比起UX-S声音更加精细,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来,而且亦带有几分磁带的醇厚味儿,不像一般的铬带那样金属感较重,声音比较硬。而除了UX-PRO,SONY还有两款比较出的的铬带,声音界乎于UX-PRO和UX-S之间的,那个就是ES-II和XS-II了。ES-II的改良版独有的低摩擦低耗电设计是一款不错的带,该带采用的新素材可以减低磁带两端导带轮以及中间的触片于磁带的摩擦系数来降低物理摩擦,从而节省电能。而且ES系列的三款磁带声音都非常出色。也是SONY的一项佳作。

TDK:
TDK的铬带是我自己用得比较多的,常见的有SA,SA这个型号在TDK牌子里面的位置,其实有点像SONY的UX,不过在大陆市场买到的TDK的磁带产品,都是在日本制造的。SA也是TDK里面最基本的铬带型号。当然了还有它的升级版SA-X,以及顶级版SA-XG。一些独立型号其实也有相当不错的素质,它们分别是DJ2,AD2,SR,CDing2,BEAM2,以及顶级产品SUPER CDingII这些独立型号都有两个或以上的TYPE,也就是说有标准磁带和铬带,个别的还有金属带。而这些独立型号的铬带,音质基本就界乎SA及SA-S之间,但顶级型号SUPER CDingII甚至可以逼近SA-XG,成为TDK的铬带之王。而我用过TDK最好的铬带,也就只有SUPER CDingII,它的解析力超高,和SONY的ES,XS-II都旗鼓相当。只是价格比较贵且只有60分钟才是比较标准,就连90分钟的带也没有。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另外一款叫BEAM2的,它的低音相当出色,而且带子的带芯轮可以发光的荧光设计。总的来说,TDK铬带都稍比SONY贵,不过样子就好看多了。

MAXELL:
MAXELL的铬带我接触得不多,但是最顶级的铬带也算曾经拥有过了,同样,MAXELL的铬带也有一款是入门级的,型号就是UD.II,和SONY的UX,TDK的SA一样,UD就是MAXELL最低级别的铬带了,声音的解析力虽说比一般甚至中档标准磁带高,但是金属感过强,声音偏硬且刺音较重,在UD.II上面的是XL.II,XL.II已经算是比较好的铬带了,如果大家有留意MD篇的,就会对XL这个名字有点熟悉了,和SONY的ES类似,MAXELL的XL就是它的品牌标志。而XL.II其实已经比一般的独立型号的铬带稍强了。而当然还有最强的型号XLII-S了。和TDK相比,在大陆卖的独立型号的铬带不多,常见的就有CD'S-II,響II,US-II,MY2,但MAXELL的声音素质也是三个品牌中相对最好的,质量也是最好的。所以一般MAXELL的磁带都比另外两个牌子稍高。

铬带的介绍就到这里,其实铬带的声音和标准磁带比较,解析力方面有了提高,声场会更好,而且高频和细节都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人声的韵味方面却不如磁带那般醇厚。然而,高档的磁带和高档的铬带,几乎都可以做的比较平衡,也就是说高档铬带在高解析的同时,提升了声音的质感,降低金属感和刺音所造成的听觉疲劳,使得声音在高清晰的同时具有甘醇的味道。而高档的磁带的优点也异曲同工,在保持原来的人声醇厚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解析力,使声音透明度得到显著的提高,音色通透自然。而接下来是最后的一种类别的磁带--金属带

