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86|回复: 2

[转贴] 莫扎特第35-40交响乐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607

帖子

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2
注册时间
2004-3-10
发表于 2004-6-15 12: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最好的版本,听Mozart还是要听伯姆的,其次马里纳的及瓦尔特的

1894年8月28日,卡尔·伯姆Karl Bohm生于奥地利格拉茨.

他23岁时担任格拉茨歌剧院指挥助理,3年后晋升为首席指挥,因指挥演出瓦格纳的《罗恩格林》而出名.1943-1945年 ,1954-1956年,伯姆两度出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自1933年以来,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达40多年之久,1970年,VPO授予他终身名誉指挥的称号.伯姆的VPO与卡拉扬的BPO并驾齐驱,成为当时世界乐坛指挥两巨头.1967年,伯姆荣获奥地利政府授予的"奥地利音乐总监"的最高称号. 伯姆写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会见R.施特劳斯》等是极为珍贵的音乐文献.1981年8月14日,伯姆逝世于萨尔茨堡,终年87岁.在伯姆60多年的指挥生涯中,自始至终以"把音乐文化传送给所有的人"为自己的使命. 伯姆一生中录有不少优质唱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贝尔格:《沃采克》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莫扎特:《安魂曲》 、《伊多梅纽》、 《后宫诱逃》 、《费加罗的婚礼》 、《魔笛》 、《舒伯特交响曲全集》R.施特劳斯:《埃勒克特拉》 、《没有影子的女人》、 《达芬妮》 、《随想曲》、 《英雄的一生》 、《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作曲神童莫扎特与他的第40号交响曲

一、莫扎特的生平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 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 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79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二、莫扎特交响曲的艺术特点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四十一部交响曲,为交响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六十年代的交响曲明显地受到J.S.巴赫的影响,都是些稚气幼嫩的作品。七十年代他在访问维也纳、米兰、慕尼黑、曼海姆、巴黎时,接触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从而使他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了交响乐的特点。八十年代在维也纳是他交响乐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些作品同海顿的四乐章套曲形式的古典范式一致,但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两主题的对比被大大加强,有时甚至同一主题的内部也有对比性的乐思,从而使主题的发挥更具戏剧性;另外,他还在整部曲子风格统一的前景下,突出了各乐章之间的对比,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从而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莫扎特的交响曲首先吸收了他歌剧富有表情的、如歌的曲调和其戏剧对比的因素;其次在以主调和声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了副调手法;第三是旋律灵活,但不失宏大的气魄;第四是肌体透明,纯净而富有表情。
  莫扎特最重要的交响曲共有六部:D大调“哈夫纳”(K.385)、 C大调“林茨”(K.425)、D大调“布拉格”(K.504)、降E大调(K.543)、G小调(K.550)、C大调“朱庇特”(K.551)。这六部交响曲时间跨度有六年,尽管没有被设计为一个系列,但是它们确定构成了莫扎特令人钦慕的一组作品,它们自始至终充满灵感,并愈发完善。六首作品风格完全不同,各呈风姿: D大调“哈夫纳”(K.385)是为被封为贵族的西格蒙特.哈夫纳而作的一部小夜曲改编而来的,这部作品壮美天成,同时具有幽默的情绪。C大调“林茨”(K.425)更为匀称,更据庆典色彩,是莫扎特仅用两天时间为林茨的一位伯爵而作,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第一次使用了柔板引子。D大调“布拉格”(K.504)的音调真诚,震撼心灵,降E大调(K.543)抒情而友善,G小调(K.550)却充满悲剧意味,C大调“朱庇特”(K.551)则光辉灿烂,尽显高贵和尊严。   
  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响曲,即降E大调(K.543)、G小调(K.550)、C大调“朱庇特”(K.551)都是在1788年夏天,只用了六个星期一气呵成的,是莫扎特交响曲的三大杰作,精品中的精品。在降E大调的首乐章中,莫扎特使用了他在协奏曲中惯用的木管乐器,调配出轻盈、活泼的俏丽的色彩;慢乐章的略带艰涩颇具抒情的深度,充满沉思冥想;小步舞曲兼有壮丽辉煌和牧歌的悠扬,单簧管在长笛的呼应下,田园诗般的过渡十分优雅;末乐章是典型的莫扎特式的容光焕发,洋溢着机智和嘲弄。G小调(K.550)交响曲是莫扎特音乐中最受世人珍爱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纯音乐典范,整个音乐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这首作品中,莫扎特使用了罕见的G小调,给人以凄凉之感,但首乐章的悸动式跃进的主题仍带有青春朝气。第二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主题明朗、平和而抒情,但其中闪现的不安搏动的因素,隐含着忧郁。小步舞曲节奏感很强,刚毅而严峻,同一般的小步舞曲大相径庭,三声中部舞曲旋律细腻抚人,犹如明媚的阳光。末乐章的极快板充满狂热的幽默,其主题多少流露出悲剧意味,尽管第二主题是歌唱性的,但中间一段凄厉的和弦互相撞击,结尾收在阴暗基调的G小调上。他的最后一首交响曲C大调(K.551)是以其壮丽、堂皇、大气磅礴而著称。因为有不同寻常的堂皇气象,人们用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的名字来称呼他。其实,它也不仅是大模大徉的,即使在雄赳赳气昂昂的首乐章中,一段轻盈、可爱的舞曲悠然奏出,相当温馨迷人。 至于慢乐章,“如歌的行板” ,那更是清澈、安谧的美丽吟唱。小步舞曲主题的半音进行却非一般小步舞曲所有,具有谐谑曲的色彩。当然末乐章再度壮烈起来,所有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在浓密的织体中,贯穿于整个交响曲中的英雄气概得到了非同反响的展示,光华四射,令人眼花缭乱。


