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Pan

聆听偏好,讨论“音场派”和“音象派”(话题贴,各舒己见)

[复制链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2-19 21: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kyLung 于 2009-2-19 20:48 发表
010不知是“音场派”还是“音象派”,两祥都强得很变态。



内外兼修,俱臻极致.

其实分流派还是说明无法做到最全面,故只能追求某些方面而舍弃另一些方面. 你说现场的效果是什么派的呢? 什么都不是. 因为它至为全面,不突出任何一方面.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7

主题

6670

帖子

330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0
注册时间
2003-9-27

积极参与奖影音发烧友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21: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普及消费音响器材还原音乐,势难完美,个中总有妥协。

追求音象、音场两者兼得,或许只是个奢望,最终一事无成。

倒不如选择一个可望目标,是不是更实际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5425

帖子

10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03-11-9
发表于 2009-2-19 22: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箱子系统,“音场派”
耳机系统,“音象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09-2-20 04: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偏向音场一点,两相权衡总有轻重和愿意妥协的。相对音场,我更愿意妥协些音像。

器材有时是营造一个气场,氛围,让人投入音乐,回忆现场,如果音场太差,就我常听的原声音乐而言,是无从yy的。选耳机的时候如果音场很小,比例失调,我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当然音像不可能全无要求,不然宁可听多媒体音箱了。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81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8-12-7
发表于 2009-2-20 10: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像派不一定"空間感"不好
相反的音像派那邊營造的"空間感"可能比"音場派"還好

舉個例子:GS1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2-20 16: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akase 于 2009-2-20 10:38 发表
音像派不一定"空間感"不好
相反的音像派那邊營造的"空間感"可能比"音場派"還好

舉個例子:GS1000


gsk变态啊,难推啊
唯一试听下来完全接受不了的高级耳机

[ 本帖最后由 mifeng 于 2009-2-20 16:37 编辑 ]
退烧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81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8-12-7
发表于 2009-2-21 01: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GSK是John Grado說要做來跟010、R10爭長短的耳機

總不可能太好孝敬吧: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2280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6-8-14
发表于 2009-2-21 10: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这种论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55

帖子

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2
注册时间
2005-7-19
发表于 2009-2-21 1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edliao 于 2009-2-19 22:02 发表
箱子系统,“音场派”
耳机系统,“音象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81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8-12-7
发表于 2009-2-23 23: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上一页

/专文/袁大伦/译

透明感之外──找寻另一参考标准


  把Sea Cliff的房子恢复它1866年时的样子是为了想建立另一个聆听环境,希望可以用它来试听一些大空间使用的喇叭;我本来的三号音响室──饭厅没办法符合这需求,所以势必要动房子了。

  我原来的音响室(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外观)被前任屋主分成两半,一半是客厅,一半是卧房,中间有一道水泥做的薄板墙,我用客厅来试听传统大小的喇叭,卧房则有时拿来试听小喇叭,如Hegeman Model Ones。

  一楼的饭厅(译者按:想必客厅和卧房不是一楼,可能是二楼)本来没打算用,一直到1973年有一位William Z. Johnson-Magnepan Tympani唯一的代理认为这两个试厅室都不适合Tympani Is,于是饭厅就成了三号音响室,这是我唯一可以用来试听双极性喇叭的场地。为了使它的音响特性好一点,我加了厚重的水泥墙,木头地板(上面盖着红色的粗毛厚地毡),以及许多棱角;这在音响上来看将会造成许多反射和吸收,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相当「大」(不是看起来,而是听起来)的房间。

  原来它的决点不少,不过火灾使我有机会加强一楼的地板和墙(我在1971年刚搬进这儿时,地板非常软,回授很大),同时乘机换了电力配线系统;那原来的电线非常古老,竟然还是用绵线绝缘的,看来这房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可能发生一场更严重的火灾。

  把客厅和卧室之间的薄板墙拆掉后,我重建了我的音响室。我急着这么做是因为我想改建后试听的第一对喇叭将是David A. Wilso的Wamm,那是一对摆设和一般喇叭相当不同的巨兽。我向一位住在科罗拉多州的Wamm用家借,要求他和他的喇叭分开六个月。当时附近有这个喇叭系统的人不到一打,而Wilson又借不出喇叭。