SONY:
METAL-XR相信很多玩过金属带的朋友对这个名字都比较熟悉了,其实METAL-XR也有两个产地,就是日本和法国。记得当时买的METAL-XR也买了两个版本的,日版的要52圆,而法版的仅售28圆,为何相差这么多呢?再看铬带中,UX意版的18圆,UX日版的21圆。同样有着价差,但是没有那么离谱。日版的METAL-XR声音比法版的METAL-XR圆润一点点,就是这么一点点,价格相差将近一倍。让人无语。而包装和和印刷,两者是有区别的。直到现在,我只剩下法版了,日版于搬家时遗失了。另外,SONY的金属带里,还有一款
是比METAL-XR更加强悍的,那就是ES系列的金属带---METAL.ES。这个中档的金属带声音非常平衡,在好的台机上录音,根本察觉不来它有明显的刺音。其实用一些不太好的录音器材去灌录金属带,由于降噪不够,所以出来的声音毛刺感很重,金属感过强。比起铬带,金属带的解析力更加高,声场更加广阔。但是更加难侍候。而这款METAL.ES着在刺音控制上令人满意。而其它金属带的固有优势依旧保留。在METAL.ES之上就是SONY的磁带之王,SUPER.METAL.MASTER这款磁带我只是听闻过,一直都没机会亲睹它的芳容。它的地位,就像MD里面的MD2000。量非常少。

TDK:
TDK的金属带我接触过的就只用以下三款:MA , MA-X , SUPER CDing-IV。其中MX是入门级别的金属带,和SONY的METAL-XR类似。不过MA没有METAL-XR卖得那么贵,MA只需要30圆一盒。声音素质就是METAL-XR那个档次。在MA之上就是MA-X,MA-X的声音比MA更加圆润自然,解析力不比MA高很多,但是声音更加细腻,金属感听起来没有MA那么强烈,但整体声音质感要比MA有所提升。和MA-X同级的有SUPER CDing-IV,这个SUPER CDing
系列的东西,就是一看包装就知道是高档货,SUPER CDing系列就是TDK里面可以和SONY的ES,MAXELL的XL相比美的系列了。比起METAL.ES,SUPER CDing-IV有着更高的解析力和更宽广的声场,但声音偏冷,METAL.ES的声音平衡感更好,听感更自然。可以说,两款金属磁带的实力只在伯仲之间。

关于磁带部分,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其实每一给类型的磁带,到了最高端,声音的平衡性都达到及至。我很不难发现,无论是标准磁带,铬带或者金属带,只有最基本型号或者说入门级的标准型号的磁带是过分突出自己的特点而且缺点比较明显的。当然了,金属带即使是入门级卖得价格也和最高档的磁带不相伯仲,但是从声音的平衡性来说,一款入门级铬带和金属带,未必比得上顶级标准磁带。所以说,每个类别的磁带到了顶端,它们的共同点都很明显,就是声音的平衡。标准磁带的优势在于声音厚实,模拟味重,所以一些人声的录音比较适合,但是解析力和声场都不怎么样。铬带的特点是,声音界乎于金属带和标准磁带之间,声音细节好,解析力高,但金属感比标准磁带强,比较适合女声以及弦乐。通用性较标准磁带强。金属带的特点就比较突出了,顾名思义是金属带,金属感不用说了,比铬带还强,声音清脆悦耳,高频比金属带和标准磁带都要华丽,细节和解析力都是最好的,声场也比前两者宽广。但是人声较冰冷,较硬,没前两者那么有感情。录音控制不好毛刺感比较明显。这是三种类别磁带的特性。而高档的磁带,无论是标准磁带,铬带还是金属带,它们的声音平衡性都很好,它们的缺点都得到最佳的改善,不至于表露无为。而另一方面,在耐磨性方面,标准磁带是最好的,而且标准磁带对机器的损耗也是最低的。而当然了,在声音的素质上,即使同是顶级产品,金属带还是比铬带优胜,铬带还是比标准磁带好。因为它们的原料决定了它们的高低了。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CD录音介质,也就是我们说的CD-R和CD-RW了,在我接触过的,比较适合的刻录音乐用的CD碟有三菱的ULTRA PLATINUM(水蓝),BLUE PLATINUM(深蓝),PHONO-R(深蓝),PHONO-R EX(深蓝),音乐人声(深蓝);TDK的CD-R80 以及 CD-RW80。在市场上现在可能就只剩下TDK的CD-R80了,其它的都基本灭绝了。一张好的CD刻录盘,刻录出来的CD音质比起不同数据刻录盘来说要优秀。关键是它的材质比起一般数据刻录盘要好。和母盘比较,刻录出来的CD一般数码味更重,人声偏硬,声音不如母盘细腻,声场没有母盘延伸得那么好,解析力有所下降,更甚者会出现爆音及读碟困难。而专为音乐刻录而设计的CD-R/RW一般都要在低速下刻录。而且CD的材质与普通数据碟有所不同,当然价格也相对较贵。而在CD-RW里面,TDK的CD-RW80是比较适合刻录音乐的CD-RW。但由于刻录CD-RW对机器的损耗较大,而且在读取数据时,对CD光头的耗损也比较严重,所以一般都不建议使用。

