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727|回复: 13

[其它] DVD-Audio、SACD、LP谁优?(ZT)

[复制链接]

373

主题

9906

帖子

419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9
注册时间
2002-12-21

影音发烧友

发表于 2007-7-4 21: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
以前给家电那边转过、今特此加入音源论坛,与喜欢“音源”的朋友共享、请珍惜和玩儿好手中的音源吧。
---------------------------------------------------------------

本人在1999--2001年前后分别玩过SACD和DVD-Audio,感触颇深、99年5月23日索尼首次发表的10张SACD、还有松下的首张DVD-Audio,小弟都有收藏。那种超高频、超低频有些人可能能听到,但我感觉决大多数人是“听”不到的,两端的信息量“多”出来了、某段频响凸起了、本人认为它是通过人体的胸腔在某个频率上的谐振共鸣、头骨的谐振传递、、、最后导入耳膜、鞭毛、传递到神经系统的一种“综合”反映。数据上是没得说、可听感上就是另回事了、、、,因此小弟特将台湾大佬的帖子转过来、供大家一同分析、判断。索尼的“商业”秘密及“引导消费”论就不想多侃了,还是劝大家要玩好手中的碟片、最大限度的引出“细节”内涵、不要太赶潮流了。kell。


DVD-Audio、SACD、LP谁优?
                            摘自《音响论坛》203期     文/刘汉盛

      随便找一位音响迷来问,到底是CD的声音好?还是LP (Long Play)唱片的声音好?我可以猜得到答案应该是:在某些方向LP声音比较好,某些方面CD比较好。如果我再问:CD的声音好?还是DVD-Audio、或SACD好?我想绝大部分的音响迷一定会回答DVD-Audio或SACD比较好。要是更进一步问:到底是DVD-Audio比较好还是SACD比较好?此时的答案可能就不那么肯定了,有人会说DVD-Audio的声音比较好;有人则认为SACD的声音比较好。

真理只有一个
        以上的答案到底是对?还是错?还是有部分是对了?有部分是错的?老实说,以上答案的对错与否可以分成二个层面来探讨,如果以感性或纯听感的层面来看,音响迷各有其支持的音乐软体格式,LP迷绝对死命支持LP的声音好过一切,
   
        DVD-Audio的支持者也信誓旦旦的说这种格式好过SACD,而SACD的支持者当然也不甘示弱,肯定SACD的声音听起来吏自然,更真实。但是,如果我们以纯技术、纯理性的角度来看,则真理只有一个,在上述这些音乐软体格式中,一定只有是最优的,不会有模棱二可的答案。
    为了找出真理,许多人做过各种听感、仪器测试实验,网络上也有不少成果公布,我所读过的几篇相关报告中,以澳洲Christine Tham所做的测试实验最具说服力。以下我就以他的实验结果为核心,让大部份以感性作为判断依据的音响迷了解,这几种不同的音乐软体格式用仪器
来测试时,到底有什么不同的数据。

以Diana Krall的唱片为样本
        首先我们先说数位软体格式之间的异同,也就是CD、DVD-Audio、SACD之间的不同。Christine Tham举最近一般人都可以买到的一张软体为例,那就是DianaKrall[The Look of Love](Verve唱片)。测试时就采用[The Look of Love](二声道)这首歌为样本,为何举这张软体为例呢?第一个原因是这张软体三种数位版本部有,方便比较。第二个原因就是据他所知(唱片公司的人告别),这张唱片从头到尾都是以『类比』录音设备录制而成,最后才转成各种数位格式。如果纯粹以类比转数位的观点来看,纯类比录制的母带对CD、DVD-Audio或SACD都一样公平,也就是立足点相同。同时,唱片公司的人也告诉他,转成DVD-Audio与SACD时都是用同一卷类比母带,这样更增加了比较的客观性。

        为了便于测试,一切都以电脑来分析(内装AudiotrakProdigy 7.1音效卡)。而为了能够让电脑分析音乐资科,不管是CD或DVD-Audio、SACD的讯号都是从旨响器材的类比输出取得,再以电脑音乐编辑软体Fasofi's n-Track Studio、Cool Edit或Exact Audio Copy转换成测试时所需的格式,例如96/24格式,或32bit Floating Point。音响器材则有Denon AVC-A1SE,Sony SCD-XA777ESSACD播放机、Panasonic DVD-RP82DVD-A/V播放机、Denon DVD-2200兼容机等。