  后来Wamm没借成,我们仍决定把这个房间弄成第二套参考系统,原因先不说明;但刚开始我们根本无法明了这房间的特性;后来得到Frank Doris的帮助,我们才真正的评论机器,同时慢慢地发挥这房子的特性。

  赞曰,「讲了半天房子没什么重点,只能算是引子罢了,下面开始导入正题,可以看出HP是个『听』识广博的人。」

High End二大主流

  最近我到处游历而且聆听了一些别人的系统,开始慢慢把世界上High End音响归纳成两个派别。其中一派最具代表性的Infinity,这个派别主要是在追求正确的定位、音像和音场,逼真的(巨大的)音压和接近现场的动态对比,特别在于中强音到极强音这一段音量内;宽广的频率响应自然是这个派别的必要修件。

  这个领域内的一些重要成员包括Duntech, Apogee, Magnepan,甚至Wilson的Wamm。通常这个派别的设计者放弃了音色的一致性和呈现整体音乐微小变化的能力,使得这个派别的产品在中强音以下的音量时动态对比较差(在某种音量下动态和对比都没了),同时这个派别的产品也可能因为巨大的体积、复杂的结构和价钱使得用家负债。

  聆听西海岸一些年轻设计都的产品,特别是聚集在硅谷的那一群(硅谷有最佳的理论基础,比纽约──东海岸好太多了)──诸如Rick Fryer,录音师J. Tamblyn Henderson, Demian Martin, Keith O. Johnson等等,讓我看到在High End設計潮流中有另外一股力量;我以前可能會把他們誤認為追求「透明度」,而現在我認為那是超乎透明度的另一種追求。這個派別最佳代表則是靜電喇叭。

  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致力于追求透明度、各频率大小声变化的一致性、小音量下的动态对比和音色上的细微变化以及音色的纯度;这种系统对于小编制的器乐曲或人声表现特别优秀。

  而以这种设计理念生产的喇叭通常没办法提供类似整个管弦乐团齐奏的音压,更不用说要回放电子乐或热门音乐那种经过扩大机制造的音乐了。不过这个理念的拥护者认为除了不能回放马勒式的爆棚音乐外,其它什么都可以。至于最低频和最高频的损失也毫不在意,不是大部份的音乐都在中音里吗?那样就够了;还有那静电喇叭狭窄的扩散角度(使得聆听者被紧紧地限制一个「点」上才能得到定位和音场)也只是个小处罚罢了,同时也可乐欢地解释为音乐厅里本来音像就不怎样。

  这个领域最大的好处是它们在这些重重限制里有一种惊人的「活生感」,以及在一般音压下有非常诱人的甜润度和微小的变化,就像真的那样引人入胜。

  所以我想这种追求──我以前把它归到「透明度」──可能是另一种更重要、更崇高的目标;从有限的频宽和动态范围里去找真实感,连牺牲音场方面的表现也在所不惜。

HP的省思

  在我们继续讲下去之前,我想提醒看官们不要把这两派别分得太清楚,前面的例子是把另一派完全消去的讲法,事实上可能是以有限的条件(金钱、大小、房间……)来追求整体上最佳的音乐性;「大声派」是在追求更正确的相位关系,以求得小音量下的对比,也就是追求各频段大小声变化的动态、音色等等一致性;而「真实派」则在追求更好的频宽及动态范围,以便成就它们惊人的「真实感」。

  根据这种理念,我想试试看可以弄出什么成果来当做第二个参考系统,这将是我近十年来追求大空间感、大动态、大频宽声音后的另一个方向。

  老实说刚开始我想我会找到一种以音乐性来说超乎一切的系统;那对我来说是另一种接近「绝对声音」(The Absolute Sound)的办法,而且这条路还有相当多潜力未开发,所以我应该报告一下我在这方面看到的现象。

  太迟了?的确,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不早追求这个?其实我有。如果你再看看我以前的文章,你会发现我以前爱过(甜美的音质)也受伤过(为了那受限制的频宽),也不用说遇过一些稳定度不够的器材,只因为那些设计者凭他们想象中的透明度来创造器材。