对于几种录音介质的分享,只是一些个人的见解,而且在所有介质中,这里的提及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也希望我的见解为一些想要了解以上介质的朋友带来一点点的帮助。觉得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跟帖讨论,因为“感觉”这东西没有标准,或者你的“感觉”会比我的更好。有或者只是大家理解的方式不同而已,又或者观察面不同罢了。而接纳与分享需要的就是一种互动的交流。。。。。。



PART <3>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对器材和介质作了分享,最后一PART,第一幕我想就个人对音乐的一些偏好和感觉和大家作个简单的分享交流。
另外,在此PART的第二幕,我想就这些年来,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第一幕:<对唱片/音乐的一些体会>
记得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已经很喜欢听歌了,每年暑假闲暇的时间,都会回外婆家住上一两个星期。舅舅是一个比较喜欢录歌的人,或者是受到他的影响,我也渐渐对他那满柜子的磁带感兴趣了,依稀记得那时侯听的最多是谭咏伦,张国荣,梅艳芳,陈慧娴,张学友之类的当红香港歌手,我自己比较喜欢谭咏伦和张学友。还记得有几张专辑,我一直都很喜欢,到了后来上大学做了兼职后,自己去唱片铺掏了回来收藏。现在还一直保存着。像谭咏伦的:《爱的根源》,《爱情陷阱》,《暴风女神》,《墙上的肖像》,《爱念》等专辑,张学友的《遥远的她》,《相爱》,《太阳星辰》以及后期的《我与你》,《爱火花》等专辑。到现在,偶尔也会拿出来品尝一番。
以前听的磁带机,虽然只是普通民用机,但是每每想到那一盒盒在磁带录音店灌录的普通SONY CHF60 和EF60系列。即使是最普通的磁带,但是那份思忆至今仍难以忘怀。虽是平凡的东西,却也常令人回味。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的CD都是类别都是AAD的,即使模拟录音,模拟混音,数字制碟的CD制作技术。声音有着相对浓厚的模拟味道,听感舒适自然,虽然解析力稍逊与现今的HDCD,但在人声的韵味方面,一点也不输给现今的CD。及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技术的改良,ADD的制作技术诞生了,所谓的ADD,就是模拟录音,数字混音,数字制碟的制作技术。它的特点是人声在保持原有的韵味的同时,提升了背景音乐的细节表现,相对于模拟混音,数字混音的声音精度要会更高,声音的解析力会更好。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商业唱片市场的火热升温,CD录制的技术必然要随着唱片业发展而提升。过去的模拟声那暖和饱满的特点,很难适合那些,数字化音频的步调了,而CD的发展也朝着高解析,高精度的方向前进,DDD的录音技术很快就取代了一度走红的 ADD录音技术。与之不同的是,DDD的数码味道比较浓厚,虽然声音的解析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听感上面未必可以征服玩开模拟声器材的大多数玩家。在一般商业唱片中,DDD的人声录音,往往会让人感觉偏硬,偏干,润色不够,也失去了之前AAD,ADD录音的那种人声的韵味。但喜欢高解析和喜欢数字音乐的朋友,往往接受DDD的成数会大些。
