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3|回复: 5

李斯特B小调的13个版本

[复制链接]

6

主题

7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7-9-2
发表于 2017-9-9 1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转贴:Top13 Liszt b minor sonata MC橙子™ 2013-11-20 20:57:33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朝圣
舒伯特的d960是神迹再现
在李斯特的b小调里,潘多拉的魔盒终被打开
调性时代开始终结
(选取的是我听过的版本,排名是我的偏好,仅供参考)











转作品介绍:
李斯特的不朽的b小调奏鸣曲的确是完成于1853年,并于次年题献给罗伯特.舒曼的,以回报舒曼1839年题献给李斯特的C大调幻想曲。不过,从时间上来说,舒曼在那时候已经精神失常了,自从1854年2月起他就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所以他应该是没有可能听到这首题献给他的奏鸣曲了,也绝不可能对于这首作品发表任何的看法和观点了。
所以,这首曲子理所当然的送到了克拉拉.舒曼手上,也就是在1854年5月25日的时候,在勃拉姆斯的演奏下,克拉拉第一次听到了这首作品。她当时的听后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首使人害怕和不安的作品,内容空洞,除了噪音没有别的东西,你在其中不可能找到一点点和谐的东西,总之它一无是处。
首先回顾一下浪漫主义早期以前的古典作品,维也纳乐派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成熟。单从奏鸣曲或者交响曲上来说已经有一整套的逻辑发展路线。比如奏鸣曲式,从曲式上来说就是主题、副题,结束部(程示部),发展部,就是主部或者副部动机的展开,或者是插入新的音乐动机进行发展。然后是再现部,再现主部、副部,最后结束。同时在调性上走的是T--S--D--T的方式,即,主--下属--属--主的过程。作品在调性上得到了统一完整。所以人们说奏鸣曲式是调性的游戏。非常完善和全面。
话说回来,浪漫主义如歌的浪漫主题根本不适合动机的发展……(听听舒曼、舒伯特大家就会清楚)。如何找到浪漫主义对大型作品的控制权,就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b小调奏鸣曲出现之前,肖邦的奏鸣曲可以说是浪漫主义音乐中最好的大型作品了。但是,b小调奏鸣曲出现于后,才真正开启了浪漫主义大型作品的创作之门。在它的直接影响下,才可能出现瓦格纳那么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这首长达760小节的单乐章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显的有些过于冗长,晦涩。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Eduard Hanslick也同样把这首奏鸣曲描述为由刺耳的噪音,散乱的元素所构成的东西。可是所有这些消极的评论都一点都没有触及到这首作品中那独特的原创性。可以说当时的一些人们并未能意识到,或者说了解到这首作品的伟大之处。
李斯特如何伟大。
首先,我认为这得益于他的巡回演出生涯,有了这个机会,他不得不创作大量的炫技作品,大家可以去看他的作品,他作品80%以上都是改编自其他主题或自己创作的主题的变奏曲。所以他创作变奏曲的功力深厚。其次,由于这种变奏曲创作的锻炼,使他认识到了一条主题的可变性是巨大的。所以,他逐渐掌握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就是他的主题变形创作。(后来被瓦格纳充分发展成为了主导动机)主题变形的手法被充分体现在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上。乐曲一开始是一个悲剧性动机作为引子,然后就程示了浮士德的主题。以这个主题为素材,他又变形成为了梅菲斯特和他的恋人马格丽特(爱情)主题。整个作品的展开和这几个主题都是紧紧联系着的,同时,李斯特又加入了其他的音乐因素比如圣咏音调,以及复杂的复调写作方法……这部作品总之表达的就是一个疑问。但是最终都没有结果。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主人公作了各种尝试(主题变形不断发展的结果)。最终,李斯特不知道,没能解开这个疑问,所以这也是李斯特的一部自传,其中凝结了他的人生遭遇。这种大型作品,粗听上去绝对是不之所云,但是一旦你弹过,或者研究过谱子,你才会发现这个作品的精妙之处。就是这部作品是空前统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整部作品是建立在一个主题上的。所有的主题都是由一个原始主题变形而来。调性已经不再是主要地位的,也不是协调作品统一性的尺度了。
所以,李斯特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找到并且开辟了浪漫主义奏鸣曲式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先锋。对后代的影响的意义是深远的。我甚至可以这么说,李斯特仅仅靠这一部作品就足够让他屹立在世界超一流作曲家的行列。
其实李斯特在写b小调奏鸣曲之前就已经完成过一首同样也是单乐章的“但丁”奏鸣曲(乐谱上标注为:但丁读后感,近似于幻想曲的奏鸣曲)。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首曲子与但丁的诗歌之间的天然联系。虽说它并不属于那个时代通常所说的标题音乐的范畴,但至少它是建立在文学材料的基础上的。而这首b小调奏鸣曲之所以会给初听者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和其中的音乐语言变化幅度相当之大是分不开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来源于在整首曲子当中坚毅的英雄形象于温柔的抒情形象的不断地交替出先,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曲的乐思的发展都是由开头的一个基本的主题而得来的,作曲家每次都采用了不同速度节奏,技巧,情绪,调性来让这个主题重现(这就是整部作品的最伟大之处)。所以其实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个空前统一的整体。它完全摆脱了古典奏鸣曲的那种“调性游戏”的束缚。(肖邦的奏鸣曲在某些程度上还是遵循着古典的法则的)其实在李斯特之前,也已经有很多音乐家在探索着怎样打破古典的奏鸣曲式而求得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舒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最终,由李斯特完成了这个理想。





13.
Gilels


12.
Zimerman


试听:http://www.xiami.com/album/1871544453?spm=0.0.0.0.MLYpVu
11.
Argerich


10.
Pogorelich


9.
Arrau


8.
Dutchable


试听:http://y.qq.com/#type=album&mid=0010GUn33HWGKU
7.
Bolet


6.
Richter


5.
Curzon


4.
Horowitz


3.
Pollini


2.
Berman


现场: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3OTMyMTky.html
1.
Sergio Fiorentino



其余下载:链接: http://pan.baidu.com/s/1ntj497r 密码: fsf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7-9-2
 楼主| 发表于 2017-9-9 20: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劳71年在意大利的现场录音,比录音室的版本弹得好,也可以加入比对参考。
41D8CBDC5GL.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797

帖子

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3
注册时间
2005-1-14
发表于 2017-9-10 08: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介绍不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388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12-9-27
发表于 2017-9-10 09: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33

帖子

1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6-5-25
发表于 2017-9-10 13:1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654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2-8-16
发表于 2017-9-11 11: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7 06:28 , Processed in 0.091148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