  幸而以透明度为设计理念的器材也在逐渐伸展它们的频宽和动态,使得「透明度」愈来愈合理了。

Quad的透明感

  要解释这个情况最好的例子是Quad喇叭「透明度帮」的试金石,看看追求透明度的人是否忠贞不二。最早的Quad喇叭根本不能大声听;开启的音乐之窗也只有中音域的一个小缝而已。

  当我最后有机会评Quad喇叭时,早已不是它的全盛时期了。我发现它真像一扇窗,在中频处裂了一个小缝;当音乐在窗外游行时,我们只能由这个小缝去窥视整个音乐的进行;也就是说Quad在这么小一个范围内,它有了,不!它「抓」到了真实章乐的自由和鲜纯。非常逼真吗?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的。Quad喇叭有一些即使当时音响界最叱咤风云的产品如EV的Patrician, JBL的Paragon和Hartsfield也没有的特质。也许Quad并不逼真,也许它只是发出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而我们在震惊之余误认为Quad更「真实」。想想看以前的音乐家在唱片刚出来时竟不能分辨真实音乐还是留声机声音(据说是如此),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常听留声机的缘故;说不定我们对于Quad发出的声音也有同样的缺失。

  我经常使用「透明度」这个词来提示出静电喇叭这个派别的产品所展现的音质,我知道这种提示是非常困难的。透明度就好像是把玻璃窗擦干净,窗外景象使我们觉得愉快,可是怎么擦也比不上把窗子打开或把玻璃拿掉。我知道这个比喻不太精密,但你必须把透明度当成追求「真实感」的敲门砖;也唯有先擦净玻璃,最后才有可能把玻璃拿掉。

  Peter Walker改良了Quad,使Quad的音乐之窗至少增加了两个八度,频宽的改善更多,音量比较不受限制了,音场也不错,但由于Quad的高音扩散角度很小,聆听者稍微移动位置,音场就会变化,这点则没什么改进。

  给当今「透明度帮」加一臂之力的不是KLH 9──Arthur Janszen的全音域静电喇叭,而是Quad ESL -63。原来的Quad对于喜好修改的人来说没什么吸引力,而Quad ESL -63则比较有吸引力。ESL -63为了英国市场的价位问题在某些细节上不太注重,AHC和REG在以前几期上(23、26、45、47)有专文讨论,而最近Quad有专为美国市场生产的ESL -63,比原来的要好很多,REG在52期有评论;我也听了一段时间。

M -L配SL -6000超低音

  直到一号音响室有了Martin -Logan CLS我才开始认真地调整;这对喇叭拥有透明度的频带相当宽,这可以帮助我集中意志找寻我心目中第二个参考系统的音质。问题出在它有点亮,大概是6 -8 KHz左右,8 KHz以上就滚降了,而低频的表现也不像Quad喇叭的中低频那样令人信服。

  正在这个时候我发现Clestion SL -6000的超低音很适合搭配Martin -Logan,比最近试的其它低音系统都好;现在要找一对能和灵巧的静电喇叭衔接得好的系统实在不容易。

  Mirage M -1可说是令人惊讶地出色。在新的一号房里,我对于20 -40 Hz的表现不太满意,即使用上低音极佳的喇叭都不行;包括M -1。我知道M -1的低频可振动柜子,但在新房间里就是不行。后来Floyd E. Toole拿了一些仪器来并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测试,我从这次测试中得知如何处理房间的角落,以及各种摆设所呈现的正面或负面的变化,同时可以让我进一步了解器材的表现。(这些喇叭和房间的互动关系在以后的几期会慢慢说明)。

  Mirage M -1即使不是最好的,也算是上是近年来最好的喇叭之一,它好在它的谐波结构完整,音像和音场正确,还有足够的频宽;不过它不算非常透明,尤其在小音量下更是如此;其它的大喇叭,例如Infinity,虽然在小音量下动态不是很好,在这方面也要比M -1好上一截。M -1可以说是第三种派别──现实的产品──虽然有种种限制但每一部份表现都还不错。