并非使用专业测试仪器,但无损大方向
        在此读者们一定有一个疑问:这些器材的可信度高吗?电脑音效卡的优劣也一定会影响测试精准。没错,这样的怀疑是合理的,不过此处的测试并非求取最高精确程度,而是想得到共同的走向与结果,因此我们不必太在意于他所使用的是否专业测试仪器。

        有关电脑转换时的技术问题,假若您是电脑行家,又喜欢用电脑来录制各种音乐,多相信您对这些编辑软体一定很熟悉。如果您不是电脑行家,也从来不在电脑上玩音乐,您也没必要了解这些音乐编辑软体,只要了解其中过程以及最后结果就可以了。为了慎重起见,Christine Tham前后共做了三次,并在2004年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内中图(测试图)文并茂,不过我只浓缩其中结论,详情有兴趣的人不妨上网查看原文。假若读者们对SACD与DVD-Audio谁优还有兴趣,可以参考论坛第191期[DVD-Audio vs SACD,到底何者才是音质冠军],内中有更学术性的比较。

        从频谱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看到DVD-Audio与SACD在22kHz以上的音乐资讯含量都远超过CD,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CD的原始取样规格只有16bit/44.1kHz,理论上22kHz以上是不会有音乐讯号的,只会有一些微弱的噪音讯号,这些噪音讯号可能是来自于重播器材或录制器材、音效卡等。而无论是SACD或DVD-Audio,其原始取样规格部远高于CD,因此音乐讯号可以一直延伸到22kHz以上到36kHz,甚至更高频域(视取样规格而有不同)。

SACD的超高频域噪音含量较高,但动态较大
        再来,从频谱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SACD在超高频(35kHz)以上的频域中,其噪音含量多于DVDAudio。而CD则是因为22kHz以上频域就破滤掉了,因此不会有超高频噪音的问题。或许有用过SACD唱盘的人会发现,有些厂牌会在背板上加装超高频滤波开关,其用途就在于滤除这些超高频噪音。也因为DVD-Audio的超高频噪音含量少过SACD,因此当小音量聆听时,DVD-Audio的声音纯度可能会胜过SACD。最后谈到动态/压缩比较,测试中显示,CD的压缩隔度最大,DVD-Audio次之,SACD压缩幅度最小。换句话说,SACD的动态是三者之中最大者。
   
        以上所言都是测试分析,并非人耳实际聆听所得结果。或许您会怀疑,上述测试结果与人耳聆听经验能够一致吗?甚至.您可能会怀疑:人耳的频率响应最高只到20kHz,超过20kHz的音乐讯号我们听得到吗?就算听得到,对音乐的听感有什么影响?甚至:音响器材能够再生超过20kHz的频域吗?首先我要回答,根据我自己的实测经验,找无法听到20kHz的频域,更不要说高达30kHz、40kHz的频域,我猜大部分人也跟我一样,无法听到那么高频域的声音。再来,我要说,音响器材绝对可以再生超过20kHz的频域,扩大叽可以到达100kHz没问题,喇叭一般部可以到达20kHz以上,更优者还可以到达50kHz。至于数位讯源,CD在22kHz以上就全部滤除,SACD与DVD-Audio则毫无疑问可以达到100kHz左右(视取样频率而定)。

20kHz以上人耳虽听不到,但却会影响听感
        虽然人耳无法听到20kHz以上的频域,但这并不代表,20kHz以上频域的有无对20kHz以下的频域毫无关联或毫无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如果20kHz以上还存在着音乐讯号,将会有助于20kHz以内音乐的好听,这也是SACD或DVD-Audio要将再生频域拓展至将近100kHz的原因。有关这个问题,扩大机设计大师NelsonPass曾说过一段话,可以作为您的参考。他说人耳虽然无法听到超过20kHz以上的频率,但是20kHz以上频率的延伸滚降却会影响到20kHz以内的桕位失真与频率强度。例如,如果在30kHz处开始每八度衰减6dB,就会在10kHz处产牛9度的相位落后,以及0.5dB的强度衰减。此外,他也说人耳虽然对20kHz以上的频率响应不敏感,但足对于相位失真却很敏感,即使是很小的相位失真也会影响到音乐的传真程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人耳无法听到20kHz以上的频域,就否定20kHz以上频域存在的价值。