就个人感觉而言,后期见到的HDCD, DSD录音技术,无论在声音的解析力以及声场的宽度,深度等,都比以往的录音技术有了提升,但如果在播放人声的时候,依然很难找回以往那种温润饱满的感觉。
接下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一些市场上比较常见的CD以及一些录音技术。
dCS(data conversion systems):
dCS是把原录音母带采用dCS-954机经过24bit format特别处理,加上128倍超频取样,从而实现了最精密细致的音频讯号CD录音。为了保留原音母带的完美音色和最大传真度,该录音不经任何压缩程序,且一般每卷印模都只限量印制2000CD。
特点:讯噪比大为提升,动态更加突出,且不失原有的韵味。
个人感觉:在99年,环球唱片为了复刻一些过往的经典唱片,特别采用了这项录音技术,而被复刻的唱片里,大多数都是以前的AAD,ADD录音的唱片。dCS 录音除了唯一给我比较好的感觉是,它可以在声音素质提升的同时,保留了原有的人声味道,这个是其他新一代的数码录音所给不了的。
HDCD(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
HDCD源于美国REFENENC RECORDS公司,它采用了一种新的录音技术,在将母带上的模拟音频信号送到HDCD编码器的同时,以超过传统CD制式的44.1KHz,16bit的高解析力编成数码信号,此时,产生的信号将多于普通CD所能容纳的信号。
特点:高解析力,但人声数码味偏重。
个人感觉:比起传统的DDD,HDCD拥有更佳的解析力及更精准的细节还原。但人声的韵味上不见得比DDD好太多。
DSD + Direct SBM
下面介绍一下DSD + Direct SMB技术的诞生和原理:
现时市面上的CD是采用PCM的录音制式,将音乐信息以44.1KHz取样频率及16bit量化处理,虽然体增加取样频率和比特率能改善音质,但显著的分别还是不容易得到的。所以SONY特别发明了一种明显改善的CD,新的技术名称叫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是采用1bit A/D转换器及Sigma/Delta调谐器达成录音或编码。
DSD制式的取样频率为2.8224MHz,是传统CD取样频率的64倍。这个频率表示量化是以每秒2.8224百万次的速度处理,然后将1bit的数据录在唱片上,虽然比特数只有标准CD制式的1/16,但因为取样频率是标准制碟的64倍,结果DSD的数据处理能力较普通CD大了4倍。理论上,它可以将频率范围扩展到1.4MHz左右,结果是整体的音效得到提升。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DSD的优点还原在16bit的CD上呢?
SONY最后采用了SBM Direct-Super Bit Mapping Direct(直接超比特对应技术)去将经过DSD处理过的信息尽量还原至16bit。具体操作如下:
母带 —〉SONY特制混音台[调教输入信号频率] —〉模拟/数码转换[信号处理] —〉SONY特制SONAMA处理器[DSD处理] --> SBM转换器[1bit普频16bit] --〉最后母带
特点:人声和乐器更加通透,声场的既深且宽。
个人感觉:声音尽量做到了通透自然,但是却缺少了以往传统录音中人声特有的那份磁性 。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比较喜欢的音乐。