风光冉冉东西陌,春日娇花自寻得:再听莫扎特第三十六交响曲“林兹”

此曲作于莫扎特27岁的那年,即1783年,他和妻女一起访问林兹,杜恩伯爵的养子是莫扎特的学生,由他而知莫扎特的艺术,甚为欣赏,遂邀莫扎特于萨尔兹堡回维也纳的途中到林兹作访。莫扎特到达后,伯爵要求他无论如何要创作交响曲,以便在音乐会上演出。莫扎特在10月31日写给父亲的信中说:“我在十一月四日星期天,要在林兹剧场举行一场演奏会。由于我身边一阕交响曲都没带,所以目前只好专心作曲。本来心里还有许多话要告诉您,但工作堆积如山,只得就此打住了”。就在这封信写好的第三天,“林兹”一曲上演了。啊,神了!

此曲在创作风格上无疑还有相当的海顿的影子,但是全曲的活力创意,却是百分百是莫扎特的,技巧之精湛高超,允为交响曲古典派的典范性作品,是绝对第一流的非凡之作。在下于此特向暑假想听一点古典乐的朋友强烈推荐,很愉快的演奏,保你钟情!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缓慢的序奏从数个和弦开始,这是他第一首写有序奏的交响曲。威风堂堂、饱满自信、踌躇满志。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嘹亮清悦,非常富于生机和喜悦之情。第二主题则华美艳丽,如春日娇花,盛放阳光之下。发展部自由而有力,以第二主题的音群为中心展开。再现部较呈现部为短,但大多按原型、循呈示乐念推进。这乐章是相当典范的写作,但掌控自如,法则完全不见痕迹。

第二乐章,稍慢的慢板。奏鸣曲式,为极耐听之作。有研究认为“这是莫扎特所有交响曲中,最庄严最充实的乐章之一。抒情而兼有迭起的高潮,热情而暗带忧郁色彩。”(见台湾大陆书店出《最新名曲解说全集》第一册,第189页),这乐章没有象第四十交响曲的阴郁,但也有些人生哲学的味道。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三拍子的旋律很有社教舞蹈之美,木管乐的演奏甜静甘美。这是莫扎特上演最多的乐章之一,常作单独演奏。

第四乐章,急板。奏鸣曲式。快速、活泼、优雅而幽默,这是十足十如假包换的莫扎特。“呈明显强弱对照的第一主题由小提琴轻快地演奏出,管弦乐的强奏的对应乐句以应答般的形态交织进行,其中充满幽默感”(同上书)

此曲为中后期莫扎特的名作。虽然对于中国爱乐者而言,它的名气不及第四十、四十一,但是绝对是莫扎特最具说服力、最讨人欢喜的作品,没有难明的语言,全曲不长,比诸前两首都短,轻快活泼如少年的欢笑和交谈。

要了解莫扎特,或者从来没有听过交响曲的朋友,我向您推荐此曲。理同有三:第一,创作手法规范,什么是交响曲?交响曲的体裁裁和写作规则,于此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了解。它没有后来浪漫主义的随意更张,古典主义的法度体现得很体面。第二,很愉快悦耳,没有沉闷感,有些俏皮,不会闷着您。因此不会一下子对交响曲产生畏缩感。第三,很体面——我一听就是莫扎特,而且居然听懂了,嘻,看来我还是很那个嘛……