SACD与DVD-Audio肯定好过CD
        至此,可以初步的做个结论:无论是SACD或DVD-Audio,其声音表现都好过CD(撇开器材因素不谈)。再者,SACD或DVD-Audio都会各有其簇拥者,因为这二种音乐格式都有其优缺点,其中SACD的超高频域噪音         多,不过其动态范围也较大。不过,在实际使用中,SACD或DVD-Audio本身器材的好坏恐怕会凌驾于它们本身的优缺点。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用优质的DVD-Audio播放机来与一般的SACD唱盘做比较,可能DVD-Audio会大获全胜。反之亦然。

        此外,目前许多欧美制造的SACD唱盘都刻意只采用二声道,而且不含视讯部分,这样的做法是要避免多声道线路与视讯线路所产生的干扰。而大部分DVD-Audio播放机则包含多声道与视讯,这在噪音的千扰上会大过只有二声道的SACD唱盘。到底您要求的是纯二声道音乐?还
是多声道、视讯功能?我想这也会影响播放音乐的表现。也就是因为高价SACD唱盘纯粹只用在二声道音乐的播放,所以更为音响迷所青睐,这也是目前SACD在音响界支持度比较高的原因。

有些SACD软体血统并不纯正
        不过,在此要提醒您,早期甚至现在,仍然有许多SACD软体在录制的过程中,不得不先转成PCM数位讯号,最后再转回DSD数位讯号,甚至还有许多SACD软体根本就是拿PCM数位母带来制造的。像这类的SACD软体并非[纯正]的SACD软体,—定会影响到您对SACD软体的录音效果评价。

        到底您是要买SACD唱盘比较有未来性呢?还是DVD-Audio播放机好?答案很清楚,如果您只喜欢听二声道音乐,SACD唱盘可能是优先选择。假若你坚持还要有多声道、视讯功能,那么SACD播放机与DVD-Audio播放机甚至兼容机都可选择。假若您考量到软体的多寡,目前SACD软体的种类多过DVD-Audio,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二者在一般唱片行都没有太多的曲目可供选择,您最好是上网购买。至于SACD与DVD-Audio到底未来前途如何?我想您不必考虑了那么元,您只需要把SACD或DVD-Audio当作与LP一样的优质音乐软体格式就好了。说不定,未来会有光雷射音乐软体取代SACD或DVD-Audio;说不定,DVD-Audio与SACD、LP这三者都会成为挑剔音响迷的最爱,关键就在于您喜欢的是类比格式或者数位格式。

LP唱片比数位软体更好吗?
         Christine Tham不仅比较了CD、SACD、DVD-Audio三种数位格式,他也比较了LP与数位音乐软体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同样的,他出是藉助电脑的录制与分析。虽然内中揭露的结果大部分都是LP迷或音响迷甲已知晓者,不过他在测试分析中,告诉『事情为何会这样?』,这才是真正有趣之处。

        通常,一般人对LP唱片的负面观感来自以下几项:
一、表现杂音影响讯躁比。二、动态范围受限。三、频宽有限。四、因振动而引起的污染太高。五、保养不易,容易损坏生霉。六、;因调整功力高低而影响声音表现。这六项负面观感中,第四项无解,无论唱头、唱臂、唱盘做得再好,这三者结合之后,一定会有因振动而引起的音染,优劣之间仅任于程度的不同而已。而第五项有赖使用者的维护,只要小心维持空气湿度,加上唱片清洁工具,问题应该可以解决大半。至于第六项则是LP最迷人之处,也是LP迷可以夸罐之处,调整功力越高,您就可以听到越好的音乐表现,这不仅可以带来美妙的聆乐快乐,还可以得到成就感。所以,第六项对真正的LP迷而言根本不是负数,而是正数。