从小就爱听流行乐的我,至今依然对流行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所听的流行乐里面,是以港台流行为主的。但是近几年来,虽说港台两地新人辈出,但是有功架的新人着实不多,除着唱片市场商业化越来越重,现今的歌手讲求包装比提升唱功更明显。几乎是样子长得不赖,而且有一定背景/关系的,想当上小名星不是难事。以前最看重的第一是唱功,第二是舞技,现在这些技术型走向的人,在乐坛上是买少见少。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经气言:现在的歌手,只要不是哑巴,五官端正就可以出来混了。唱功根本就不行。听了这话我也颇有感触。
而我自己,听的大多数是八,九十年代的流行乐,或者当时的歌手的曲子。因为那时候的歌,无论是歌手的唱功还是曲子的素质,都比现在的要好多了。

有一些歌,到现在我依然偶尔拿出来听听。在这里挑三首和大家分享分享。

第一首是张学友的《遥远的她》,虽然那时候的张学友只是一个刚加入乐坛的新人,但凭着他那极具张力的声线,成为了新秀中突出的实力派。这首《遥远的她》堪称当时的经典,歌曲虽然流露出悲情感,就如第一句:“让晚风轻轻吹送了落霞,我已习惯每个傍晚去想她,在远方的她此刻可知道,这份情在我心始终记挂。”这句表达了对去世的人深切地怀念,虽然不会有相聚的机会,但是心里依然挂念。又如这一句:“遥远的她,不可以再归家,我在梦里却始终只她,遥远的她仿佛这风声跟我话,热情若无变,那管它沧桑变化。”体现了主角对逝去的爱侣深切怀念之情,即使爱侣已经离世,但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依然永垂不朽。而在这一曲中,无论是旋律,歌词还是演唱者的声音,一切都扣人心弦。听后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首是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除了旋律和配乐,最令我感动的是这首歌的歌词。这是一首励志的歌,其中“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一刹那恍
惚若有所失的感觉,不知不觉已变淡心里爱(谁明白我)”体现了曲中人物为实现理想不怕面对任何艰难和苦楚。也借此鼓励年轻一代,无论在受到任何阻扰或逆境,都不应放弃心中的理想,哪怕是失去心中所爱。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每一句都写得很有意义,听了让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惧任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反观现在的流行曲,大多都是情情爱爱的,有些歌词写了都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这首《海阔天空》值得年轻一代去品尝。尤其是那些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挫折就轻易言败的人,应该好好去领会一下这首歌的每一句歌词。

第三首是王靖雯的《如风》。这是一首由台湾创作歌手张宇作曲,由已故(香港)填词人林振强作词的歌曲。这首歌还有国语版本,名为《猜心》。《如风》这曲子,同样带有伤感的味道,歌曲叙述了人与人之间相识,相交,相处,相离的这一过程。人生变幻,世事无偿,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控制和改变的,人生旅途中,相识的短暂就如在梦中擦肩而过,一瞬即逝。而其中:“来又如风,离又如风,或世事通通不过是场梦,人在途中,人在时空,相识也许不过擦过梦中;来又如风,离又如风,或我亦不应再这般心痛,但我不过,是人非梦,总有些真笑亦有真痛。”这句,充分体现了这首歌所表达的思想。

而随着自己渐渐爱上了音乐,爱上了随身听系统,爱上了耳塞。我开始让自己慢慢去接受一些流行乐以外的别的其它类型音乐,如可以令人听着心情变的轻松的爵士乐,有时候也和喜欢爵士乐的那种悠扬轻快的旋律,温暖舒缓的乐感。听着听着,令人紧绷的神经亦松弛下来。当然少不了注重录音和细节的古典乐,不过古典里面,我比较喜欢圆舞曲/华尔兹,所以特别喜欢斯特劳施,其中voices of spring , emperor waltz , the blue Danube 都是我自己相当喜欢的曲子。圆舞曲同样给我轻快的感觉,但这感觉和爵士乐完全不同,圆舞曲很有节奏感,而爵士乐更加讲求随意性。演奏圆舞曲的乐器比较多,而且录音都是比较讲求场面和注重细节,动态也比爵士乐大,这就是两者在我心中最直观的相异之处。
关于唱片/音乐部分就分享到这里。希望遇到知音/同好会跟帖交流。


第二幕:一些过去的体会与交流
论坛的气氛的确不如之前的兴盛。有时候看到很多朋友的回帖,使我很有感触,我也明白单凭一两个人的力量是没法改变什么的。但可以看到一些烧友的心里话,我觉得我的努力没白费,即使难以改变现状,但沟通与接纳,分享与交流,永远都是论坛的发展必要条件,以及烧友之间结交知音的理想桥梁。接下来,我将会把一些个人想法和观点和大家探讨一下。

对于一位初烧的朋友,我的个人看法是,先从入门级耳塞入手,或者说先了解入门级耳塞。然后随着对随身听器材以及音乐的了解渐渐深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才去升级自己的随身听系统。在这里,我把着眼点放在耳塞上和大家讨论吧。