  接着是Infinity IRS Beta。我们找到了一个位置对于双极性喇叭(这是Dr. Toole的功劳)和箱形喇叭都适合;于是调Infinity IRS Beta就相当容易了,比起别人调Beta要容易得多。(这次我运气不错)

  把Beta调得各频段音色及动态一致是个相当困难而又没有必要的工作,因为它本来就是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并起来的──纸盆低音(有伺服控制的)和高科技的中高音平面式单体。大部分的困难在于那四个钮,每一个钮负责一个频段。把它们都转到最小可以得到非常平顺而且一致的音质,从低频中段到高频这一段都不错;但难处就在低频下半那个部份。

  整体来说我觉得Beta比以前Infinity Reference Standard系统要进步许多,音质更纯净,失真更低,以及在某些方面看来更能表现音场;我希望Beta可以经由我的想象,成为我刚才定义的「第二个参考系统」;结果经过了一些努力,Beta不行。

Peter, Paul & Mary

  當Beta的評論付印後,我遇到了一件小但是發人深事,這使我非常困惑。當我去西海岸時,我聽到了一對由Crosby Audio Works改裝的Quad ESL -63。放的是我喜愛的Peter, Paul&Mary(Warner Brothers);我深受感動;那聲音保有了原始的甜美和純,500 Miles那首歌特別令人心動。在這對喇叭上Mary的聲音有一種甜美的呼吸聲,同時散發出誘人的光芒。我回家后急急忙忙地听Beta,有没有这种声音(唱片是Dr. Doris帮我找到的,已经有点弯,不过我找了个好一点的轨来听),一听就发觉Mary的声音有点利,而且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个缺点。

  老实我,现在我发现(也有别人这么说)Beta中音尖利,中音钮加大后更是如此(即使把高频钮加上去也一样)。不过在听Beta时我没有用很多人声,或者说我没有用对人声;大型的合唱或歌剧总是要榨干扩大机似的(更别说唱头能不能正确地拾取讯号了);如果女高音的音量要毫不费力地从音响中放出来,可能要1000 Watt的扩大机才办得到,有一些尖利在这些大能量的音乐中不算什么稀奇,但Mary的歌声就不同了,她可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赞曰:「提过了几对喇叭后,可看出HP对Beta仍相当心仪,为它尽力辩护(说自己用的人声不对),但仍不得不承认Beta没办法处理小音量,是为一憾。」

  因为REG在评美国版Quad,我也弄了一对来听听;Beta搬出Quad搬入,你知道我听的第一张唱片是什么?Mary的尖锐声不见了!这张唱片变得非常神奇(虽然我早就知道这张唱片不错,但这次它更有魅力了)。当我继续听下去时,我从Super Disc上又发现了许多细节和微小的音色变化,而这些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甚至没听过的!我想你也许会觉得听喇叭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但用了Quad后(就好像十年前用Beveridge一样)你会发现这洋葱有更多层可以剥开;这种特质实在令人着迷,好像音乐会愈来愈丰富似的。

  不过为了公平起见,我也应该告诉你我损失了什么,尖锐之声自然不见了,精细的音场和结实的音像也没了,还有Beta原有的高频,在Quad上也找不到;Quad在最高的那个八度音程内有点灰,缺乏生气,这种「灰色」甚至低到6 -8 KHz也略有可闻(不管怎么摆都一样)。Quad的低音也不像Beta那样延伸,它到了50 Hz以下就没什么东西了;中低频的说服力也不够,一些拨奏不像Beta那样丰润;低频整体说来量感不够,没有什么可以用身体「感受」的那种能量。

  赞曰:「平哉HP之立论,明知Quad在Hi -Fi上有所不及,仍能以State of the Art的观点看出Quad有一些惊人的能力是其它喇叭所不能及的。」

Goldmund与WT

  就在装Quad之前,我得到了一部Goldmund ST -4转盘和直切臂系统来代替原有的Well -Tempered唱盘。我先装上了Spectral唱头,以便和Well -Tempered比较一番;Goldmund表现得令人惊讶,足以使冷静的音响评论员吓得哑口无言(HP总是冷静的;而Harry则按顺序喜好香槟、清酒、Jack Daniel)。简单地说,Goldmund呈现了低频的动态、力量及解析力,这使得Well -Tempered听起来在低频处能量不足(也许这就是REG听到的「亮」)。这情形把我震得不省人事。