五张LP唱片做比较
        以下,找们要讨论的其实就是前面三项,这三项都攸关声音表现的优劣好坏,也是LP迷之所以死抱LP唱片不放的关键要素。同样的,Christine Tham仍然以他的电脑作为数位录音与分析,另外还加上他的LP系统,他使用的LP系统只能算是[平价]系统,唱盘是Rega P3,唱头为Dynavector DV-20xL,唱头放大器是Dynavector P-75。至于拿来与CD或DVD-Audio、SACD比较用的LP唱片则选了五张,都是二于货,分别为『火战车』(Vangelis)、[Cafe Blue](The Style Council)、[What's New](LindaRonstadt)、[Robot](The Alan Parsons Project)、[Avalon](Roxy Music)。测试前,他先用VPI唱片清洗机将唱片洗干净,然后透过自己的Denon扩大机类比输出,将LP的音乐讯号以电脑转制成24/96数位格式,用来与相同的数位软体做比较。
  
        他首先比较的是Noise Floor噪音底层的高低,NoiseFloor也就是最小声之处。对LP而言,由于有针尖与唱片沟槽接触的磨擦噪音,还有唱片本身的炒豆子杂音,因此在这方面不用说,LP一定输给数位软体。我想所有的人都会这样想。没错,如果以一般的讯噪比或动态范围的定义来看噪音底层,LP的确不如数位软体。可是,当他更进一步分析时,却发现事实并个是如此,就以[火战车]为例,LP在500Hz以下的频域噪音的确比数位软体还大,那是因为炒豆子杂音与沟槽摩擦杂音所致。可是,从2kHz-10kHz之间,LP的噪音底层实测值为-96dB,远低于数位软体的-88dB(数值越大表示噪音越低)。这代表什么意义呢?代表当实际聆听LP时,聆听者所真正感受到的动态范围还比CD更大,这样的结果恐怕不是CD迷所能够接受的。

理论值与实际聆听大不相同
        —般人总是以为数位软体的讯躁比高达96dB甚至100dB以上,动态范围也是那么高,而LP所标示的动态范围总是几十dB而已,二者之间的胜负很清楚.可是,数位软体的那些高讯噪比或高动态范围仅是[理论值]而已,实际测试时,数位软体的噪音底层竟然不如LP低。此
外,LP的动态范围也不是那么不堪,事实上它只是在500Hz以下受到先天噪音的影响,500Hz以上问题并不大。这也是为什么有LP迷总是说他们可以听到比CD更多的微弱细节的原冈之一,因为LP的噪音底层比数位软体更低。或许您会怀疑,难道LP唱片那些杂旨不会遮盖音乐细节吗?有些人的耳朵(或大脑)对这些规律性的杂音噪音有自动滤除的功能,这也让LP迷可以听到更多的音乐细节与『实际上』更大的动态范围。

相对动态LP胜过数位软体
        为—了更进一步确认LP的实际聆听动态范围,Christine Tham一小段一小段逐一比对,发现如果论最大声与噪音底层之间的范围(一般所谓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数位软体的确大过LP。但是若论取任一个波形上的二点来做dB的强度比较(他所谓的相对动态Relative Dynamic),则LP胜过数位软体。或许读者们不了解这二者之间的差别,简单的说就是:当我们聆听音乐时,并不是随时都在听音乐最大声与最小声之间的动态范围,一般人也不会将音量开很很大来听,所以理论值的动态范围并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随时听到的[相对动态],这才是让音乐活生生的重要来源。在相对动态方面,LP的表现胜过数位软体,这也是许多LP迷并下觉得CD动态范围胜过LP的奥秘所在。
  
        接下来谈到频率响应。一般而言,LP的频率响应受限于唱针针尖的细小程度,针尖越细,所能再生的频率越高,反之就越低。在极高频方面,一般唱针大概都不超过20kHz(四声道时代的柴田针尖可达更高频域)。而在极低方面,LP唱盘更受限于唱片本身的弯曲、唱臂与唱针的
共振频率等因素,使得LP唱盘系统无法再生低于10Hz以下的频域。而就数位软体而言,最低可以到0Hz,最高可以到96kHz,就算是最不济的CD,其高频端也可以到达22kHz。因此,在频率响应方面,LP是不是注定要吃瘪呢?