之前其实我也在文章里写过一些烧耳塞的经历,我也是从E838玩起的,到现在的ER4B,虽然我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但是我没有一件器材是没玩透就换新的。我在这里向新来的朋友提个建议。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对手上一件器材的理解,应该先把它把玩透了才考虑升级与否的问题。了解一件器材,不光光能说出它的优点,还应该知道它的缺点,说白些就是,要熟知它的风格和取向之如,还得知到通过什么样的搭配,才可以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发挥潜能。但很多时候,某些朋友在升级的同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懂自己手上的器材是否应该更换。更甚者,好一部分人存在炫耀和攀比的心态。这样发展下去,对自身的音乐素养,其实根本没法提升。盲目的投入只会让自己走了不少弯路。

在这里,我想站在一位初烧者的角度上去思索以下几个问题,顺便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耳塞呢?
其实我觉得翻帖了解只是一个带有一定参考性的途径,关键还是自己找机会试听,毕竟用自己的耳朵检验器材才是最实际最保险的做法。那么如何试听呢?途径其实也有很多,在这里介绍一些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1] 去电器城或者卖耳塞的铺子逛逛,找找看有否提供视听服务,若是有,就找寻自己想求的耳塞试听,然后决定是否购买,当然了,在此之前可能要先上论坛,翻翻资料,顺便寻获一下试听的途径了,或者也可以向资深玩家请教一下,关于入门级耳塞的选择。[2] 参加一些烧友聚会,通过互相认识和学习,获得更多关于耳塞/器材方面的更多知识,结交更多知音,顺便蹭听更多器材,找寻适合自己的东西。[3] 在网上结识听音取向相近或者拥有自己意欲购买的器材的同城烧友,约定单独聚会,互相认识,学习,交流,顺便试听相应的器材。
以上这些,都是比较直接听到自己所求耳塞的最为直接的方法。也是可以结交更多同好知音的最好方法。当然了,在这之前,或多或少也离不开论坛,因为论坛带给我们的信息还是挺有帮助的。
在试听之后,就是要考虑购买的问题。现在的烧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人:[1]把价钱放在第一位的现实派;[2]把外观放在第一的爱美者;[3]无视外观与价钱的制约,只把声音风格摆在首位的音质追求者。这三种人,由于出发点不同,所以他们的目光所在的地方也不同了。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种人,他的选择依据是,在耳塞外观结构相对结实的前提下,有着适合自己且相对不俗的声音,有着合理的价格。最后这种人,就是所谓的理性地为自己选择器材的人了。大家不妨看看自己是属于哪类。而一般在反复试听的过程中,除了加深对器材的认识和了解,还直接地为自己确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所以说,亲身试听永远都比光看评论但又不切实际地自我意淫的行径要来的真确。
(二)如何煲耳塞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新朋友会问及。其实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同,也没有什么标准。对于一般情况,最为常见的是自然煲机。所谓的自然煲机: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听音习惯,用最平常的状态去听歌,不用很刻意去为所谓的煲塞做任何特定的举动,随意地自然地去使耳塞ROUND UP,并在这个过程里渐渐适应耳塞的声音。这就叫自然煲机了。自然煲机所讲求的就是随意性和自然性。
另外一种是特定煲机,当然了,这种方法是有针对性地去煲机,所讲求的则是特定的动作以及音乐。每一项选择都是带有个人的预设性。譬如选择以人声煲机,这样就可以把重点放在中频上。又譬如以大动态,大编制音乐去煲机,这样就是一种相对注重声场和动态的做法。其实有针对性地去用某种特定音乐去连续煲机,可以使到这个塞子的某一项指标能较快地度过ROUND UP阶段,达到一定的理想工作状态。
最后一种是用软件煲机,这个相信很多朋友也会用过,就是利用模拟出来的一定频率的声音信号(噪声),对耳塞进行ROUND UP。使耳塞很快进入状态。这是一个比较省时的方法,
可惜就是不能见证耳塞慢慢成长的过程。
(三)怎样发掘耳塞的潜能
一副耳塞,要说得上把玩好,不止是要熟悉其优点,而且对其缺点也得明瞭。当我们看到自己耳塞好的一面的同时,大家有会否去承认它的不足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大家都以为E3C听感舒服,听流行不错的时候,大家有否会觉得,E3C的声场稍偏窄了,人声不够通透,音乐的细节和解析力未尽人意呢?一些E3C的老用户估计会注意到这点,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套子来使到它回放出来的声音得到适度改变,就如我们可以把三节套换上,又或者我们可以做个耳模,这样既简单又合身。虽然说更换这些配件,很难导致质变,但是在量的角度上,其实声音已经有了变化。而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发挥耳塞潜能的一部分。另外,针对自己惯听的音乐,我们可以尝试去配搭不同的随身听,直到找到真正需要的前端器材。但往往有不少初烧的朋友,未必就会做到以上的做法。一味只管买高价的耳塞,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潜力的总要性,只看价格或者所谓的素质。于是很多耳塞在买回来不久,就要遭受被出掉的命运。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听感,不要盲目跟风,听感文章是一种交流心得的工具,虽然有些评测和听感有很高的借鉴性,但我们只能把它看作一种参考的工具,没必要全信听感文章,关键是自己找机会试听,毕竟自己的耳朵才会告诉你需要的是什么声音,这个判断的结果,是由你自己的耳朵判断出来的,而不是别人说给你听的。有条件,有机会的话,大家应该用自己的耳朵去找答案,而不是由别人的听感或评测中找答案,站在一旁意淫的就更不应该了,如果是这样,耳朵还要来干嘛,不就等于废弃了吗?