  赞曰:「Harry Pearson在平常是Harry Pearson,要评论时可就成了HP,HP是永远冷静而且清醒的!」

  Goldmund又呈现了Well -Tempered所没有的「聚焦」;每一件东西在音场里都变得更清楚。Well -Tempered在每一件东西的周围都套上了「光环」,有点像太阳光在玻璃上反射成像的情形。Goldmund整体音质完全不同,它不仅比较暗,同时又把所有的声音都凝聚起来。这是由于Goldmund低频的表现吗?也许是。这两幅图画所表现的音乐景象竟是那么的不同!真让人坐立难安。

光悦与Spectral

  正当我坐立难安的同时,我想我应该提提Koetsu Model 80,这是Yoshiaki Sugano八十岁纪念唱头,他做了80个,有一个在我手上(没有价钱标签,据说价会是由零售商决定的;在英国,这唱头的价格在同温层上「非常高之意」)。我把Koetsu拿来和那五星上将Spectral比了一阵,结果你猜怎么了?Koetsu的差别就好像Goldmund和Well -Tempered的差别一样!Koetsu非常的音乐性,丰润、多汁(就像音乐应有的东西一样)而且在极高频充满了细节。Spectral比起来瘦了。其它的比较将会有专文评论,可是我想我说的是八九不离十。现在,我们有了两个令人畏惧的唱盘、两个令人畏惧的唱头;它各拥惊人的音乐性却又不相类似;以及我们的Quad(前面这个字也可读成Martin -Logan,老Beveridge, KLH 9……)和Infinity(可读成Wamm, Magnepan)。我们有了一些超级装备,没想到它们在音质上互不相似!

  也许我们应该决定哪一种声音是最接近「音乐」的。但这个决定将会与时俱进;不是在于哪一种声音何时发现,而在于当时有些什么样的舆论。

  赞曰:「Where is The Absolute Sound?」

Beta加Quad

  回到Quad。我立刻着手加装超低音以延伸Quad喇叭的低频响应。我第一个试的是Infinity Beta的低音柱。我发现这样的确使整体的表现更令人尊敬,甚至比原来的Beta中高音屏风还要好;这样加起来的中低频更紧而且更有解析力;低频也延伸得更低。现在我要公开认错了──我私下已经说过;那Beta的低音柱还是不够好;当我试了一阵子Tympani的低音屏风后,我发现Beta的低音不够快而且有一些染色。事实上若是不管极低频,我想我在聆听Beta+Quad后就要扭转我原先对于静电+纸盆这种组合的成见了(Beta+Quad显示这种混血系统可能成为我的第二个参考系统)

  到这步田地我才打算试试修改后的Quad。我知道Crosby(零件来自L. A.的Richard Lee)可以使Quad高频延伸好一点,并消除一些不平顺的现象。这样做其实不太实际,它非常贵9美金3990);同时失去了Quad的保证,这项修改又非常耗时费工,可以说全是手工…我决定要了。

  八月初Crosby修改的Quad原来应有的能力。(FD写了Crosby修改的内容)它的极高频表现最令人印象深刻,不但延伸,而且──信不信由你──更加甜美飘逸。Crosby打开了Quad的音乐之窗,这窗起码多开了一个半音程,原设计者若看到这么实在的修改工作应该是非常感动才对。这个Crosby修改的Quad一点也没有破坏原有的细致音质,高频则延伸到了15 KHz才有滚降。Crosby去除了原来影响Quad呈现音场的一些零件;使现在这个Quad有较稳定的音像,同时在喇叭外侧的音场也更有解析力。在垂直方面的音像表现仍不多好;在原来的Quad上音像非常的短小,而Crosby -Quad的另一项优点是低频中段和低频上段,现在听起来更有冲击力,也更能展现整个管弦乐团的基音;而它的泛音则建筑在这稳固的基音上。Crosby成功地打开了Quad的音乐窗,而没有削减它原有的速度感、低失真和纯美的特性。在任何方面来说都非常好;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有人为了静电喇叭忙得团团转,听听Crosby -Quad应该是个最好的选择。它仍然无法开得很大声,这我还可以忍受;若是它不能好好地制造出低频,我就不太能忍受了。