演奏版本方面。我介绍:一是卡尔.贝姆指挥、柏林乐乐团在1966年的录音版,DG出品。这是莫扎特的演绎权威的精心之作。其次是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来交响乐团演奏,1960年的版本。此外,卡拉扬指挥的、库贝利克指挥的版本都很不错。我从前提过我看过一张翻版DVD,是小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1992年的演奏,很可爱。可惜,那是翻版。我以为听古典,还是正版好得多,如果实在是翻版,那最好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的DDD版,因为早期立体声录音,本来就不是很顶尖,再翻一翻,肯定又打折扣。我曾经过伯恩期坦在1987年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的莫扎特第四十、四十一的CD,那是DG的精心之作,企鹅评为三星带花,正版音色之丰富,非常精彩,简直不懂音乐的人也会爱听,而翻版就没有了丰润清澈、不粘不腻、层次变化自然均衡的优点。当然,在下甚为明白爱乐者的苦处,因为我也受其苦,只是我坚持,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听正版,尤其是伟大的名作。整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会出现细致却极重要的变化。

在下刚忙碌完,今晚是很疲倦,不听那么早睡,想听音乐,没想其他,就是莫扎特。疲倦的时候,听他的“林兹”或者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真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啊!

写完这段文字,用什么题目,“此情可待”兄喜用诗句作题,很有中国味。我也学着试一试吧:改了李商隐的《燕台诗四首》中的第一首“春”的句子,权作题目,因为其中的意境也许有些一致或相近,起码美感是接近的。


莫扎特、朱庇特、伯姆——Mozart No.41交响曲


  莫扎特的最后一首C大调第41号“朱庇特”交响曲(K.551)是以其壮丽、堂皇、大气磅礴而著称,今天的“边听边入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音乐天才的交响乐绝唱。同时我们还要为您介绍一位著名的德奥指挥大师——卡尔·伯姆(Karl Bohm),因为他所指挥的莫扎特作品在古典音乐领域向来是最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

一、莫扎特第41号“朱庇特”交响曲的艺术特点和赏析指南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一部交响曲,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作品完成于1788年,是在他的《第四十号交响曲》完成后15天即推出的,莫扎特的作曲天赋由此可见一斑。这部交响曲是莫扎特晚期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在《朱庇特》中已经看不到受海顿影响的成份,它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本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因为有不同寻常的堂皇气象,因此后人用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的名字来称呼他。其实,这首巨作不仅是大模大徉的,即使在雄赳赳气昂昂的首乐章中,一段轻盈、可爱的舞曲悠然奏出,相当温馨迷人。至于慢乐章,“如歌的行板”,那更是清澈、安谧的美丽吟唱。小步舞曲主题的半音进行却非一般小步舞曲所有,具有谐谑曲的色彩。当然末乐章再度壮烈起来,所有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在浓密的织体中,贯穿于整个交响曲中的英雄气概得到了非同反响的展示,光华四射,令人眼花缭乱。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是一个灿烂生辉的乐章,各主题对比鲜明,为数亦多。第一主题从一开始即以总奏呈现,显得庄严而堂皇。乐章的第二主题充满了活泼的气氛,音乐形象生动。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F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与其他乐章形成对照,不甚华丽,但显得庄严堂皇。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大调转C大调,3/4拍子。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C大调,2/2拍子。整个乐章的特色是以对位手法展开的,它充分连续地应用了赋格法的技巧,完美地融合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


二、质朴的风格、自然的意境——记著名德奥指挥大师,卡尔·伯姆(转载)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预测,假使对德国和奥地利的有相当水平的音乐爱好者,做一次有关卡拉扬和伯姆谁最受听众欢迎的调查的话,那么伯姆既使不是最终的获胜者,也肯定是会与卡拉扬手分秋色的。实际上,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老资格的音乐听众当中,伯姆在许多方面都是更加受人偏爱的。这种看法,从今天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也的确是越来越有道理的了。现在,人们在议论和回忆那古朴、端庄、严谨而深造的维也纳传统时,都十分自然地对伯姆那经典性的指挥艺术产生出深深的敬意。

  卡尔·伯姆于1894年出生在奥地利的格拉茨,他的家乡靠近奥地利南方,与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很接近,是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中的美丽而又风朴的城市。伯姆从小受到了家乡风俗的强烈熏陶和良好的文化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具有德国血统的律师,曾在当地的市立剧院中担任法律顾问;母亲则是一位法国妇女。伯姆的家庭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瓦格纳音乐的崇拜者。伯姆从小便受到了很有特色的音乐教育,他的第一个钢琴教师是当时市立歌剧院中的竖琴演奏家,正因为如此,伯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歌剧方面的知识,并从此开始产生了对歌剧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他还在维也纳音乐学院跟随作曲家门迪切夫斯基学习和声学、对位法和作曲理论等方面的课程。伯姆在维也纳学习音乐之前,还曾在家乡的格拉茨大学中学习法律,并于1919年获得了法学博士的学位。