终于写到后话部分,这么长的文字,希望看完的朋友不要骂我就好了。部分内容其实早前已经谈过了,只是在这里再整理归纳了一下。让新来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哈哈,再一次谢谢你们的支持,谢谢耳机俱乐部为我提供了这么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我认识到更多知音和同好。也希望论坛的气氛会慢慢地兴旺起来,这也是我自己一直最想看到的。同时也希望看完的朋友可以跟帖发表你们的看法和见解,希望和你们展看更多的讨论,认识往往是从交流(分享)开始。

仅作交流,请勿转载。
                                                           耳机俱乐部:刘嘉明
                                                                 2007-11-21


[ 本帖最后由 刘嘉明 于 2007-11-21 23: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钱 +954 收起 理由
狂天方 + 5 + 954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人生就如一场映画,什么时候出场,什么时候离去,命运似乎早已经有安排。我不知道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但我只希望,我的女主角能够陪伴着我,完成这套映画中属于我们的戏份。

我的个人空间:http://www.headphoneclub.com/index.php?uid/209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主题

4262

帖子

472

积分

核心会员

俱乐部铁杆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72
注册时间
2004-11-21

优秀版主奖最佳创作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23: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匆忙发帖,如有词语笔误或者错别字,请大家指正并见谅
人生就如一场映画,什么时候出场,什么时候离去,命运似乎早已经有安排。我不知道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但我只希望,我的女主角能够陪伴着我,完成这套映画中属于我们的戏份。

我的个人空间:http://www.headphoneclub.com/index.php?uid/20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9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05-11-20
QQ
发表于 2007-11-22 00: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嘉明长篇,顶了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7-11-22
发表于 2007-11-22 00: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回顾帖!~
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3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04-9-10
发表于 2007-11-22 09: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冒个泡: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77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7
注册时间
2007-5-23
发表于 2007-11-22 12: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6-3-13
发表于 2007-11-22 14: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非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7-11-22 15: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一定要仔细看. 精彩.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3447

帖子

17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74
注册时间
2002-10-7
QQ
发表于 2007-11-22 18: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全面的帖子

字数相当恐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786

帖子

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1
注册时间
2006-4-3
发表于 2007-11-22 21: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搞个MD玩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6-6-25
发表于 2007-11-23 1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那些型号就让我想起了高中时找同学借不同的cd机来听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932

帖子

1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8
注册时间
2007-7-12
发表于 2007-11-23 22: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顶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0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6-7-28
发表于 2007-11-23 23: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又出现了~~~~~~~:D
一定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6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04-5-20
发表于 2007-11-24 23: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好文啊,一口气看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7-11-25
发表于 2007-11-25 22: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5-23 17:41 , Processed in 0.112752 second(s), 4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