Quad加Magneplanar

  用了Beta+Quad之后让我想起以前玩过QRS/ID──我自己弄的一个混种喇叭。那时还没有什么好东西可用,而QRS/ID使我知道了一些音场和定位方面的事,让我觉得这些表现Hi -End音响上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把Infinity的低音单体拔掉(可怕的经验),还去掉了它的可折式的「音像」板(译者按:大概是喇叭上防止绕射的板子),让它只剩下中高音单元:低音部份用的是Magneplanar Tympani 1 D的低音柱,分频器用的是Dahlquist。我想,为什么不把Quad加上Tympani低音柱试试看?

  Tympani低音柱和Athena DF -10分频器一起送来了;事后回想若是没有Athena DF -10,我们不会有那么好的结果。Athena非常惊人,算得上是我们找第二个参考系统中的一个惊喜,也可以说我们过去几年都算是浪费掉了;最后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没有明显个性的分频器,起码要比我们以前遇过的都要中性。

  Quad和Magneplanar天衣无缝地接起来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听出分频点在那儿,而且经过仔细调校后定位非常明确(虽然Quad和低音柱没有摆在同一平面)。这样好的结果使我们希望以前(70年代)如果有这么好的分频器多好!(在某种方向上来说Dahlquist -LP 1也算是不错了,当我们没有Athena时,Dahlquist -LP 1的确比其它分频器要好。老Dahlquist(没有修改的)──没有Wander Cap那种东西──已经很可以接受了;也许比「可以接受」还要好一些,所以它才会这么出名)

  我还没提到我们用了什么扩大机等等装备,因为刚才提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讯号线仍是Brisson Shotgun,喇叭线也是。California Audio Lb Tempest II(HP和Harry都蛮喜欢)是我们的参考CD。说说闻话:那张Famous Blue Raincoat(用温水.洗洁剂和海绵擦洗后,加上Monster环)一点也没有「亮」或「硬」的感觉──而有些听得仔细的人认为那种声音就是CD「该」有的声音。

  我们以后的大节目是试平衡式输出或输入和三极管扩大机。还有Conrad -Johnson Premier Seven, ARC SP -15, Convergent Audio Technology CAT -1, Manley(VTL)的Reference,还有Mark Levinson NO. 26;还有一些技术上的比较:ARC和VTL生产的三极管机器…

  Quad和Magneplanar搭配起来解析力实在太好了,我想我们要把所有在手上的器材都听一遍,因为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放大镜。

  回到我们原来说的。

  正当我们快要习惯Quad+Magneplanar的整体表现时,ARC的Classic 150来了,这是一部三极管和FET的混血机种。同时我也得到了一部VTL Deluxe 125,这部机器可以由五极管(125 W)切换成三极管(75 W);还有一部非常贵的三极管机Ichiban这是VTL为日本市场制作的。

  三极管在日本音响界是非常流行的(同时他们也喜欢效率高的大喇叭,像50年代后期的JBL,EV,Klipsch…),虽然通常三极管的后级功率只有一点点。听三极管听久了常常会流出口水,而且绝不会大谈音质如何如何。

ARC Classic 150

  我们专心谈Classic 150,因为它最早到。Classic 150像其它的ARC后级一样,没有热好时听起来亮、粗、干;但热好之后实在不错,我还没有词汇可以形容,而且我不愿意用以前形容过别的机器的形容词。

  首先,我听Classic 150时忘了写笔记。的确刚开始我觉得这机器不怎么样──音场不太像;这机器没有VTL那种空间感;而且ARC的中性音色也很明显,可是我的笔在犹豫,笔记本掉到地上,我自己则听起音乐来了,一点都不像评论员,倒像是个听众。来点比喻?Classic 150和其它机器比起来就好像最好的Sheffield唱片和其它唱片一样。我不能说这机器更快或更多讯息;它听起来非常平顺而没什么惊人之处,不卖弄频宽,也不吸引注意力。可是我觉得它把人和音乐拉得更近了。

