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小知识。
音的发展——音阶
下列音的控制学习采用了“有节奏的自然颤音”,这是一种人们通常采纳的发展音乐性的自然颤音的方法,此种自然颤音平稳而且是有控制的,同时也是流畅的。有节奏的搏动仅仅是为了奏出自然颤音而从身体方面获得控制能力的一种手段,经过此种练习,演奏者可以掌握在音乐艺术方面应用自然颤音的技巧与技能。正确地说,自然颤音是声音的一种装饰,应当运用自然颤音美化声音并使声音更具有流动感。搏动的速度和幅度应根据作品的音乐内容来确定。演奏者自身具备控制能力才可以根据需要完成自己期望做到的事,正因为如此,下面的学习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热切希望演奏者仔细的研究并遵循下面的建议。
1、演奏的声音始终饱满。集中力量使喉部松弛。
2、深呼吸,由横隔膜支撑声音。每次吸气达到顶点时感到气息贯满(几乎达到要爆炸的地步!)。
3、奏出的自然颤音要保持平稳,带有节奏感,最初时,如果需要,可以采用较大的振幅演奏,同时保持严格刻板的速度。
4、在所有音域的演奏中,唇的压力应始终是相同的。钻研寻求一种能在乐器所有一般性音域中演奏、而口型姿势始终维持不变的良好口型。
5、开始演奏时,将节拍器定到每分钟演奏66个四分音符、每个音符搏动四次的速度上。如果这一速度太快,那么再调慢一点,直到感觉满意为止,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6、每个调的第二部分可以采用随意的速度(adlibitum),延长第一音和最后一音的发音。在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上不要采用自然颤音。口型和咽喉要始终保持一致的姿势。
7、一旦搏动平稳之后,应努力使搏动的峰与谷变得平伏。
8、当控制力得到改善时,每拍搏动四次,在节拍每分钟66——92拍的范围里,采用所有的速度练习。
9、演奏四分音符,每拍搏动2、3、4、5和6次;即:每分钟72拍时,每拍搏动4次;变为每分钟96拍时,每拍搏动3次;每分钟144拍时,每拍搏动2次,依次类推。
注意:初开始学习自然颤音时可能十分令人烦恼,不仅仅是对于演奏者本人,对周围的人也是如此!必须慢慢地练习,并且采用较大的振幅,最终达到下巴平稳地、有节奏地运动的目标。
音的发展——琵音
集中精力练习音准和音质。准备一件电子校音器或一台音准良好的钢琴将有助于你的学习。避免演奏高音时压挤嘴唇,或演奏低音时垂落下巴。寻求可以在所有音区内按照音准发音而又不改变口型的口型姿势。
1、试听上行三和弦的纯五度。其倾向是吹得偏高。
2、演奏所有的第二小节(相似的)时,确保第一音和最后一音的音高相同。
3、始终保持音质的均匀一致。口型应当松弛,不过是有控制的。
4、音高正确地确定之后,变化音量,并再做检查。
5、自然颤音必须始终是有控制的。振幅过宽的自然颤音可能干扰音高,使得演奏者几乎不能认定正确的音准。
6、在A和C段的练习中,由于演奏得音程较大,所以在确定正确的音准和音质方面更需加倍小心仔细。
循环呼吸法——长笛循环呼吸 (传说中的研究生用的方法)
《人民音乐》1997年第9期总第377期 发表时间:2003-4-29 9:37:00
双腔隔离转移理论研究——长笛循环换气技法新解
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管乐呼吸法中循环换气理论与技法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这项应用研究逐步上升为音乐高科技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出现了“循环换气”的浪潮,众说纷纭,各持己见。然而,在长笛上使用这项技术的时间并不长,迄今,能够灵活掌握和运用这种技法的人为数不多,其他管乐器也不常见。
聆听长笛音乐会却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演奏者在处理音乐分句、分段、大连线和华彩长句时,经常出现缝隙间隔和不应有的休止,造成分割乐句,影响音乐形象,达不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平添几分粗糙。往往由于频繁换气造成技术动作变形,神经紧张失控。因此,气息短几乎是所有管乐器演奏的一大障碍。每当此时,专家们必然针对性地提出循环换气技法来。
其实,循环换气技法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古埃及和古希腊吹奏奥洛斯(aulos)的笛手,中国古代的唢呐、竹笛以及马来西亚早期Scrunai管的演奏者也都采用这种技法。在欧洲,从巴洛克时期以后,长笛受到亨德尔、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们的格外青睐,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作品,都对呼吸与分句的要求特别严格。捷克长笛家安托宁·马赫(AntoninMach)在本世纪50年代末掌握了此项技法,能够一口气吹完巴赫的《阿列曼德舞曲》;70年代末澳大利亚长笛教师兹德尼克·布鲁德汉斯(ZdenekBruderhans)能够运用这种技法熟练地演奏《野蜂飞舞》和帕格尼尼的《无穷动》,他能把旋律中几千个音符全都不间断地吹奏下来。布鲁德汉斯认为循环换气技法的发展和有选择的应用“是大有前途的”。顾名思义,“有选择”就是勿滥用。