LP频宽不输给数位软体
        其实不然。在频谱分析下,LP的频率响应经常都在25kHz以上,有些竟然可以高达48kHz。那些超高频城内的讯号都是音乐讯号吗?不尽然,可以料想到的是很多都是谐波失真,这些超高频域的谐波失真可能也是LP唱盘系统[特殊音色]的来源。不过,尽管有许多谐波失真,但也不能排除内中仍然有音乐讯号(乐器的泛音)在内,这或许也是LP听起来乐器质戚特别好(尤其是小提琴)的原因之一。与CD相较,CD的频率响应在22kHz处就已经完全滤除,在22kHz以上的频谱中并没有任何讯号。换句话说,若要论高端频宽,LP超过CD太多。至于DVD-Audio与SACD,由于其频宽比CD更宽,因此在这方面比较接近LP。至于低端频宽,LP受限于刻片以及共振问题,在实际聆听时谈论20Hz以下频宽是毫无意义的。

LP迷一吐胸中怨气
        看到这里,我想许多LP迷应该可以一吐胸中怨气:原来在实际聆听时,LP唱片所发出的噪音与杂音并不会对音乐的好听与否造成太大的影响;原来实际聆听时,LP唱片可以听到比数位软体更大的相对动态范围,难怪LP听起来就是充满活生感;原来实际聆听时,LP的频宽竟然可以超过数位软体,难怪乐器或人声的质感那么真实。

        在一吐胸中怨气的同时,LP迷也要体认一项事实,那就是LP的失真源多过数位软体,每一部唱盘,每一支唱臂,每一个唱头,每一次的调整,甚至每一张LP唱片的弯曲程度都会导致不同的失真。将这些失真以不同的组合呈现,可能就是每套LP唱盘系统独特的声音个性来源。在LP领域之中,追求高精确性与低失真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反而,如何『创造』出好听的声音才是LP迷真正比功夫的擂台。

        CD、DVD-Audio、SACD这三者谁优?我想答案早已很清楚。LP系统与数位软体哪种好听?答案也告诉您了。终究,找还足要提醒您:让数位的归数位,类比的归类比,这样每位音响迷就能各取所需、各得所爱了。
做人要低调厚道
干事要认真公道
行车要安全霸道
情场上油条老道
美食讲新鲜味道
音乐要融入其道
摄影要用光神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1万

帖子

20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
注册时间
2005-2-22

优秀版主奖

发表于 2007-7-4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LL文章,解释了很多疑问
PC hi-fi : IBM x220i->TC K8->Apogee Rosetta200 (Mutec iclock Syn Both) ->Drawmer MC2.1->ADAM S4X-H
CD system : CEC TL3N-> Apogee Rosetta200(Mutec iclock Syn Both)->Drawmer MC2.1->ADAM S4X-H

2* TAOC 25MF + 35S
WB isolation transformer + LITE P100
AA Ferrite2,WireWorld Silver Electra 7 * 3
Nordost Tyr2(AES),Tyr(XLR),Mogami 3173(XL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836

帖子

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1
注册时间
2003-10-19
发表于 2007-7-4 22: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对比过程不够严谨,还是不能说明问题。
随想随说,只代表我自己的意见。
其一是虽然同一母带制作,但制作设备肯定不同,对信号的影响会不同
其二是播放设备不同,播放设备对数字,对模拟的处理肯定不同,会影响表现
其三是设备输出电平,内阻,不同,即使同一信号线,也会影响不同
其四是使用较低端声卡,我认为使说服力下降到相当低的地步。
RME FF400声卡+VDH MC The Source信号线+DIY功放+naim音箱线+B&W CDM 1NT
http://blog.headphoneclub.com/?95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3991

帖子

35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
注册时间
2006-2-6
QQ
发表于 2007-7-5 12: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够严谨,特别是关于LP,理论与实际操作有误差,LP最终回放效果受个人调教因素影响极大。
MarkLevinson No.31
Genesis Technologies Digital Lens
MarkLevinson No.30.5
MarkLevinson ML-10
MarkLevinson No.26S
Singlepower Audio-Maestro ZR
hd540g(300o),hd580,hd650,k501,dt880,w100,w5000,cd3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主题