  它不卖弄频宽,但它很快就能引人入胜。如果你知道真的音乐是怎样的,你会发现这个扩大机令人非常愉快,因为它会让你忘了它的饿在而且专心于演奏,而不是注意录音。在不说明其它的器材情况下,我不能说Classic 150更「真」;但它现在的确如此,和Quad/Magneplanar搭配起来时,音质非常鲜活,它使你更接近「真象」而不是去刻意「制造」真象。

  Classic 150听起来就是没有机器声,可以说是ARC继SP -11之后在基本结构上又一力作。我想再用窗子这个比喻,现在我们似乎在扩大机这方面没有像Quad那样打开一扇大窗,但我们的玻璃的确比较少了,我们和音乐之间的阻碍也少了,也可以说:更纯了。

  先不管第二套参考系统,我对于CD的声音如何是非常好奇的(当然要清洁一番并且加上Ring)。在这个系统上,CD已经和最好的LP差不多了,还差一些「细节」,「微小的音色变化」和「丰润」。而CD在Classic 150上的确是好听多了。奇怪,原来我们和CD爱护者的争论(CD干、硬)竟成了现在这个局面──是不是CD显露了或彰显了其它器材的缺失?(别忘了我只是在报导,不是支持CD)。

  如果没换过什么东西就这么说将是非常不妥的。我们可以用前级来做例子。有些真空管前级非常中性而且透明可以让整个系统发出很好的声音,但我们则用这种前级来「看」其它环节的缺失。(有称会以为那前级不好),甚至用来「彰显」其它环节的缺失。

  在精调过的系统上则不能这样;经过一些吹毛求疵的调整后,我们就很难判断各个器材的特性了。我不是说那样更真,而SP -11听起来就是没有机器味,而且在每个频段都是如此。

  回到150上。没有人会跟我争论这部机器的好处,这是Johnson自D -150以来做得最好的一样东西。Classic 150用老技术而D -150用新科技,结果音乐和技术是两回事,就好像真空管和晶体之争,模拟和数字之争,Mercury和新的CBS之争。

  Classic 150的声音非常甜,也许太甜了;它的极高频和极低频不像某些扩大机那样快。它没有什么失真,起码听起来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些失真。结果Classic 150展现了音乐的纯净,特别是从低频中段到高频下半段,纯到我找不到接近的形容词。

  如果Classic 150有些什么缺点,我想我没办法明确地指出。当我要仔细听到一些我从未听过的东西。如果你真的在意音乐,你会被这些东西迷住;而且你的系统愈好,它能告诉你的东西愈多。

放眼未来

  整体看来,第二套参考系统比我原来想的好多了。而且我必须说:以这样的系统,我们应该脱离「透明度」的束缚。在另一边,我们有一种差不多好的系统,最好的例子是IRS(我希望还有Wamm, Martin -Logan Statement等等其它没听过的大家伙)。

  我发现这种声音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我相信你看得出来。有一天我「秀」这两个系统给Michael Alan Fox听,IRS那边用了Forsell唱臂,Spectral唱头,Brisson线接上Premier Seven和VTL 500。Quad/Magneplanar这边则没办法呈现整个合唱团的能(一些Herbert Howell的合唱音乐)也不能表现Mercury唱片中木管和铜管的威力,也听不到Respighis Feste Romanae(Maazel Deca)中的低频;和IRS比起来少了很多的动态,同时更不用说那IRS上丰富的细节,精准的定位,墙到墙的音场。

  但IRS抓不到那精细的打击泛音(Bernard Rogers Three Japanese Dances from Winds in Hi -Fi),也得不到活生生的钢琴和其泛音,以及那种钢琴家就在当场的感觉(Mercury Janis/Dorati Rachmaninoff No. 3 Piano Concerto),也找不到那细微的音色变化。