使用循环换气技法可以获得演奏所需要的大量气息,在具有焦点集中、声音好气息通的前提下,使用这种技法吹奏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长句可以做到吐连迅速、高低分明、交替明确地发音,使声音干净、集中、明亮、清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颗粒性;吹奏速度较慢的非连音、断音长句可以获得厚实丰满而集中的声音;吹奏时值较短、连续几十小节的断音可以使短断音的发音既清晰分明,又具有内在连续性。同时,掌握这种技法对于促进辩证思维,克服生理、心理、物理等方面的紧张是很有好处的。
循环换气原理是双腔隔离转移理论在口腔、鼻腔进行气息隔离转移的应用。双腔隔离转移理论借鉴于物理学,它和潜水艇双舱隔离转移理论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两个或多个空间隔离转移实验,确立双舱隔离转移理论,并且结合水银汞柱加减压试验后应用于潜水艇制造,能够使潜水员在海底顺利出入而舱内却滴水不进。循环换气的理论根据就在于此。在吸气的瞬间,经过口腔、鼻腔的隔离转移,将一小部分气息转向口中维持演奏,并连接好下一次呼气,使口腔始终有气向外吹,进行不间断地演奏。不过口腔、鼻腔虽小,进行气息的隔离转移却要比进行潜水员的隔离转移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长笛艺术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声音美。要获得美的声音,必须充分运用良好的发音手段。其中以气息与口型的配合为主,以运指为辅。在气息与口型相互配合时,气息则又起到至关重要的声音支撑和延时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气息是不可能发声的,气息获得要靠演奏者主动呼吸。我们说胸式、腹式和联合式呼吸法是长笛气息来源的主要方面,但不能片面地认为是唯一的方面,由于发声的多变性、呼吸动作的多变性,除使用以上三种呼吸法获得气息外,还需要调动口腔、鼻腔的空间和功能动作进行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加以补充,循环换气技法就是这种补充气息的最好办法。浅表交替是指口腔、鼻腔之间进行隔离转移的瞬间交替;气息连接是指口中余气与吸入气息呼出口腔的瞬间连接。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是双腔隔离转移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准同步进行的两种运动形式。两者之间始终处在辩证统一之中,它们彼此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口通食管,由会厌控制口腔通道口;鼻通气管,由软腭控制鼻腔通道口。单就气息而言,呼吸形态有三种形式,我们任意做几次呼吸小实验便会立即准确地感受到。第一种形式是鼻腔出入,打开软腭,关闭会厌,气息由鼻腔自由呼吸;第二种形式是口腔出入,打开会厌,关闭软腭,气息改由口腔自由呼吸;第三种形式是同时出入,同时打开软腭与会厌,气息由口、鼻同时呼吸。不论使用哪一种形式,呼与吸都只能是先后进行和轮流交叉的两个反向动作,既不能同时进行,也不能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而永远都是吸一口气吹几小节,再吸一口气吹几小节。人不能自身造气,要演奏就得先从空气中吸气,而且吸气多吹得长,吸气少吹得短,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作曲家总希望长笛演奏能够象小提琴拉长弓一样尽量吹得长,有时甚至三、五十小节没有一处停顿。演奏者只好设法在附点后面、小节线处,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两个音符为代价强行换气。小提琴尚且需要换弓,何况长笛乎?呼吸还有生存意义,演奏呼吸既要维系生命又要进行演奏,要想三、五十小节不换气、不停顿几乎是办不到的。而使用循环换气就能两利兼收,不但能够吸气供氧,而且能够保持长时间不停的演奏。
使用循环换气技法,能够使呼与吸的反向动作不论重复多少次,口中都有气向外吹。关键是如何进行气息的双腔隔离转移,换言之,就是如何进行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
要想学会循环换气技法,必须做到以下八点:1.必须先将口型发展好、固定好。2.必须学会在几分之一秒时间内吸气。3.必须学会“盗”气。4.必须学会口腔变更气流的方法和同步吸吹的方法。5.必须消除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的痕迹。6.必须学会一种循环控制法(喉咽控制法、两腮控制法、联合控制法)。7.必须学会每循环一次就多吸一点气息。8.必须做到循环换气与运指互不干扰。
有人反对使用两腮鼓气、收缩来控制气息的方法,认为鼓腮的方法只能在哨片管乐器上使用,其实不然。正像曾经有人坚决反对过胸式呼吸法一样,当亲眼目睹了捷克长笛家鲍莱克在上海音乐学院完全使用胸式呼吸法教授专家班学生的情景时立刻改变了态度。鲍莱克不反对别人,别人为什么要反抗他呢?对于鼓腮的争论同样也是如此。一般说,应当有三种循环控制法,即“喉咽控制法、两腮控制法和喉咽、两腮联合控制法。或许还会有别的方法,都应当允许创造、允许存在。三种控制法总比一种控制法要好得多,而且联合控制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其空间之大、积蓄气息之多、调整幅度之广、隔离转移之灵活都不容置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