9906

帖子

419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9
注册时间
2002-12-21

影音发烧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18: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不管刘大佬的对比结果如何,最起码的、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手中的储媒载体、不会盲目的追风。
CD与LP、本身就由于载体不同、又受回放等手段的影响,不具可比性。玩儿CD、玩儿LP都是个人的喜好,各有其特点而以。

[ 本帖最后由 kell 于 2007-7-5 18:52 编辑 ]
做人要低调厚道
干事要认真公道
行车要安全霸道
情场上油条老道
美食讲新鲜味道
音乐要融入其道
摄影要用光神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主题

9906

帖子

419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9
注册时间
2002-12-21

影音发烧友

 楼主| 发表于 2010-5-22 18: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顶起来~~~
做人要低调厚道
干事要认真公道
行车要安全霸道
情场上油条老道
美食讲新鲜味道
音乐要融入其道
摄影要用光神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8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0-1-22
发表于 2010-5-22 19: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严重发烧初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65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8-9-24
发表于 2010-5-29 07: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群连傅立叶展开式都不知道的人,谈频响范围,本身就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
扣字眼兼抬杠专业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主题

9906

帖子

419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9
注册时间
2002-12-21

影音发烧友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07: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手 于 2010-5-29 07:21 发表
一群连傅立叶展开式都不知道的人,谈频响范围,本身就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


有请这位朋友给大家科普一下-----级数求证与频响范围的因果关系。谢谢
做人要低调厚道
干事要认真公道
行车要安全霸道
情场上油条老道
美食讲新鲜味道
音乐要融入其道
摄影要用光神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1582

帖子

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5
注册时间
2006-5-7
发表于 2010-5-29 16: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Z的分享啊,解答了很多心中的疑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65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8-9-24
发表于 2010-6-1 07: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ll 于 2010-5-29 07:44 发表


有请这位朋友给大家科普一下-----级数求证与频响范围的因果关系。谢谢


信号与系统也是当年几大恶心课程之一,仅次于自控原理和电机拖动,要叫我凭空写还真有点难。

频响和级数本身是可以分开讨论的

但是实际使用中,数据采样和传输原理是基于这个傅立叶展开级数的。

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采样就是乐器弹了一个音 ,有一个波形了 它就 按时间间隔记录波形,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采样首先是把瞬时波形展开为基波与高次谐波的级数,然后在对这些波的强度进行采样。


频响主要针对放大这部分,但是信号的来源是“被展开的级数”,不管是采样还是放大的过程中,只要是数字传输的,绝对来说都是有损失的

我说的不是很标准,但是意思差不多了。
扣字眼兼抬杠专业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65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8-9-24
发表于 2010-6-1 08: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如果在30kHz处开始每八度衰减6dB,就会在10kHz处产牛9度的相位落后,以及0.5dB的强度衰减。此外,他也说人耳虽然对20kHz以上的频率响应不敏感,但足对于相位失真却很敏感,即使是很小的相位失真也会影响到音乐的传真程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人耳无法听到20kHz以上的频域,就否定20kHz以上频域存在的价值。

从理论上来说,各个频段的信号传输是线性叠加的,互相不干扰,高频衰减的影响准确地说是波形畸变,导致输出的时候本来平顶的就变成尖顶的了。

PS 八度就是频率翻一倍 30KHZ高八度就是60KHZ
扣字眼兼抬杠专业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319

帖子

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3
注册时间
2002-10-24
发表于 2010-6-1 08: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数里面就有傅立叶展开,大部分工科必修的自控原理,会把频域和时域讲的很清楚,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当时没学好的话,现在翻也许还来得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65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8-9-24
发表于 2010-6-1 15: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非电类的专业根本不会碰到时域和频域的分析,我同学计算机的,只要三要素法就OK了,根本碰不到s

高数的也只是展开而不会和你讲拉氏变换和傅立叶变换还有卷积
扣字眼兼抬杠专业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23 00:01 , Processed in 0.09979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