  另外,Magneplanar/Quad系统在它的动态、频宽、音场限制中,有一种不容易描述的特质。「大」系统听大声的,「小」系统听小声的;但除此之外,我相信小系统有更多真实音乐的「线索」。就像Dorati/Janis这张,我想这是本世纪最自然的录音;我相信你可以听到他的触键声,同时你尚可以感受到这个人坐在那儿弹奏钢琴。在音质上来说,这张唱片的声音就像一架真的钢琴一样力大无穷(在这方面,没有一对喇叭能像Quad/Magneplanar那样令我摒息以待)。在晚上听这个系统特别吓人,因为那时它特别会展现出音乐的纹理以及各个乐器的音色差异,有时我觉得我以前喜欢的唱片似乎被重录或重刻得更好了。

  这些是我想和你分享的,而这正是当今Hi -End市场的趋向;在这个方向上,我发现了泛音的完整性,真实度,以及音乐性;这些都已经到了State of the art的地步。

  这将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赞曰:「HP本来颇为独裁,如今幡然悔改,诚我音响族之福音也!今后将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言论出现;也希望我辈爱好音乐与音响之人能像HP这样心胸宽大;即使不欣赏别人的听法也要能找出别人听法的好处,如此许多不必要的争端自可消弥于无形了。」



(附)CROSBY修改QUAD的方法


  Crosby Audio Work修改Quad ESL -63后,给它一个编号叫CAW -1。这项修改是为了Quad更中性以及有更好的解析力而做的。為了這個目標Crosby Audio Work做了不少事:

1. 在喇叭框架上加上一些重物以抑制振動;這可以改善定位。
2. 擋灰用的Mylar膜厚度減少了40 %,據設計者說「這樣可以使聆聽區和振膜之間銜接(Couple)得更好。」
3. 面網換成另外一種更「透明」的網布,使得染色和共振聲變少。
4. 裡面60呎的接線全改成MIT/Brisson的接線,「以增加深度感」和「使音像大一點」。
5. 內部重要的零件成了Teflon Polypropylene電容和低雜音電阻,以便增加解析力和趨於中性。

  除了CAW -1之外,還有其他的修改:

  CAW -1.5 把原來的金屬網和布換掉
  CAW -1.75 把原來的香舊插座換成互通插座並在輸入處加了電容以增加其輸入阻抗
  CAW 2 換上精心設計的喇叭架(不在CAW -1之內,使Quad的振動更少,也減少了背波(以免和前面的聲音相消)。這架子使Quad離地約39 cm,使得空間感更大。(註:Sea cliff的Quad已有了CAW -1和CAW -2這兩項修改。)

  外表和高度可以另外要求,細節請找CAW討論。

  Crosby Audio Works
  101 First Street, Suite 163 Los Altos, Ca 94022■

回到上一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5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1-4-5
发表于 2012-8-11 14: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音场才有现场的感觉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731

帖子

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3
注册时间
2012-1-6
发表于 2012-8-15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场音象我全要
AKG K702

Classical Music ON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62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0-5-12
发表于 2012-8-19 07: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最合适,反对观点

[ 本帖最后由 zerozaki 于 2012-8-19 07:3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1万

帖子

20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
注册时间
2005-2-22

优秀版主奖

发表于 2012-8-19 14: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拿线材来说
音像派典型代表就是金宝
音场派典型代表就是超时空
PC hi-fi : IBM x220i->TC K8->Apogee Rosetta200 (Mutec iclock Syn Both) ->Drawmer MC2.1->ADAM S4X-H
CD system : CEC TL3N-> Apogee Rosetta200(Mutec iclock Syn Both)->Drawmer MC2.1->ADAM S4X-H

2* TAOC 25MF + 35S
WB isolation transformer + LITE P100
AA Ferrite2,WireWorld Silver Electra 7 * 3
Nordost Tyr2(AES),Tyr(XLR),Mogami 3173(XL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305

帖子

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5
注册时间
2004-5-16
发表于 2012-8-20 01: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desicozhao 于 2012-8-19 14:44 发表 拿线材来说音像派典型代表就是金宝音场派典型代表就是超时空


音像派代表的线材绝对是kondo阿,人声那个结象突出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9 13:34 , Processed in 0.111476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