  伯姆开始涉猎指挥艺术是在1916年,当时他在格拉茨市立歌剧院中任见习指挥,第二年,他便在格拉茨首次登台正式指挥。这次活动,实际上就是他几十年漫长指挥生涯的开端。1920年,年仅26岁的伯姆成功地指挥了瓦格纳的庞大而复杂的歌剧《罗恩格林》,这次具有轰动效应的成功,使得他开始在指挥界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21年,大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发现了伯姆,并极力将他推荐为慕尼黑国立歌剧院的指挥,在这期间,伯姆受到了瓦尔特的许多关照与指点,在指挥风格等方面也都深受其影响。1927年以后,伯姆开始了他在德奥范围内的广泛指挥活动,他先后在达姆斯塔特、汉堡、德累斯顿等地的歌剧院中担任指挥,积累了大量的歌剧指挥经验。1932年,伯姆首次指挥了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他便成为欧洲最著名和带有权威性的德国歌剧指挥大师。1942年,伯姆被享誉于世的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聘为音乐终身与常任指挥,这期间他曾指挥演出了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大量歌剧作品,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即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乐团,该团在演出歌剧时用维也纳歌剧院的名称,演出交响音乐会时则用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名称)的常任指挥,指挥演奏了不计其数的交响乐作品。1944年,伯姆因故离开了维也纳歌剧院,在这以后的时间里,他开始将自己的艺术履历扩展到了世界范围。他曾到各国访问,担任过许多乐团和歌剧院的客席指挥,其中最重要的有柏林爱乐乐团、英国皇家科文特歌剧院和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等。1954年,重建后的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重又将他们所仰慕的大师卡尔·伯姆招了回来,聘请他再次担任了这个具有伟大传统的剧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为了答谢剧院的全体人员和故乡的听众,伯姆一上任便指挥上演了贝多芬的歌剧《菲德里奥》,以此作为纪念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重建的重要活动。从此以后,伯姆将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全部献给了这个和他有着深厚感情的剧院,直到1981年他逝世为止,他一直是维也纳国立欧剧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总指导和指挥。

  1964年,当时的奥地利政府鉴于他所取得突出艺术成就和对奥地利音乐文化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授予了他“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的最高称号。197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也将“终身名誉指挥”的头衔戴在了他的头上。伯姆除了以上这些显赫的职务以外,还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音乐节,即萨尔茨堡音乐节和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主要音乐指导之一,他在这两个音乐节中作定期指挥,上演了许多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和瓦格纳的歌剧以及不胜枚举的交响乐作品。

  伯姆是一位对艺术极其认真严肃的指挥家,他在早期指挥生涯中也可以被列为“严厉派”指挥家中的一员。但是伯姆虽然脾气暴躁,可那都是为了达到他那尽善尽美的艺术要求而为之的,一旦排练结束后,他便又马上变得笑逐颜开了。为此,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的演奏员曾对他回忆描述到:“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在指挥台上他脾气暴躁,是个不饶人的典型暴君,但是一离开指挥台,他立刻变得就像一位舐犊情深的慈父一般,使人很难相信前后竟是同一个人。他是一个老式的、保守的权威主义者,在排练时如果谁出了差错,他便会咆哮到:“怎么搞的,又错了”,但当大家演奏得很好时,他又会大声说到:“好,奏得好”,并伸出手来向演奏员们祝贺和赞扬。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以后随着他年龄的不断增长,他那暴君式的脾气也逐渐减少了。”

  伯姆是一位典型的继承维也纳传统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造。他在指挥作品时,十分强调于忠实原作,这一点是与托斯卡尼尼开创的“客观主义风格”相近的。伯姆在解释作品时,总是抱着一种客观笃实的态度来研究作品的内容,并力争用一种明确朴素的手法来引导乐队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从这一点看来,他是一位富于理性的指挥家。而正是这种有着极强控制力的理性,才使他将古朴的维也纳风格保持得那样正统、完好和自然。

