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5-21 14: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Herbert Kegel生於1920年的德勒斯登。出身勞動階級,不甚富裕的家境卻能給他在音樂方面的支持,父親買給他一台鋼琴,而小時候的Kegel,似乎也注定了一輩子固執孤僻傲的怪脾氣:當同年齡的小孩都在外頭玩耍的時候,沒有朋友的Kegel一個人敲著琴鍵。他永不放棄,而且只想作最好的。
1935年,他少年的時期正是希特勒開始掌權,同時Karl Bohm接掌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職。歌劇院音樂總監,是德勒斯登一地音樂的象徵。身為音樂學校的學生, Kegel沒有直接受到Bohm的指導,但從Bohm的指揮,倒是得到一點一滴的學習,只是一開始Kegel並沒有當指揮的意思,而是學習鋼琴及作曲。他的畢業考演出曲目是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
歐戰爆發,Kegel被徵召到東線戰場,在基輔受了重傷,回到家鄉靜養。此時,遇到盟軍的「德勒斯登大空襲」,德勒斯登化為一片火海,國立歌劇院也變成廢墟。負傷之故,Kegel只好放棄鋼琴家的夢,轉向指揮一途。一開始在Pirna地方歌劇院工作。萊比錫廣播合唱團招募指揮,從這裡踏出他與萊比錫長達三十年合作關係的第一步。裡頭可能有些音樂上的考量,Kegel是用來抗衡以浪漫風格著稱的柏林合唱團指揮Helmut Koch。此年為西元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同年十月,還發生一件事:Hermann Abendroth就任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萊比錫人的Abendroth時年六十六歲,從1943年開始到大戰結束,接替被納粹放逐的Bruno Walter,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大戰結束後,轉任魏瑪歌劇院,在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創立二十週年紀念演奏會上指揮,獲得聽眾熱烈的迴響,希望Abendroth能回到萊比錫擔任音樂總監。
1953年,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助理指揮出缺。在共產主義體制下新時代的音樂,Abendroth選擇了Kegel,作為不但是同僚,也扮演協助者。例如,每年樂季結束的六月Abendroth慣例演奏「合唱」,擔任合唱指揮的就是Kegel。
1956年,Abendroth去世,兩年後,Kegel接任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第一指揮,樂團與合唱團都在他的掌握之下了。1960年秋天,就任首席指揮。Abendroth的繼任者,對德意志民共和國有重要的意義。當時東德獨裁領導者是烏布利希特,而Abendroth正有著烏布利希特的民間友人,國家顧問官的稱號,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全體的音樂象徵。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也不只是單純的廣播用樂團,而是這位特別的指揮者一手帶出來的子弟兵。這種情況下,年輕的Kegel如何延續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的傳統,指揮Abendroth遺留下的repertoire,擔頭之沈重,是不難想見的。
大戰毀損了大部分的廣播資料,舊磁帶或醋酸盤都毀於戰火中,或被盟軍搜刮一空了。戰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財政困難,也沒有能力向西方的音樂家或樂團購買版權。大部分的音樂,從輕歌劇,到交響曲,都要重新錄製。身為廣播交響樂團,Kegel當然演出一場又一場的音樂會,再加上當時的政治局勢,不但Bartok、Kodalyi、Janacek、Shostakovich都是常見曲目,Kegel也常在共產國家中巡演。
布魯克納是Abendroth的招牌曲,而Kegel也勢必接下這份遺產。聆聽Kegel在就任常任指揮前後的錄音,這,大概也是Abendroth的遺言在作祟吧。要經過十年的時間,Kegel的意志才能傳達給整個樂團。1951年演出布拉姆斯Schicksalslied fur Chor und Orchester op.54,1961、1962年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第四號,1971年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二號,樂團整齊度的進步顯而易聽。Kegel的詮釋方面,六零年粗糙毛躁的風格,像是不修邊幅的野人,例如第一號常常濫用定音鼓,神來一筆的敲底又急又重,整體邏輯缺乏說服力;快速的節拍, 粗獷的運弓,刺耳的銅管,是只能顧到大局卻管不到小細節的演出。這個時期的演出,以「依海頓主題的變奏曲」水準算是比較高的。十年後的第二號,卻好很多了, 樂團音色齊一度大有進步,在間架與句法的呼吸之間能伸縮更有彈性,細部上的變化也更多,雖然發瘋似的忽然猛敲的定音鼓有時仍會出現,但已經是與十年前大不同的演出了。雖然有人稱這首是布拉姆斯的「田園」,但此時的Kegel,聽不到悠然的田野風味,而是年輕自得的意氣風發,充滿自信與自負的豪快演出。進入八零年代的Kegel又到了另一個境界,與德勒斯登愛樂(1977年接任首席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是個溫暖平易的演出,樂團水準整齊,音樂自然開展,挑不出大錯誤,與許多個人化的演出相比,喜歡重口味的會覺得太過平淡,但質樸有質樸的美,人總不能天天生活在緊張刺激,總不能天天都坐雲霄飛車,「悠然見南山」的心境似乎也是隨著年齡的自然轉變吧。
Kegel的要求很高,對自己與他人皆然,固執的怪脾氣使得他很難與人相處,這也包括了三次失敗的婚姻。排練時他常常失去耐性,對團員大吼大叫,並冒出些侮辱的字眼。他無法忍受心目中的完美詮釋與樂團的現實表現相差太遠。1980年他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電視台演出布列頓「戰爭安魂曲」,電視演出的前置作業時間很短,但Kegel仍然為譜上瑣碎的小細節反覆練習。人家問他,這既非為錄音演出,(沒有video tape的年代)公眾也只會聽到這麼一次,不完美過了以後就不會再回來。
Kegel回答:" Even with a work which can only be heard once there is no room for sloppiness. Whether it be a concert, a television broadcast or a record, I always want the best. "
Kegel對現代音樂的要求也很嚴苛。他說:" If we cannot ehearse Mozart in the proper way, everybody in the audience will realize that it is our fault. If we rehearse a work of modern composer not thoroughtly enough, the audience mig
ht think that it is a bad work. But such a judgement, gentlemen, would not be fair to the composer! "
1988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共黨總書記何內克下台;次之,柏林圍牆倒塌。1989年,東西德統一,共產黨解散,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為歷史名詞。統一後的東邊經濟情況不佳,許多劇院關閉,樂手外流,音樂會的場次也減少。過去數十年Kegel的生活目標就是工作,而今日似乎都消失了;忽然多出一大堆時間,又不知怎麼填補的Kegel發現他要面對的是昨是今非的世界,充滿敵意的環境。他所愛的妻兒住在遙遠的柏林,只有很少的時間才會來探望他;同時他的身體狀況又變差,對現實感的認知不斷模糊;有關自傳的寫作計畫又中斷了,因為出版社財務困難,沒有錢。他也沒有朋友。1989年年底,在他空曠的大房子裡Kegel用手槍結束了他的生命。
Kegel在死前不久,才說過" Primarily I am a Romantic. ",我們很難想像這位脾氣固執待人嚴苛又注重實際的完美主義者會說出這樣的話。無論如何,諸如Kabasta或Kegel等悲劇性的人物總是在提醒我們,一個人的失意通常與他的能力是沒有關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