  伯姆的指挥有着异常高雅的意境和气质,人们可以从他指挥演奏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深造的思想性。这些特点从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中,可以极为清晰的体验到,伯姆在指挥时,总是力求作到朴实、稳重和深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带有传统色彩的、细腻而流畅、近似于歌唱性的自然效果。日本音乐评论家西村弘治曾说过这样的话:“伯姆的风格是一种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东西回归自然的风格”。实际上,这种风格应该说是伯姆身上最为突出和本质的个性。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习惯于将伯姆与卡拉扬并列在一起来看待,特别是对于德奥作品的演释上,无论是听音乐会还是买唱片,都希望从他们二人之间的对比上作出选择,其实,伯姆与卡拉扬在指挥风格上是徊然不同的,就其二人在对待德奥作品的处理上看,他们实际上代表着这种风格的两个测面,卡拉扬是以表现雄厚的音响、强大的气势、宏伟的结构、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戏剧性等为其特点的;而伯姆则是将维也纳传统风格的典雅、细腻、纯朴、自然的内含,在现代主义的现实中完美地再现出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两位大师在艺术风格上是各有千秋的。卡拉扬在某种意义上更着重于宏观方面的外延世界以及总体的风貌,而伯姆则是在微观的内含世界中达到了一种净化的境界,二者都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相比之下,伯姆那自然亲近的雅致风格,在人们追求安逸的现实中,似乎更能够使人找到一种心心相映的默契感觉。

  伯姆在20世纪指挥艺术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奥歌剧和交响乐指挥权威。在歌剧方面,他对莫扎特、贝多芬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极具威望的演释,而这其中又尤以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最为突出。现今,他已被公认为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作品的指挥专家。他指挥的莫扎特的《魔笛》、《女人心》、《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具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美效果,而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来说,他的演释就更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了,这位人作曲家兼大指挥家,不但是伯姆在艺术上的一位恩师,同时也是他的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伯姆在其指挥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老一辈指挥大师就是布鲁诺·瓦尔特、卡尔·穆克和理查·施特劳斯。前两位大师给了伯姆作为一个优秀指挥家在整体风格和素养及技巧上以很大的影响,而后者则使伯姆在他的音乐中找到了自己艺术上的重要支点和精神素质。因此,伯姆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理解能力。他指挥的《莎乐美》、《玫瑰骑土》、《埃列克特拉》等作品,都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而《达弗内》和《沉默的女人》这两部歌剧,则更是由他来指挥首演的。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歌剧《达弗内》还是理查·施特劳斯题献给他的作品。

  伯姆不但指挥古典歌剧,对于20世纪的现代派歌剧,他也很善于指挥,比如贝尔格和艾内姆等人的作品,他就曾指挥过多次。他曾说过:“只要是好的音乐我都喜欢,即使是现代音乐,在我过去的经历中也曾采用过……”这就是伯姆对于音乐的选择准则。

  伯姆作为交响乐指挥家也有着极为光彩的业绩,他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大量交响乐作品,都有着很有特色的演释。他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舒柏特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都是十分吸引人的演奏;而他指挥的莫扎特交响曲全集的唱片和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唱片,则是更加珍贵和诱人的了。

  伯姆虽然一生中指挥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他却不是一个指挥曲目丰富的指挥家,这种情况是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很大关系的。伯姆在这一点上与卡拉扬不同,他在曲目的伸缩性上远远不及卡拉扬,卡拉扬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没有他不指挥的曲目,而伯姆则不同,他一生基本只指挥德奥作品,对于其它国家的作曲家,特别是像柴科夫斯基这样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几乎是从不过问的。柴科夫斯基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心灵中深厚感情的热烈而直接的表现,与伯姆身上的那种矜待的含蓄性格,实在是距离太远了。而在富于理性的德奥作品中,伯姆却真正找到了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虽然,伯姆在年轻时也曾经常指挥过诸如威尔弟的《阿伊达》和比才的《卡门》这样的歌剧,然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就成为一个专门指挥德奥作品的大师了,这种变化,恐怕也正是一种自然的回归吧。

  伯姆的指挥技艺是精湛的,他有着异常敏锐的听觉和果断的音乐判断力。他的指挥动作十分简洁而清晰,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多余动作。他处理的作品,总能有一种室内乐般的精致和紧凑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度的修养所造成的,这种感觉与修养,较之今天的指挥家来说,应该说是很少见的了。



  伯姆作为一代指挥大师,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然而他那精美的指挥艺术和光辉业绩,却永远地留给了人们,今天,当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仰慕和回味他那美妙的艺术时,心中恐怕也会产生出一种自然的回归感吧,而这种自然回归感的到来,应该说是极其正常和必然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914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3-6-7
发表于 2004-6-15 12: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What are you do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4-5-30
发表于 2004-6-16 14: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扎特的交响不是很感冒,不过第40号还是很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5 22:29 , Processed in 0.06247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